Nature綜述新一代微生物學研究方法,單細胞水平生物技術「顯身手」

2020-12-15 騰訊網

微生物在地球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們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主要驅動力,並與幾乎所有的多細胞生命形式(包括植物、動物和人類)相關聯,因此對微生物的了解研究至關重要。

而傳統的微生物學研究方法面臨著頗多挑戰。研究表明,即便是處於同一種群中的微生物細胞,在基因轉錄和翻譯、蛋白活性、以及代謝物豐度等多個水平都可能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微生物細胞間存在著多個層次上的異質性。與此同時,傳統微生物學研究方法需要將所研究的微生物對象在實驗室實現再次培養,然後對純培養的微生物種群進行研究,這樣往往造成實驗室的研究結果無法真實地反映微生物細胞在自然界中的原始狀態,所以急需發展新的原位研究手段。此外,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目前只有極少部分可以在實驗室中進行培養,仍有大量微生物無法通過傳統方法進行發掘和研究。

傳統研究微生物生理學的方法(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單細胞尺度微生物學的出現為解決這些微生物學研究中的重要挑戰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和技術思路,有望幫助研究人員更為直觀、深入地了解每個細胞內部的狀態,以及其在自然界的生理生態功能。

為了將這些新穎的方法與傳統方法學區分開來,新一代微生物生理學研究方法(Next-generation physiology approaches)的概念應運而生,其獨立於微生物群落遺傳組成的先驗知識的需求,而側重於細胞功能。它們不需要實驗室培養,並且是非破壞性的,因此微生物學家能夠彌合微生物組學研究歷史上分離領域之間的鴻溝。

新一代微生物生理學研究方法

2月13日,Nature旗下《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期刊發表了關於題為「Next-generation physiology approaches to study microbiome function at single cell level」的綜述。在這篇綜述中,研究人員首先討論了新一代微生物生理學研究方法的一般概念,然後詳細描述了在不破壞研究細胞的情況下研究細胞表型的現有技術,並討論如何將這些方法與細胞分類技術和一系列強大的下遊應用相結合。

新一代微生物生理學研究方法(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這篇綜述從三個方面講述了不破壞細胞表型的現有技術,這三個方面分別是:無標記方法、含基質或重水的穩定同位素探測法以及基底模擬探測法。

無標記方法

無創光學顯微鏡和拉曼顯微光譜表徵單個細胞形態和觀察細胞內部化學成分,主要是觀察暫時性特徵存在的信息,不過對於活細胞的時間分辨分析也提供了對細胞動態過程的觀測。光學顯微鏡的表型觀察包括孢子的形成、化合物存儲分布、細胞分裂過程、細胞對外界刺激的行為反應(例如,趨氧性、趨化性、趨磁性或趨光性等)或來自輔因子、色素或維生素的固有自體螢光的發生。通過資料庫比較,可以在細胞的拉曼譜圖中識別出具有已知拉曼譜帶的化合物,那些具有特定特性的細胞可以根據其光學特性或其化學成分來分離。

細胞的拉曼光譜(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穩定同位素探測(SIP)

同位素探測方法涉及將微生物樣品與同位素標記的反應物(基質或水)孵育,並跟蹤其與細胞成分的結合,識別合成代謝活性微生物。將基質13C葡萄糖 或15NH4+與微生物一起孵育能夠使其併入生物質並跟蹤系統內中間體的流動,而將重水2H2O或H218O與微生物一起孵育能夠提供一種標記策略。

基底模擬探測(SAP)

基底模擬探測(SAP)使用了大多數實驗室都可以使用的基礎設施,即標準螢光顯微鏡和FACS儀器。與SIP相比,SAP相對容易執行。SAP主要包括螢光類似物、非規範基底以及基於活性和親和力的蛋白質分析。

新一代微生物生理學研究工作流程(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前景展望

新一代微生物生理學研究方法的非破壞性使得對表達特異表型的單細胞的關鍵下遊分析成為可能。作者鼓勵微生物學家與微生物組學以外的研究人員攜手合作。對於那些願意走出自己舒適區並闖入生活系統領域的非微生物學家來說,存在著巨大的機遇,他們可能會在多個方面影響微生物組學。

在文章最後,作者談到,文中提到的方法一旦得到廣泛應用,將在極大程度上幫助微生物研究從相關研究轉向對微生物活性和功能的因果理解。

End

參考資料:

[1] Next-generation physiology approaches to study microbiome function at single cell level

[2]單細胞尺度下的微生物學研究:意義與方法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相關焦點

  • 周景文教授綜述:高通量篩選技術在工業生物技術的應用
    研究人員目前已經開發出各種策略來克服這些問題,包括通過在基因水平上改變微生物的生理功能、為菌株生長和產物積累提供最佳環境等。這些經過改造後被用於工業生產的微生物,通常被稱為細胞工廠。研究人員通常採用隨機或定向誘變的方法來提高細胞工廠中目標產物的積累。由於有益突變的概率可能非常低,開發在大型突變體庫中快速篩選目標微生物菌株的方法就變得尤為重要。
  • Nature:單細胞DNA測序揭示微生物「暗物質」
    據《自然》雜誌網站北京時間7月15日報導,天文學家們認為,宇宙總物質量的23%由瀰漫於其間且肉眼看不見的「暗物質」組成;現在,美國科學家進行了微生物「暗物質」研究,他們用單細胞DNA測序技術對多種微生物的基因組進行測序後發現
  • Nature Protocols:空氣微生物宏基因組測序新技術
    )的論文,報導空氣微生物宏基因組測序新技術。 大氣生物圈是一個與其它環境生物圈密切相關,且與人類呼吸系統及皮膚直接作用的重要生物圈。目前DNA測序和宏基因組學方法雖已被廣泛用於其它環境微生物研究,但將其應用於空氣微生物的研究一直存在樣品DNA含量少,傳統方法難以獲得足夠DNA進行測序等技術困難。朱聽課題組建立了一套從空氣顆粒物樣品中提取、純化DNA、測序及宏基因組學分析的技術。
  • 從植物單細胞基因組到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
    Trends in Plant Science嚴建兵團隊於Trends in Plant Science發表植物單細胞基因組學的綜述文章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單細胞測序技術實現了在單個細胞水平闡述重要生命現象,大大拓展了生命科學研究的精度和深度。然而在植物中,單細胞測序研究卻面臨挑戰。
  • Nature Methods|新方法再次提高單細胞蛋白質組學質譜定量準確度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Sydney Brenner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在蛋白豐度檢測、轉錄修飾和翻譯後修飾方面填補了單細胞轉錄組學的空白。單細胞蛋白質組學質譜(SCoPE-MS)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定量分析多功能單細胞蛋白質組的方法,這種方法採用同位素標記和載體蛋白質組學來分析單個細胞【1】。
  • Nature Catalysis綜述生物電催化,化學品、燃料和新材料一網打盡
    生物電催化是一種綠色,可持續的,高效生產高價值化學品,清潔生物燃料和可降解新材料的新興技術。生物電催化充分結合了生物催化和電催化的優點,可以綠色高效地用電和生物來生產目標產品。有鑑於此,美國猶他大學Shelley D.
  • Nature:新型單細胞分析技術揭示幹細胞中的複雜突變
    2014年12月3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波士頓兒童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利用新型的單細胞基因分析技術揭示了多能幹細胞的多種遺傳突變,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著名雜誌Nature上,為後期開發治療疾病的新型再生性療法提供了一定的幫助和希望
  • Nature 系列發布三本新期刊
    Nature Energy 致力於發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從各方面來探索這些問題,這涉及能源生成和儲存、能源配給和管理、不同參與者的需要和需求,以及能源技術和政策對社會的影響等。「Nature Energy 將有助於推動必要的跨學科討論,以解決能源領域所面臨的社會挑戰。」該刊主編 Nicky Dean 博士說。
  • 單細胞技術研究小鼠胚囊發育
    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綜述單細胞入門-讀一篇scRNA-seq綜述 今天帶來的這篇文章2019年10月刊登在Cell上,題為:Generation of Blastocyst-like Structures from Mouse Embryonic and Adult Cell Cultures。
  • 新技術能夠在單細胞中實現基因組規模的遺傳篩選
    新技術能夠在單細胞中實現基因組規模的遺傳篩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 20:37:27 2020年6月1日,德國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Lars M.
  • Nature重磅:高分子材料最新綜述5篇!
    目前,研究人員已經成功研發了幾種基於聚合物來實現這些功能的方法,但在實際應用中仍然具有挑戰性。基於高分子材料良好的自愈、傳感和報告等屬性,來自伊利諾伊大學貝克曼先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的Jason F. Patrick等人綜述了如何開發具有生命周期的功能高分子材料,並概述了其基本性能標準和材料設計原則,以此來指導開發實際應用的體系。
  • 新研究為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定義載體蛋白質組限制
    新研究為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定義載體蛋白質組限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30:20 美國南加州大學Christopher M.
  • 單細胞測序的未來——Nature Methods綜述助您明晰發展方向(上)
    文章題目:Single-cell multimodal omics: the power of many期刊:Nature Methods影響因子:28.5摘要:近期單細胞測序技術的發展為研究多細胞有機體中的基因調控程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分辨力與通量。在深入解析生物系統運行機制的道路上,單細胞多組學工具的開發是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
  • 高歌團隊發布單細胞轉錄組數據檢索新方法和參考資料庫
    本文來源:北大生科作為細胞異質性研究的重要工具,近年來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蓬勃發展,並積累了大量研究數據。若能有效利用現有的單細胞數據進行檢索與推斷,研究者便能更好地進行新測序單細胞的注釋,以及綜合多數據集的研究。
  • 國內十餘家企業聚集,單細胞技術實現產業化還要多久?
    2019年3月,萬乘基因完成五百萬元天使輪融資;6月,百奧智匯完成A輪融資,新格元生物完成近億元pre-A輪融資;10月,尋因生物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單細胞測序即從單個細胞水平上對基因組進行測序,把基因測序應用到單個細胞層面,從而識別細胞的類型、功能,特定細胞健康或狀態的變化、變異。
  • Nature Protocols | SCENIC:改良版單細胞基因調控網絡分析工作流程
    生物組織的複雜性使常規的以組織為樣本的轉錄組學研究為研究者所詬病。
  • 新方法實現對單細胞等位基因和單倍型特異性拷貝數的表徵
    新方法實現對單細胞等位基因和單倍型特異性拷貝數的表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4 14:20:17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Benjamin J.
  • /林關寧團隊提出單細胞質譜流式技術數據分群方法的基準分析框架
    該文章從準確性(precision)、一致性(coherence)和穩定性(stability)三個層面由淺入深地闡明了不同單細胞質譜流式技術(CyTOF)細胞族群分析方法的優劣及其適用場景。這是國際一線雜誌第一次報導中國大陸學者在單細胞質譜流式技術數據標準化和分析方法學方面的工作。
  • 生物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研究領域相似嗎
    >「動物生物學」介紹了動物生物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以及近年來動物生物學研究的新觀點和新成果。「微生物學」主要研究在分子、細胞或群體水平上研究各類微小生物(細菌、放線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原生動物以及單細胞藻類)的形態結構、生長繁殖、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
  • 單細胞測序技術原理
    自此,單細胞測序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基礎科研和臨床研究。單細胞在許多領域都佔有一席之地,對於癌症早期的診斷、追蹤以及個體化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換個姿勢來問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能解決什麼傳統方法解決不了的問題?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對於多細胞生物來說細胞與細胞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很多時候是基因組、轉錄組上的失之毫釐,功能上的差之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