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做「民辦教師」的父親:到死也沒有轉正!

2020-12-15 愚伯的自留地

文:古岸雲沙

圖:來自網絡

父親做了二十多年民辦教師,至九三年去世時,還沒有轉正。大約是九四年或者九五年吧,所有的七十年代教課的民辦教師都轉了正,農村裡再也沒有民辦教師這一說法了,民辦教師也從中國鄉村的教育事業徹底退出了舞臺。

然而我一直想,民辦教師這個稱謂不應該消失,它留在人的心底,就象一個溫暖的符號,一直一直,營養了幾代人。

家裡有地,鄉教育組發一點工資,可以不用出河工,農忙時就放假幹活,下了課還可以下地轉一圈。這就是鄉村教育者的典型生活。

然而他們卻是鄉村裡最有學問的人。

每一個走出鄉村的人,都是他們的學生。

我上小學時,我們村裡的老師無一例外都是民辦教師。因為父親那時在學校裡當校長,我未上學時,常常在學校的辦公室裡廝混,我熟悉他們就象熟悉自己的親人一樣。課間,父親他們常常下象棋。我在辦公室的桌子上跳來跳去,從這邊跳到那邊,桌子那麼高,而且那麼寬。象一個大大的舞臺。

上學之後,每天每天,我跟在父親身後,拖著一個大大的百納布的花書包,從村子的最東頭,穿過整個的村子,狹窄的胡同,高低錯落的土牆,去村子西頭的小學校裡上學。小學校裡也無非是三排十幾間土屋罷了。

一排是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第二排是白玉奶奶屆,稍錯一點是兩間辦公室,後面一排是一年級、二年級的教室。

隔著一片水汪汪的大坑。沒有院。自然也沒有圍牆。教室前面是空闊的人家的場院。下了課就在場院裡跑,爬,藏,跳,在場院的麥垛上翻跟鬥。

我父親常年穿著四個兜的中山裝,那幾乎是學校裡的老師們統一的服裝樣式。嚴肅,端莊,非常有威嚴。

有一年夏天,我們那個教語文的王老師新做了一件的確良的襯衫,好象那是他第一次穿新衣服,他家裡條件不好,弟兄多,好容易做了一件新衣服,穿了去學校。那衣服真白。白得讓人忍不住在上面寫字。於是我就趴在他背上,真的用鋼筆寫了三個藍色的字「王老師」。被他好一頓克呀。那一年我小學二年級。再不敢撒嬌。此後一直擔心,不知道他洗掉了沒有?

一直到小學畢業,我的理想就是當一名老師。因為我所接觸的人最多的是老師,而我認識的最有學問的人也是老師,我沒有見過比老師更有學問的人。

父親喜歡讀章回小說,每至夏夜,家裡總會聚起很多人,聽父親讀《楊家將》、《七俠五義》,後來生活條件好了,有電視了,父親更多的解放出來,開始玩牌時,我總是覺得生活過得越來越浮漂,越來越不真實,反而是早年間的生活更讓人感覺到溫暖。

父親喜歡寫毛筆字。每到過年,我們家族裡,幾乎所有的門聯對聯都是父親寫的。一直到年三十,床上、地上鋪得都是紅紙,寫好的未寫好的對聯。一家家的。父親的字,略有一些圓。筆畫線條也是非常中庸的圓而流暢。感覺沒什麼個性。本家的二爺爺說,就算我練一輩子,也未必能夠練成我父親那樣的字。好在我沒有練字,無法比較,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父親走了十幾年了。

每一年總有一個時間我要留給自己,想想他,想想他的曾經的生活,想想他陪我走過的路。這樣想想,我便可以安心地再走下去。

我一直沒有成為教師。也許教師真成了我一生無法實現的理想。理想都是用來想的,而不是用來實現的。自古以來,誰的理想是實現了的呢?

我沒有遺憾。因為我一直在踏實地走著。

也許這就生命延續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我是已轉正的民辦教師,取得專科證,卻因沒有高中學歷被辭退
    她說:我曾經是廣東邊遠山區地區的一名民辦教師,於1992年9月份參加工作。1994年被評為先進教師和優秀少先隊輔導員。但是在2001年8月,我作為一名公辦教師被教育局辭退了。理由是沒有高中學歷證,不能參加一年制中師培訓,所以我的中師畢業證無效。但是我在1996年8月就已經取得自考大學畢業證,是一名大學生。其實,1996年10月份還有一批轉正的,我有資格參加考試,但那時我已經轉正了。
  • 那一段艱難的苦逼歲月:我父親曾經是12年的民辦教師
    屁股馬上沁出血印,那個真的疼下,刻骨銘心地疼,30多年過去了,到現在還疼。那時候真的有點恨父親。但是,也怪,自從那次教育以後,我們再也沒有曠過課去遊泳。就是用這樣的笨辦法,硬是把我們的成績,提高到全公社的前列,我也沒有讓父親丟臉,每次都是95分以上。
  • 我認識的一位民辦教師,幸運地轉正,但是,心中也有遺憾
    民辦教師是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一支中小學教師隊伍,他們在平凡艱苦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堅守崗位,是他們為農村教育事業撐起來一片藍天,在掃盲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等方面付出了汗水,為共和國教育事業特別是農村教育事業做出來了巨大貢獻。
  • 我做「民辦教師」的那段歲月
    我是隨著開門辦學的大潮,走進民辦教師這支隊伍的。當時教學設施異常簡陋,辦公桌椅不夠每人一套,我和同村的李姓教師合用一套。擔任的是初中語文教學,學生的課桌是師生自製水泥預製板。「黑屋子,土臺子,裡面坐著泥孩子」就是那時小學教育的真實寫照。當時小學的教室大多是土牆屋,沒有窗戶,課桌是用泥土堆起來的,板凳自己從家帶。
  • 民辦教師、特崗教師、合同制教師等,通過什麼途徑可以入編轉正
    加強基層教師隊伍建設,加快符合條件的非在編教師入編,實行同工同酬,這是國家調整優化基層建設隊伍建設的傾斜政策和扶持性措施。非在編教師,是指歷史原因存在的民辦教師、代課教師,以及近幾年實行的特崗教師、人事代理等合同制教師。
  • 張魁:父親——一位鄉村民辦教師
    ,上面赫然寫著月工資5元,按當時物價計算,每月工資只能買100個雞蛋或者20多斤大米,由此我想到了我的父親——一位堅守了四十多年的農村民辦教師。但那時民辦教師的待遇極低,只有擠出時間多幹農活,才能養得了家,從我記事起,每天天色微明,我們全家都起床,只留母親在家裡煮飯、做家務,我們兄妹四人都隨父親來到田間,春天鬆土、播種,夏天灌溉、鋤草,秋天收稻、種麥,冬天打柴、開荒
  • 北師大畢業的民辦教師:追憶我父親的一段人生經歷
    我家鄰居有個孩子特別喜歡讀書,各科成績在學校名列前茅,初中畢業後順利地被推薦上高中。想不到在升學事情上遇到了家裡極力反對。雖然學校老師多次上門做他父親工作,孩子也苦苦哀求要上學,他父親橫豎理由就一個:讀書無用,並舉例,「就說隔壁老廖吧,聽說是北京一所名牌大學畢業,連當民辦老師的資格都沒有,還不和我這個文盲大老粗一樣,在農村裡種田。」
  • 代課教師轉正無望,還有前途嗎?重新制訂目標!
    做一名代課教師,不能考編,是否有前途?很多人都會說沒前途,其實是線性思維惹的禍。代課教師,有沒有前途,看你怎麼規劃,前途並不止考編一途。以往,我們做代課教師,就是想國家有政策,轉正成為公辦教師。但是,自從逢進必考政策實行之後,代課教師轉正的機率基本為零。形勢發生了變化,作為代課教師,職業規劃必須要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如果還在那裡等著轉正,只能是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代課教師如何適應新形勢的變化?轉正的政策已經不再,考編又不符合條件,那麼,目標就不再是公辦教師,因為這個目標已經是不可能實現了。
  • 萊陽聚焦:我的民辦教師生涯
    我就是民辦教師出身,剛上班那時農村學校大多都是民辦老師,每個學校只有一兩名公辦教師,有的學校甚至沒有公辦教師。     我出生在山東萊陽最北邊與棲霞交界處的一個叫門家溝的山村,1978年父母帶著我們搬家來到黑龍江七臺河,本來一切都挺正常的,就在我初三即將參加中師考試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作為長子的我不得不放棄學業回家挑起家庭重擔,當時教我的老師們都為我感到惋惜,特別是教英語的那老師為了留住我繼續讀書勸了我半宿,因為那時的我學習成績非常好,考師範還是沒問題的。
  • 寫在教師節:我的小學,是一個「民辦教師」教的
    還有就是我們這本村的四哥那時候的民辦教師,本分,敬業因為學生們都是本村的孩子我覺得那時候老師對孩子,沒有厚此薄彼>一個全部由民辦教師組成的教師隊伍那些年,教出了村裡的很多孩子陸續走出村子,去讀初中、高中儘管很少的人能讀到大學但民辦教師們體現了教育的意義
  • 民辦代課教師,功不可沒,教齡補助待遇亟待提高
    我從七二年就到學校做民辦教師,清晨起床要去學校參加早學習一個小時,一、三、五政治學科,二、四、六業務學習。學習一小時後,趕快回家吃早飯再到學校組織學生早讀,接著上三節課。11:30放午學,1:30看著學生午睡,接著上二節正課和一節複習課,放晚學時,送學生隊伍到路上,回校後,教導處布置第二天教學任務,然後才能回家。回家吃晚飯後,又去學校晚辦公(備課,批改作業)。
  • 教師節,不要忘記那些最終還是沒轉正的民辦教師
    所謂民辦教師,千秋萬代, 教育第一, 雖說「書讀得越多越愚蠢」, 但是個人就希望子女識文斷字,傳統的中國社會, 教師雖不是富裕階層, 但至少在人們的心目中是個體面的職業, 除了形勢特別好那陣,農村裡一般鄉民在田間小路遇到「先生」, 都會很謙虛地站一邊讓老師先走, 也就是為什麼那個可以打老師的時候, 就有學生在學校對老師的大不敬被老子知道後
  • 馮印譜:民辦教師,我單相思的職業
    高中畢業後,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在本村學校當一名民辦教師。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文革」後期。我們村是有四千多口人的大村子,學校從幼兒園到初中,有二十多名教師,民辦教師多於公辦教師。公辦教師多為「文革」前中等師範學校的畢業生,一跨出校門,就是名正言順的國家編制內的人民教師,吃國家商品糧,每個月掙幾十元工資,就像進了保險箱一樣。
  • 2020年代課教師都能轉正是真的?這個省率先入編轉正在崗代課教師!
    01代課教師事實存在甘肅率先入編轉正在崗代課教師目前各地方都有在崗代課教師存在事實,長期以來他們工資收入極其低廉,其中年齡較大的幾乎都是原來的民辦教師,當年沒有按照民辦教師轉正政策及時執行入編。截止到目前,很多地方在崗代課教師工資還只有每月1200多元到2000元不等。
  • 又到教師節,想起了曾經的民辦教師,現在您好嗎?
    今年的教師節快要來了,每當教師節來臨之際,我總要想起我小學的那些和藹可親的老師,他們的音容笑貌、他們的舉止言行、他們的諄諄教導、他們的期待和希望都浮現在腦海中。我的小學是在村辦的小學上的,那時候學校條件十分艱苦,當時的學校除了幾間教室,校園和操場都沒有的,所以,校園的圍牆是老師自己建的,操場也是老師平整的,是他們利用假期和周末的時間以及放學後的時間,自帶工具建起了圍牆,平整的操場,讓校園成為孩子們的樂園,成為孩子們的知識殿堂。
  • 公辦教師VS代課教師,我父親曾是一名代課教師
    經常關注代課教師的新聞,因為我的父親曾經就是一名代課教師。三年後,父親沒有考上大學,他去了鄉村的一所初中任教。走上講臺的父親是快樂的,帶著方框眼鏡,騎著二八洋車,在黑板上留下一行行漂亮的粉筆字,帶領學生在一篇篇課文中徜徉,他是快樂的!雖然他只是一個臨時工。那個時候,父親每月只拿幾十塊薪水,而正式的老師比他多兩倍。為了轉正,他開始自學大專課程,他想和其他老師一樣永遠在這個崗位上教書育人。
  • 父親·第十九章 民辦教師之爭
    於是,就有了「民辦教師」的爭取和較量。 而且任教本村六年,也是一個充滿較量的過程。為了適應和促進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實現教育典基的偉大戰略,一九七八年暑假期間,上級對民辦教師隊伍進行了一次整頓清理。在這之前,國家對民辦教師的任用管理相當隨便和混亂,有鄉上任用的,也有大隊,甚至生產隊任用的。人員素質也參差不齊。在「讀書無用,讀書無望」的年代,局面尚可維持。
  • 關於農村民辦教師代課教師工資待遇提案!
    趙雪芳:把符合條件的之前擔任民辦教師的教齡視同繳費工齡減免社保醫保費用,或給予經濟補償「民辦教師為國家的教育事業奉獻了青春,卻沒有獲得應有的待遇,希望全社會能夠更多地關注他們。」來自廣東的人大代表趙雪芳在會上,準備為教師群體鼓與呼。
  • 又到教師節,國家唯一一次表彰的全國十佳民辦教師,你們在哪裡?
    ,多少人回憶著三十多年前國家評選表彰的那10名全國十佳民辦教師。幾百萬民辦教師的命運從1994年的這個夏天開始悄悄改變。 民辦教師是我國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中小學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個對農村基礎教育特別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的人群。民辦教師大都分布在農村,越是貧困的地方,民辦教師越多。
  • 民辦教師幹了20來年,換來一堆白條!願時光不辜負默默無聞的人!
    已轉行的白老師事件二:16000塊錢,拖欠15年河南堡孜口村,拖欠民辦教師陳崇華工資15年,從1984年到1999年總計16000多元的工資都以村委會開具的欠條形式發放沒有了生活來源,陳崇華還要一邊種地來維持家用,有時需要借錢給孩子交學費。1996年父親中風住院更是沒錢醫治。鄉政府一主任說,村裡至少還有20多個像陳老師這種情況的老師,但現在村裡無力承擔這部分債務,只能等到國家有對村級債務轉移支付的政策時才能得到優先解決。即便政府如此無能無情,53歲的陳崇華卻依然說,「我的工作是我一輩子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