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畢業的民辦教師:追憶我父親的一段人生經歷

2020-09-17 燕趙新報


廖路明,1963年10月出生於江西省奉新縣。1985年8月江西財經學院(現江西財經大學)畢業。經濟學博士。曾任財政部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 現任中國農業銀行董事會董事。






  父親下放農村23年間,斷斷續續當過幾回代課教師。教一天書,掙10個工分,也就是過去人們常說的民辦教師。

  剛回到鄉下時,父親一副白面書生模樣,身子骨比較單薄。生產隊長看他不像幹農活利索的,就向大隊推薦他去村辦小學當代課教師。

  大隊支書是鄰村人,對我父親的情況比較了解,起初他很贊同。後來,有人提醒他,「老廖要是沒問題能從北京下放回農村?慎重點吧」。支書猶豫了。

  支書高小畢業文化,在當時算是喝過墨水的人。他深知村辦小學教師的水平:初中畢業教小學,小學畢業教一、二年級,沒一個科班出身的。要是有個老廖這樣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去教書,這可是大好事。

  支書既重才,想把村辦小學辦好,又不敢擔責任,便把此事上報到了公社。

  幾天後,傳來了公社革委會的決定:老廖家庭出身不好,政治上不可靠,不能當民辦教師。

  民辦教師沒當成,讓父親始料不及的是由此帶來的連鎖反應。

  我家鄰居有個孩子特別喜歡讀書,各科成績在學校名列前茅,初中畢業後順利地被推薦上高中。想不到在升學事情上遇到了家裡極力反對。雖然學校老師多次上門做他父親工作,孩子也苦苦哀求要上學,他父親橫豎理由就一個:讀書無用,並舉例,「就說隔壁老廖吧,聽說是北京一所名牌大學畢業,連當民辦老師的資格都沒有,還不和我這個文盲大老粗一樣,在農村裡種田。」我父親聽說後,趕緊出面解釋,說自己是有「問題」的人,沒有可比性,但仍然無法改變孩子父親的主意。最後,孩子終究沒讀成高中,早早下地為家裡掙工分去了。

  類似情形也同樣發生在我的身上。小時候讀書遇到不懂的問題,我經常會向父親請教。儘管父親也給我解答,但有時他會不耐煩甚至莫名地發脾氣,會茫然地感嘆,「讀書有什麼用啊!」

  1971年「九·一三」林彪事件發生後,國內的政治氛圍隱隱約約發生了一些變化。有一天,公社教委的負責人讓父親去一趟,通知他可以當民辦教師了,是去公社唯一一所高中教語文。

  父親如釋重負,為此興奮了好幾天,感覺自己被「解放」了。

  從聽說父親要去當民辦教師的那一刻起,母親就犯了難,心想,當教師不比下地幹活,人前人後穿戴總歸要體面些吧。她翻箱倒櫃地把父親的衣服搜尋了個遍,發現沒有不帶補丁的。為準備父親的行頭,母親心痛地賣掉了兩隻下蛋的老母雞,扯了幾尺當時最便宜的大白布,讓染匠染成藏青色,請裁縫趕製了一身新衣服。

  公社中學離家較遠,平時需要住校。常常是父親周末剛剛回到家,母親就趕緊讓他把衣服脫下來洗,以便星期天下午返校時能再穿上這身衣服。有時碰上下雨天,衣服不容易幹,母親還要拿到灶頭上用火烘一烘。

  學校給父親提供了一間筒子房,住宿是免費的,不過吃飯要自己花錢。父親捨不得掏錢買菜吃,每次返校時,都讓母親給他準備一些榨菜、蘿蔔乾、豆腐乳等不容易變質的鹹菜,這樣在學校時只需交點米錢,無須太多花費,免卻了「掙的那點工分錢還不夠吃飯」的擔憂。

  當民辦教師後,父親又恢復了年輕時讀書的生活節奏,每天天剛蒙蒙亮就起床,先到操場上跑步,間或和學生們打場籃球,洗漱後即早早來到教室輔導學生上自習。在父親的帶動下,有些平常愛睡懶覺的學生也不好意思晚起了。

  父親常說,「課堂十分鐘,課餘半天工。」父親教學講究旁徵博引,既尊重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他在吃透課本和教輔材料內容之餘,時常步行十餘裡到縣圖書館翻閱有關資料,還經常登門向縣一中老教師請教。我和弟弟偶爾會好奇地翻看父親帶回家的教案和課本,那時我們年紀太小,看不懂內容,印象最深的是課本的門眉處密密麻麻寫滿了字,教案也是到處改成了「大花臉」。校領導看到父親教學如此勤勉,有時會好心地提醒他注意身體。父親說,「這些活沒啥,比在農村裡勞動鬆快多了。」

  父親在教學上盡心盡力,利用他紮實的知識功底,把語文課講得生動活潑,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學生喜愛。很快,父親所教兩個班的語文成績就在全年級6個班中名列一、二名。

  一個一天只掙10個工分的民辦教師,工作業績蓋過了吃皇糧的公辦教師,這讓有些公辦教師壓力很大。同時出現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況是,父親上課時,別的班級學生也偷偷來蹭課,這又引起了其他課任教師的不滿。

  教了不到半年,當時「批林批孔」運動的風頭越來越緊,加上學校領導感到關係不好處理,兩害相權取其輕,父親這個民辦教師只得重新回到鄉下種田。

  轉眼到了1975年,鄧小平力主推動教育戰線的整頓。這年8月初的一天,生產隊長讓正在田裡參加「雙搶」勞動的父親到隊部接電話。電話是公社分管教育的革委會負責人打來的,讓父親9月份開學時到原來的那所中學繼續代課教高中語文。

  令這位負責人意想不到的是,父親對做代課教師已經心灰意,當即拒絕了。

  過了幾天,公社教委給大隊部來了份口氣強硬的書面調令,同時給大隊支書打來電話,態度很明確:這是公社革委會的決定,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否則就停了父親生產隊的勞動。

  無奈之下,父親只得重拾教鞭,再次走上講臺。

  有了上次的教訓,這次父親長了點記性,一切按教學參考大綱,照本宣科,不越雷池半步,和同事的相處終歸於平靜,甚至融洽。只是有外地慕名來聽父親講課的老師回去後傳出話來,說「解放前北師大高材生講課水平也不過如此」。

  1976年年初,全國掀起了「反擊右傾翻案風」的政治運動。父親心裡嘀咕著,這書估計又教不成了。果然,沒多久,父親就捲鋪蓋回了家。見到母親,他還自嘲地說,「看來我能否當民辦教師,已然成了時下政治氣氛的一個『晴雨表』」。

  我和弟弟很希望父親當老師。那時糧食緊張,我們年紀尚小,屬於非勞動力,晚上沒有飯吃,常常餓著肚子上床睡覺。只有父親每個周末回家時,母親當晚才會破例讓我們跟著吃上半碗湯飯。所以每個星期天下午父親一回校,我們就苦盼著下一個周末的到來。父親回到農村後,我們的這一「待遇」也隨之被取消。

  1976年10月,「四人幫」倒臺。由於父親此時已在農村生活了16年,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小山村裡,他一時還想不到這件事和他日後生活的變化會有多少關聯和影響。

  不過知識分子的春天終於到來了!

  1978年8月,父親先後接到了公社中學和大隊中學的邀請,兩所學校都希望他去做代課教師。

  二進二出的公社高中父親是死活不會去的了,那裡給他留下了太多心酸的記憶。

  大隊的初級中學父親一開始也不想去——他實在不願再被呼來喚去地折騰,但經不起我叔叔的同班同學、該校校長閔彩欽老先生三番二次上門盛情邀請,加上大隊中學離家很近,父親最終才勉強答應了下來。

  本來說好去教語文的,但開學沒多久情況便發生了變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上大學開始考外語,教育管理部門要求從初中起開設外語課。我當時正在縣一中讀高中,即使是這所全縣最好的高級中學,外語課的師資也十分緊張,大隊部初級中學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當時普遍情況是,很多初中外語課本到了,但找不到老師上課。學校領導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情急之下,閔校長打起了父親的主意。他跟父親商量,「老廖,與外語相比,語文老師相對不缺。學校二十幾位老師中,無論公辦、民辦,除您之外,沒有認識字母的。請您克服困難,轉行教英語,如何?」

  父親在北師大主修教育專業,雖然選修的副科是英語,但畢竟有30多年沒碰過這玩意兒了。聽閔校長這麼一說,父親有些犯難,主要是怕弄不好,誤人子弟,這可是大事兒。

  不過學校領導班子特別是閔校長的態度很堅決,除了請父親出面解困,別無二策。還向父親解釋,要是斷了外語這條腿,這所公社最好的初中在全縣統考中將面臨滑入二流的危險。

  曉之以理加動之以情,父親在忐忑不安中應承下來。

  那時英語教學基礎十分薄弱,學校連一臺錄音機都沒有,全縣找不出幾個懂外語的人,各種資訊中也難以找到與外語有關的輔助資料。在這樣的環境中,當時已54歲的父親橫下一條心要把外語重新「撿」起來。

  父親形容當時的英語教學情形是:現買現賣、急學急用、立等可取。逼人的形勢讓他心裡十分焦急。為便於記憶,家裡的許多物品讓他貼上了英文標籤。他與我們兄弟倆搞背誦英文單詞競賽,勝者獎一塊煮紅薯或一塊爆米花糖。無論課餘時間在田間幹活,還是往返學校走在路上,父親都抓住點滴時間,口中念念有詞地誦讀英語,以至於不明實情的鄉親看到了,說「老廖當老師後,怎麼變得神叨叨的了」。

  好在當時無論是中央電臺還是省電臺都已開設了外語教學節目,中、低級的都有。父親買來廣播教材,跟著電臺學了起來。

  不過,聽廣播這件事,還引發了一些家庭矛盾。

  記得那時電臺外語節目早上6點開播,而此時正是全家睡得正香的時候。每天早上不到6點,父親的小收音機就在萬籟寂靜中響了起來,而且父親還一句一句地跟著複述念叨,弄得一家人一大清早都跟著不得安寧。為此事,母親沒少和父親爭吵,說別人做老師,也沒見誰像他那樣費神勞力。後來有人建議父親用耳機解決這一矛盾,父親不同意,說那不成「啞巴」英語了。

  當時全縣最好的幾個外語老師都集中在縣一中。父親通過我與他們都熟識了。他經常會帶著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來向他們請教,有時還會隨手帶一點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作為酬謝。

  那時我們村子裡有個小夥子作為最後一屆工農兵大學生被推薦到了上海外語學院讀書。父親抓住這個機會,經常去信諮詢外語學習方面的問題。父親那本英漢詞典還是託這個小夥子買的呢!

  天道酬勤。儘管年事已高,但父親經過刻苦的補習,外語很快又恢復到了一定水平。用父親的話來說,由於學生當時都是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學ABC,起點不算高,應對初中年級自信是夠用了。在父親任教期間,他所教班級的外語成績一直在全公社名列第一,在全縣初中年級中也名列前茅。

  隨著大批的大中專畢業生走上講臺,民辦教師開始逐步退出歷史舞臺。1984年當父親落實政策、辦理離休並放下教鞭的那一刻,他寫信告訴我:作為一名民辦教師,他沒有辜負信任,沒有耽誤事!










相關焦點

  • 那一段艱難的苦逼歲月:我父親曾經是12年的民辦教師
    教師節已經過去將近10天了,我常的夢裡見到父親,他是一個嚴父,也是我的小學老師我是1981年在我們村的小學讀一年級的,那時候剛改革開放不久,國家很窮,鄉村小學也窮,我們家也窮,因為我父親是高中畢業,識字較多,學校又比較缺老師,就喊他去學校教書,因此他就成為我們村小學的一名民辦老師,一教就是12年。
  • 北師大畢業就可以去大學教書?大學需要的不是單純的教師
    總是會有人問我,「我的孩子在北師大讀書,畢業之後可以去什麼水平的大學教書?」,面對問這個問題的家長,我也只能無奈地笑一笑。能問這個問題,其實也說明大多數人都對師範大學沒什麼了解,對師範大學畢業能做什麼沒有概念。
  • 民辦教師,是基礎教育大躍進的產物,我就曾經當了六年民辦教師
    「民辦教師」是一個消失了的名詞。只是他有了更好的人生出路,去某大型國營企業當工人了,學校只好讓我接替他的工作,教初中的數學課、物理、化學課。說實話,我儘管也是高中畢業,而且還是我們這屆學生中的佼佼者,但是讓我教初中的數理化課,還真是不能勝任。我之所以沒有推辭,是因為村裡真的沒有比我水平更高的人啦。文革前我們村沒有高中畢業生,只有幾個初中畢業生。
  • 貴州男孩北師大畢業選擇回鄉 支教經歷趕走抑鬱症
    他從大山深處走來,經歷了3次高考,兩次退學,終於來到了心心念念的北師大歷史學院。  在艱難的求學路上,他痛苦過、迷茫過,甚至一度精神抑鬱,但他始終不改初心,堅守著最初的夢想——做一名好老師,把知識和信念帶回家鄉,讓孩子們看到大山外的精彩世界。  今年即將畢業的朱啟平,終於實現了自己的教師夢。未來,貴州省畢節市一中的三尺講臺,將是朱啟平夢想起航的地方。
  • 我那做「民辦教師」的父親:到死也沒有轉正!
    文:古岸雲沙圖:來自網絡父親做了二十多年民辦教師,至九三年去世時,還沒有轉正。大約是九四年或者九五年吧,所有的七十年代教課的民辦教師都轉了正,農村裡再也沒有民辦教師這一說法了,民辦教師也從中國鄉村的教育事業徹底退出了舞臺。然而我一直想,民辦教師這個稱謂不應該消失,它留在人的心底,就象一個溫暖的符號,一直一直,營養了幾代人。
  • 張魁:父親——一位鄉村民辦教師
    ,上面赫然寫著月工資5元,按當時物價計算,每月工資只能買100個雞蛋或者20多斤大米,由此我想到了我的父親——一位堅守了四十多年的農村民辦教師。,默默地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直到二十歲時生產隊辦了耕讀小學,村裡人推薦父親當民辦教師,父親喜不自勝,雖然有些力不從心,但畢竟可以與書本打交道了,可以成為一個文化人了,從此當好一名教師成了父親畢生的追求。
  • 我的父親是一位人民教師
    細細想來,我們家也算是和教師行業有緣吧,爺爺曾經是村裡小學的民辦教師,後來離開這個崗位,成為村委會的會計。後來父親成為村小學的公辦教師,直到現在已經在這個崗位上任職24年了。我們村的小學承載了父親的大半人生和爺爺的一段人生時光,而我也是從這所小學畢業,現在已經成為國內排名靠前的大學的研究生。
  • 北師大畢業典禮舉行校長寄語「胸懷天下」
    董奇介紹,北師大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教師惠鳳鳴,曾連續參加我國第28、29次南極科考,將遙感技術應用於考察實踐,   成功繪製了世界首張全南極洲地表覆蓋圖。「希望你們都能堅定自信,找到『撬動地球』的人生支點!」   董奇認為,「敢為天下先」,還要「胸懷天下,做有抱負的時代青年。」例如,北師大教育學部何克抗教授,被稱為「小學裡的大教授。」
  • 溫家寶在北師大首屆免費師範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非常高興參加首屆免費師範生的畢業典禮。首先,我要對即將加入人民教師隊伍的同學們表示熱烈祝賀,對辛勤培育你們的老師們表示衷心感謝!去年教師節,我到河北興隆縣六道河中學看望師生,與同去的北師大同學有個約定,我答應一定參加你們的畢業典禮,今天我是來履約的。最近我連續收到北師大和東北師大部分免費師範生的來信,同學們立志投身教育事業的理想和決心深深打動了我。大家希望在臨畢業前,能與我進行面對面交流。
  • 《我的前半生》羅子君:人生每一段經歷,都是寶貴的財富
    不經歷風雨,就不能看到彩虹;不經歷波浪,就不能達到彼岸;不經受磨難,就不能成就大事。人生每一段經歷,都是寶貴的財富。01《我的前半生》羅子君買鞋子到賣鞋子的經歷。《我的前半生》馬伊琍飾演的羅子君:把一個中年婦女面臨的婚姻危機,刻畫的淋漓盡致。
  • 萊陽聚焦:我的民辦教師生涯
    民辦教師是中小學教師隊伍的一部分,是我國農村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長期以來,廣大的民辦教師獻身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忠於職守,辛勤工作,任勞任怨,為我國農村教育和農村社會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 北大畢業放棄高薪入職一民辦學校,珠海95後教師引熱議
    南都訊 「我覺得,這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更需要好的老師、好的教育。公辦學校優秀的老師已經足夠多了,所以我選擇來到了民辦學校」。2020年9月,隨著新學期的開始,位於珠海前山片區的壯志學校校內,一位95後數學教師的入職引發了校內師生的熱議。
  • 父親·第十九章 民辦教師之爭
    我們高中剛畢業,國家就恢復了高考。第一年,滿懷驚喜,倉促上陣。怎奈「文革」十年,我們都在高潮迭起地運動了,很少時間和機會俯下身子踏實認真地學習。第二年,又因選擇上的失誤,還有缺乏捨棄工分、孤持一注的決心和勇氣,又當了一回範進。但在這個百廢俱興,大幹快上的年代,機會總會如期而至。就看自己平時準備的如何了。於是,就有了「民辦教師」的爭取和較量。 而且任教本村六年,也是一個充滿較量的過程。
  • 吳中揚|追憶我的父親母親
    追憶我的父親母親吳中揚世上有太多留下遺憾的事情,父母親在世的時候沒想到更多地了解他們,而當他們離我們越來越遠的時候卻想回憶他們在世時的點點滴滴,這談何容易!但作為子女,永遠應該牢記父母的養育之恩。現在我們自己也生兒育女,才能真正體會到當年父母養育我們兄弟姐妹七人的辛勞,真是「養兒才知報娘恩」!
  • 馮印譜:民辦教師,我單相思的職業
    高中畢業後,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在本村學校當一名民辦教師。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文革」後期。我們村是有四千多口人的大村子,學校從幼兒園到初中,有二十多名教師,民辦教師多於公辦教師。公辦教師多為「文革」前中等師範學校的畢業生,一跨出校門,就是名正言順的國家編制內的人民教師,吃國家商品糧,每個月掙幾十元工資,就像進了保險箱一樣。
  • 畢業季|感恩遇見 同向同行——北師大台州附中舉行2020屆畢業典禮
    今天,夢想已揚帆起航——北師大台州附中2020屆畢業典禮7月20日上午,北師大台州附中2020屆高三畢業典禮在廣文學堂報告廳隆重舉行。教師代表李美老師發言作為普通教師代表,此刻的我滿懷感恩,深感幸運。有幸,三年前在附中與可愛的你們相遇;有幸,三年中見證你們脫去稚氣收穫成長;有幸,三年後在黃埔二期的畢業典禮上代表發言。請允許我以一位政治老師的方式,代表普通老師尤其是高三老師,向你們傾訴依依不捨之情,為你們送上殷殷祝福之意。    忙碌而充實的三年,既短且長,如今駐足回首,種種歷歷在目。
  • 教師節憶父親
    今天是教師節。每到這個節日,我就想起了我的父親。他,就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雖然他已經離開人世四十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永遠銘刻在我的腦海中。我父親畢業後,便踏上了工作崗位,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他先是在公社教中學,後來回到村裡創辦了民辦小學,是我們村民辦小學的第一任校長。 父親在三十七歲那年才生育了我。記得我剛懂事時,父親就把我帶到學校,放在一年級的教室裡,與學生們一起上課和玩耍。我每天也像模像樣地端坐在教室裡,與學生們一起聽課。久而久之,我也學會了寫字和做簡單的算術題。
  • 「大學畢業,我去民辦學校待了三年,過著悲慘的生活」
    十三年前,師範大學畢業,很奇怪當時沒有考編的想法,估計是因為十幾年前教師編制並不火熱,很多同學都如我一樣,直接籤了民辦學校。由於剛剛離開大學校園,加上這是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渾身都充滿著激情,勁頭很大。自己曾試著向年長的老師請教,卻發現這所學校寥寥無幾的老教師竟然全是「領導層」,在一線教學的教師幾乎都是年輕人,教齡最長的不過七八年。原來很多教師工作了三四年就辭職不幹,有些教師則工作了不到一年就離職。沒有「前車之鑑」,只能自己慢慢摸索。因為學校教師更換太過頻繁,給正常教學以及學生管理帶來了不少麻煩。
  • 《我的父親 我的榜樣》
    (此文是今年四月份父親的訪談書稿即將出版時寫的附錄短文,當時我最後寫到「父親現在患病,但依然保持了陽光、積極、樂觀的心態和狀態,希望這本訪談錄能給他帶來更多的信心和能量。」九月七日,父親離開了我們。昨天,教師節的前一天,我們送別了父親。現謹以此文紀念父親這名傑出的教師!祝您教師節快樂,我們會永遠思念您!)
  • 姊妹四人追憶緬懷父親陳籍思
    今天要分享給大家的這篇文章,是成理開拓者之一陳籍思先生的四位子女為緬懷他們的父親所撰。文章追憶了陳籍思在建校後先後任成都地質學院副教務長、成都地質學院副院長期間的工作往事,以及與家人相處的溫暖時光,寄託了子女們對他的思念、敬重和愛戴。1956年春,父親作為地質部教育局辦公室主任,被派至成都,參與成都地質勘探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的選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