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魁:父親——一位鄉村民辦教師

2021-02-09 光慈文學

圖/網絡

因從事農村原民辦教師身份認定工作,我找出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民師工資花名冊,上面赫然寫著月工資5元,按當時物價計算,每月工資只能買100個雞蛋或者20多斤大米,由此我想到了我的父親——一位堅守了四十多年的農村民辦教師。

父親1945年出生,聽村裡人說,父親從小就很聰明,文質彬彬,很像一個文化人,他喜歡聽人說書,只要聽上一遍就能自己敲著竹板,像模像樣地說給村子裡的人們聽,父親讀書時成績也很優秀,可是剛上到4年級,就趕上災荒之年,父親只得含淚告別了校園,默默地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直到二十歲時生產隊辦了耕讀小學,村裡人推薦父親當民辦教師,父親喜不自勝,雖然有些力不從心,但畢竟可以與書本打交道了,可以成為一個文化人了,從此當好一名教師成了父親畢生的追求。

但那時民辦教師的待遇極低,只有擠出時間多幹農活,才能養得了家,從我記事起,每天天色微明,我們全家都起床,只留母親在家裡煮飯、做家務,我們兄妹四人都隨父親來到田間,春天鬆土、播種,夏天灌溉、鋤草,秋天收稻、種麥,冬天打柴、開荒。太陽一露頭,父親就趕緊回家吃飯,放下飯碗就匆匆趕到學校。寒暑假或星期日父親在田地幹活時,總比別人多帶一樣東西,就是他那個黃色的帆布包,裡面裝著幾本書,以便在休息時拿出書本看幾行。父親雖然小學四年級還未畢業,但他自己堅持學完了小學初中所有的課程,還自費上了中專函授,遇上不懂的問題,常常在晚上走十幾裡山路去請教別人。有一次深夜,狂風暴雨,等父親求師回到家時,全身衣服都溼透了,頭髮上的雨水順著他蒼白的臉頰往下流,全身凍得直哆嗦,他從胳腋窩裡取出一個塑料包遞給母親:「快,打開,不能把書弄溼了。」原來,在回家路上,雨下大了,父親頭頂著自製的塑料薄膜雨披,常常被風撩起,後來父親索性取下雨披把書包包起來,母親一邊打開塑料包一邊埋怨:「這書莫非比你的命還重要?」父親強笑著說:「一字值千金啊!」

圖/張魁

要想做到教書種田兩不誤,父親必須爭分奪秒。可有一次父親竟然上學遲到了,那是因為天轉陰了,天亮得遲,等父親幹了一早農活再到學校時,學生的早自習已經下了,為此父親自責了好長一段時間,一次晚上臨睡時,父親竟像孩子似的問我:「你見過手錶嗎?我買了一掛。」接著父親從床頭摸出一個布包,他小心翼翼地打開,一塊嶄新的鑽石牌手錶呈現在我眼前,父親告訴我,這是他用太祖母留給他的唯一的遺物——四塊銀元換來的,並再三囑咐我一定要瞞著奶奶,對於一個連吃飽飯都很困難的家庭來說,還去買手錶,的確太奢侈了,奶奶知道了一定會罵人的。從此父親到校再也沒有遲到過了。

圖/張魁

由於父親的堅持和努力,他所教的班級在參加輔導區組織的期末統考中,成績都名列前茅。記的在1984年9月10日,那是第一個教師節,也是父親最驕傲的一天,在全鄉教師表彰大會上,父親得到鄉政府的表彰,原因是父親教的五年級在升初中考試時,語、數兩科都名列全鄉第一名,所得的獎品是兩隻鐵殼熱水瓶,瓶殼上用紅漆寫著「獎給某某」的字樣,每到過年,父親打掃衛生時,專門把熱水瓶仔細擦洗乾淨,還弄來紅漆將上面的字再描一番,如今熱水瓶已鏽跡斑斑了,但上面的字還歷歷可辨。

我家所在的村子叫三河村,有三條大河將村子隔成幾大塊,村裡學生上學極不方便,每天上學、放學時,父親總帶著一群孩子走到河邊,脫去鞋襪,挽起褲腿,背著小的,牽著大的,一趟又一趟地把他們送過河。最艱苦的是冬天的早晨背孩子渡河,河邊的石頭上布滿一層霜,水邊結滿了白亮亮的刀鋒一樣的冰,腳踩在上面咔咔嚓嚓地響,河裡奔騰的水波泛著寒光,父親一趟總是背上背著一個小孩,左手抱著一個,右手柱著棍子,一步一滑地走在冰冷刺骨的河水裡,到了岸邊,已見雙腿凍的血紅,如此往返兩三趟,腿杆就會皸裂得滲出血來。有一次區教育組的楊幹事目睹這一情形,從公用經費中擠出一點錢買了五雙高筒皮靴,親自送給父親所在的學校的五位教師,把父親感動的熱淚盈眶。

終於熬到了1996年,國家放寬了民師轉正的政策,父親順利通過考試,轉為正式的公辦教師,工資翻倍增長,可父親顯然老了,頭髮花白,脊背佝僂,他更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愛學校勝過愛自己的家,這時學校搬遷到新校址,父親在課餘時間就揮著鋤頭、鐵鍬平整操場,比工人還賣力,有一次中心校的校長到學校視察時,接過父親手中的鋤頭說:「張老師,您年齡大了,不要幹這麼重的活了,您只在一邊指揮,讓年青人去幹就行了。」父親卻笑著說:「越是年齡大了就越要抓緊時間多幹點,不然就沒有機會了。」

現在,父親已退休多年了,離開了他摯愛的學校。他把曾用過的教本、備課筆記、榮譽證書都用舊報紙包得整整齊齊的放在樓上,每年夏天還搬出來曬一曬。學校送給他一個光榮退休的獎牌,上用燙金字寫著「靜心教書四十春秋,潛心培育三千桃李」,父親將它擦得一塵不染,端端正正地擺放在堂屋正上方的中堂下面。父親的雙腿膝蓋酸痛無力,一到陰雨天更痛的不堪,我曾帶他到省醫院檢查,醫生說是風溼病,年青時冷水浸泡過多所至,如今只能慢慢調養,無法治癒,這時,我眼前又閃現出記憶中情景:白亮亮的冰刀,泛著寒光的河水,一位瘦削老師正背著一個學生,抱著一個學生,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艱難邁進。

圖/張魁

前年冬天,九十二歲高齡的祖母去世,按本地風俗,祭奠時兒子要長時間的下跪叩頭,我知道年近七十的父親腿患風溫病,多次想替他磕頭,但都被他斷然拒絕,由於父親長時間跪在冰冷的水泥地上,站起來時,須兩個人攙扶著,到了晚上母親一邊用熱水焐著父親那雙紅腫的雙膝,一邊埋怨說:「兒子年輕,讓兒子替你磕頭,不一樣嗎?」父親嘆息良久,幽幽地說:「三十年前,我爸去世時,正趕上我要帶學生到公社去演出,我不但沒有在家守孝,還要帶著學生唱哇、跳哇,村子裡人都說我沒有孝心,如今,我能在娘面前盡點孝心,心裡也算寬慰一點了。」我默默地看了一下父親,他正用手抹著臉上的淚痕。

圖/張魁

父親教的學生,有很多在城裡工作,有政府要員,有公司老總,偶爾有一兩個當年的得意門生來看望他,最是父親心曠神怡、意氣風發的時候,父親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如果有下輩子,我還選擇當教師。」

唉,我的老父親啊!

董金合:村裡的老人之一——鄔治青

何振群:救贖

傅劍:又見雪落史河岸(外二首)

韋國華:梅山湖,我的童年世界

廖鵬程:遠方

王中彩:在上海的那些日子(散文組詩)

張魁:那個夏天

沈衛東:美麗的媽媽有遠親

詩詞歌賦丨大別山詩詞群:同韻淺吟第十八期(總第二十七期)作業

張鳳蘭:跨年大總結


※ 光慈文學,立足革命文學先驅蔣光慈故裡——安徽金寨,面向全國。設有社區、公眾號、季刊(籌)。

※ 投稿郵箱:2547230349@qq.com,稿件體裁不限,3000字為宜,可以是已發布於紙媒及刊物的作品,但必須未在其它微信公眾號發布過。投稿時,請附作者簡介+作者照片。

※ 待公眾號讚賞功能開通後,文章自發布之日期起,7日內的讚賞,90%支付給創作者。點擊底部「閱讀原文」直接在金寨視窗網社區投稿,我們將擇優推送,社區讚賞的90%實時進入個人錢包。

相關焦點

  • 我那做「民辦教師」的父親:到死也沒有轉正!
    文:古岸雲沙圖:來自網絡父親做了二十多年民辦教師,至九三年去世時,還沒有轉正。大約是九四年或者九五年吧,所有的七十年代教課的民辦教師都轉了正,農村裡再也沒有民辦教師這一說法了,民辦教師也從中國鄉村的教育事業徹底退出了舞臺。然而我一直想,民辦教師這個稱謂不應該消失,它留在人的心底,就象一個溫暖的符號,一直一直,營養了幾代人。
  • 一位鄉村女教師的自述
    作者:劉娜一位鄉村教師的自白。1.對,我父親就是個又窮又擰的鄉村教師。1983年,我父親連考兩年大學也沒有考上後,最終向命運作出投降狀。為了逃避看似善良淳樸、實則喜歡搞事的鄉鄰們的取笑,第二次高考落榜的第二天,公雞還沒有打鳴,父親就揣上我奶奶給他的一兜兒零錢,還有6個煮雞蛋,步行15裡山路,來到鎮上,坐上開往城裡的班車,去廣東打工。
  • 我的父親是一位人民教師
    細細想來,我們家也算是和教師行業有緣吧,爺爺曾經是村裡小學的民辦教師,後來離開這個崗位,成為村委會的會計。後來父親成為村小學的公辦教師,直到現在已經在這個崗位上任職24年了。我們村的小學承載了父親的大半人生和爺爺的一段人生時光,而我也是從這所小學畢業,現在已經成為國內排名靠前的大學的研究生。
  • 故事:一位大涼山民辦教師的家訪筆記
    由鄉興社、遊豬生態和萬村寫作計劃聯合主辦的「鄉村影響力敘事營」第一期在6月12日結束了為期10天的寫作。本文節選自《鄉村影響力敘事營第一期|我的鄉村簡史》,作者為敘事營學員惠志敏。三段家訪路上的故事,道不近大涼山的艱辛和苦楚。
  • 那一段艱難的苦逼歲月:我父親曾經是12年的民辦教師
    教師節已經過去將近10天了,我常的夢裡見到父親,他是一個嚴父,也是我的小學老師我是1981年在我們村的小學讀一年級的,那時候剛改革開放不久,國家很窮,鄉村小學也窮,我們家也窮,因為我父親是高中畢業,識字較多,學校又比較缺老師,就喊他去學校教書,因此他就成為我們村小學的一名民辦老師,一教就是12年。
  • 北師大畢業的民辦教師:追憶我父親的一段人生經歷
    教一天書,掙10個工分,也就是過去人們常說的民辦教師。  剛回到鄉下時,父親一副白面書生模樣,身子骨比較單薄。生產隊長看他不像幹農活利索的,就向大隊推薦他去村辦小學當代課教師。  大隊支書是鄰村人,對我父親的情況比較了解,起初他很贊同。後來,有人提醒他,「老廖要是沒問題能從北京下放回農村?慎重點吧」。支書猶豫了。
  • 教師節憶父親
    今天是教師節。每到這個節日,我就想起了我的父親。他,就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雖然他已經離開人世四十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永遠銘刻在我的腦海中。也因此成了我們村唯一一位受過正規教育的長輩。我父親畢業後,便踏上了工作崗位,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他先是在公社教中學,後來回到村裡創辦了民辦小學,是我們村民辦小學的第一任校長。 父親在三十七歲那年才生育了我。記得我剛懂事時,父親就把我帶到學校,放在一年級的教室裡,與學生們一起上課和玩耍。我每天也像模像樣地端坐在教室裡,與學生們一起聽課。
  • 一位鄉村教師背包裡的作業本
    一位鄉村教師背包裡的作業本 2020-04-17 來源:《中國教育報》   一個紅色雙肩包、一雙運動鞋,早上5點多,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宋畈中心小學東魯完小教師王金良出門了。
  • 一位鄉村老教師的責任擔當與敬業執著——記巨野縣陶廟鎮中學教師蘇可民
    近四十年鄉村教育的責任擔當與敬業執著,譜寫了蘇老師教育生涯盡職盡責、無私奉獻的精神軌跡。從民辦教師到國家正式編制的教育者民辦教師曾是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給我國農村千萬家庭帶來希望和未來。蘇可民老師就是民辦教師中一員。
  • 雨天,懷念一位鄉村教師,他曾是中師生
    間接從一位朋友得到消息,曾老師去世了,只有57歲。非常的震驚。 80年代,我讀初中時,曾老師從中師學校畢業,在我們那所學校教二年級數學,後來,縣城裡來的音樂教師調走了,曾老師開始教音樂。一個學校,三個年級,12個班的音樂課,都由曾老師來上。
  • 鄉村教師為何撕毀從教30年榮譽證書?空癟的肚子種不出飽滿的果實!
    真正對鄉村教師的尊重,從來不只是停留在精神和口頭上的表揚,而是應該在精神和物質上進行雙重加持。我上小學的年代,鄉村教育非常落後,身為鄉村教師的每一個人,不但要在平時上課,而且在休息時候還要負責種地。印象中,我們小學班主任有一次獲得了教師節的優秀教師嘉獎。教育局給他獎勵了一袋大米。那幾天班主任特別高興,臉上都泛著光芒。
  • 一位鄉村教師的自述:我與優秀教師之間,原來只差局長的肯定
    如果我們把學生比作祖國的花朵,那麼教師則是辛勤的園丁,他們為了教育事業奮鬥的模樣十分值得我們敬佩。我的朋友老王,他是一位在鄉村工作的高中老師。他作為一名曾經的中師生,18歲畢業那年開始從教,至今依然在鄉村從事教育事業,如今距離當時已經過去了30多年了。
  • 父親·第十九章 民辦教師之爭
    於是,就有了「民辦教師」的爭取和較量。 而且任教本村六年,也是一個充滿較量的過程。為了適應和促進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實現教育典基的偉大戰略,一九七八年暑假期間,上級對民辦教師隊伍進行了一次整頓清理。在這之前,國家對民辦教師的任用管理相當隨便和混亂,有鄉上任用的,也有大隊,甚至生產隊任用的。人員素質也參差不齊。在「讀書無用,讀書無望」的年代,局面尚可維持。
  • 一位鄉村教師的自述:請給農村學校多一些理解!
    作為一名農村教師,我雖沒有親眼所見過去農村學校的樣貌及風氣,但我卻不少聽說農村學校過去的樣子。夜裡可以透過房頂看星星,教室裡的地面都是磚地,高低不平,甚至有的學校學生需要自備桌子。老師呢?的確很多鄉村教師不負責任,上下課很隨意,沒課的時候老師們聚在一起打牌也是家常便飯。
  • 鄉村教師之殤
    ​那時候我怎麼也想不到,受了那麼多苦,克服了那麼多的心魔,最終以全縣中考第44名的成績進入宜春師範學習的我,畢業後做了快三十年的鄉村教師,會活的如此卑微。前些天,母親突然告訴我,她總是走路不穩,​我就帶她去市醫院瞧病,按照她的要求,找了她原來的主治醫生。在做了相關檢查之後,主治醫生讓我馬上轉院到省一附院就診治療。
  • 鄉村教師彭永翥:一位教數學的體育老師
    對體育課,這位「95後」年輕教師仍舊有夢想有執著,夢想去改變鄉村學校的體育教育,白巖松的一句演講詞始終是他的座右銘——「體育首先是教會孩子們如何在規則約束下去贏,接下來要教會他們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
  • 鄉村離退休民辦教師老有所養,以前不白教!
    民辦教師是我國中小學中不列入國家教員編制的教學人員,是農村普及小學教育補充師資不足的主要形式,它是在50年代我國中小學全部為公辦學校出現的,由於歷史原因,一部分民辦教師最終也沒能轉為在編教師,如今他們回歸農村,因為沒有在編退休教師待遇,僅靠著一畝三分地,晚年生活十分辛苦,提高養老金標準是這些離退休民辦教師的一生夙願
  • 慶雲一位教師入選山東省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
    27日,山東省教育廳印發通知,公布248名教師為2020年山東省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人選。其中,慶雲一位老師入選。山東省教育廳印發通知,公布248名教師為2020年山東省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人選。
  • 問候啟蒙恩師——一個普通的鄉村民辦教師,您現在還好嗎
    可不管時光如何流轉,有位老師的身影,永遠那麼清晰……老師好矮墩墩的呂老師,他是民辦教師,是我小學一年級時的班主任呂老師其實包攬了所有科目,我們這個班只有他一位老師。那時我們沒有固定校舍,一年級學生分散在各個生產隊「打遊擊」。我們班幾十個孩子在生產隊隊部上課,起先是在一間廢棄的牛棚裡,餵牛用的槽子扣在地上當課桌,孩子們自帶小板凳。下課時,有的淘小子會爬到房梁上。這時,呂老師就會大吼一聲:快下來!摔斷了胳膊腿,搭錢又遭罪!這時,呂老師有些肥厚的鼻子就會發出「呼呼」的聲音,顯得很生氣很著急!
  • 民辦教師、特崗教師、合同制教師等,通過什麼途徑可以入編轉正
    加強基層教師隊伍建設,加快符合條件的非在編教師入編,實行同工同酬,這是國家調整優化基層建設隊伍建設的傾斜政策和扶持性措施。非在編教師,是指歷史原因存在的民辦教師、代課教師,以及近幾年實行的特崗教師、人事代理等合同制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