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別忽視「大便問題」 憋著憋著憋出毛病

2020-12-23 網易親子

網友「優木子」是一位二胎媽媽,參與「升學寶」的微信調查後,第一反應就是決定重視大寶和二寶的「大便問題」。


她家小寶今年上幼兒園大班,從24個月上託班到現在,從沒在幼兒園拉過大便,但內褲上偶爾會有一丁點大便痕跡。「如今想想,應該是想拉又憋回去了吧!」這位媽媽猜想。她家大寶今年小學四年級了,但和小寶情況類似,從19個月開始上託班到現在,也從來沒在學校拉過大便,就目前情況來看,還沒形成便秘。「感覺真得重視,等便秘之後就麻煩了!」

孩子不願在學校大便,甚至有了便意也不願意去廁所,默默憋著,會有哪些不良後果?

為了讓娃排便正常

老媽每天在家鬥智鬥勇

網友Wilda給錢報記者留言:「這確實是個問題,女兒在學校裡從來不會去拉大便,每次都是憋著,有時憋回家就沒有便意了。現在經常好幾天才拉一次,最後因為不及時排便導致大便乾燥,便秘,肛門還會出血。為了讓她排便正常,我每天回家鬥智鬥勇。哎,讓娃拉大便都變成一件大事了!真痛苦!」

錢報記者從杭州一家三甲醫院的消化科還了解到這樣一樁典型案例:三年前,11歲的晨晨(化名)開始住校生活。住校初期,晨晨不太習慣學校生活,甚至不願意在學校的廁所大便。時間一久,他養成了個壞習慣,每周只在周末回家的時候才排便一次。就這樣,晨晨的生活漸漸被便秘改變了,由於排便不暢、肚子鼓脹,晨晨的胃口很差,體重增長比同齡孩子緩慢,現在13歲的晨晨只有50多斤。因為糞便長期滯留於腸道,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和毒素,晨晨不僅臉色蠟黃,平時精神也不容易集中。

初三暑假,晨晨媽媽帶他到醫院檢查,結果晨晨被該院消化科醫生診斷為功能性便秘。消化科醫生說,功能性便秘的發病率非常高,在人群中有5%左右的人會被便秘困擾。但像晨晨這樣的小患者來醫院就診的卻並不多,多是因為學齡期孩子便秘的情況不受家長重視。

在浙江蕭山醫院,兒科主任醫師沈道江平均每天接診都會碰到兩三例孩子憋便的情況。「這在幼兒園孩子身上比較常見。因為小孩子進入陌生環境容易緊張,再加上剛入學時家長也沒有意識,容易出現憋便。」

孩子憋便的情況,不僅會在學校發生,也會在家裡發生。

一種情況是家長沒注意孩子的排便問題,孩子本身玩心重,經常拖延排便時間,後來想解也解不出。沈醫師遇到最久的是整整一周沒排便,「那個男孩子讀幼兒園大班,小孩子很皮,一回家就急著玩手機、電腦,好幾次有便意都忍著不去排便。」沈醫師說,「之後他隱約感覺肚子痛,也沒有告訴父母。突然有次肚子痛到打滾,家長嚇壞了,連忙送來醫院,才發現是一周沒拉大便。」

還有一種情況,家長要求孩子不要在學校排便。沈醫師接診時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女孩的家庭條件好,家長、孩子都很講究衛生。她的爸媽不放心學校廁所環境,專門叮囑女兒回家排便。小孩剛讀幼兒園小班,陌生環境下容易緊張,在學校裡憋著,回家也還是沒有便意,一直拖到肚子痛才看醫生。」

碰到這種情況,問題還不嚴重時,用開塞露通一下就行,等症狀緩解後,沈醫師會提醒父母注意孩子的喝水飲食和排便習慣。但是長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功能性便秘,消化吸收減弱,導致營養不良、身材消瘦,生長發育也會受到影響。

鼓勵孩子在學校多喝水

在陌生環境上廁所

孩子們總在學校憋大便,是不是缺乏相關的生理知識科普?

錢報記者隨後又在某小學2個低段班做了後續調查,結果發現:70個孩子裡,有憋大便習慣的小朋友共16個,其中被家長科普過憋大便危害的小朋友佔95%。

城西某知名幼兒園的家長劉女士向錢報記者報料稱,兒子今年念幼兒園大班,卻從來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一開始是嫌棄幼兒園衛生間是蹲坑,蹲著解手一會兒就累了;而且地上髒,解大便容易弄髒褲子。孩子很不適應,好幾次回家向她吐槽:幼兒園廁所太臭了,寧願憋大便回家在坐便器上解決。

這位媽媽很著急,在家幾次三番和孩子叮囑了憋大便對身體造成的危害,但孩子依舊不願在幼兒園解手,她實在無能為力了。看到這麼多家長都在為孩子大便的事情頭疼,她挺好奇:這種情況到底怎麼解決?

首先,要對這件事引起重視,如果出現肚子不舒服或者便秘,要及時就診。浙江蕭山醫院兒科主任醫師沈道江告訴記者,診斷兒童是否便秘,主要看每周排便次數,「每周排便小於等於2次,大便乾結堅硬,糞便粗大或是一粒粒的形狀,就是兒童便秘,嚴重時會導致肛門出血、腹痛。」

其次,養成定時排便習慣,這也是解決孩子憋便的關鍵。「一定要每天定時監督孩子排便,最好挑家長和孩子都有空的時間段。排便生物鐘養成後,腸道定時蠕動產生便意,有了便意要立刻去上廁所,不要讓孩子憋著。」此外,還要注意飲食習慣,讓孩子在學校也要多喝水,不要養成挑食的習慣,粗纖維和精細蛋白都要吃。

針對孩子精神緊張導致的憋便,沈醫師認為需要家長心理上的指導,「鼓勵他們大膽一些,多帶出去走走,比如帶他們出去看電影,孩子想排便的時候,可以讓他在陌生環境裡獨立完成。」

一位班主任則拜託錢報記者轉告家長們:「除了老師,我也是一名幼兒家長。作為家長,對這個問題更感同身受。孩子們在校憋大便的原因,一是怕時間不夠,二是孩子在學校裡精神容易被分散,容易忘記自己要拉大便的事兒。所以家長在帶娃時,一定要讓娃明白及時排便的重要性;也要告訴孩子,一旦想排便了,即便在課堂上也可以舉手示意,老師一定會同意的。」

當然,造成孩子便秘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經常憋便外,孩子活動量小,喜歡看電視、玩電腦、缺乏體育鍛鍊,喜油炸、方便食品,不喜歡蔬菜、粗糧,飲水過少,沒有固定的排便時間,有便意時不排便等習慣都會造成便秘。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便秘是繼發性便秘,由孩子身體疾病引起的。因此一旦有便秘情況來醫院確診是非常必要的。(沈蒙和)

本文來源:錢江晚報 責任編輯:劉淑芬_NQ4973

相關焦點

  • 家長別忽視「大便問題」,憋著憋著憋出毛病
    網友「優木子」是一位二胎媽媽,參與「升學寶」的微信調查後,第一反應就是決定重視大寶和二寶的「大便問題」。 她家小寶今年上幼兒園大班,從24個月上託班到現在,從沒在幼兒園拉過大便,但內褲上偶爾會有一丁點大便痕跡。「如今想想,應該是想拉又憋回去了吧!」這位媽媽猜想。
  • 有「屎」憋著不拉,會怎麼樣?多久排便一次算正常?
    結果一忙起來,憋了很久的大便,最後就沒有了,也不想上廁所了,這是怎麼回事?被憋回去的屎去哪兒了?別忽視大便問題,當心憋著憋著憋出毛病。錯過了排便最佳時間,憋回去的是哪去了?人生路漫漫,總會遇到很多尷尬的事:譬如說想上廁所的時候,偏偏工作忙的不可開交;在路上想拉屎又恰逢堵車。
  • 想放屁時,憋住沒放,為什麼屁憋著憋著就沒了?憋屁有什麼後果?
    在他人面前放屁實屬不雅,為了自己的形象,只好無奈憋住。屁意會突如其來的襲來,也會突然的消失,正當努力的把屁往回憋的時候,突然發現,屁意沒了,想放也放不出了,那麼問題來了,憋回去的屁呢?為何突然消失了?想放屁時,憋住沒放,為什麼屁憋著憋著就沒了?
  • 長時間憋屁,為什麼屁憋著憋著就沒了?經常憋屁會有什麼後果?
    長時間憋屁,為什麼屁憋著憋著就沒了?經常憋屁會有什麼後果?放屁是身體非常正常的一種生理反應。放屁的這個過程是將體內的一些廢氣排出體外,更有助健康。但是在放屁的時候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因為是公共場合或者其他的原因,有些人會選擇憋屁,選擇忍住不好意思放出來,忍著忍著卻發現屁沒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相信生活中很多人在憋屁的時候都會有這種感覺,為什麼忍了一段時間後放屁的感覺卻消失了呢?被忍著的屁也變沒有了。
  • 很多孩子從不在校拉大便?九成低年級學生會憋著
    超過九成孩子承認 在學校會憋著不上廁所。一年級男生肚子疼 去廁所兩次就是拉不出事情的起因是,某天班裡有個男生告訴王老師,自己的肚子有點疼。於是,王老師建議:「大家平時要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千萬不能憋大便,上課時候想去的話,一定要舉手告訴老師。如果長期大便不正常,腸道就會出問題,很危險。」一年級的娃像小雞啄米似的拼命點頭,有些迫不及待地打開水壺喝起水來。
  • 屁憋著不放,為什麼憋一會屁就沒了?
    屁的產生不受人的控制,若在人多的地方突然有了屁意,迫於無奈,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憋著。對於屁少的人來說,偶爾產生個屁,憋住就憋住了,不會感覺特別難受,但是對於屁多的人來說,他們會頻繁的產生屁意,憋住一個屁,要不了多久又會產生新的屁,這樣一直憋屁憋得自己難受不說,偶爾還會出現憋不住的尷尬情況。頻繁放屁,屁多會讓人尷尬到底其次,屁多往往還預示著身體出現問題了,要引起重視。
  • 很多孩子從不在校拉大便?媒體調查稱九成低年級學生會憋著
    超過九成孩子承認 在學校會憋著不上廁所。一年級男生肚子疼 去廁所兩次就是拉不出事情的起因是,某天班裡有個男生告訴王老師,自己的肚子有點疼。「要不要去廁所?」王老師問。男生點頭,去了廁所。於是,王老師建議:「大家平時要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千萬不能憋大便,上課時候想去的話,一定要舉手告訴老師。如果長期大便不正常,腸道就會出問題,很危險。」一年級的娃像小雞啄米似的拼命點頭,有些迫不及待地打開水壺喝起水來。
  • 孩子總要把大便憋回家,家長應該怎樣做?
    最近,一個問題引起了歪歪兔會員交流群炸鍋了——媽媽1號:我家男寶三歲七個月,在幼兒園不敢蹲坑解大便,有便意了就憋著憋不住就拉褲了,請教如何幫助孩子呢?是有意讓他多練習蹲坑還是不必強化,儘量養成在家大便的習慣呢?
  • 心裡有事別憋著,憋來憋去易出問題:學會調節情緒,獲得身心健康
    這一方面說明人們對複課後多名學生輕生事件表現出了極大關注,另一方面,也說明疫情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不利因素對人們心理造成的影響之大,需要儘快找出原因,及時修復。事實上,學生輕生事件一再頻發,早已不是近年,更不僅僅是今年才有的現象,不過疫情過後似乎出現得更多發、更集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疫情所帶來的人們心理和生理的變化引起了其情緒的變化,突破了其心理承受底線而導致的嚴重後果。
  • 十娃八個不愛在幼兒園「拉臭」,為啥寧願憋著也不拉?家長要知曉
    很多家長都發現寶寶雖然在幼兒園上小便,但拉臭臭卻從不在園內進行,每次都要憋著回家再解決,可說十個娃有八個都不愛在幼兒園拉臭,這就讓家長們很是疑惑。還跟我說了憋臭臭的好方法,肚子疼就蹲下。我想好了,馬上換幼兒園,沒商量。
  • 憋大便小心憋出結腸癌 5件小事最易憋出病
    有時候,在公眾場合不好意思放屁,於是也一直忍著……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某些原因而不能及時排洩,不要小看這些小事,小心,憋著也會憋出病。下面小編分享5種容易憋出病的情況。    上班太忙有尿不能及時上廁所,上大號錯過最佳時間忍著忍著就不急了……在生活中,你是否也遇到這些情況。小心,憋著就會憋出病。
  • 放屁尷尬,要憋著嗎?當然不行,老中醫告訴你為什麼不要憋
    想著人比較多,所以自己就拼命的憋著。可是還是沒有憋住,於是自己就成為了「焦點人物」。其實,放屁,確實是一件比較尷尬的事情。尤其是像露露媽那樣在公司,一群人開會的時候。或者是去約會的時候,突然放一個屁,確實是不雅觀。
  • 經常憋便危害大!憋回去的大便,又去了哪兒?告訴你真相
    為了更加了解健康,在生活中,可以多留意大便,也不要隨意的去憋便,發現現代有很多人都有憋尿、憋便和憋屁的習慣。偶爾憋一憋,沒什麼大問題,但是經常憋大便,就不是什麼好事情了,容易給身體帶來不利影響,愛憋便的人,希望能儘早了解清楚。經常憋便,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
  • 狗狗憋著大便10天了
    狗狗憋著大便十天,這很可能是它得了便秘難以排出宿便,這是比較嚴重的情況,會嚴重影響狗狗的身體健康,寵物主人不能坐視不理,需要找出它便秘的原因,採用合適的措施針對性地去處理它的便秘問題。三、就醫使用開塞露對於狗狗已經持續十天不大便這種情況,採取了上面的措施還是沒能幫助它排便的話,就要送去醫院,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開塞露,幫助狗狗把宿便排出了。但是經常使用開塞露是不好的,直腸受到的刺激多,靈敏度就會降低。預防便秘的最佳方法是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多吃粗糧,水果和蔬菜,多運動。
  • 孩子剛入園,大便小便都憋著!為什麼?怎麼辦?
    但是,老師們鼓勵家長在教室門口,儘量別讓自己的孩子看見。所以,女兒的「一舉一動」我都知道。今天上午的體驗課中,上午的加餐時間。Danney領完餐,一直不願意坐下。而是,到處找我。在教室門口找到我以後,她說:媽媽,我屁屁好黏。
  • 被憋回去的屁、大便和尿,最終都去哪了?知道答案後再也不敢憋了
    遇到這些情況,我們為了維護個人的形象,只能夠把「屎尿屁」給用力憋回去。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被憋回去的「屎尿屁」去哪了?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估計你看完再想不想憋了。憋回去的「屎」去哪了?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感覺,大便如果沒有及時的拉,憋著憋著便意就沒有了。你以為憋回去的大便就這樣憑空消失了?
  • 孩子「不敢」在幼兒園上廁所,寧願憋著?3個原因,家長需要了解
    但這個狂喜很快就被娃的一盆冷水澆滅了,因為剛上幼兒園的娃總是問題百出。有的孩子連廁所都不願意在幼兒園上,真是讓人頭疼!疑惑的歷歷媽跑去問其他家長和老師,發現很多孩子都有這種情況,老師也不明說,畢竟孩子沒有提出自己要去上廁所的要求,老師不知道,家長更是摸不著頭腦,久了才知道,原來孩子是憋著。
  • 被你「憋」回去的大便都去哪了?被二次吸收了嗎?或與你想得不同
    很多人會想憋著等有時間了再去解決,但是便意並不是說來就能來的,所以很多人都會出現大便「憋」著憋著就沒了的情況。有人說,被憋回去,來不及排出的大便,會重新進入腸道進行如此消化,被人體所吸收,所以才會不見。這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大便真的會被人體「二次吸收」嗎?看完你或許就明白了。被憋回去的大便都去哪裡了?
  • 孩子為什麼寧可憋著,也不願意在學校拉粑粑?
    芳芳的女兒因為一個學期都沒在幼兒園拉過大便讓她甚是苦惱。她問,女兒怎麼都不願意在幼兒園拉大便,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其實啊,孩子在幼兒園「憋大便」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有媒體對200多名3~8歲的兒童做了調查,發現從未在學校拉過大便的小朋友有53人,男女比例約為1:1,其中,憋大小便習慣的孩子超過90%。這就想不通了,孩子啊孩子,你明明在想睡想睡,想吃就吃,想拉就拉的年紀,為什麼要承受「憋大便」的痛苦呢?
  • 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為什麼非要憋回家?背後原因父母要知道
    第一次發現這個問題,是兩年前幼兒園秋季入園,一位奶奶每天下午接孫子回家的路上都跑的飛快,和她打招呼也是頭也不回的跑掉。有天早上碰到她送孫子回來,問她為什麼每天下午都飛奔,她說:「孫子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都是憋著要回家拉,跑的慢一點都可能會憋不住拉褲子裡。」奶奶猜測應該是孩子太內向了,不敢告訴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