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經常會和粉絲分享自己和家人的趣事,尤其是一些育兒方面的心得體會和一對兒女的成長趣事。
昨天,孫儷就分享了等等做數學題的故事,她說:
等等做數學題,經常寫兩個答案,我說怎麼會有兩個答案,他說有一個是對的,有一個是錯的,你自己選
沒當過媽、沒輔導過孩子做數學題的家長們,可能只會覺得:等等怎麼這麼可愛!
可有過教孩子數學題經驗的父母,真是笑著笑著就泛起一陣心酸:原來明星和我們一樣,做了父母也逃不了「數學題」的折磨!
為什麼孩子學數學就這麼難呢?
日本著名的數學培訓家永野裕之認為:沒有人天生不適合學數學,因為每個人都有「數學腦」!
那既然沒有人不適合學數學,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孩子就是學不懂、學不會數學呢?
史丹福大學數學教授Jo Boaler給了我們答案:
並沒有所謂的 「天生數學腦」,我們後天所看到的 "這個孩子數學好,有天賦" 云云,極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抓住了孩子的「數學敏感期」。
那麼可見,孩子對數學「一竅不通」的原因就是錯過了「數學敏感期」。
數學敏感期從2歲開始
「敏感期」是指孩子心理發展過程中,相對於其他時期來說更容易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心理過程的某個方面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而數學敏感期的時間段最早從2歲左右就開始了,大約會持續到8歲左右,這段時期就是培養孩子數學思維、對數學興趣的最佳時期。
抓住數學敏感期,需要培養孩子3個能力
使用數字的能力數學啟蒙中最最基礎的就是「數數」,但孩子光會數數不等於做好了數學啟蒙,更重要的是要學會使用數字。
遊戲一:加「花瓣」
在瓶蓋上寫上數字,然後用小吸管、火柴棒等物品當做花瓣,將花瓣數與瓶蓋上的數字對應即可。
遊戲二:按數套圈
在雪糕棒上寫上數字,然後將同樣個數的橡皮筋套在上面,數字對應上即可。
遊戲三:跳棋等桌遊
寶寶5歲之後,家長可以利用一些需要數數的桌遊比如跳棋、飛行棋之類的,進一步幫寶寶理解數字的實際含義。
「空間感」、「立體感」的能力空間感和立體感的好壞不僅決定了孩子今後學習幾何部分的知識時能否快速吸收,對於方向感、路況的把握等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也有影響。
遊戲四:拼圖形
用雪糕棒、火柴棒、吸管等小工具,拼出各種平面圖形,再逐漸拼出立體圖形。
遊戲五:七巧板
七巧板就不用過多介紹了,它可以拼出各種各樣的圖案,小學數學剛開始學圖形的時候也是要藉助七巧板的。
遊戲六:物歸原位
我們平常生活的房間就是一個大的空間,培養空間感需要給寶寶更多探索的機會,家長可以經常和孩子玩「物歸原位」的遊戲,2、3歲的寶寶可以是家長指示:「我們把小車車放回玩具筐了好不好」
等到4、5歲的時候,就可以直接讓孩子將某件物品放回原位,看看孩子記不記得。
了解抽象意義的能力很多孩子之所以覺得數學很難,就是因為無法理解很多抽象的含義,比如說規律、集合、時間、價格等。
遊戲七:集合遊戲
將認知卡按照不同的要求分類,比如:動物、不是動物;黃色、紅色;能吃、不能吃……
遊戲八:找規律
找到規律,按照顏色將空白處的小球填充。
遊戲九:找陰影
通過陰影尋找物品。
數學啟蒙並不是讓孩子會從1數到100,更需要重視數物對應、數字的使用、平面幾何和各種抽象含義,以遊戲作為載體的形式更適合低齡孩子在玩中快樂地學數學,做好啟蒙培養數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