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維尼媽媽沐瀅
閱讀需3-5分鐘
「教孩子加減法,可以讓孩子像背乘法口訣那樣背誦並記憶嗎?」
這是我最近收到的一個問答。
根據自己對數學啟蒙的理解、向過來人的經驗學習,以及向專業老師的請教,結合現在正在給我家娃使用的一些學習方式,此文供各位爸媽參考和討論吧!
我家維尼在2歲左右,出現對數字敏感的現象,這種敏感體現在她喜歡指著繪本中的數字問我:這是什麼?
由此,她通過《123,到動物園》、《莫尼克小老鼠無字書——數字》等數字認知繪本,及一個放置數字模塊的時鐘玩具,認識了10以內的數字。
4歲半,我發現她更熱衷於數數,可能是受到在幼兒園裡學習蒙氏數學的操作的影響,她很喜歡玩分堆(分點數)遊戲,也開始初步地接觸簡單的加減。
我比較傾向於在3-6歲兒童期,讓孩子把這些知識的學習融合在遊戲裡。
曾經有一位數學老師告訴我,孩子的數學啟蒙,最關鍵的是培養數學思維,而不是死記硬背。
乘法口訣相信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會背,維尼2歲左右就背得熟爛。但這僅僅限於背誦記憶,因為口訣就像每個孩子背誦詩詞、童謠一樣,帶有韻律,朗朗上口,重複多次,孩子自然會無意識記憶下來。
但背誦和理解應用根本是兩碼事。
有一次我帶她讀一本數學繪本《快醒醒,別糊塗啦!》的時候,裡邊涉及到了乘法內容。
但她還理解不了。
我說出乘法口訣引導她一起背出來,她也無法對應出口訣和乘法有什麼關聯。
我想,一是因為年齡小,畢竟她的思維發展還沒到學習乘法的階段,而且因為還沒有建立起數學思維,光會背不會應用。
最近我在和孩子一起讀數學繪本《十個人快樂大搬家》(安野光雅 著),這本書就是用數學思維方式啟發孩子理解10以內加減法的。
一個房子裡10個孩子,搬走了2個還剩幾個?
把故事中每個孩子用不同顏色的紙片來代替,然後分堆,讓孩子數數。
維尼通過分堆,把紙片一個一個的移走,數數,逐漸理解8+2=10、3+7=10,反過來10-2=8、10-4=6。
但就維尼目前的階段,先分堆數數,把數數好了我就覺得很OK了!
這種數數方式不是從1數到100那樣順著數字背誦數,而是點著東西數,指著紙片或者物品具體地數。
可以從《首先有一個蘋果》這本繪本開始數數。
另外數學其實也是融合在生活中的,例如帶孩子上臺階的時候數數,上一層臺階是+1,下一層臺階是-1;
吃水果的時候數數,原來有5個蘋果,吃掉了一個,還有幾個?讓孩子自己先數數。
孩子在生活中逐漸建立數的概念,再進一步應用。
不少孩子在初學加減計算的時候都是掰手指,或者借用色子上的點數、樂高粒上的點數這些工具,其實是孩子處在形象思維階段,具體的圖形可以讓他們更好地理解。
我想隨著他們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發展,逐漸地擺脫工具,達到計算的能力吧!
我一位數學學霸朋友,在培養兒子學習數學的時候也沒少廢腦細胞。
她給我講過一段讓她崩潰的經歷:
由於響應幼兒園「去小學化」的號召,她當時5歲的兒子所在的幼兒園嚴格按照大綱要求走,中班期間對數學加減並未涉及。
但是過年的時候,她家親戚的孩子會「玩40以內加減法」,這讓她沉不住氣了!
她買來學齡前10以內習題冊帶兒子練習,發現孩子「3+4、4+5」就開始做思考狀了。
當她發現孩子連5+1都要掰手指頭,這在我們成年人看來太簡單的計算孩子居然還要掰手指,她瞬間就暴怒了!
當她冷靜下來反思自己的方式時,覺得一是太過著急,二是沒有找到讓孩子理解加減運算的要領。
摸索下來,她發現,孩子對數的含義、數的整體與部分的含義、數量的守恆都是模糊不理解的。
她逐漸悟出,孩子學習數學的開始,數數的重要性,說得直白一點,數數可以讓孩子更直觀地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係。
這也獲得了數學老師的肯定。
有的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會用到「湊十法、破十法」的口訣,我覺得讓孩子背誦下來不是難事,但是最關鍵的是如何能讓孩子理解,而不是單純地背誦。
哪怕現在我們父母教的,和未來老師在課堂上教的,方法不一樣,但孩子是理解的,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