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之治」系列訪談錄① 我們的社區,靠誰來「治」?

2020-12-23 紅星新聞

編者按

10月28日至31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京舉行。這次全會的主題,正是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提出了新時代「中國之治」的總體目標和戰略部署。

時隔一月,11月23日,一場聚焦「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高端論壇將在成都舉行。論壇探討的核心,正是以社區為尺度的超大城市治理新模式。

會前,紅星新聞特別推出「大城之治」系列訪談錄,通過專訪三位國內頂尖專家,解讀新時代「中國之治」的裡程碑意義和社區治理在超大城市治理中的關鍵作用

11年積下的59處違建,成都向龍社區只花了一天就全部拆完。

這背後,與十幾個院落黨員有關。他們逐一入戶向居民宣講政策,同時和居委會、有關部門進行協調,讓過去「群龍無首」的居民自治,快速且有效地走上正軌。

「發展至今,社區治理的各要素已經生成,正因為參與主體多元化,所以才需要有統攬全局力量的存在。」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長忠近日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2016年,鄭長忠在《人民日報》上撰文道,現代社會需要調整各種利益關係,一些改革都是「啃硬骨頭」,這就要求黨的領導必須更加堅強有力,也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紅星新聞記者採訪鄭長忠教授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剛剛閉幕。這次全會的主題,正是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

鄭長忠認為,對中國之「治」而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對中國社區而言,目前已經形成了政府、居民、社會、市場力量等多元參與的局面,諸如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可複製的經驗。

「現在要探索的是,在多元治理下統攬全局如何有效實現的方式。」鄭長忠認為,哪個城市做到了,就為中國的社區治理做出了大貢獻。

↑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長忠

社區治理發展越成熟

越需要一個統籌全局的力量發揮作用

紅星新聞:您一直強調社區治理需要一個統攬全局的力量存在,為什麼?

鄭長忠:社區治理發展越成熟,治理主體越多元,越需要一個統籌全局的力量發揮作用。

我們可以從幾個節點看到變化。上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經歷了從計劃經濟逐漸轉變為市場經濟的過程,人們也開始從「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城市社區由此也開始在中國出現,承接了從單位中轉移出來的許多社會事務。在社區建立初期,黨組織扮演著最初的社區建設組織者和各類事務承接者,簡單來說,就是讓社區有人辦事,同時有組織地保障社區快速發展。

社區安頓下來後,你會發現社區的組成越來越多元,有不同群體和成員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有效推動了社區共同體的建設。但是在這一過程中,社區內部關係也開始複雜了,矛盾開始出現,這時,黨組織就開始扮演著關係協調者和矛盾解決者,使社區共同體能夠得以建立。

而隨著社區發展,社區建設不僅要協調社區內部問題,還要處理好社區與其他社區以及駐區單位的關係,這也需要通過黨組織力量來協調和處理,於是在本世紀初就開始探索區域化黨建工作,通過創新黨組織形態,達到協調不同區域社區和單位之間的關係,推動區域共治。

也就是說,實際上從社區建立之初開始,社區建設客觀上都需要一種統攬全局和協調各方的力量來發揮作用。這個力量,就是黨組織。這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在社區建設層面的體現。

黨建引領社區建設

不僅需要機制創新,還需要體制創新

紅星新聞:到現在,社區建設是否還需要將這一邏輯進一步推進?需要怎樣推進?

鄭長忠:的確,社區建設確實需要進一步深化,深化工作依然還是需要遵循這一邏輯。

正如前面所說,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社區已經形成了多元治理的格局,這時候社區發展和治理所需要的,就不僅僅只是社區和街道功能所及的,而是需要整個地區的黨組織和政府組織,圍繞社區發展和社區治理開始調整有關權力結構和組織框架,整合有關資源力量,以社區為基礎,建構起整個社會建設的邏輯。

這就意味著,黨建引領社區建設,需要從微觀層面向更高層面發展,不僅需要機制創新,而且還需要體制創新。成都在這方面的探索,就比較有前瞻性,也標誌著成都在社區建設方面已經進入到第四個階段。

成立市委社治委

成都的創新成效相當明顯

紅星新聞:您認為成都在社區治理方面的探索主要解決了什麼問題?

鄭長忠:成都非常有前瞻性地關注到社區建設中所涉及的權力關係調整的必要性,從現在來看,其創新成效相當明顯。

成都在市委層面成立了專門機構——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作為領導和統籌社區發展和治理的關鍵部門。同時,成都還以社區發展治理為基礎,構建了社會治理發展新格局的整體框架。

從成都的經驗看,它首先構建了全市、區(市)縣、街道(鄉鎮)、社區黨組織四級聯動的組織領導體系,明確承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職能的具體機構,構建統一領導、上下聯動、各負其責、協調有序的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工作格局。

其實,這也可以被視作黨領導社會建設的體制創新和方式變革,構建了一種以黨組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推動社區發展治理的新體制。

剛剛結束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而設立市委社治委的經驗,也是成都在社區治理方面的探索。

打破「九龍治水」格局

成都社區黨建走在了全國前列

紅星新聞:黨建在社區治理的統攬,是否應該有尺度?

鄭長忠:無論國家還是社區,黨的領導都是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從社區來看,現實情況更加複雜,因此,管理的尺度只能定性,不能定量,更不可能像化學實驗那樣精準到幾毫克。

這也意味著,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社區資源稟賦,甚至同一地方也會存在不同情況,黨組織介入的程度也不會完全相同。比如,有的地方黨群關係根基牢,發揮黨員引領力量就能解決大部分事情;而有的地方社會企業發展得很成熟,大多社區問題其實就可以交給他們來做。

紅星新聞:儘管每個社區都各有特色,成都社區黨建特點在哪裡?

鄭長忠:成都的社區黨建走在了全國前列,其中市委社治委的設置是成都頗有創新的特色。

過去我們發現,社區的治理都是自上而下,權限涉及到中央、省委、市委,而到社區、街道一級就很難有主動性。成都設立的這個機構,首先是在市委序列的,具有較高的權威性,能夠打破「九龍治水」的格局,既能起到協調各方作用,還將權力下放至基層,讓社區的黨建能有效、快速地協調解決問題,提升了黨委在社區的信譽度。這樣就可以圍繞社區建設的各方面進行全方位協調,解決了基層或者單一部門無法解決的難題。

另一方面,四川在經歷地震後,圍繞社會建設有一次巨大提升,它倒逼了所有資源都參與社會重建,其中也包括社會組織力量,這也是成都今天包容各方資源的一個轉折點。因此,在社區建設中,這裡的黨組織處理與社會組織關係比其他地方有更多經驗,在探索中逐漸形成了黨建引領的多元參與社區治理格局。

紅星新聞記者 鄒悅 葉燕 上海報導 圖據受訪者

編輯 周霖

相關焦點

  • 沙市文化坊社區環境髒亂差 誰來治?
    沙市文化坊社區環境髒亂差 誰來治?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 > 荊州新聞 正文 來源:荊州電視臺 時間:2011-07-21 18:16   荊州新聞網消息(記者 田遠康)垃圾堆滿無人清理,地下汙水四處橫流,居民出行顫顫悠悠,這是近年來位於城區最繁華路段北京路旁文化坊社區居民居住環境的真實寫照,雖然這一問題這一兩年來居民多次找相關部門反映,但總不能得到根本上的解決
  • 央視「中國之治」政論片 專題報導「多元共治」株洲經驗
    本報訊(首席記者 李卉)9月9日晚,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播出政論片《中國之治-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之路》第三集「多元共治」,專題介紹株洲基層社會治理的經驗做法。「企業關停、搬遷後,家屬小區誰來管?下崗職工如何安置?」
  • 創新社會治理:治什麼 誰來治 怎麼治
    對於「社會治理」這一概念的運用,在認識上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我們主要使用的概念是「社會管理」,自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起,我們黨開始用「社會治理」這一概念來替換「社會管理」。
  • 透點|社區共治的番禺探索
    愛心奉獻團的核心成員反映,他們根據華南碧桂園的實際情況來開展社區共治工作:有從農村來的中老年人,子女接他們來帶孩子,他們隨地吐痰、公車上不讓座、公共場所霸位、活動現場搶禮品,愛心奉獻團的核心成員就率先垂範,用自己的行動去引導他們;有些老人送過孩子上學、買了菜後無所事事,聚眾打麻將,他們就組織這些人唱歌、跳舞、練書法;有些獨居老人生病後無人看望,很寂寞,他們就組織去醫院看望
  • 面對9500萬抑鬱症患者,「一休治鬱社區」想做治鬱界的「美團」
    他認為,目前抑鬱朋友主要靠「抗抑鬱藥物+心理諮詢」來應對,但因為費用高昂大量鬱友無條件就醫。因為抑鬱症是個長期治療過程,通常每次心理諮詢需要300-2000元,而大量案例諮詢超過100次還沒有好,也就是說長期心理諮詢花銷可能如同一個無底洞。除此之外,醫療資源緊缺也是一大痛點,抑鬱症相關醫療資源集中於一二線城市。
  • 面對9500萬抑鬱症患者,「一休治鬱社區」想做治鬱界的「美團」
    他認為,目前抑鬱朋友主要靠「抗抑鬱藥物+心理諮詢」來應對,但因為費用高昂大量鬱友無條件就醫。因為抑鬱症是個長期治療過程,通常每次心理諮詢需要300-2000元,而大量案例諮詢超過100次還沒有好,也就是說長期心理諮詢花銷可能如同一個無底洞。除此之外,醫療資源緊缺也是一大痛點,抑鬱症相關醫療資源集中於一二線城市。
  • 王偉國:中國之治視野下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
    12月5日下午,第十八屆中國食品安全大會「食品安全社會共治」議題單元舉行,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法學博士王偉國出席會議並講話。      王偉國介紹,在創造出我國取得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的「中國之治」中,食品安全治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之治」由一系列制度作為堅強保障。
  • 夯實「創新公園城」社區底座 擘畫「美好社區津治生活」畫卷
    五河水共同哺育的新津,不但有歷史賦予的厚重人文底蘊,更有生生不息的成長之力。特別是近年來,新津以「超級綠葉」意象表達「成南副中心、創新公園城」城市形象。山水本底為「超級綠葉」的「葉面」,津津綠道為「葉脈」,一個個社區則是「種」在「超級綠葉」裡的公園城市細胞。當前,新津正聚焦打造「高品質美麗宜居公園社區」為目標,堅持黨建引領、突出多元共治,奮力擘畫「美好社區 津治生活」精彩畫卷。
  • 好軍醫王磊:別人不治我來治!
    在武警總部機關門診部就有這樣一位好醫生,入伍20年以來,他的小針刀針灸脈絡理療術和推拿正骨療法圓了無數患者的健康之夢,上至將軍,下至平民百姓都傳頌著他妙手回春的精湛醫術,30多封感謝信和290餘面錦旗訴說著這個醫生愛兵為民的醫者仁心。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市域之維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市域之維 人民論壇網 2020-12-23 20:12
  • 這一年,中國之治在武漢
    一年來,武漢馳而不息正風肅紀,狠抓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充分體現出武漢一以貫之的工作作風。全面從嚴治黨「武漢作為」的價值意義,並不在某個制度、舉措的突破,而是在實踐中形成一系列相對成熟、有效的經驗體系,這正是「中國之治」的武漢生動實踐。
  • 【美麗家園·垃圾分類】「136社區智治法」,天逸社區巾幗「逸姑娘...
    【美麗家園·垃圾分類】「136社區智治法」,天逸社區巾幗「逸姑娘」就是這麼給力!天逸社區自2018年8月開始推行垃圾分類,現所屬金辰之光、金地天逸、陽光城上府三個小區共計5688戶,已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在推進過程中,社區總結出了一套具有天逸社區特色的垃圾分類「136社區智治法」。
  • 五水共治靠萬眾,齊心共創美家園
    水是生命之源,是文明的搖籃。水是生產之基,生態之要。杭州自古「以水為美」,古有錢王射潮、築塘捍海、西湖疏浚、李泌鑿井等著名治水人文典故,今有萬裡治水、保護運河、五水共治等治水新策。——深入了解隊員們通過觀看科普海報,和爸爸媽媽一起百度搜索資料和現場聆聽社區河道管理員講解,了解了杭州歷年來的治水典故,如:大禹治水、錢王射潮、錢塘捍海、西湖疏浚、運河保護、西溪保護
  • 盛世路社區共商共治共管破解「住商」之爭
    在此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芙蓉北路街道盛世路社區針對群眾反應強烈的住改商問題充分聽取多方意見,通過共商共治共管,著力破解了「住商」之爭,贏得了居民群眾真心點讚。 爭!住戶黃女士說:「住宅電梯本就狹小,大量外來人員進進出出,上下班時我們經常等不到電梯。」 住戶周先生吐糟:「吐痰、檳榔渣,樓道衛生真是不堪入目,還三天兩頭有人上門推銷,全家人不堪其擾。」
  • 從大國之治邁向強國之治——新中國70年社會治理現代化巡禮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 題:從大國之治邁向強國之治——新中國70年社會治理現代化巡禮新華社記者2019年5月15日下午5時30分,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的崇文街派出所送走最後一名辦事群眾,老辦公樓「落鎖」。
  • 花園南裡社區:共治共享共建新「花園」
    近日,花園南裡社區召開了以探索社區治理新模式,共治共享共建新「花園」為主題的座談會。座談會上,社區黨委書記王洋洋將「鼓足闖勁謀改革,提升膽氣勇創新」大討論活動成果向大家公布,圍繞梳理總結的突出問題展開討論,並對居民提出的社區衛生、服務、環境、黨員活動等熱點問題逐一分析、制定解決方案。隨後,大家總結自己過去一年的工作,並結合「共治共享共建」的主題暢所欲言,表達對建成新「花園」的熱情和嚮往。
  • 【方劑】治風,治燥劑歷年考點系統整理!
    生地、黃芩、石膏—清熱羌活、獨活、防風、白芷、細辛—祛風散邪【注】①羌活,獨活同用。②生地,熟地同用。③配伍四物湯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川芎茶調散☆《局方》川芎茶調有荊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風攻上,偏正頭痛悉能康。
  • 臺灣彰化大城小鎮的彩繪村,豐美社區
    因此到大城鄉來深度旅行,一定不要錯過到當地的控窯體驗。因為小時候住在雲林縣的麥寮鄉,與彰化大城鄉只有一條濁水溪之隔。印象中常常與家人經過這個大城小鎮,但依然對於大城感到相當陌生。臺灣各地都有一條中正路,當然大城也不例外,位於中正路上路口的正式豐美社區的信仰中心,沒有大城市的車潮,喜歡鄉下田間小徑帶給人的一種恬靜感。
  • 這個社區共治共享平臺啟動!新一年,他們打算這麼做……
    以「耕耘法治沃野 創新社會治理」為主題的2020年北站街道社區共治項目總結大會,近日在北站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舉行。現場,情景劇《七浦路街區治理調解記》上演了一場關於七浦路疫情期間發生的矛盾糾紛,精彩的演繹給現場觀眾帶來一場聽覺和視覺上的盛宴。
  • 為什麼歷史上有「貞觀之治」,卻無「洪武之治」呢?
    在他們的一生當中,憑藉自身的天賦和辛勤努力,他們創造了歷史,同時也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在這一點上,他們的功績有相同之處,但是他們帶給社會和子孫們的影響卻不盡相同。原因眾說紛紜,今天我只想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家庭和教育對一個人後天性格的形成的一,出生不同李世民出生於貴族家庭,也就是「富二代」,李世民的父親李淵七歲世襲唐國公,隋朝的皇親國戚,所以李世民是含著糖塊出生的,李世民從小不用為了吃飯穿衣而犯愁,並且家風嚴謹,平時的行為規範自然受到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