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講好抗疫思政課?中央黨校、清華大學青年這樣說

2021-02-17 V思想

面對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高校思政課應直面時代大考、回應時代之問,主動將抗疫鬥爭的生動實踐充分融入教學工作中,深入探索高校思政課的經驗與規律,增強思想性、實效性,提升親和力、感染力。結合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實際,善於化危為機,從政治維度、精神維度、輿論維度、國際維度四個層面講好講深抗疫思政課,讓抗疫思政課成為廣大青年增強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激發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的人生大課。
政治維度

我國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不僅體現在社會主義大國創造的世所罕見的發展奇蹟上,而且通過高效有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更加生動的詮釋。從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到堅持全國一盤棋,建立「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機制,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再到充分調動黨的各級組織,建立起從中央到村(社區)「六級書記」共抓防控、廣大基層共產黨員衝鋒在前的防疫體系網。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才得以充分轉化為高效的治理效能。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同我們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高校思政課在講清成就背後的原因、探究成就反映的制度優勢等方面,闡釋得還不夠充分。要講清講透這一點,就需要探究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的形成機理,從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和現象入手,釐清和詮釋中國奇蹟背後的歷史根源、文明支撐、實踐基礎、發展脈絡、制度優勢。此外,也要善於用別人的話講我們的事,結合中外抗疫比較,充分運用國外政要、學者、民眾對中國抗疫、中國制度的積極客觀評價,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彰顯「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背後的制度根源。
精神維度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歷史,只有那些能夠經歷血與火、生與死的嚴酷考驗,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天災人禍的民族,才能真正培育出偉大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歷經各種艱難困苦而玉汝於成、涅槃重生,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我們所傳承的偉大民族精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戰,全民動員、全民參與、全民配合,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人民戰爭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充分彰顯。事實上,無論是總結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現實作用,還是探究激發形成抗疫合力的文化源頭,講好抗疫精神就是發揮思政課價值塑造核心功能的有效途徑。思政課應善於從小處著眼,充分發掘抗疫鬥爭中鮮活的感人事跡,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故事講道理。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立足本職,為保障城市運行和群眾生活堅守崗位、加班加點;廣大群眾也通過自我隔離、捐款捐物等各種方式,積極參與疫情鬥爭。無論是抗疫中湧現的感人事跡,還是與思政課對象同齡的「90後」「00後」這些「抗疫一代」的青春鮮活案例,都應該圍繞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主線,從以情化人入手,做到以理服人。改變「填鴨式」教育語態,創新教學形式和內容,提升講故事的能力,從而增強廣大青年群體對愛國主義精神的情感認同和理性認同,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輿論維度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從國內到國外、從線上到線下各類言論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不管是國際還是國內,話語權的「攻守勢易」從來都不是自然而然的過程,而是在不斷鬥爭中建構的結果。國際國內的複雜輿論場越是波濤洶湧,思政工作者越是要清醒鎮定。思政課的任務是傳導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性是其根本。同時,徹底的批判精神是馬克思主義本質特徵,馬克思主義就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潮的不斷鬥爭中開闢前進道路的。面對關於疫情的各種熱點輿論話題,講好抗疫這堂特殊思政課,要求我們必須把握正面闡釋權和輿論引導權,堅持對症下藥,在回應關切中解疑釋惑,引領思想主流。講授抗疫思政課,只有充分認清我國抗疫鬥爭的話語環境,對意識形態和輿論傳播戰場中有關疫情的「噪音」「雜音」進行及時批駁和澄清,才能更具針對性、更加有效地引領青年學生的價值取向,為形成正向的話語勢態和良好的輿情生態提供思想基礎。
國際維度
中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不僅讓世界人民認識了中國力量、中國優勢,也進一步樹立起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使中國聲音、中國理念、中國價值得到更廣泛地傳播和認同。我們始終本著公開、透明、負責的態度,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不僅最大限度地保護中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同時也最大限度地控制疫情擴散,最大限度地支援全球疫情防控。我們在自身疫情防控面臨巨大壓力的情況下,盡己所能支援全球抗疫,第一時間向國際社會主動通報疫情信息;第一時間發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第一時間公布診療方案和防控方案,毫無保留分享防控和救治經驗;大規模向國際社會援助抗疫資金、醫療和物資;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公開承諾中國新冠疫苗將成全球公共產品……以實際行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魅力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誠。對於這類具有豐富素材可供論證的國際性專題,在思政課講授中應該做到融會貫通,使之充分與高校的育人體系形成聯動,積極探索用國際視野、人類關懷來豐富思政教育的內涵。尤其是通過深刻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培養青年一代為人類進步事業繼續奮鬥的責任和擔當。

相關焦點

  • 充分認識和發掘抗疫鬥爭偉大實踐的思政課價值
    充分認識和發掘抗疫鬥爭偉大實踐的思政課價值  ——在抗疫精神的時代啟示專題研討會上的發言  黃相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我國日益擴大開放、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國同世界的聯繫更趨緊密、相互影響更趨深刻,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形勢和鬥爭也更加複雜
  • 宣傳抗疫精神 凝聚中國力量 天津持續推進抗疫思政課
    日前,天津市教育兩委下發《關於引發教育系統深入開展抗疫精神宣傳教育活動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在「復學第一課」活動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開展抗疫精神宣傳教育活動。該活動從即日起持續至2020年底,針對不同學段特點和學生接受習慣,聚焦抗疫鬥爭中展現出來的眾志成城、無私奉獻、救死扶傷等「抗疫精神」,遵循思政教育規律,從「知、情、意、行」四個環節,將組織高校思政課「教授團」宣講、「抗疫精神進課堂」主題宣傳、抗疫精神實踐教育等「十二項」宣教行動,在全市大中小學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講好「抗疫課」,弘揚抗疫精神,增強學生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 教師節來臨 聽思政課教師這樣說
    辦好思政課,離不開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專業化思政課教師隊伍。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近年來,我區大中小學堅持不懈抓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抓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聽聽思政課教師如何上好思政課。
  • 【戰「疫」思政課】人民網:高校思政大課 講好戰「疫」故事
    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原宗麗認為,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更有責任通過專的業視角,進一步指導學生更好地認識疫情、了解疫情、解讀疫情,同時,透過疫情去講好「中國故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士諤書院聯合高等理工學院,與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導師就如何加強疫情期間的思政教育進行研討,確定了「以愛黨愛國為主題,講好防疫抗疫故事」的「大國戰疫」系列專題思政課程建設目標,旨在弘揚正能量,回答真問題,激發同學們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使廣大同學特別是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堅定「四個自信」、樹立「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並將課程作為疫情防控時期書院學生「學習日
  • 清華大學李蕉副教授來校進行思政課教學交流
    近日,應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邀請,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蕉在馬院505會議室以《先「破」後「立」——對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一點探索》為題,給學院師生帶來一堂別開生面的示範課和精彩講座,活動由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燕連福教授主持。
  • 天津市網上「抗疫思政課展館」開館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陳欣然)了解新冠肺炎知識,學習疫情中的自我保護和救助常識,觀看抗疫思政公開課,傾聽抗疫一線的感人故事……近日,天津市網上「抗疫思政課展館」正式開館,成為全市大中小學生暑假裡進行網上學習的新場所。
  • 講好思政課的「三個聯動」
    人民網-人民日報今年畢業季,許多高校對畢業典禮上校長給畢業生的「最後一堂課」進行了精心設計。分析中國抗疫彰顯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講述防疫抗疫一線的感人故事、鼓勵廣大青年投身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砥礪奮鬥。
  • 「講道理」變「講故事」 計量大學讓思政課生動起來
    變「講道理」為「講故事」,變「輸入式」為「互動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中量大的校園裡,師生們正通過新的「打開方式」,共同讓思政課變得「生動」起來,讓廣大青年學生在「都愛聽」「真相信」中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我的父母是醫生,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他們自願報名支持武漢。在家鄉向全社會徵集志願者的時候,我也第一時間報了名,父母就是我的榜樣!」
  • 思政+音樂二期論壇,抗疫歌曲與思政課教學,線上研討會
    在主旨報告環節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專家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熊曉琳教授以「藉助音符的魅力,講好戰疫故事」為題進行了分享。她從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音樂作品的功能定位入手,分析了如何運用歌曲在講好「戰疫」故事。
  • 利用抗疫典型事例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育人成效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長期以來,思政課教學中存在偏重思想性和理論性、忽視親和力和針對性的問題。如何有效破解這一難題,既是擺在我們面前需要迫切解決的現實問題,也是我們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課題。
  • 金山區委書記胡衛國進校園講思政課
    11日,一堂別開生面的開學第一課在上海市金山中學舉行,金山區委書記胡衛國為該校高二年級學子帶來一堂名為「厚植家國情懷 爭做時代新人」的思政課,敞開心扉分享他對於「家國情懷」和「時代新人」的理解和感悟。思政課以一段金山援鄂醫護工作者的視頻引入主題,白衣執甲的動人故事使在場學生無不動容。
  • 生動講好思政課,北京探討建設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
    來自教育部、北京市教工委、教委,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大、中、小學思政課骨幹教師代表等200餘名教育工作者共聚一堂,探討思政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和教師隊伍建設的未來發展方向。三位一線教師現場帶來教學思考如何幫助學生與社會建立連結,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如何在學生已有學習、生活基礎上獲得新的生長,對民族精神、黨的領導和國家制度有認同感?
  • 疫情時期大學生如何上好思政課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思政課從線下轉為線上,大教室變成了小屏幕,但疫情中積澱的生動而豐富的素材,為上好思政課提供了課本上沒有的內容。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們大學生如何更好的開展思政課的學習呢?我認為大學生除了要認真參與線上思政課教學外,還要上好這三個思政課。  1、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課。
  • 寶安32萬中小學生同上一堂戰疫思政課
    貫穿一條根本主線在舉國上下眾志成城、戮力同心抗擊新冠肺炎的關鍵節點,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一周年之際,怎樣以思政課堂為戰場講好抗疫故事,怎樣更好創新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怎樣更好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看,高校如何上好思政課
    原標題:看,高校如何上好思政課 本報記者 陳怡希 陳鑫龍 文/圖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關係著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些根本問題,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 把講好「思政課」當戰略對待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雜誌發表的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9月1日,人民日報)「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生命有多重要,他的思想就有多重要。
  • 注重教學內容和形式統一 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
    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注重發揮青年學生主體作用,讓愛國主義精神入腦入心。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在增強理論的解釋力、說服力上下功夫,提升青年學生理論素養,強化對青年學生的理論引導,為青年學生增強理論思維夯實基礎,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的重要責任。
  • 清華大學組織社會實踐,推動思政課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廣袤...
    清華大學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結合社會大課堂,讓同學們走向基層、深入一線,用雙腳丈量祖國大地,感受70年的偉大曆程與生動實踐,感悟每個人心中的中國夢,體悟青年一代的使命擔當。 效果如何?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得到增強,參與社會實踐的師生一致認為,基層是最好的課堂,只有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才能提升育人實效,更好助力青年立鴻鵠志、做奮鬥者。
  • 我校發起並參與主辦「思政+音樂」論壇第二期暨「抗疫歌曲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線上研討會
    ,7月23日,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與中國音樂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星海音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主辦了「思政+音樂」論壇第二期暨「抗疫歌曲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線上研討會。熊曉琳教授以「藉助音符的魅力,講好戰疫故事」為題,分別從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音樂作品的關係、歌曲在講好「戰疫」故事中的運用、思政人對「抗疫」精神的音樂表達等三個方面,深入淺出地向大家闡明了思政與音樂的內在聯繫,強調將音樂的育人
  • 中國計量大學:讓思政課「生動」起來
    變「講道理」為「講故事」,變「輸入式」為「互動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中量大的校園裡,師生們正通過新的「打開方式」,共同讓思政課變得「生動」起來,讓廣大青年學生在「都愛聽」「真相信」中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