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古城被章江、貢江和贛江三江環抱,再加上南邊的護城河,四面環水,被人稱作「浮州」。如果您從空中俯瞰,會發現贛州古城像一隻巨龜浮在水面上,南門是巨龜的頭部,北門是巨龜的尾部,因此這裡被稱作「龜角尾」。
龜角尾公園位於千裡贛江源頭,依託贛州名勝古蹟龜角尾而建,與八境臺、宋代古城牆、八境公園相連,是一個融旅遊、休閒、娛樂於一體的開放式歷史名勝公園,總面積5.5萬m。2003年5月25日開工,6月30日完工,7月1日對外開放。
八景閣
湧金門在贛州被譽為「江南宋城」
贛州湧金門位於城東北,贛水之畔。古城牆始建於南朝梁,北宋熙寧年間州守劉彝(北宋著名水利專家)始用磚石修築城牆,同時根據街道布局和地形特點,採取分區排水的原則,建成了兩個排水幹道系統。因為兩條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故名福壽溝。城牆以後歷代都曾予以修葺。
2002年10月29-30日,贛州上遊出現歷史罕見特大秋汛。31日,湧金門出現洪峰水位102.18米,超過警戒線3.18米。
2002年特大秋汛洪痕(湧金門)102.18米。
一位年輕的家長帶著孩子,為孩子講解古城牆的故事。
建春門城門樓名叫貢川樓。
沿建春門城門兩側的階梯可登上城牆。
貢川樓。樓兩側有聯:「風馳梅嶺粵人舟,雨瀉琴川閩客棹」。
站在城樓俯瞰建春門古浮橋
建春門古浮橋長約400米,由100多隻小舟板並束之以纜繩相連而成。
古城牆一側欒樹花開正豔
古城牆
龜角尾公園一景
公園內的石像
八鏡臺建於北宋嘉祐年間(1055--1063年),是贛州也是江西著名古蹟之一。
八鏡臺臺高三層,27.8米,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登上此臺,贛州八景一覽無餘,所以取名為「八鏡臺」。
公園內客家先民南遷紀念壇和客家先民南遷紀念鼎。
紀念壇半徑12.5米,基座借鑑北京地壇的建築形式,寓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基座分為三層,象徵著客家民系形成的三個階段,即形成於贛南,發展於閩西,成熟於粵東;基座的五級踏步則象徵著客家人五次大遷徙;紀念壇平面上被均分為三個面,寓意贛南、閩西、粵東三地在歷史上對客家文化的貢獻,在當今客家社會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紀念壇相對應的三組踏步,則象徵著客家人聚居地的三條生命之源———贛江、汀江、梅江。
紀念鼎在江蘇南京完成鑄造,歷時3個多月。紀念鼎於2004年8月22日,由船隻沿著客家先民南遷路線,從南京出發,跨長江,入鄱陽湖,溯贛江而上,過十八灘,於2004年8月29日運抵位於贛州城區龜角尾公園的客家先民南遷紀念壇。
贛州是客家先民南遷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贛州市18個縣(市、區),除章貢區大部分地區和信豐縣的嘉定鎮以及其他幾個居民點外,其餘均屬客家語地區,客家人佔贛州市總人口的95%以上,有「客家搖籃」之稱。
2004年11月18日至20日,世界客屬第十九屆懇親大會在贛州舉行,這是全球客家人的一次盛會。作為客家先民溯贛江南遷的登陸地點,龜角尾有著特殊的紀念意義。為此,出席大會的海內外嘉賓在這裡舉行了客家先民南遷紀念壇開壇儀式和客家先民南遷紀念鼎剪彩儀式。
紀念鼎耗資54萬元,高5米,直徑4.1米,重達8噸,仿照西周時期大克鼎,由青銅鑄造而成,是目前客家地區第一大鼎。
鼎上刻219個字的銘文,銘文文體為志銘體,紀念鼎銘文是由華南理工大學客家研究所所長譚雲亨先生所題,銘文分紀和頌兩個部分,銘文說明了鑄鼎的緣由、時間、地點及其意義,記載了客家發展的歷史,敘述了客家人的事跡,頌揚了客家的優秀傳統文化及客家人的精神,是一篇寓意深遠、文辭優秀的佳作。
客家先民南遷紀念壇碑記
銘文
吾客家先民本炎黃子孫肇自中原兩晉以降因迫生計篳路襤縷輾轉南遷至贛南閩西暨粵東見山川毓秀乃闢家園生息於斯時逢盛世歲在甲申又值如斯木本水源懇親盛會擇此北瞻中土東望八閩南眺五嶺之贛江源頭築聖壇鑄寶鼎勒金銘以紀之唯祈秉吾客志彰吾客魂聚吾客心昌吾華夏矣
頌曰
尊祖炎黃 中土發祥 興諸贛閩 南粵其昌
脈續九州 帆濟五洋 日久彼境 亦即故鄉
圍樓雄峙 山為歌場 門懸郡望 譜陳庭廂
漢唐風韻 習俗源長 崇德敦教 耕讀自強
愛吾家國 傳統維揚 客家兒郎 七尺昂藏
壇載厚重 鼎鑄輝煌 光前裕後 碩勳流芳
在龜角尾公園鍛鍊的老人
換個角度看八鏡臺
財神廟
八鏡公園始建於1955年12月11日,由贛州人民義務勞動開挖人工湖並建成公園。
公園佔地面積79016.3平方米,其中水面積佔66% ,以園內古蹟八鏡臺而得名。
八鏡公園
龜角尾公園與八鏡公園通過八鏡臺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大公園。巍峨的八鏡臺鼎立在園內北隅古城牆轉角處。登臺北望,遊人盡可一睹章貢二水合流,直瀉贛江的魂麗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