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9日上午,上海市博物館內莊嚴而隆重,「隆平寺地宮舍利移交上海佛教界」交接儀式在這裡舉行;眾多佛教弟子虔誠地瞻禮這一千年聖物;舍利重見天,不僅對佛教有重大意義,還揭秘出一段重要歷史;埋藏了千年的寶物是如何被發現的?它的背後又有怎樣的歷史故事?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據史書記載,上海青龍鎮在唐宋時期是重要的貿易港口,如宋迪功郎應熙在《青龍賦》中描繪其繁華的盛況:「控江而浙淮輻輳,連海而閩楚交通」;鎮上有南北兩寺,南邊的叫「隆福寺」,其佛塔至今尚在;北邊的叫「隆平寺」,北宋陳林在《隆平寺經藏紀略》中寫道:「是鎮瞰吳淞江上,據滬瀆之口」;「滬瀆」指的是吳淞江下遊近海處一段,也就是說,隆平寺正處於港口;
這樣一來,該寺便是古時上海貿易交流、即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證物,而且專家推測,寺中的佛塔還起到了海上航行中「燈塔」的作用;如今隆平寺佛塔已經不見蹤影,所以專家們一直在尋找它的遺址以印證歷史記載,可惜多年來沒有絲毫線索;直到一天,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塊青磚,使得尋找工作有了重大突破;據檢測這塊青磚來自宋朝,關鍵是上面寫有「入塔內」三個字,說明這塊青磚曾鋪設在隆平寺佛塔入口處,佛塔遺址應該離這不遠;順著這條線索,專家們終於找到並開啟了隆平寺地宮。
地宮,是佛塔建築中特有的一部分,用以瘞藏佛舍利、佛的遺物,以及經卷等法物的密室;而佛寺則是以塔為中心,四周用堂、閣圍成方形的庭院;隆平寺塔地宮的空間非常侷促,其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48米,南北寬1.2米,高1.42米;下為三層磚疊埋而成的須彌座;所謂「須彌座」,指的是安置佛、 菩薩像的臺座;地宮主體為直壁,東、西、南三面各砌有火焰形壼門;「壼門」意思是佛像端坐的神臺兩邊,起的一圈廊牙造型的建築構件;地宮頂部以青磚封口,上面蓋有一梯形覆石。
對於很多考古人員來說,發掘佛教地宮是一輩子難得遇上的事;所以考古隊員回憶起揭開地宮的那一剎那,都難掩興奮的神情;隆平寺地宮出土了各時代錢幣12000餘枚;從這裡可以看出寺廟多年來香火鼎盛;錢幣年代較早的為唐朝以前的「五銖」,最晚則為北宋的「天禧通寶」,其中重要的錢幣有得壹元寶、鹹康元寶、宋元通寶鐵母錢等等。
本次考古在地宮之中還發現一個精緻的木函,據史料記載,隆平寺地宮「中藏舍利」,舍利乃是佛教聖物,它會不會藏在木函中?專家仔細觀察,發現木函位於整個地宮最核心的位置,左右各有一座阿育王塔,以及若干佛珠、錢幣等物;「如果存在舍利,它應該在木函中,」專家推測;大家把木函小心翼翼地取出,送至研究所進行專門研究。
在開啟木函之前,專家首先對其進行了X射線掃描,發現內部存有豐富的文物,這讓所有人興奮不已,因為舍利很可能藏在其中;當專家小心翼翼揭開木函時,驚訝地發現裡面還有一個鐵函,其周圍布滿了佛珠;當鐵函被揭開,呈現在眾人眼前的是一個金函!如此層層包裹,裡面肯定有著重要物品;果然,在金函內發現了一個銅瓶,裡面裝有4顆圓珠,有三顆還是水晶質地!根據套函的結構、其所處地宮中的位置,以及裡面發現的釋迦摩尼涅槃像,還有彩色寶石、銀箸、銀勺、銀釵、銀龜、銅鏡、佛珠等一批供奉品,專家分析得出:銅瓶內盛放的4顆圓珠正是史書中記載的隆平寺舍利。
如今,舍利已經移交上海佛教界供養,千年聖物重現,這在佛教界是一件大事;同時,青龍鎮隆平寺地宮的發現也證實了史書中的記載,唐宋時期這個古鎮曾承擔了我國東部大量的貿易任務,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參考資料:《秘藏記》《隆平寺經藏紀略》《青龍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