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擘畫中國未來發展藍圖。在五中全會《公報》與《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一共出現了十一個「強國」: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科技強國、交通強國、貿易強國、海洋強國等,最終要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這些「強國」目標,引人注目,在「強起來」的新時代,如何理解和把握,長江日報「求知」採訪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
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的核心詞是「強國」
求知:為什麼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特別強調強國建設?現在中國很多領域已經躋身大國行列,由「大」變「強」,其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胡鞍鋼: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標誌之一是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簡稱為「強國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此,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了戰略性的安排,其中關鍵的核心詞就是「強國」,可稱為中國的「強國大戰略」,包括了十一個方面的強國戰略。
實際上,比如「十二五」規劃就提到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為此制定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國已經是世界人才資源最多的國家,但還不是人才強國,需要人才素質大幅度提高,人才比較競爭優勢明顯增強,人才使用效能明顯提高。「十三五」規劃也提到了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建設海洋強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從外貿大國邁向貿易強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等六個強國目標。「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的強國目標是最多的,也是最有可能實現的。
中國從世界大國走向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就是創新,從跟跑到並跑、領跑,也伴隨著從數量追趕增長型到高質量創新發展型。在這方面不僅形成了空前的政治共識,也形成了空前的社會共識。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實現十一個強國目標就是要靠創新發展、創新強國。因此,有關部門按照中央建議,不僅要制定十四五專項規劃,還要專門制定國家中長期專項規劃,謀劃重大任務、重大政策、重大措施、重大項目,舉全國之力,合理配置公共資源,主動引導市場主體即創新主體參與之中,如期高質量完成這些重大項目。
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
求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什麼要以十多個「強國」建設為抓手?
胡鞍鋼: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一個強國總目標,即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還提出了一個強國「戰略集」,這包括人才強國、製造強國、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海洋強國、貿易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教育強國、強軍,共計十三個強國目標。這標誌著中國進入強國時代。
「十四五」規劃及2035遠景目標是進一步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強國目標為抓手,進行戰略部署、頂層設計、總體設計,制定國家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作為實現強國總目標的重要支撐,也成為總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求知:中國由「大」變「強」之路會一帆風順嗎?以製造為例,我們建成製造強國,面臨怎樣的外部環境的機遇與挑戰?
胡鞍鋼:實際上,中國成為製造強國的目標超過我們的預期。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比重達到了18.2%,超過了美國。到2019年提高至28.2%,相當於美國比重(2017年為16.6%)的1.6倍,預計到2025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比重達到1/3左右。
2019年我國規模以上製造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43%,已接近2025年1.68%的目標,規模以上製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1.10件,成為世界製造強國是必然的。但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來自外部的最大挑戰還是某些國家企圖打壓並限制中國成為世界製造強國。
中國更加明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特別是製造業體系,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這是因為近年來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下降,從2011年高峰的32.1%下降至2019年的27.2%。
此外,就是加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既要充分利用我國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市場優勢,又要補齊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短板,尤其是加快突破關鍵性核心技術,繼續補齊一批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積極推動優質企業發揮龍頭作用。
中國具有獨特的發展優勢,就會創造獨特的機遇優勢
求知:中國由「大」變「強」具有怎樣的優勢和動力?
胡鞍鋼:這次《建議》特別提到了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經濟社會發展擁有諸多有利條件。這成為中國由世界大國變成世界強國的重要優勢。
首先,獨特的政治優勢,充分體現在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的優勢。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國創造發展奇蹟的制度安排和政治優勢,在全世界190多個國家中也是獨具政治優勢的。
以這次中央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建議為例,從今年3月份成立文件起草組,經過長達8個月的調查研究,發揚民主、開門問策、集思廣益,集中全黨智慧,徵求全社會建議,最後經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充分反映了全黨的政治共識、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成功地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必將極大地解放和發展全社會的生產力,包括經濟生產力、科技生產力、文化生產力、社會生產力、生態生產力以及保障國家安全和強大的國防實力。
其次,獨特的發展優勢。一是中國的人口規模優勢,總人口已經達到14億人,也達到了中高收入水平,在「十四五」末將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使世界高收入國家總人口(2019年為12.36億人)增加到26億人以上,佔世界總人口比重將達到34.2%;二是中國的人力資源優勢,勞動力總數達到7.78億人,2019年佔世界總數的22.3%,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8年;三是中國的市場規模優勢,2018年中國最終消費額(現價美元)佔世界比重為12.1%,到2025年將達到15%以上,是世界第二大市場;四是中國的國內投資規模優勢,2018年中國資本形成總額(現價美元)佔世界總量比重為26.8%,是世界第一大投資市場;五是中國的技術創新規模優勢,2018年本國居民發明專利申請佔世界總量比重60.7%,既是世界最大的技術創新之國,更是世界最大的技術應用之國。
再有,獨特的機遇優勢。正因為中國具有獨特的發展優勢,就會創造獨特的機遇優勢,突出表現為:一是中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引領者,作為世界最大的貨物進出口貿易體,中國為世界創造「中國市場」,使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二是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集體崛起的引領者,推動世界經濟格局、創新格局、政治格局大變遷,包括中國在內的十大新興經濟體佔世界GDP比重為38.7%,已超過以美國為首的九大發達經濟體(36.1%);三是中國將成為第四次產業革命的創新者、引領者,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綠色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智能製造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為制定「十四五」規劃的最大創新點和亮點之一,例如根據國際能源署估計(2020年2月),中國太陽能發電容量佔世界比重將從2019年的34.5%上升至2024年的48.6%,這為中國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並下降創造了有利條件。
編制和實施五年規劃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證明,中長期發展規劃既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每一個五年規劃都要制定明確的經濟社會目標,提出重大戰略任務,保持發展戰略、發展目標、發展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與時俱進性,特別是設計和部署重大工程項目,如「十三五」規劃就實施了165項重大工程項目,全面落地見效,使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了新的大臺階。實際上,中央關於「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的建議已經傳遞了強大的「中國信息」,既反映了強大的「中國機遇」,更反映了強大的「中國實力」。
□ 長江日報記者周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