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蟲咬碎一地月光
人間散落一味清歡
■王弘力老先生《古代風俗百圖》江浙一帶,
自古就有鬥蟋蟀的習俗,
上海話更直接,叫鬥賺績。
尤其是到了白露時節,
蟋蟀已經長得老結了,
雄蟲只要相遇,
便會有一場搏殺,
所以市井之間便開始鬥蟋蟀的遊戲。
清代《清嘉錄》裡就曾記載:
白露前後,馴養蟋蟀,
以為賭鬥之樂,
謂之秋興。
通常自白露到寒露,
是鬥蟋蟀的最佳時節,
此習俗據史料始於唐代。
鬥蟋蟀是將兩隻雄蟲
放進同一隻泥盆之中;
各自的主人,
會用蒸熟的日菣草或馬尾鬃引逗;
這時好鬥的蟋蟀,
便會發出嚁嚁的鳴叫聲,
互不示弱;
接著就是捉對廝殺,
直至一方敗下陣來。
鬥蟋蟀在民間市井,
既是一種閒雅的秋興,
又多為對賭論輸贏的。
白露時節秋涼漸起,
此時秋蟲鳴叫的歌聲,
要數蟋蟀最為嘹亮。
而甲骨文中的秋字,
形如蟋蟀,
於是就有了 「以蟲鳴秋」 的說法。
《詩經》裡寫到: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
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其實,蟋蟀的叫聲短促而悽切,
聞之令人心生寒意。
而如今之人說起鬥蟋蟀,
更多了一份失去往昔清歡的感嘆。
來源:周到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