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報訊(記者林敏)學校的親子作業有多「親」?「親」到可以「套牢」家長。昨日,一位家長向記者講述了她的真實故事:她拋開全職媽媽身份重新上崗後,選擇在一所幼兒園上班,只為有精力、有能力幫孩子做親子作業。
家住漢口古田四路的孫菁生了孩子後當起全職媽媽,兒子小易目前在水廠路小學讀書。學校經常會布置一些家庭親子作業。為了完成這些作業,全家人常常一起上陣。孫菁告訴記者,除了班上老師布置的作業外,學校還開設了形形色色的社團,也喜歡布置一些作業。「摺紙、畫畫等小手工經常會有。」她說,「兒子把這種作業帶回家後,我就得幫著一起做,很費力氣。」
即使是自己擅長的摺紙,孫菁都感覺「看上去簡單動手難」。首先要挑選材質合適的彩色紙,接著得設計圖案,再在網上學教程折成各種動物形態,折好了還得塗顏色。「這還沒完,不僅要做得有立體感,還經常要把好幾個摺紙拼成一幅新的畫」。她感嘆,這類家庭作業,孩子一個人沒法完成,比的是家長的「智商」,拼的是家長的「功底」。
孫菁自信自己的「功底」很不錯,不僅擅長摺紙,而且也不排斥做手工,最關鍵是有大量時間可以耗在作業上。即便如此,她和兒子完成一項作業也需要數小時,隨隨便便一個晚上就沒了。為了兒子的作業,不止當媽媽的一個人在「戰鬥」,爸爸和奶奶也經常上陣。孫菁的丈夫開有一家公司,平時工作非常忙,但碰到兒子要做模型一類的高難度作業,他也只得抽空幫忙。有一次,學校布置做工藝品,孫菁實在不會,最後是小易的奶奶做了個風鈴,順利「交差」。此外,他們一家還做過布沙包、布娃娃、紙燈籠、紙房子……
不久前,孫菁終於重新上班,她選擇在一所家附近的幼兒園當老師。她的求職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有能力帶孩子。她覺得在幼兒園上班還有一個重要優勢——手工作業很多,自己可以趁機學一些新花樣。她說:「要是家裡兩個人都忙的話,陪孩子就很辛苦。所以,我只有上這樣的班才能與孩子的作息同步,不然連作業都做不完。」
連結
家長
費精力做 沒能力做
八成人為親子作業犯愁
記者昨日隨機採訪了30名家長,其中24人都說在不同程度地為孩子的家庭親子作業犯愁。「親子作業有時候真的是一種負擔。」一家長搖著頭說。
上周,家住漢陽鸚鵡大道附近的程女士在微信裡曬出了自己替讀小學二年級的兒子沫沫做的親子作業——手抄報。「小伢交的手抄報,全是我的字畫。唉,這哪裡算得上『親子』。」程女士說,「這是我加班回家後,晚上『獨立』完成的。」
採訪中,不少家長表示最怕親子手工。「小時候沒做過啥手工,現在跟小伢一起做真不容易,一些摺紙、立體小報要花半天時間才能琢磨清楚。有時候,我們全家總動員,甚至請同事一起上陣。」一家長無奈地說。
李孜的孩子小凱在崇仁漢濱小學讀四年級,學校經常會布置一些家庭親子作業。葉貼畫、用鐵絲製作卡通人物、在瓷盤上畫畫等,李孜都做過。李孜輔導孩子做親子作業經常要花一晚上,其他事情都得放下。而且,讓她有點緊張的是,學校經常會對孩子的作業進行評比。開家長會時,有的家長就感覺快受不了了。李孜還透露,孩子班上有的家長在外企工作,他們甚至要專門請假幫孩子完成親子作業。
老師
親子作業為家長孩子
提供親密交流空間
「在小學教育中,的確需要家長的參與度高一點。」武昌區一省級示範小學班主任孫老師說,「家庭親子作業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家校互動,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度和思想動態,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孫老師介紹,一般學校布置的親子作業量都考慮到了家長的承受程度。比如親子閱讀,是讀一篇短小的童話;手抄報,能表達出孩子的想法即可。「這些作業,只要是孩子和家長一起完成的,就都是好作業。家長們不必有太大的心理負擔,盡力就好。而且,陪伴孩子成長也是一種快樂」。
礄口區義烈巷小學校長曾貴利鼓勵家長每天儘量抽出半小時進行親子閱讀。她說:「孩子有自己的『語言』,家長應該學會這種『語言』。親子作業實際上是為家長和孩子提供一個親密交流的空間和機會。白天,大人忙工作,孩子在學校;回家後,一同做一件事能夠讓家長和孩子更心貼心。」(記者黃潔瑩 林敏)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