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幼兒園「製作一本書」難倒家長 親子作業有人吐槽有人力挺
用落葉拼一座橋、用廢舊盒子做一輛汽車、畫份手抄報……這樣的親子作業已經out啦,這不,市民張女士最近遭遇了史上最難作業:「家長和寶貝共同製作一本書」,前前後後忙了兩天才搞定。
昨天,記者調查發現,如今幼兒園的親子手工「升級換代」,從「製作手抄報」到「製作一本書」,對於這些形式多樣的親子手工作業,有些家長直呼「hold不住」;不過,也有家長對此表示認可,認為學校布置親子手工不僅可以增進親子感情,也能更好地發掘孩子的興趣和能力。那麼,該如何正確對待花式手工作業?不妨聽聽業內人士建議。
1
親子手工「製作一本書」
沒點手藝混不了幼兒園
「小書可以採用繪畫、粘貼、剪紙、立體書等多種形式……」張女士的女兒在市區一所民辦幼兒園讀大班,剛收到這份親子手工作業時,她感到無從下手。
「老師發了兩個封面,要我們填充裡面的內容,我就諮詢了很多『前輩』,然後上網搜圖片列印出來,讓孩子畫封面,前前後後忙了兩天才搞定。」張女士感慨說,孩子讀了兩年多幼兒園,大大小小的作業沒斷過,覺得自己也被逼得練就了十八般武藝。
記者昨調查發現,如今像「製作一本書」這樣難度係數頗高的親子手工作業在幼兒園已經不是稀罕事了,有的幼兒園甚至讓孩子和家長一起去改造舊衣物。
「幼兒園讓我們自己做個科技方面的手工,我特別請教了大學老師,最後用廢舊的易拉罐做了一個帆船。」市民徐女士告訴記者,幼兒園幾乎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親子手工作業,前不久老師布置的親子創意手工是改造舊衣物。
「孩子哪裡會啊,剪刀都不怎麼會用,只能由我們代勞。」徐女士告訴記者,她拆了一條牛仔褲給女兒做了一隻包,還拿到學校去展覽了。
2
「手殘黨」家長求外援
也有家長「樂在其中」
走訪中,記者了解到,對於幼兒園花樣繁多的親子作業,家長們的態度也是大相逕庭。
「我最怕老師布置親子作業了,對我這樣動手能力很差的媽媽來說簡直太難了。」家住東關街的陳女士說,兒子今年上小學三年級,從幼兒園開始,每學期學校都會布置一些親子作業,對於她這樣的「手殘黨」來說,就是一種負擔。
不少家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為了花樣繁多的創意手工,他們絞盡腦汁,先上網搜做法,自己做不了的請「外援」,還有的索性求助淘寶,以求儘快完成。
記者昨在網上搜索「手工作業」關鍵詞,就可以搜出各種「專業人士」,光「幼兒園diy繪本包」就有很多類,有好習慣、有交通安全、還有繪本故事等。
當然,也有家長非常支持這樣的手工作業,並樂在其中。「我周末很喜歡和孩子一起動手,這是難得的互動時間。」市民楊女士告訴記者,這兩年一直陪孩子做親子手工,這些創意手工可以開拓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家長參與其中還可以增進親子感情。同樣,市民姚女士也認為與孩子一起做親子手工很有意義,「我印象很深,一起動手完成了廢舊物改造的手工作業,後來孩子上小學後竟把它寫在了作文裡」。
園長建議
讓孩子參與其中 家長不應「包辦」
幼兒園為什麼會布置各種各樣的親子手工呢?吉的堡翰林英傑幼兒園汪園長告訴記者,幼兒園親子手工多數強調父母參與,也是為了藉機培養親子感情,增加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機會。
「幼兒園階段是孩子性格品質、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有父母的陪伴很重要,通常幼兒園教學有自己的計劃和教案,也會安排家園合作的小任務,老師會根據孩子年齡特點來布置,這其中有些任務的確需要家長配合孩子一起完成。」汪園長強調,親子手工都是開放性的,相比作業成品是否精美,老師們更看重的是孩子有沒有真正參與其中,得到動手動腦的機會。她指出,在親子作業問題上,家長要擺正心態,充分相信孩子的潛能,把自身角色定位在陪伴與合作上,而不是「一手包辦」。
(責編:朱殿平、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