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份-12月份,都是秋季校園招聘的高峰季。對於上班這件事,不少在校大學生其實心有牴觸,許多同學大學四年都不願走出校門去社會上看看,而是沉浸在象牙塔裡的小世界美其名曰「學生就應該做學生該做的事情」。然而,當他們到了大四,拿著空無一物的簡歷走在雙選會的場館中,才知道實習有多麼的重要。
不過,不少小夥伴會在實習中感受到明顯的剝削和不快。他們覺得自己在實習中幹的活絲毫不比身邊的人少,在網際網路公司實習的他們甚至比在上學時回家都晚,可是自己獲得回報十分有限。有的單位有自己的食堂,能夠在包三餐的情況下再給予100-150一天的實習津貼,當然這實習待遇即使在北京也已經是十分優異了。許多單位不僅沒有包三餐的實力,甚至連實習津貼也只有幾十塊錢,三個月實習期下來,不僅沒有積蓄反而倒貼了不少錢。難道大學生實習的本質就是充當廉價勞動力嗎?
從企業的視角來說,實習生創造的價值確實遠遠沒有得到補償,實習生制度實際上為公司節省了大量的招聘成本。
有的同學認為實習生幹的活都是最基礎、最沒有技術含量的活,因此你拿到的補償與你創造的價值是相匹配的。其實不然,這裡涉及了經濟學中「比較優勢」概念,即使所有員工在各項工作上都比實習生要強,各方面能力全面碾壓實習生,讓實習生來參與工作分工依然對整個公司的運營是有益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老財務每天在處理近20張票據以外還要處理其他更加重要的工作,如果這20張票據完全交由一名實習生來做,且實習生的工作僅是處理這20張票據。那麼就意味著解放了老財務的時間,其能參與到更有價值的工作中,而老財務創造的價值將遠遠高於僱傭這位實習生的成本。
知道了這一點,你或許也就能明白實習生制度存在的依據了。公司通過用很少的錢招聘大學生,然後通過實習考核找到優質的職場新人,這是低成本的嘗試。
從大學生的視角來說,實習可以積累工作技能,對你正式求職面試有幫助。而且通過大學在企業實習,對於你自己要不要決定考公務員有很大的幫助作用。所以,如果在大學期間有實習機會就上,實習期被剝削,好過因為沒工作經驗的畢業求職碰壁的心酸。
不過正在實習的小夥伴們同時也要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實習的過程。你要知道,許多公司往往會用剛提拔不久的基層管理者,甚至只是讓某一個普通職員來作為你的上級。實話實話,你的上級能夠提供給你的學習機會遠遠不如你在學校讀書館看一天書來的效果好。所以小夥伴們如果要從實習中學到東西,就要拋開所在崗位、所在部門的局限,借著自己是XX員工的身份,拿著公司的工牌多去其他部門看看或是積極參與內部活動,你總能在其他人身上找到寶藏。
歡迎小夥伴們在評論區留下你們對大學生實習的看法以及在實習中經歷的奇聞趣事~
更多教育資訊,鼬老師與你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