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地球是個「水球」,表面約有71%的面積被水覆蓋。然而,地球之水哪裡來卻始終沒有定論。不過在網上有個簡單而有趣的問題:地球的總水量是保持一直不變的嗎?相比100萬年前,地球的總水量是增多了還是減少了?對於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會回答保持不變。因為地球有完善的水循環機制,水在自然循環中不斷的失而復得。可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顯示,如果將地球上所有的水(海洋、冰帽、冰川、湖泊、河流、地下水和大氣中的水)都放到一個球體中,那麼水球的直徑將約為860英裡(約1385公裡),體積約為13.86億立方公裡(1立方公裡的水約等於1萬億升)。雖然地球上的總水量變化是極其微小的,也很難去精確計算。但從長期看來,科學家認為地球的總水量會越來越少,並預計在10億年後地球會因太陽老化出現溫室效應失控,地表會變成如同火星一樣的荒漠。當然,就目前而言,地球的總水量基本上保持不變。
如果對化學分子式還有印象的話,水的化學式為H2O,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那麼地球上總水量由什麼決定呢?氫元素的存量。由於大氣逃逸的關係,在過去45億年來,地球每秒鐘流失了3千克的氫(95000噸/年)。那氫是怎麼逃離地球的呢?
我們都知道,飛船要擺脫地球引力束縛,速度至少要達到逃逸速度,原子和分子也是如此。水分子受到光解會變成氫原子和氧原子,但氫原子要想逃離地球,必須首先要到達距離地面500 km的逸散層底。通常情況下,含氫的分子都會被束縛在大氣底層,也就是電離層下。水分子會凝結成液態水落到地面,甲烷分子被氧化成二氧化碳等。不過還是有些水分子和甲烷分子能夠到達平流層,在光解作用下釋放出氫,慢慢到達了逸散層底。而逸散層底溫度上下波動,最後有一部分氫原子在受熱情況下克服地球引力逃入太空。
還有就是帶電粒子使一個原子或者分子獲得了極高的速度。雖然地球磁場可以過濾掉絕大多數帶電粒子,不過始終存在漏網之魚。比如一個高速運動的氫離子和一個中性氫原子碰撞,發生電荷交換,產生一個高速運動的中性氫原子,在太陽風的幫助下,直接逃入太空。
不過地球上的氫並非「只出不入」。太陽日冕不斷向星際空間拋射連續的等離子體粒子流(太陽風),給地球帶來大量的氫核、碳核、氧核等原子核,與地球的電子結合成氫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當然,地球要想從太陽風裡俘獲氫原子也不容易。因為太陽風的速度為200-800km/s,遠遠超過地球逃逸速度11.2km/s。換句話說,太陽風送來了大量的氫原子,但也吹走了很多。
有研究數據顯示,在地球45億年裡,太陽風給地球帶來的水大約為67.5億噸。所以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地球上的水不大可能是從太陽風裡慢慢積累得到的。另外很多科學家將地球在26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歸功於光合作用,但有研究指出,氫的逃逸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比過去,地球的總水量是多了還是少了呢?
曾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項研究指出,地球早期的總水量比現在要多得多,相比之下,目前大概地球大概失去了四分之一的水。來自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團隊在格陵蘭島西南部伊蘇阿(Isua)古老海床採集了一批蛇紋石,測量表明,氫與氘比例比現在要更高。團隊認為,地球早期的一部分海水通過甲烷生成的過程分解為氫、氘和氧,其中部分氫和氘逃逸到太空中。通過海洋中氫同位素的比例變化,估算出在過去40億年裡,地球早期海洋的體積相比今天減少了大約四分之一(26%)。
無獨有偶,發表於《生命科學》的一份研究稱,愛荷華州立大學的地質學家班傑明·詹森(Benjamin Johnson)分析了澳大利亞內陸地區玄武巖。這塊巖石保存了不同年代的氧同位素,可追溯到32億年前的古老海床景觀。結果從100多個沉積物樣本發現:在32億年前,海洋中的氧-18比氧-16多(後者在現代海洋中更為常見)。通過計算機模擬表明,沒有大陸的情況下,海洋呈現更多的是氧-18。也就是說,地球在32億年前真的是一顆「水球」,到處都是水,沒有大陸。
不過以上這兩個研究只是推測,也無從證實是否正確。此外根據恆星演化理論,目前太陽已開始進入暮年,10億年後亮度將增加10%,屆時地球會出現溫室效應失控,海水沸騰蒸發,地球上唯一生存的生命估計只有「極端微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