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一天天增多還是減少?科學計算:地球每秒損失3千克氫

2020-12-10 八兩科學

眾所周知,地球是個「水球」,表面約有71%的面積被水覆蓋。然而,地球之水哪裡來卻始終沒有定論。不過在網上有個簡單而有趣的問題:地球的總水量是保持一直不變的嗎?相比100萬年前,地球的總水量是增多了還是減少了?對於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會回答保持不變。因為地球有完善的水循環機制,水在自然循環中不斷的失而復得。可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顯示,如果將地球上所有的水(海洋、冰帽、冰川、湖泊、河流、地下水和大氣中的水)都放到一個球體中,那麼水球的直徑將約為860英裡(約1385公裡),體積約為13.86億立方公裡(1立方公裡的水約等於1萬億升)。雖然地球上的總水量變化是極其微小的,也很難去精確計算。但從長期看來,科學家認為地球的總水量會越來越少,並預計在10億年後地球會因太陽老化出現溫室效應失控,地表會變成如同火星一樣的荒漠。當然,就目前而言,地球的總水量基本上保持不變。

如果對化學分子式還有印象的話,水的化學式為H2O,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那麼地球上總水量由什麼決定呢?氫元素的存量。由於大氣逃逸的關係,在過去45億年來,地球每秒鐘流失了3千克的氫(95000噸/年)。那氫是怎麼逃離地球的呢?

我們都知道,飛船要擺脫地球引力束縛,速度至少要達到逃逸速度,原子和分子也是如此。水分子受到光解會變成氫原子和氧原子,但氫原子要想逃離地球,必須首先要到達距離地面500 km的逸散層底。通常情況下,含氫的分子都會被束縛在大氣底層,也就是電離層下。水分子會凝結成液態水落到地面,甲烷分子被氧化成二氧化碳等。不過還是有些水分子和甲烷分子能夠到達平流層,在光解作用下釋放出氫,慢慢到達了逸散層底。而逸散層底溫度上下波動,最後有一部分氫原子在受熱情況下克服地球引力逃入太空。

還有就是帶電粒子使一個原子或者分子獲得了極高的速度。雖然地球磁場可以過濾掉絕大多數帶電粒子,不過始終存在漏網之魚。比如一個高速運動的氫離子和一個中性氫原子碰撞,發生電荷交換,產生一個高速運動的中性氫原子,在太陽風的幫助下,直接逃入太空。

不過地球上的氫並非「只出不入」。太陽日冕不斷向星際空間拋射連續的等離子體粒子流(太陽風),給地球帶來大量的氫核、碳核、氧核等原子核,與地球的電子結合成氫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當然,地球要想從太陽風裡俘獲氫原子也不容易。因為太陽風的速度為200-800km/s,遠遠超過地球逃逸速度11.2km/s。換句話說,太陽風送來了大量的氫原子,但也吹走了很多

有研究數據顯示,在地球45億年裡,太陽風給地球帶來的水大約為67.5億噸。所以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地球上的水不大可能是從太陽風裡慢慢積累得到的。另外很多科學家將地球在26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歸功於光合作用,但有研究指出,氫的逃逸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比過去,地球的總水量是多了還是少了呢?

曾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項研究指出,地球早期的總水量比現在要多得多,相比之下,目前大概地球大概失去了四分之一的水。來自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團隊在格陵蘭島西南部伊蘇阿(Isua)古老海床採集了一批蛇紋石,測量表明,氫與氘比例比現在要更高。團隊認為,地球早期的一部分海水通過甲烷生成的過程分解為氫、氘和氧,其中部分氫和氘逃逸到太空中。通過海洋中氫同位素的比例變化,估算出在過去40億年裡,地球早期海洋的體積相比今天減少了大約四分之一(26%)。

無獨有偶,發表於《生命科學》的一份研究稱,愛荷華州立大學的地質學家班傑明·詹森(Benjamin Johnson)分析了澳大利亞內陸地區玄武巖。這塊巖石保存了不同年代的氧同位素,可追溯到32億年前的古老海床景觀。結果從100多個沉積物樣本發現:在32億年前,海洋中的氧-18比氧-16多(後者在現代海洋中更為常見)。通過計算機模擬表明,沒有大陸的情況下,海洋呈現更多的是氧-18。也就是說,地球在32億年前真的是一顆「水球」,到處都是水,沒有大陸。

不過以上這兩個研究只是推測,也無從證實是否正確。此外根據恆星演化理論,目前太陽已開始進入暮年,10億年後亮度將增加10%,屆時地球會出現溫室效應失控,海水沸騰蒸發,地球上唯一生存的生命估計只有「極端微生物」了。

相關焦點

  • 地球上的水一天天增多還是減少?科學計算:地球每秒損失3千克的氫!
    眾所周知,地球是個「水球」,表面約有71%的面積被水覆蓋。然而,地球之水哪裡來卻始終沒有定論。不過在網上有個簡單而有趣的問題:地球的總水量是保持一直不變的嗎?相比100萬年前,地球的總水量是增多了還是減少了?對於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會回答保持不變。
  • 地球上的水是增加還是減少?蛇紋石告訴你,水正在向太空逃逸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自然氣象#系列徵文中學課本就已經告訴我們,地球上的水會通過水汽循環重複利用,它是生物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水會越來越少的話,那讓生命情何以堪?但事實上可能與各位想像有些許出入,下面來簡單了解下。
  • 太陽每秒損失400萬噸質量,根據萬有引力,地球會遠離太陽嗎?
    太陽每秒損失400萬噸質量,根據萬有引力,地球會遠離太陽嗎? 大家都知道,地球能夠處於宜居帶上面,並且誕生出大量的生物,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太陽的存在,太陽每時每秒都在不斷的向太空當中輻射出大量的光和熱,而地球就是接收這些光和熱的一個重要的行星,而除了光和熱之外,地球能夠基本穩定在宜居帶當中,和太陽的引力也有著很大的關係,而我們也知道,引力的大小,是和質量成正比的。
  • 2000億億億噸的水澆到太陽上會怎樣?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太陽就像個大火球,它已經持續「燃燒」了長達46億年。太陽這個大火球的質量達到了地球的33.3萬倍,或者說2000億億億噸(2×10^30千克)。那麼,太陽究竟在燃燒什麼?
  • 人類對水的使用量不斷增加,地球上的水為什麼沒有減少?
    在地球上不管是人還是動物,體內70%的物質都是由水組成的,由此可見,水對生命有多麼的重要。根據科學家研究,地球誕生後不久就出現了大量的水存在,那麼這些水到底是從哪來的?對於這樣的問題,科學家直至現在都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科學家一致認為地球存在水資源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來自太空,一種是來自地球的本身。
  • 地球上的水是哪兒來的
    眾所周知,地球表面71%的面積被水覆蓋。然而,地球上的水從哪兒來,卻始終是未解之謎。近兩年,關於地球上水的起源又有新發現…… 彗星撞、太陽風吹還是自帶 地球上的水,到底從哪兒來?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外源說」和「自源說」。所謂「外源說」,顧名思義,認為地球上的水來自地球外部。
  • 地球一直吸收太陽能量,但地球一直能源稀缺,這符合能量守恆嗎?
    地球每秒到底接受太陽多少能量?太陽每秒總電磁輻射為3.827×10^26瓦,這個值也有一個名稱,叫做光度值。太陽常數為1367瓦,即地球上每平方米大約1367瓦特[1353(±21) W/m2(1976年, NASA)],按地球的截面積是127,400,000 平方公裡來計算,可得出地球每秒從太陽接收約1.74×10^17焦耳能量,這個能量很大,是人類所需要能量的數千倍。
  • 一分鐘告訴你,地球上的水到底從哪兒來?
    行星科學家、科普作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博士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水的起源一直以來都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問題。在地球演化過程中,水起到了化學反應劑和潤滑劑的作用,直接促進了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地球上水的起源和形成時間,決定了地球演化的方向和生命起源的時間。那麼,地球上的水,到底從哪兒來?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外源說」和「內源說」。
  • 直徑是地球的109倍,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
    太陽,地球上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重要能量來源。不管是煤炭、石油、天然氣,還是吃到肚子裡的牛奶麵包,除了核能、地熱等少數能源外,幾乎都和太陽有關。而太陽就像一個懸浮在太空中的大火球,眾所周知,在地球上,燃燒是需要氧氣的,宇宙中沒有氧氣,太陽是如何「燃燒」的呢?
  • 地球繞太陽運行的速度會逐年變慢嗎?
    每年,地球繞軸旋轉一圈時,繞太陽旋轉一圈。在逐年的基礎上,我們的軌道變化微乎其微,以至於幾乎無法察覺,因為與行星繞太陽公轉的總時間(約45億年)相比,一次公轉(1年)的持續時間很小十億年)。然而,我們對宇宙的了解足夠廣泛,而我們的現代儀器也足夠敏感,我們不僅知道地球的軌道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略有變化,而且我們可以量化並確切地說出這些變化將是什麼。
  • 地球上的水從何而來,為什麼其他星球沒有水,唯獨地球才有海洋?
    水是萬物的生命之源。基本上,地球上的每個生命都需要水來生存。目前,地球近十分之七是海洋,只有十分之三是陸地。現在這麼多水從哪裡來?是地球創造了它嗎?學完化學後,每個人都知道水是水,也就是氫氧化物。水是由氫和氧合成的,因為這兩種元素可以從分解的水中獲得。
  • 地球、太陽系和銀河系的質量是在增加還是在減少?
    我們的太陽系和地球(擴展來說)是不是一直都在減少或者增加重量呢?這些對於我們未來的星系和居住的星球又有什麼意義呢?舉個例子,天文學物理家和作家布萊恩·科博爾林在網上對後面的問題發表了言論。通過舉例雙子座流星雨,他寫道:「事實上,通過衛星對氣象的動態觀察,可以估計每天大約有100到300噸的物質撞擊地球。
  • 地球引力增加到多少就能夠將空氣壓縮到和水的密度一樣?
    標準狀況下空氣的密度是1.293千克每立方米,大約是水的密度的773分之一。如果壓縮空氣將其體積減小到之前的773分之一,氣體的密度就變得和水的密度一樣。也許你擔心壓縮空氣的時候能將其液化,其實只要溫度在132.45K以上,無論怎麼壓縮空氣都不能使其液化。
  • 太陽一直依靠什么元素在燃燒,地球上的重元素又是怎麼來的?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本文基於回答網友一個這樣的問題:太陽目前氫核聚變是氦碳氧穩定燃燒地球上的鐵鎳重元素哪裡來的?可以說,這是一個毫無邏輯亂七八糟的問題,但既然邀請回答,就從中挑出幾個稍顯合理的問題說明一下。
  • 水不是平的嗎,素有「水球」之稱的地球,為何是圓的而不是平的?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地理#系列徵文原標題:地球是圓的,水是平的。那太平洋那麼大,幾乎佔地球的一半。誰能解釋一下為什麼呢?誤區一,太平洋面積佔地球一半?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海洋面積佔比較大的「水球」,海洋和陸地分別佔地球表面積的71%和29%,現已知地球的直徑為12756千米,根據球體表面積計算公式(S=4πr=πD)可計算出地球的表面積約為510926783.04平方千米,也就是說地球的海陸面積分別是362758016平方公裡和148168767平方公裡。
  • 地球上的水會不會減少?水的三態轉化和循環又是如何實現的?
    受重力作用而移動的冰河稱為 「山嶽冰河」或「谷冰河」,而受冰河之間的壓力作用而一移動的則稱為「大陸冰河」或「冰帽」。兩極地區的冰川叉名「大陸冰川」,覆了蓋範國較廣,是冰河時期遺留下來的。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資源,也是地球上繼海洋以後最大的天然水庫。它們在各種存在形態之間和各水體之間不斷地轉化和循環,形成水的大循環和相對穩定的分配。
  • 地球上的水只分布在地表麼?還是地球內部也有水?
    #了不起的自然氣象#地球的水到底在哪?地球是八大行星當中,唯一一個表面有大量液態水的行星,但實際上地球的水儲量並不算豐富,即便如此水佔地球表面也差不多達到了71%左右。那麼,這就是地球上所有的水的儲量了麼?實際上,並非如此。地球表面的水只佔據地球總水量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這些水絕大多數都在地幔當中,這到底是咋回事呢?這就要從水的起源說起。
  • 地球上的水是從哪裡來的? 為什麼源源不斷?
    人類生存在地球上,可以看到大海,湖泊,河流,這些水域面積佔了地球表面積的70%之多。水是人類生命之源,地球上水的起源一直以來都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問題。在地球演化過程中,水起到了化學反應劑和潤滑劑的作用,直接促進了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地球上水的起源和形成時間,決定了地球演化的方向和生命起源的時間。
  • 地球每年丟失空氣百萬噸,為啥空氣不減少,原來還有兩種補充方式
    這是因為太陽風的速度非常快,它本是從太陽表面噴射而出的氣體,高溫高壓之下它們的速度可達每秒500~1000公裡,這種氣體多是電離的氫和氦元素,讓它們來到地球附近時,如此之高的速度撞擊到地球的外層大氣上,就會將一部分氣體吹走,地球大氣減少的質量主要來自於此。
  • 外太空的水和地球上的形態有什麼不一樣
    水是一種簡單的分子,由兩個氫與一個氧相連,三個原子通常形成V形。科學家們證實了一種同時具有固體和液體的水。這是研究水的最新進展,也是一種看似簡單的物質,可以在許多不同的配置之間切換。加利福尼亞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馬裡烏斯米洛說:「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