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睿評(誠言呈語旗下帳號,獨家授權發布)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關於數學有多難學,這些年網絡上流傳著這麼一個形象的梗:
自從初二那年數學課上彎腰撿了支筆,從此就再也沒聽懂過數學課。
事實上,就算是不撿筆,我也沒聽懂過…
我要是沒記錯的話,從勾股定理到雞兔同籠,從因式分解到等式性質,從高等數學到線性代數,從微積分到概率論…
但凡是跟數學相關的課程,我好像就沒學好過。
總覺著數學上的那些定理定義,多少都有點超出我的語文理解範圍。
而大學裡順利通過數學類的考試,更多的也是依賴「濃濃的師生情」。
不過說出來大夥可能不信。
即便是這樣,我小學的時候,奧數居然「還行」。
從四年級到六年級,雖然沒考及格過幾次,但是每次排名也都不算太靠後。
應該說,30年前的奧數還是很受追捧的。
雖然有些人是奔著升學加分去的,但是研究過奧數的人都知道,時間長了之後,思維的反應速度是真的快了不少。
因為在那時,奧數對邏輯思維、規律發現的極致拓展,確實能讓思路變得開闊和敏捷。
雖然我不願意這麼講,但是自從升了初中離開了奧數後,我這腦子確實也沒再那麼好使過。
所以在我的心裡,奧數雖然「虐」過我千百遍,但我仍然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將來去跟它「比劃比劃」。
從趨勢上看,如今的奧數加分,在逐漸被淡化。
但是人們對奧數的熱情,卻反而比過去還高。
倒不是因為大夥都知道了學奧數的好處,而是頂尖私立學校的招生,仍然會在意這方面的「特長」。
可是在發展了幾十年後,如今的奧數,卻不知從那天起,突然開始變了味。
比如說,記公式。
過去的奧數,也需要記公式。
但是那些公式一般不能直接套用,而是要以此為基礎,「現場發明」出其他的公式。
而如今的奧數,很多內容壓根就是超綱的。
本身難度就高,再加上邏輯上的過度超前,那學生能聽得懂才怪了。
所以,一些輔導機構就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簡化」這個學習過程。
在很多地方,甚至還形成了固定的教學模式。
我看了看那些需要「牢記」的公式。
從長度到複雜程度,你要是不解釋一下的話,我還以為是流體力學裡的內容。
這跟思維訓練有關係?
說到底,這更像是為了解題而解題。
有人對這樣的奧數題,做出過一個形象的評價:
出題前先定下來一個公式,然後根據公式,倒推出考試題。
這說法看起來有點偏激,但是和清華教授王文湛的看法,卻十分相似。
身為清華大學數學系的教授,王教授曾經在講座中說:
我孫子10歲,他的奧數題,有的連我也不會做。
而原因,也是「由解法倒推出來的題目」。
用心記公式,用腳考試。
背離了思維發散,脫離了邏輯技巧,淡化了推導演算的奧數,反而看起來更像是考驗記憶力的「最強大腦」。
鑽研奧數的核心,在於反思式應用,和階梯式技巧。
但是記憶式的「套路」,用數學泰鬥吳文俊院士的話說,就是「害人,害數學」。
平心而論,我依然認為奧數是有必要學的。
哪怕你是為了升學而去學奧數,也不是什麼值得橫加指責的事。
但是盲目增加難度,刻意強調記憶的奧數,或許並不會帶給學生什麼思維上的進步。
反而會讓固化的「技巧」,圈定學生的思維模式。
「新奧數」被吐槽,其實還有改進的空間。
畢竟針對某一個學科進行改進,還算是能有針對性地改善。
但是它所反應出來的問題,其實是教育焦慮下的內捲化,蔓延到了幾乎每一個細節。
要說「內卷」,其實20年前也存在。
因為清華北大的錄取分數,一直就遠高於二本線。
但是在那個時候,同樣的競爭環境,卻沒有人製造焦慮,販賣焦慮。
更沒有人把超前教育當做教學成績,當做大勢所趨。
然而,教育產業化下的教育機構,卻深諳營銷之道。
一套「我給你焦慮,我給你藥」的粗暴營銷套路,就能像「破財保平安」似的肆意收割。
新奧數對學科內核的偏離,只是教育內捲化下的一個縮影。
或許在一輪又一輪的教學競賽中,不時地回頭看看教育的本質,才能讓學生學業精進,讓家長舒心寧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