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漫話唐山的地震文化【長城時評】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不僅留下了「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而且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地震文化,並成為唐山一道獨特的風景和名片。這些文化不但屬於唐山,同時屬於中國,屬於全人類,會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一、唐山抗震紀念碑
唐山抗震紀念碑是唐山的一座標誌性建築,建於1986年,位於唐山市中心的新華道與文化路交叉口的紀念碑廣場。這座紀念碑,由4根相互獨立的梯形變截面鋼筋混凝土碑柱組成。主體上端造型有四個收縮口,猶如伸向天際的巨手,象徵人定勝天。碑身四周高1.5米處,為8幅花崗巖浮雕,象徵著全國四面八方的支援。浮雕記述了地震災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國支援下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英雄業績。副碑位於主碑北側,上面鐫刻碑文,記載著地震時間、災害以及搶險救災、建設新唐山等內容,由中國書協常務理事夏湘平書寫。
二、唐山抗震紀念館
唐山抗震紀念館位於唐山市中心的抗震紀念碑廣場西側,始建於1986年,原名「唐山地震資料陳列館」。1996年進行了改擴建,更名為「唐山抗震紀念館」。2006年紀念唐山地震三十周年之際,又進行了大規模的調展改造,現有固定陳列為《唐山成就展覽》。抗震紀念館佔地面積3500平方米,建築面積7700平方米,展陳面積4000平方米,展線長度620延米,採用圖片、實物、景觀、多媒體等多種高科技的展出形式,體現了新型展館的現代化氣息。
三、唐山地震遺址
唐山地震後,共保留了7處地震遺址。其中的河北理工大學圖書館地震遺址,是至今為止國內遺址保護較全的文物之一。這處地震遺址為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地震地質學科研、教學提供了寶貴的場所。
唐山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地震遺址,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保留下來的面積最大的地震遺址。作為大型廠房車間建築物震害典例,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到此參觀考察。
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是世界上首個以「紀念」為主題的地震遺址公園。唐山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地震遺址,就在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內。2011年6月,唐山地震遺址公園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2011年7月,被中國地震局授予「國家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示範基地」稱號。這個公園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牆,由5組13面牆體組成,鐫刻著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罹難的24萬同胞的姓名。讓人們永遠銘記,1976年7月28日,是令唐山人最悲慟的日子。
四、抗震圖書
據不完全統計,唐山大地震發生40年來,已經出版過100多部與這次地震相關的圖書。比如錢鋼著《唐山大地震》,2008年5月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錢鋼是當年趕赴唐山參加抗震救災活動的一員,親身經歷了地震發生時唐山地區,猶如經受了戰爭一般的深重劫難。事後,他用10年時間不懈地追蹤訪談,經過縝密的整理和分析,用真摯的感情和洗鍊的筆法,全景式地記錄了當時人類面對自然災害時的種種表現,追溯了地震前後撲朔迷離的事實與現象。此外還有張軍鋒著《唐山大地震親歷者口述》、馮驥才、陳建功著《唐山大地震親歷記》、關仁山、王家惠著《唐山大地震》、陳非比著《悲壯的歷程——唐山地震30年》、張慶洲著《唐山警示錄》、王紹玉、馬春勤編著《唐山地震奇事錄》等。
五、抗震電影
電影《唐山大地震》,是根據小說《餘震》改編的一部影片。由著名導演馮小剛執導。著名電影演員徐帆、張靜初、李晨、陳道明、陸毅和陳瑾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10年7月12日,在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舉行全球首映式。開演僅5分鐘,場內就哭聲一片。很多的觀眾,鼻涕一把淚一把,看到完哭到完。一場發生在30多年前的地震,為什麼至今還會產生如此的震撼?馮小剛導演說:「因為地震震的不是房屋,而是我們每個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