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三十年:在唐山街頭感受唐山故事(圖)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唐山七月二十四日電 題:在唐山街頭感受唐山故事

  中新社記者 田張夢

  唐山的故事多,已被劇作家、小說家等等演繹者眾。但是深入唐山不難發現,散落街頭的故事其實浩如煙海,幾乎每個從大地震中走過的唐山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瞬間」與「永恆」。

  畢竟,三十年前的災難過後,片瓦不留的境況和抗震自救的精神任誰也難以忘懷。

  記者走在唐山街頭,感受著普通市民的唐山故事,感受著「三十而立」的城市每個角落都散發出的一種與眾不同的朝氣與持重。

  清晨,唐山抗震紀念館前,擺放的鮮花隨著七月二十八日的臨近已經與日俱增。人們以寂靜的方式哀悼著親人。一位市民告訴記者,每年的這一天都有人在廣場上靜靜地坐到天亮。

  家住紀念館附近六十一歲的王先生與記者攀談起一九七六年的那個凌晨三點。當時只有王先生與母親在家中。地震的前夜是滿天繁星,當瞬間大地咆哮的時候,他被壓在房下,自救出來後出現在他面前的是滿街的死屍和天邊的「火球」。當時他只有一個念頭:「唐山完了」。在地震中他的家人沒有傷亡,用他的話說叫「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他用這個來解釋自己後來人生中所遇到的高興事。

  南湖公園,面積一千八百公頃,這裡曾經是採煤塌陷區,後來因勢造就了今天的碧波蕩漾、綠意滿坡的休閒樂園,二00四年榮獲「杜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司機馬師傅告訴記者,地震後有許多的屍體掩埋在了南湖。地震那年他十九歲,自己是被鄰居救上來的,有的人家全家遇難,就由解放軍給掩埋了。

  張志全的家庭算是唐山陶瓷世家。他向記者講述,當時自己的父親在唐山第五陶瓷廠工作。全廠的陶瓷和設備毀於一旦,他的父親選擇的是駐紮廠房恢復生產,像瘋了一樣,整月整月的不回家。他說,人們已沒有時間和精力悲痛,當災難成為每家都經歷的事情,人心自然就堅強,也必須堅強。

  現在從唐山的街頭繁華無法看出當年的痕跡,只有地震遺址能讓人感嘆於自然的毀滅性力量。河北理工大學原圖書館就座落在校園中心位置,殘垣斷壁上荒草叢生,半米厚的樓板相互交疊。有位放假沒回家的學生告訴記者,她第一次來到這裡的時候更深刻地理解了唐山抗震精神是多麼偉大。

  唐山街頭很熱鬧,大型的商場搞著促銷,與其他的城市別無二異。這幾天從外地來的遊客也在增多,記者在錦江飯店遇到從北京專程來唐山的周先生一家,他們最想在街頭看看新唐山,感受一下當地老百姓的心態。周先生說,也許到了七月二十八日還會再來,真正參與一回紀念活動,告慰亡靈。周先生甚至還自己拍攝了紀錄片,他說要紀錄下來唐山從零開始的發展歷程。

  有人說,唐山地震碎了多少片瓦就碎了多少顆心!碎了多少顆心,就出現多少個堅強的唐山人! 三十年前的那一天唐山頃刻毀滅,三十年前的那一天唐山開始重生。(完)


相關焦點

  • 初冬唐山行(3)——參觀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
    上周,我和同事們從天津專程赴唐山參觀學習。此行的第三站是參觀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唐山地震博物館位於南湖生態風景區內的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裡,總佔地約620畝,總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於2010年正式開放。博物館前廣場的西側,是原唐山機車車輛廠的鑄鋼車間,這裡保留了地震後的遺址。長長的地震紀念牆,上面刻著地震遇難者的名字。
  • 漫話唐山的地震文化【長城時評】
    原標題:漫話唐山的地震文化【長城時評】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不僅留下了「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而且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地震文化,並成為唐山一道獨特的風景和名片。這些文化不但屬於唐山,同時屬於中國,屬於全人類,會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 唐山:「尋找地震老照片中的你」感人肺腑(組圖)
    唐山勞動日報社黨組書記、社長闞星光講話 記者 付衛崢攝唐山市地震局局長王衛國講話 記者 付衛崢攝唐山馬家溝小學教師李桂芝回憶震後第一課 記者 付衛崢攝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記者 雪漫 佔金)7月26日,紀念唐山地震35周年「尋找地震老照片中的你——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大型主題活動在唐山地震博物館舉行。
  • 唐山抗震紀念館「再現」地震發生狀態(圖)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唐山發生了一場震撼世界的毀滅性大地震,全市建築頃刻間化為一片廢墟。(資料圖片)  新華網石家莊7月21日電(記者馬書平 曹國廠)河北唐山抗震紀念館近日在擴建布展後對外開放,建築面積逾7000平方米的紀念館採用了現代聲光電技術,以「再現」當年地震發生時的情景。  1976年7月28日凌晨,強度達芮氏7.8級的唐山地震將唐山這座百萬人口的工業重鎮頃刻間夷為平地,造成24萬人死亡,16.4萬人重傷,震驚世界。
  • 錢鋼:《唐山大地震》和那個10年
    8年後,他又以記者和作家雙重身份,重新奔走在剛剛復甦的唐山大地上,寫出了影響深遠的報告文學作品——《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獲1986年全國十大暢銷書獎、1987年金鑰匙獎。比較1976年地震當年自己的報導風格,和1986年出版的書,錢鋼說,他是「喝著紅墨水長大」的人,在1976年主要還是以宣傳的形式,給營救人員和改建工作唱讚歌。而1986年時,自己的思想變化了,又得到編輯部的允許,他以唐山災民為中心,直指人性,一層層地撥開災難本身,寫出了令人震撼的《唐山大地震》一書。
  • 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刻在人心裡的是精神_綜合新聞_唐山環渤海...
    為給市民創造一個寄託哀思、文明祭奠的場所,2008年我市以原唐山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地震遺址為依託,建設了世界上首個以「紀念」為主題的地震遺址公園,即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  公園建成開放以來,多次完成清明節、「7·28」等重要時段和重要團體的接待任務,至今累計入園入館參觀人數已達500多萬人次,參觀團體上千個。
  • 「唐山大地震文學」的人性意義及社會價值(上)
    「唐山大地震文學」的人性意義及社會價值(上)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楊立元)唐山大地震過去整整40年了。4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對唐山人民來說卻是刻骨銘心、記憶永遠的。唐山市文聯和豐南區文聯編著的《四十人,四十年》,李志強的《地震往事》,曾文友的《大地震期間的領袖們》《唐山大地震與警察》,魏鳳江的《沒有平復的震顫》,陳祖豪的《震後餘生》,王林梅的《期待每個黎明》等;散文有:馬嘶的《記憶·追思·放談》,長正的《經霜焦竹聲更高》,王劍冰的《二十年後》,趙朕的《唐山地震日記選片》,李永文的《吊蘭飛翠》等;廣播劇本有:墨微的唐山地震生活「三部曲」——《三個人的月亮》《唐山孤兒的故事
  • 唐山大地震40周年|劉福官:為40多唐山唇裂患兒手術
    今天,我們以城市記憶志願者的身份站出來,通過口述採編、史料選編、影像彙編等,不僅為這座城市留駐這段特殊的歷史,更為發現當年的感動…… 以下口述選自上海文化出版社即將出版的《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上海中醫藥大學卷),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經授權刊發:劉福官,1976年赴唐山參加「唐山大地震」醫療救援
  • 專家解釋唐山地震震中為何遲遲不能確定
    1975年海城地震後,臺網在十天內完成了擴建工程,傳輸的地震臺擴展為21個,範圍達到河北省中北部,臺網孔徑達到400公裡,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地震遙測臺網之一。  當時北京遙測地震臺網中心地震記錄是採用燻煙和筆繪圖紙記錄,地震的處理是人工操作,就是在發生地震後人工量取震相,然後使用圓規和直尺在地圖上圖處理。
  • 當年,我在天津感受到了唐山大地震的驚魂一刻!
    文|張居明(當年唐山大地震被扭曲的鐵路鋼軌)一九七六年,在中國歷史上絕對是非同尋常的一年。而更加刻骨銘心的當屬唐山大地震。那時,我正在天津市大港電廠,親身經歷了那場史無前例的大災難,現在回想起來仍心有餘悸,不堪回首。一九七六年初,寧津縣與天津大港電廠籤訂了勞務輸出合同,由寧津縣選派五百青壯年北上天津幫助建設大港電廠。那時我剛輟學不久,就隨這批建設大軍來到這個不毛荒蕪之地。
  • 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際 習近平考察唐山
    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際 習近平考察唐山 原標題:   新華網北京7月28日電 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北省唐山市考察。上午9時55分,習近平來到唐山地震遺址公園,在紀念牆前敬獻花籃,緬懷40年前在那場大地震中罹難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災中捐軀的英雄。  習近平:肢體殘疾同樣可以活出精彩人生  楊玉芳和高志宏都在大地震中受傷截癱。1981年他們住進唐山市截癱療養院,在這裡相識相戀、喜結連理。見到習近平總書記來看望他們,楊玉芳特別激動。
  • 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 科普展館開館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吳豔麗)在紀念唐山抗震42周年的特殊日子裡,7月28日上午,新改展的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科普展館正式開館。據悉,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科普展館是全國首個「國家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示範基地」。
  • 河北唐山地震多發原因
    河北唐山地震多發原因地震是由構成地球地殼的板塊移動所引起的。板塊移動多數出現在太平洋的東緣和西緣。地震帶是地震發生較多的又較強烈的地帶,華北地區的地震帶有河北平原地震帶、汾渭地震帶、燕山---渤海地震帶、廬江地震帶唐山現轄兩個縣級市(遷安、遵化),五個縣(遷西、玉田、灤縣、灤南、樂亭),七個區(曹妃甸、路南、路北、開平、古冶、豐潤、豐南),五個開發區(南堡經濟開發區、海港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蘆臺經濟技術開發區
  • 今晨唐山古冶區地震三連擊,為何唐山多地震,遇到地震該怎麼做?
    這是一次地震三連擊,信號地震級數都不算大,但是5.1級已經算是中級地震,震中地區震感會很明顯,震中附近的城市天津和北京部分市區有輕微震感。據中國地震臺網的統計數據,震中地區附近200公裡之內在最近五年已經發生了17次3級以上的地震,而此次的5.1級是最近5年來最大的。當地地震學專家認為,此次地震屬於唐山老震區的一次正常能量釋放過程,民眾無需過分擔憂。
  • 唐山抗震紀念館,讓人們知道,當年地震是何等可怕
    提到唐山市,人們第一反應就是「大地震」。在1976年7月28日凌晨三點四十二分,大多數的人們都沉睡在夢中,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降臨到這座當時有著120多萬人的城市之中。短短的幾分鐘,地震摧毀了這座城市,滿地一片瓦礫,幾乎沒有一座完整的建築,大地震裂,鐵軌變形,房屋倒塌,整座城市幾乎被夷為平地。
  • 唐山交大的校友廳與校徽(圖)
    唐山交大的校友廳與校徽唐山交大校徽唐山交大校友廳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李國明)上世紀60年代,我負責維修火車站至唐山交大(時稱唐山鐵道學院)的電話線,每次巡查線路時總會從校內的校友廳(如圖  該校友廳建於1935年,由本校的李汶教授設計、全校的教職員和校友捐款修建。前凸式的中廳,弧線形的屋頂,顯現出中西兼俱的建築風格。廳前荷池藤架,廳後苗圃綠茵,四周鳥語花香,環境格外幽靜怡人。難怪離校幾十年後的校友們,依然深深地懷念著它。  寫有「唐山交大」四個篆體字的校徽(如圖)裝飾在校友廳門口的正上方。
  • 永遠的記憶:走進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
    唐山,在我的記憶裡,是與地震緊密相連的一座城市。說起唐山,自然能聯想到那場刻骨銘心的地震;而說起地震,自然又把唐山連在一起。今冬的一個小雪過後初晴的上午,忙裡偷閒,我背起相機,坐著公交車來到唐山地震遺址公園,帶著敬畏、帶著追憶,走進這裡……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在設計上充分體現了「敬畏自然、關愛生命、探索科學、追憶歷史」的理念,以原唐山機車車輛廠鐵軌為縱軸,以紀念大道為橫軸,引著人們進入追憶這場史無前例的災難之中。
  • 災難印記●銘刻於心——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
    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那麼難回答,但是每當我說起自己是唐山人的時候,朋友們總要提起的就是唐山大地震。從1976起唐山和地震這個標籤就密不可分,大家都知道曾經的災難,但是真正處在災難中心的人才懂那種悲痛。我年輕尚輕沒有經歷過災難來臨的那一刻。但是身處唐山,上一輩的家人都親身經歷刻骨銘心。
  • 醫護人員講述唐山大地震救援故事:一場救死扶傷的"戰爭"
    接到通知立即趕赴「戰場」  61歲的曹紅芬已退休在家,時常也會給家人講起40年前自己在唐山大地震災區救援的往事。  1976年,21歲的曹紅芬在石家莊地區醫院(現石家莊市第二醫院)的手術室擔任護士長,「7月28日早晨一上班,我接到醫院的緊急通知,讓我們準備好醫療器械,準備出發。」
  • 唐山大地震之陰兵借道!
    接下下來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膽小的粉絲寶寶可以選擇在白天看,44年前,唐山發生了特大地震,這場地震給唐山人民和國家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地震造成了二十多萬人死亡,同時16萬多人受傷。       時間好快,轉眼間已經過去了44年,如今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願逝者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