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長江劇場
東方網記者王永娟、汪偉秋10月15日報導:從老牌「中國話劇大本營」到百變戲曲匣子。闊別25年之後,95歲長江劇場今日回歸,正式運營。「環人民廣場演藝區」又增添了一位有資歷的「新」成員。
正式回歸的長江劇場
昔日長江劇場前排隊買票的觀眾
「傳統紅」與「科技黑」相映成趣
如今的長江劇場座落於黃河路35號,緊鄰南京西路,與人民廣場核心區近在咫尺。
「根據現有硬體設施特點,長江劇場功能定位為先鋒性、實驗性、創新性小劇場,以戲曲為主,兼顧戲劇類演出和教育展示活動。」據長江劇場總經理夏天介紹,長江劇場建築面積3055平方米,包含兩個小劇場,「紅匣子」和「黑匣子」,觀眾容量分別為230和100人。體量不大,但是小巧玲瓏特色十足。
「紅匣子」劇場將服務於小型傳統戲曲演出
「紅匣子」採取傳統的鏡框式舞臺,最遠觀劇距離不過10米,觀眾席無起坡,可隨內容和體驗形式採取靈活的座椅擺放方式。劇場安裝了電子聲罩,混響時間可以根據不同節目要求做調節。舞臺安裝了P3規格電子屏,配合演出使用可以豐富舞臺表現力。
「黑匣子」頗有先鋒色彩,打破了舞臺觀眾席分割的傳統劇場概念。11塊升降臺既能做舞臺,也能當觀眾席,輔以可全方位轉動升降的燈景吊杆系統,可以根據不同藝術的表演要求做自由組合,觀眾席位和表演區幾乎零距離。14塊多媒體把舞臺和觀眾席包圍得嚴嚴實實,電子透聲投影技術實現了觀眾視野的360度環繞。劇場音響採用的全息聲技術更是把臨場感推向了極致,與視覺包圍感水乳交融。
夏天介紹,「紅匣子」劇場將服務於小型傳統戲曲演出,而「黑匣子」劇場靈活自由的舞臺模式將為實驗性戲曲作品搭建平臺。而長江劇場的觀眾人群定位以青少年觀眾為主,兼顧社會知識階層的需求,票價親民。
「黑匣子」劇場為實驗性戲曲作品搭建平臺
無數「老上海」的青春文藝回憶
老上海人的印象之中,位於南京西路黃河路口的長江劇場歷史悠久,記錄了很多人青少年時代的文藝情懷。
長江劇場誕生於1923年,原名卡爾登大戲院,出自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匈牙利設計師鄔達克之手。從問世之日起,卡爾登大戲院就以其設備先進和裝修奢華執上海灘之牛耳。
長江劇場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一系列重要事件,阮玲玉演唱的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萬裡尋兄詞》、上海戲劇界抗日救亡協會宣告成立、周信芳組織的移風劇社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作品、王文娟等越劇名家登臺表演等等。特別是黃佐臨、費穆、朱端鈞等話劇名家的活躍,在此上演了《秋海棠》《浮生六記》《雷雨》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佳作,奠定了這個劇場「中國話劇大本營」的美譽。毫不誇張地說,長江劇場的百年歷史就是上海文化變遷發展的縮影之一。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城市加快開發建設,長江劇場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那些昔日的光彩依然縈繞在觀眾心頭久久不能散去。如今,嶄新的長江劇場的全新亮相也讓不少老觀眾激動不已。
今年88歲的李俊照老先生,在1985年至1993年期間,曾擔任長江劇場的經理,如今看到長江劇場重新營業,他非常激動,他表示自己盼著一天盼了二十多年了,但總算是等到了。80後楊聿敏女士表示,因為家就住在附近,自己從小就被家人帶著來長江劇場看戲,「那時候一張票才1毛錢,因為姑姑是學生,還可以買到打對摺的學生票,「那時候隔三岔五就會來,能看到話劇、舞臺劇還有滑稽戲。」楊女士表示,長江劇場已經在自己的童年記憶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長江劇場誕生於1923年,原名卡爾登大戲院,出自烏達克之手
三個月開幕演出季精彩不斷
在接下來的為期三個月的長江劇場開幕演出季中,京劇《京探》、崑曲《牡丹亭》、越劇《閨秀》演唱會、評彈《繁花》《唐三彩》《四大名著》、爵士歌仔劇《許仙》、《田耘社》相聲專場、《天真自得2.1》古琴崑曲新媒體電子音樂會等眾多精彩節目將輪番亮相。
今年第四屆小劇場戲曲節即將在11月底開啟,長江劇場將成為重要舞臺之一。屆時京劇、崑劇、越劇、淮劇、黃梅戲、甌劇、梨園戲等多個小劇場作品將輪番上演。在未來的演出季中,長江劇場將攜手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麾下六大院團,整合全國乃至海外內各種資源,為青年戲曲人才成長搭建平臺,推出沁園春——「雙創」系列演出。除此之外,長江劇場還將陸續推出藝無界、笑劇場、劇場新秀、戲樂FUN等系列演出。藝無界關注融合藝術,特別是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的跨界。笑劇場積極挑選國內外優秀戲劇作品,結合海派喜劇的淵源,讓觀眾在開懷大笑中釋放壓力。劇場新秀關注青少年亞文化,在最潮流與最傳統之間構建交流平臺。戲樂FUN為青少年觀眾普及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針對戲曲文化做好觀眾培育。
優秀的硬體設備加上精心策劃的節目,還有賴於出色的團隊去運作。新的長江劇場大膽嘗試,經過前期社會公開招標以及上級主管部門同意,上海星在文化正式成為長江劇場的運營主體。從新天地ARK、北京星光現場到萬代南夢宮上海文化中心,星在文化有超過20年演藝市場運作經驗。長江劇場與星在文化攜手,不僅是一個老劇場煥發新生,也是兩種體制相互學習借鑑,實現資源整合,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