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術後感染,小俊俊現在不能隨便探視,即使是奶奶楊富桂也只能在病房門口遠遠地看幾眼。
奶奶探視孫子前需要穿上隔離服戴上口罩。
2017年8月,盛夏時節,胎齡只有7個半月的小俊俊(化名),心急地提前來到這世上。家在商河的楊富桂,帶著萬分擔憂和一絲憧憬,當了奶奶。
俊俊在保溫箱裡住了49天才回家。然而,生活並沒有就此平順。出院不久,全身皮膚黃染的俊俊就被診斷為「先天性膽道閉鎖」。首次手術後病情也沒能好轉,到2018年秋,肝移植成為他唯一的活路。為了救俊俊,連吊瓶都沒打過的楊富桂,一改平日的溫和,不顧家人猶豫,態度「強硬」地堅持捐肝。
2019年1月10日,省千佛山醫院手術室,楊富桂捐出三分之一的肝臟,移植給孫子。手術成功,死神停下了他的腳步。
寶寶七個半月早產,在醫院時間比在家長
「我們家這個大寶貝,可是遭罪了。」儘管刀口還有些疼,楊富桂還是會小心翼翼地挪著步子,到相隔不遠的俊俊病房門口,透過門上窄窄的玻璃窗,遠遠地看一眼孩子。和孩子遠遠地打個招呼,滿臉都是幸福和喜悅。
楊富桂愛他,遠遠超過了愛自己。
楊富桂說,俊俊是2017年8月出生的,當時胎齡只有7個半月,出生體重也只有2斤1兩。因為早產、低體重等原因,俊俊出生後就在醫院的保溫箱住了49天。
等待和擔憂,遠遠超過了第一次做奶奶的喜悅。好不容易,49天過去了,俊俊回了家,卻在不久後被發現腿腫,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骨髓炎。俊俊又住進了醫院。只是,楊富桂他們一家人沒想到,這僅僅是個開始。「打從他一出生開始,三天兩頭就得往醫院跑,在醫院的時間比家裡長。」楊富桂心疼地說。
首次手術沒有效果
肝移植是唯一活路
「孩子從出生就有黃疸,一開始我們以為只是新生兒黃疸,也給孩子照了藍光。但出院後,孩子的黃疸一直沒下去,身上皮膚偏黃,眼白也黃,小便發黃、大便發白。」楊富桂說,當時醫生建議檢查一下肝臟。結果,俊俊黃疸不退的病因終於探明——先天性膽道閉鎖。隨後不久,小俊俊躺上了手術臺,接受了葛西手術。本以為俊俊做了手術就能好起來,但終究,這只是「以為」。
俊俊的病情一直在進展,他的臉色發黃,肚子一天天鼓成了球。因為嚴重腹水壓迫臟器,俊俊常常喘不過氣,時而咳嗽。1歲多的他不會走路,不大會說話,發育比正常孩子落後一些。
一開始,家人還定期帶孩子到醫院打針。但到2018年秋天,俊俊病情加重了,當時就診的醫院拒絕了輸液治療。家人帶著俊俊來到省千佛山醫院,醫生給出了肝移植的建議,而對於小俊俊來說,這也是唯一的活路。
省千佛山醫院肝膽外一科副主任醫師李自強告訴記者,先天性膽道閉鎖是一種因膽道阻塞、膽汁排出障礙,最終導致肝臟功能衰竭、危害患兒生命的兒外科常見疾病,發病原因不明,山東的發病率大概是萬分之一,主要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黃疸和大便顏色變淺。手術治療是膽道閉鎖唯一的有效治療手段,葛西手術的目的是恢復正常膽流,達到長期存活的目的。若葛西手術不能使患兒黃疸消退或術後發生膽汁性肝硬化,肝移植是唯一治療方法。
只有奶奶血型相同家人卻猶豫不決
在俊俊被檢查出先天性膽道閉鎖前,這個商河的農村家庭對於「肝移植」,只在新聞報導中聽過。但久病成醫,當醫生提到這個詞時,一家人竟沒有感覺陌生。
很快,俊俊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姑姑,甚至爺爺奶奶的兄弟姐妹,一大家子人都去當地醫院檢查了血型。而結果顯示,俊俊的爸爸媽媽都是A型血,家裡只有奶奶楊富桂和俊俊的血型一致,是O型。
李自強告訴記者,因為當時俊俊已經超過1歲,已經不適合跨血型的肝臟移植,所以同血型的奶奶成為提供肝臟的最佳人選。而楊富桂雖已46歲,但身體狀況不錯,適合捐獻。聽到這個消息,楊富桂高興又激動。關於自己,她什麼都沒考慮,她只是在高興,孩子終於又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但是,家人卻在猶豫。
「一邊是母親,一邊是孩子。畢竟,媽媽只有一個啊……」俊俊爸爸張好磊說,母親這輩子一直在為家庭操勞,23歲的他是家裡的老大,剛剛結婚不久。而孩子出生後斷斷續續住院花的錢,大部分也都是父母出的。如今,又要「賭上」母親的健康,他不忍心,甚至不敢想。張好磊坦言,肝移植不是一般的小手術,他們不知道手術會有什麼樣的風險。儘管母親願意,但他們還是決定先回家觀察看看。或許,還有別的希望呢?
心疼孫子奶奶終於「強硬」了一回
「這真不是件小事。」這期間,當面問、電話問,他們不記得跟醫生諮詢過多少次。張好磊說,他們原本想花錢找供體,但孩子是O型血,供體本就緊張,O型血的供體更不容易等。眼看著孩子的病情一天天加重,肚子一天天變大,精神也越來越差,他們既心疼又掙扎。
張好磊說,他們不是沒有想過放棄,但楊富桂一直在堅持,「孩子都這麼大了,怎麼能不救?只要做,我就捐。」
「這件事上,他們說了不算。」一貫溫和話不多的楊富桂,這次終於「強硬」了一回。
到2019年元旦,俊俊的血紅素已經升到了400多單位,生命危在旦夕。如果不及時手術,孩子可能面臨死亡。再猶豫不定,怕會錯過孩子治療的最後時機。終於,忐忑的一家人做了決定,就由楊富桂來捐肝救俊俊。
祈禱手術成功讓孫子好起來
做了決定,楊富桂和俊俊就住進了省千佛山醫院。
手術定在2019年1月10日進行。術前,省千佛山醫院肝膽外科、小兒內科、小兒外科、肝病科、消化科、麻醉科、新生兒重症監護、心外科監護、護理部、手術室等相關科室,多次進行病例討論、交流研討,針對術前準備、麻醉術中監護、術後管理等方面也制定了完善的措施。
手術如期進行,肝膽外一科主任滕木儉、副主任醫師李自強帶領移植團隊,為祖孫倆進行親體肝移植手術。
楊富桂先進的手術室。躺在病床上的楊富桂滿腦子都是孫子俊俊那黃黃的可憐模樣,祈禱著手術成功讓俊俊好起來。關於自己,她什麼都沒想,還安慰家人,「打上麻醉,睡一覺,我就起來了。」
但是,手術室外的張好磊,心情卻十分沉重。「看見媽媽躺在手術床上,心裡很難受。在這之前,她連吊瓶都沒打過,更沒進過手術室,這次卻要為了我們、為了孩子,做這麼大的手術……」兩個多小時的手術時間裡,母子間相處的點點滴滴像電影般一幕幕湧上張好磊的心頭。
母親給了他一次生命,如今又給了他孩子第二次生命,他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更加孝順母親。
好在,對於肝移植手術,省千佛山醫院肝移植團隊已有豐富的手術經驗。按照術前規劃,精準切下楊富桂三分之一的肝臟,約304克,植入俊俊體內。加起來十個小時的手術,團隊配合默契,過程順利,奶奶的肝臟在孫子體內很快就開始工作。
麻醉後醒來第一句話是問「孩子呢」
從麻醉中醒來,楊富桂第一句話問的就是孩子,「孩子呢?」
當聽說「孩子很好」,楊富桂雖然少了一塊肝,身體也有些不適,卻是近期以來最為輕鬆的時刻。
術後,包括心外監護室、小兒重症監護室、小兒外科、肝膽外科全體醫護在內的肝移植團隊給予了密切監護和積極治療,避免了術後排異以及血栓發生的風險,祖孫倆都在正常恢復中。
李自強告訴記者,雖然先前高膽紅素的情況可能影響到了俊俊的發育,但如今手術成功,預後應該還不錯,具體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等到能夠下床活動了,楊富桂就天天溜達著到不遠處的俊俊病房外看看。即便一開始,俊俊住在監護室裡,但楊富桂站在門口,她也似乎覺得能靠得近一些。
為了防止術後感染等問題,出了監護室的俊俊一直由父母照顧。楊富桂偶爾有機會進去瞅一眼,她心裡別提有多踏實,「孩子的臉白了,身上也白了,肚子不鼓了,也能踏實睡覺了,就像換了一個人。」楊富桂說,雖然俊俊現在還不能清晰地叫一聲「奶奶」,但見面時眼神裡的親熱卻掩蓋不了,他認識奶奶,他也想著奶奶……
(生活日報記者 秦聰聰)
[責任編輯:楊凡、彭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