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患先天膽道閉鎖,一向溫順的奶奶「強硬」捐肝

2020-12-22 齊魯網

為防止術後感染,小俊俊現在不能隨便探視,即使是奶奶楊富桂也只能在病房門口遠遠地看幾眼。

奶奶探視孫子前需要穿上隔離服戴上口罩。

2017年8月,盛夏時節,胎齡只有7個半月的小俊俊(化名),心急地提前來到這世上。家在商河的楊富桂,帶著萬分擔憂和一絲憧憬,當了奶奶。

俊俊在保溫箱裡住了49天才回家。然而,生活並沒有就此平順。出院不久,全身皮膚黃染的俊俊就被診斷為「先天性膽道閉鎖」。首次手術後病情也沒能好轉,到2018年秋,肝移植成為他唯一的活路。為了救俊俊,連吊瓶都沒打過的楊富桂,一改平日的溫和,不顧家人猶豫,態度「強硬」地堅持捐肝。

2019年1月10日,省千佛山醫院手術室,楊富桂捐出三分之一的肝臟,移植給孫子。手術成功,死神停下了他的腳步。

寶寶七個半月早產,在醫院時間比在家長

「我們家這個大寶貝,可是遭罪了。」儘管刀口還有些疼,楊富桂還是會小心翼翼地挪著步子,到相隔不遠的俊俊病房門口,透過門上窄窄的玻璃窗,遠遠地看一眼孩子。和孩子遠遠地打個招呼,滿臉都是幸福和喜悅。

楊富桂愛他,遠遠超過了愛自己。

楊富桂說,俊俊是2017年8月出生的,當時胎齡只有7個半月,出生體重也只有2斤1兩。因為早產、低體重等原因,俊俊出生後就在醫院的保溫箱住了49天。

等待和擔憂,遠遠超過了第一次做奶奶的喜悅。好不容易,49天過去了,俊俊回了家,卻在不久後被發現腿腫,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骨髓炎。俊俊又住進了醫院。只是,楊富桂他們一家人沒想到,這僅僅是個開始。「打從他一出生開始,三天兩頭就得往醫院跑,在醫院的時間比家裡長。」楊富桂心疼地說。

首次手術沒有效果

肝移植是唯一活路

「孩子從出生就有黃疸,一開始我們以為只是新生兒黃疸,也給孩子照了藍光。但出院後,孩子的黃疸一直沒下去,身上皮膚偏黃,眼白也黃,小便發黃、大便發白。」楊富桂說,當時醫生建議檢查一下肝臟。結果,俊俊黃疸不退的病因終於探明——先天性膽道閉鎖。隨後不久,小俊俊躺上了手術臺,接受了葛西手術。本以為俊俊做了手術就能好起來,但終究,這只是「以為」。

俊俊的病情一直在進展,他的臉色發黃,肚子一天天鼓成了球。因為嚴重腹水壓迫臟器,俊俊常常喘不過氣,時而咳嗽。1歲多的他不會走路,不大會說話,發育比正常孩子落後一些。

一開始,家人還定期帶孩子到醫院打針。但到2018年秋天,俊俊病情加重了,當時就診的醫院拒絕了輸液治療。家人帶著俊俊來到省千佛山醫院,醫生給出了肝移植的建議,而對於小俊俊來說,這也是唯一的活路。

省千佛山醫院肝膽外一科副主任醫師李自強告訴記者,先天性膽道閉鎖是一種因膽道阻塞、膽汁排出障礙,最終導致肝臟功能衰竭、危害患兒生命的兒外科常見疾病,發病原因不明,山東的發病率大概是萬分之一,主要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黃疸和大便顏色變淺。手術治療是膽道閉鎖唯一的有效治療手段,葛西手術的目的是恢復正常膽流,達到長期存活的目的。若葛西手術不能使患兒黃疸消退或術後發生膽汁性肝硬化,肝移植是唯一治療方法。

只有奶奶血型相同家人卻猶豫不決

在俊俊被檢查出先天性膽道閉鎖前,這個商河的農村家庭對於「肝移植」,只在新聞報導中聽過。但久病成醫,當醫生提到這個詞時,一家人竟沒有感覺陌生。

很快,俊俊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姑姑,甚至爺爺奶奶的兄弟姐妹,一大家子人都去當地醫院檢查了血型。而結果顯示,俊俊的爸爸媽媽都是A型血,家裡只有奶奶楊富桂和俊俊的血型一致,是O型。

李自強告訴記者,因為當時俊俊已經超過1歲,已經不適合跨血型的肝臟移植,所以同血型的奶奶成為提供肝臟的最佳人選。而楊富桂雖已46歲,但身體狀況不錯,適合捐獻。聽到這個消息,楊富桂高興又激動。關於自己,她什麼都沒考慮,她只是在高興,孩子終於又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但是,家人卻在猶豫。

「一邊是母親,一邊是孩子。畢竟,媽媽只有一個啊……」俊俊爸爸張好磊說,母親這輩子一直在為家庭操勞,23歲的他是家裡的老大,剛剛結婚不久。而孩子出生後斷斷續續住院花的錢,大部分也都是父母出的。如今,又要「賭上」母親的健康,他不忍心,甚至不敢想。張好磊坦言,肝移植不是一般的小手術,他們不知道手術會有什麼樣的風險。儘管母親願意,但他們還是決定先回家觀察看看。或許,還有別的希望呢?

心疼孫子奶奶終於「強硬」了一回

「這真不是件小事。」這期間,當面問、電話問,他們不記得跟醫生諮詢過多少次。張好磊說,他們原本想花錢找供體,但孩子是O型血,供體本就緊張,O型血的供體更不容易等。眼看著孩子的病情一天天加重,肚子一天天變大,精神也越來越差,他們既心疼又掙扎。

張好磊說,他們不是沒有想過放棄,但楊富桂一直在堅持,「孩子都這麼大了,怎麼能不救?只要做,我就捐。」

「這件事上,他們說了不算。」一貫溫和話不多的楊富桂,這次終於「強硬」了一回。

到2019年元旦,俊俊的血紅素已經升到了400多單位,生命危在旦夕。如果不及時手術,孩子可能面臨死亡。再猶豫不定,怕會錯過孩子治療的最後時機。終於,忐忑的一家人做了決定,就由楊富桂來捐肝救俊俊。

祈禱手術成功讓孫子好起來

做了決定,楊富桂和俊俊就住進了省千佛山醫院。

手術定在2019年1月10日進行。術前,省千佛山醫院肝膽外科、小兒內科、小兒外科、肝病科、消化科、麻醉科、新生兒重症監護、心外科監護、護理部、手術室等相關科室,多次進行病例討論、交流研討,針對術前準備、麻醉術中監護、術後管理等方面也制定了完善的措施。

手術如期進行,肝膽外一科主任滕木儉、副主任醫師李自強帶領移植團隊,為祖孫倆進行親體肝移植手術。

楊富桂先進的手術室。躺在病床上的楊富桂滿腦子都是孫子俊俊那黃黃的可憐模樣,祈禱著手術成功讓俊俊好起來。關於自己,她什麼都沒想,還安慰家人,「打上麻醉,睡一覺,我就起來了。」

但是,手術室外的張好磊,心情卻十分沉重。「看見媽媽躺在手術床上,心裡很難受。在這之前,她連吊瓶都沒打過,更沒進過手術室,這次卻要為了我們、為了孩子,做這麼大的手術……」兩個多小時的手術時間裡,母子間相處的點點滴滴像電影般一幕幕湧上張好磊的心頭。

母親給了他一次生命,如今又給了他孩子第二次生命,他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更加孝順母親。

好在,對於肝移植手術,省千佛山醫院肝移植團隊已有豐富的手術經驗。按照術前規劃,精準切下楊富桂三分之一的肝臟,約304克,植入俊俊體內。加起來十個小時的手術,團隊配合默契,過程順利,奶奶的肝臟在孫子體內很快就開始工作。

麻醉後醒來第一句話是問「孩子呢」

從麻醉中醒來,楊富桂第一句話問的就是孩子,「孩子呢?」

當聽說「孩子很好」,楊富桂雖然少了一塊肝,身體也有些不適,卻是近期以來最為輕鬆的時刻。

術後,包括心外監護室、小兒重症監護室、小兒外科、肝膽外科全體醫護在內的肝移植團隊給予了密切監護和積極治療,避免了術後排異以及血栓發生的風險,祖孫倆都在正常恢復中。

李自強告訴記者,雖然先前高膽紅素的情況可能影響到了俊俊的發育,但如今手術成功,預後應該還不錯,具體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等到能夠下床活動了,楊富桂就天天溜達著到不遠處的俊俊病房外看看。即便一開始,俊俊住在監護室裡,但楊富桂站在門口,她也似乎覺得能靠得近一些。

為了防止術後感染等問題,出了監護室的俊俊一直由父母照顧。楊富桂偶爾有機會進去瞅一眼,她心裡別提有多踏實,「孩子的臉白了,身上也白了,肚子不鼓了,也能踏實睡覺了,就像換了一個人。」楊富桂說,雖然俊俊現在還不能清晰地叫一聲「奶奶」,但見面時眼神裡的親熱卻掩蓋不了,他認識奶奶,他也想著奶奶……

(生活日報記者 秦聰聰)

[責任編輯:楊凡、彭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男童患先天性膽道閉鎖 奶奶執意捐出1/3肝臟
    46歲的楊富桂決定這次自己做主的事兒,是她要為自己患先天性膽道閉鎖的孫子捐肝,哪怕兒子兒媳再三反對。1月10日,楊富桂1/3的肝臟被成功移植到孫兒體內。21日上午,楊富桂在病房門口探望術後的小孫子。早產娃患先天性膽道閉鎖剖腹取肝,經歷這樣一個創傷很大的手術十幾天後,楊富桂的臉色看起來還不太好,只能慢慢地行走,一咳嗽刀口還是會疼。但21日上午見到孫子俊俊(化名),足以讓她暫時忘記這些痛苦。俊俊剛從監護室轉出來只有3天,還處在感染易發期,楊富桂一直沒見到手術後的孫子,她非常憂心。
  • 兩寶寶患先天性膽道閉鎖 年輕爸媽獻肝救娃
    兩寶寶患先天性膽道閉鎖 年輕爸媽獻肝救娃——你是爸爸媽媽的「小心肝」2018年即將結束之際,兩個同病相憐、一出生即變成「小黃人」的寶寶,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蘿崗院區分別收到了來自各自爸爸和媽媽送出的最珍貴的「新年新生禮」——健康的肝臟,先天性膽道閉鎖得到治癒
  • 5歲男童先天膽道閉鎖 上幼兒園又患上急性白血病
    &nbsp&nbsp&nbsp&nbsp現年5歲半的浩浩(化名)出生後便患先天膽道閉鎖。7個月大時,浩浩的父親義無反顧將部分肝臟捐獻給兒子。然而在浩浩讀幼兒園小班時,又被查出急性白血病,急需骨髓移植。這一次,父親再一次站了出來,為浩浩捐獻了骨髓。
  • 5個月男嬰膽道閉鎖 父母爭著捐肝救子
    小小年紀便要遭受病痛的折(,這讓小光傑的父母看在眼裡痛在心裡,雖然周圍人不斷勸說他們放棄給孩子治療,但孩子的媽媽羅永洪仍下定決心捐肝救子。「孩子生在我家就是與我們有緣,作為父母即便把全部的肝都給他也願意。」羅永洪說。嬰兒患膽道閉鎖 肝移植是唯一救命辦法  在省立醫院肝膽外科病房,病床上的小光傑嘴裡含著奶嘴,皮膚、眼白都是黃的,肚子鼓鼓的,青筋暴出,肚臍外凸。
  • 男嬰患先天性膽道閉鎖 媽媽捐出255克肝救子
    原標題:男嬰患先天性膽道閉鎖 媽媽捐出255克肝救子     因為兒子李毅帆患上膽道閉鎖,37歲的丁美英捐出255克肝救下了自己的兒子。然而,因為支氣管炎、呼吸衰竭、顱內高壓等症狀,半個月前小毅帆住進了PICU至今未出。
  • 女嬰膽道閉鎖眼睛「變綠」 父親捐肝救女移植成功
    新文化報圖原標題:長春女嬰膽道閉鎖一雙「綠眼睛」,父親捐肝救女在滬成功移植「媽媽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為什麼我的眼睛是綠色而他們是黑的……」這是大學音樂教師為糖糖(化名)創作的歌曲《綠眼睛》。糖糖出生後黃疸一直未退,藥物治療也都不起作用,皮膚、眼睛、大小便都是黃的,被醫院確診為「膽道閉鎖」,需要肝移植。
  • 德州陵縣1歲寶寶患先天性膽道閉鎖 盼好心人相助
    齊魯網8月22日訊(實習記者 雒福苗)崔傳奇是山東省德州市陵縣西崔村一個年僅1歲的男孩,在這個本該無憂無慮享受天真快樂的年紀裡,小傳奇卻因為患上先天性膽道閉鎖飽受著病痛的折磨
  • 家長急求割肝救子:等不起的新生兒「膽道閉鎖」
    康權說,肝膽閉鎖病因至今不明,發病率在1/10000左右,亞洲人種要高於歐美白人。在我國,每年有3-4千名新生兒患此病。1959年,日本醫生做了全球第一例Kasai手術——重建膽道對膽汁進行引流。但是,該手術需在嬰兒出生90天之內進行,超過這個時間段,肝臟損害無法逆轉,肝硬化進展迅速,手術已無意義。
  • 長春女嬰膽道閉鎖一雙"綠眼睛" 父親捐肝救女在滬成功移植
    「綠眼睛」」寶寶糖糖現在僅6個月大。糖糖出生後黃疸一直未退,藥物治療也都不起作用,皮膚、眼睛、大小便都是黃的,被醫院確診為「膽道閉鎖」,需要肝移植。  父親決定捐肝救女後,卻面臨高達30萬元的治療費。此事經媒體報導後,諸多愛心人士伸出援手,甚至有大學教師為糖糖創作歌曲,並帶領學生走上街頭,自彈自唱為其募捐。  11月23日上午,這場肝移植手術在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進行。
  • 亞洲女嬰多發先天性膽道閉鎖
    先天性膽道閉鎖屬於小兒常見先天性疾病,特別好發於亞洲女嬰身上。「對於先天性膽道閉鎖,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孩子年齡在60天內效果最好,否則可能不耐受手術或預後很差。」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肝膽醫院肝膽外科劉超副教授表示。遺憾的是,大部分患兒被發現患病時都已錯過手術最佳時期,而此時最好的補救辦法就是父母捐肝。
  • 孩子確診先天性膽道閉鎖 「90後」母親割肝救女
    因為,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的她近日在福州總醫院接受了母親小崔移植的七分之一肝臟。小寶是來自三明的小崔和丈夫的第二個孩子,出生後全身蠟黃、腹腔腫脹,7個多月時的體重僅有7公斤,被確診為先天性膽道閉鎖。嬰兒一旦患上這種病,意味著膽汁滯留在肝臟內,很容易造成肝硬化,致死率非常高。
  • 7月大女嬰患先天性膽道閉鎖 20歲父親捐肝救女
    昨日,武警總醫院手術室,李世賢在手術臺上為女捐肝。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昨天,兒童節。武警總醫院手術室,小思韻接受了一份特殊的禮物——爸爸的一小塊肝臟。  她只有7個月大,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肝臟移植對她來說,是唯一可行的治療方法。  經過配型比對,小思韻的爸爸李世賢配型成功。讓孩子健康地活下去,是他一直以來的希望,「捐肝救女這件事,一刻都沒有猶豫過」。  為小思韻主刀的是該院肝移植科主任陳新國和他的團隊專家們。昨晚8時,李世賢270克肝臟順利「植入」女兒體內。醫院稱還未度過危險期,需進一步觀察。
  • 長春女嬰膽道閉鎖一雙「綠眼睛」,父親捐肝救女在滬成功移植
    糖糖出生後黃疸一直未退,藥物治療也都不起作用,皮膚、眼睛、大小便都是黃的,被醫院確診為「膽道閉鎖」,需要肝移植。父親決定捐肝救女後,卻面臨高達30萬元的治療費。此事經媒體報導後,諸多愛心人士伸出援手,甚至有大學教師為糖糖創作歌曲,並帶領學生走上街頭,自彈自唱為其募捐。11月23日上午,這場肝移植手術在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進行。
  • 女兒患先天性「膽道閉鎖」生命垂危 33歲父親「割肝救女」
    東方網5月18日消息:8個月大的福州女嬰小淑群不幸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如果不進行手術,孩子一歲前會因為肝功能衰竭而死。80後爸爸黃川為救女兒,毅然捐出自己的部分肝臟。當地醫生告訴他們,淑群很可能得了「膽道閉鎖」的肝病,如果不進行手術,孩子一歲前會因為肝功能衰竭而死。想從根本上解決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肝移植。  隨著醫院開出病危通知書,外加急性重症膽管炎、敗血症、感染性休克、心力衰竭、凝血功能紊亂等14項併發症帶來的威脅,3月8日,黃川夫婦帶著小淑群住進了仁濟醫院。
  • 半歲女嬰患先天性膽道閉鎖 90後媽媽割肝救女
    半歲女嬰患先天性膽道閉鎖 90後媽媽割肝救女 2019-06-13 15:25:36   來源:安徽網
  • 7個月大幼子先天性膽道閉鎖 42歲媽媽割肝救「心肝」
    他還不知道,身邊這個最溫暖的依靠,半年多已經給了他兩次生命——第一次是今年1月11日,她在42歲的年紀,經歷十月懷胎的艱辛,安然將他帶到這個世界來;第二次是不久前的8月7日,得知兒子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肝移植成為唯一活下去的希望,她完全沒有考慮自己,毅然躺上手術臺,捐肝救子。
  • 探索膽道閉鎖「老藥」新用途
    在2018年熱映的電影《找到你》中,馬伊琍飾演的保姆孫芳,其女兒珠珠因患膽道閉鎖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悲情去世的畫面,讓許多觀眾流下熱淚。  現實生活中,膽道閉鎖在新生兒中發病率為1/8000,其免疫反應異常可引起肝外和/或肝內膽管阻塞,是導致新生兒黃疸、膽汁淤積的最嚴重的疾病,進而會引起肝硬化和肝衰竭,嚴重危害嬰幼兒生命。到目前為止仍沒有治療藥物,大部分孩子最終都需要進行肝移植且終身服用抗排斥藥物,且需要家長長期護理,這給家庭帶來極大負擔。
  • 新生男孩先天膽道閉鎖,年輕媽媽決定割肝救子
    可沒想到半年後喜事變壞事,孩子被查出來先天性膽道閉鎖,需要做肝臟移植,23歲的查美決定割肝救子。查美和劉洋都是貴州畢節人,兩年前經人介紹相戀結婚,去年中秋節的時候,查美通過剖腹產生下一個男孩,小男孩十分可愛,長相喜人。天天(化名)剛出生時肚子就鼓鼓的,可家裡人沒怎麼在意,可後來情況越來越糟。
  • 女兒先天「膽道閉鎖」 80後父親要割肝移植救女
    但若你的天使先天重疾,醫生都勸放棄,你會放棄嗎?80後父母黃玉亭、黃川不願放棄。面對得之不易,兩次死裡逃生的女兒黃淑群,他們的答案是「不能沒有你」。  小淑群先天「膽道閉鎖」,若不治療,一歲前會因為肝功能衰竭而死。去年11月,兩個月大的淑群在省婦幼進行了保守手術,延緩病情發展,為肝移植爭取時間。如今,淑群剛滿7個月,爸爸黃川和淑群配型成功。本月底,他將割肝救女。
  • 揚州25歲媽媽欲割肝救治膽道閉鎖寶寶,丈夫放棄致手術擱置
    為給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的兒子小雨治病,25歲的葛牽雲寄希望於割肝救子。此前她與孩子的配型已經成功,不過,捐肝這一決定因為丈夫張浩(化名)的「放棄」,未能通過醫院倫理審查,手術因而擱置。12月13日,葛牽雲走出上海一家醫院肝臟外科兒童病區的倫理審查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