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寶寶患先天性膽道閉鎖 年輕爸媽獻肝救娃——你是爸爸媽媽的「小心肝」
2018年即將結束之際,兩個同病相憐、一出生即變成「小黃人」的寶寶,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蘿崗院區分別收到了來自各自爸爸和媽媽送出的最珍貴的「新年新生禮」——健康的肝臟,先天性膽道閉鎖得到治癒,化險為夷。
其中,5個月大的小蕙蕙由爸爸捐獻肝臟,4個月大的小皓皓則由媽媽勇敢地捐獻出自己肝臟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以往兒童親體供肝往往多來自母親,由父親主動捐獻的情況較為少見。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伍仞 通訊員甄曉洲、周晉安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燕
小蕙蕙:媽媽身體不適合捐 爸爸毫不猶豫救娃
小蕙蕙出生後即出現黃疸,膽紅素持續升高,在當地醫院被確診為膽道閉鎖。手術前,4個月大的小蕙蕙面色蠟黃,肚子被腹水脹得滾圓。蕙蕙的父母得知可以通過親體供肝的方式挽救女兒的生命,毅然決定捐獻部分肝臟。由於小蕙蕙媽媽體形比較瘦小,肝臟更適合小嬰兒,可惜在檢查時發現不適合做捐肝手術。父母沒有浪費時間,當即決定按照之前商量的,媽媽不行,馬上換爸爸上。但捐肝需要得到雙親、配偶和成年子女的一致同意,爸爸本是家庭支柱,爺爺奶奶會否同意?爸爸當即表態:「應該能說通!」
醫院為爸爸吳先生開通了綠色通道,原本需要三五天的術前檢查一個上午就完成,協助爸爸向爺爺奶奶解釋,並加快倫理審查的速度。所幸爸爸各項檢查合格,也很快說服了原本有些擔心的爺爺奶奶,得以捐肝救女。
昨天下午,記者在中山三院蘿崗院區病房裡見到已經能下地活動的吳先生,他是該院兒童肝移植的近30例親體供肝病例中的第二名父親供者。通常,由於母親體形較小、從解剖學角度上肝臟更適合1歲以內嬰兒,母親和孩子有天生的情感紐帶、捐獻往往更積極,加上不少家庭考慮到父親是經濟支柱,過往的親體供肝病例中多為母親供肝。「孩子是自己的,又有了這個病,當然想盡力把最好的給她。」吳先生說。孩子出生滿月不久後被確診先天性膽道閉鎖,多方了解才決定做肝臟移植,得知可以做親體供肝,夫妻倆都做好了捐肝的準備,最終由自己捐出的這個結果,對於吳先生來說,是自然而然的。術後看到寶寶,他興奮地說:「比原來白了好多了!」
小皓皓:爸爸脂肪肝不能捐 媽媽挺身而出獻肝
而另外一名寶寶小皓皓在同樣的病痛折磨下,營養不良,非常瘦弱。他的父母也曾先後輾轉多地的大醫院尋求救子方法,得知中山三院的肝移植團隊可以挽救兒子生命後前來求助。因皓皓病情危重,父母權衡利弊後果斷選擇親體供肝移植,並極力說服了雙方的長輩。作出這個決定後,皓皓爸爸希望捐獻自己的肝臟來救兒子,但因為患有脂肪肝,不符合捐獻條件,而時間不等人,於是皓皓媽媽挺身而出。小皓皓家庭經濟並不富裕,幸好活體移植費用較低,且得到了家人的資助,手術得以順利進行。
醫生:放棄休假加班手術 兩個寶寶獲新肝
兩個小生命來到人間後,就備受膽道閉鎖疾病的折磨,病情均比較危重。「所有術前檢查、倫理審查等程序走完,已經是去年12月27日了。馬上就到元旦假期,但兩個孩子情況危急,隔了一個假期,他們還撐不撐得住?」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器官移植病區主任、主任醫師易述紅教授介紹,團隊共同決定放棄休假,在元旦假期的第一天進行手術。
手術從早上8時30分開始,楊揚教授和易述紅教授帶領的兩個手術小組同時進行,從吳先生接受肝臟劈離手術開始,到第二位小寶寶接受移植手術結束並被安全送到ICU病房,已是次日凌晨4時,但是所有參與手術的人都未曾抱怨。
昨天,兩個寶寶都從ICU病房轉到了普通病房,恢復良好,預計兩三周後就可以出院了。
專家:兒童肝移植技術成熟 家長勿輕易放棄
「兒童肝移植這幾年的發展,已經突破了手術技術上的難關。日本目前的研究顯示,兒童肝移植10年存活率高達85%。」易述紅教授說,不少孩子家長有「肝移植手術要花很多錢」「手術後要吃很多藥」「捐肝對大人身體不好」等認識。實際上,成人捐肝給小齡嬰幼兒,醫生一般取肝臟左外葉,佔人體肝臟的1/5左右,會把血管、膽管保護好,移植的肝臟會跟隨寶寶長大;費用方面,經過醫保報銷後,肝移植個人支付費用只在幾萬元,特別困難的還可以申請資助。「對先天性膽道閉鎖的孩子來說,肝移植是一個治癒性手術,不存在復發的問題。因此,呼籲患兒家長不要輕易就放棄孩子!」
【編輯:丁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