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水合物的環境效應

2021-03-01 科學出版社

隨著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合物(可燃冰)試採成功,可燃冰進入公眾視線,那麼可燃冰究竟是什麼,它的環境效應如何呢?

天然氣水合物是氣體分子與水在低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非化學計量的籠型結晶水合物,其主體分子(水分子)在空間上呈籠型結構分布,故又稱籠型水合物。

在適當的壓力和溫度條件下,「主體」水分子在氫鍵作用下形成大小和形狀不同的多面體「籠」型結構,「客體」分子(氣體分子)通過範德華力填充在「籠」(又稱「孔穴」)中,形成不同類型的氣體水合物,其分子式可以用M·nH2O來表示。

式中,M代表「客體」氣體分子,n為水合指數(即水分子數),M通常為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等同系物和二氧化碳(CO2)、氮氣(N2)、硫化氫(H2S)等其中的一種或多種組成 (Sloan, 1998)。

根據水分子構成的不同多面體,目前已發現天然氣水合物主要分為三種不同的結構類型:Ⅰ型、Ⅱ型和H型。圖1給出了天然氣水合物的三種晶體結構及其組成的示意圖(Sloan, 2003),它們分別包容數目不等的水分子和氣體分子,其結構參數見表1(孫志高等,2001; Sloan, 2003)。

圖1  Ⅰ型、Ⅱ型和H型水合物結構圖

表1  三種類型天然氣水合物晶體結構參數對照表

天然氣水合物為冰狀固體,俗稱「可燃冰」主要賦存於具有低溫、高壓環境的世界海洋大陸邊緣和高緯度凍土帶。目前,自然界中已發現的天然氣水合物,其氣體組成多以甲烷為主,故也稱為甲烷水合物,其外貌類似冰雪,點火可燃燒。

 

從顏色看,天然氣水合物多呈白色或淺灰色。從化學結構來看,天然氣水合物的構成特點為:由水分子搭成像籠子一樣的多面體格架,以甲烷為主的氣體分子被包含在籠子格架中。不同的溫壓條件及氣體組成,形成不同的多面體格架。從物理性質來看,天然氣水合物的密度接近並稍低於冰的密度,電介常數和熱傳導率均低於冰。天然氣水合物的聲波傳播速度明顯高於含氣沉積物和飽和水沉積物,中子孔隙度低於飽和水沉積物,這些差別是物探方法識別天然氣水合物的重要標誌。

 

天然氣水合物具有多孔性,硬度和剪切模量小於冰,壓實的天然氣水合物密度略小於冰的密度,熱傳導率和電阻率遠小於冰的熱傳導率和電阻率。天然氣水合物屬於沉積礦產。從埋藏天然氣水合物的沉積層看,這些地層主要形成於新生代,而且以上新世的沉積層居多。除此之外,始新世、中新世、漸新世以及第四紀沉積層中也發現有天然氣水合物,含天然氣水合物的沉積層具有獨特的構造特徵。

 

根據現有資料,含天然氣水合物的沉積層構造可分為塊狀構造、脈狀構造、透鏡狀擬層狀構造、斑狀構造和角礫狀構造。

 

天然氣水合物的能量密度極高。在常溫常壓下,天然氣水合物會發生分解,析出水,釋放氣體。在標準狀態下,1m3的天然氣水合物可釋放出約164m3的天然氣和0.8m3的水,這樣的能量密度是常規天然氣的2~5倍,是煤的10倍。由此可見,單位體積的天然氣水合物燃燒所能發出的熱量遠遠大於煤、石油和天然氣,因此它可作為一種比石油、天然氣更潔淨的氣體燃料。

天然氣水合物與地球環境密切相關。一方面,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潔淨能源,其主要氣體組成是甲烷,合理地開發和利用水合物的天然氣資源,將會極大地減輕當前傳統能源消費所帶來的環境汙染等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溫室效應比較嚴重的氣體,不合理的開採可能使甲烷逃逸到大氣中,將對全球氣候變化以及海洋生態環境產生災難性的影響。此外,由於開採不當引起的水合物大規模地分解可能引發海底天然氣的快速釋放和沉積層液化,導致海底滑坡、重力流和海嘯等地質災害,對海洋工程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因此,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是一柄,「雙刃劍」它在為人類帶來豐富的可利用資源的同時,也存在著潛在的不可逆轉的環境破壞(Kvenvolden, 1993, 1995),這是水合物開採利用過程中必須考慮的關鍵問題。

 

天然氣水合物是地殼淺部一個不穩定的碳庫,是全球碳循環鏈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天然氣水合物的存在在較大層面上牽制了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的激增,在巖石圈、水圈和大氣圈的碳循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MacDonald, 1990;Paull and Dillon, 2001; Kvenvolden and Lorenson, 2013)。

但是自然界中,天然氣水合物穩定性與其所賦存的地層條件密切相關,溫度和壓力的微小變化就可能引起水合物分解,釋放出的甲烷氣體將從過飽和的海水中逸出並進入大氣。甲烷是一種活動性強的溫室氣體,其溫室效應比等質量的二氧化碳大20倍,所以,一旦大量的甲烷氣體從水合物中釋放出來,可能導致全球變暖和冰川、冰蓋的融化。

但是,有關區域尺度定量模擬天然氣水合物分解可能進入大氣的甲烷通量的研究還很少,大氣中有多少甲烷是來自分解的水合物並不確定。全球天然氣水合物中蘊含的甲烷資源量大約是大氣圈中甲烷量的3000倍,當天然氣水合物分解產生的甲烷進入大氣圈中數量達到大氣甲烷總量的0.5%時,會明顯加速全球變暖的進程(Katz et al.,1999)。

 

海底沉積物中,天然氣水合物形成時能夠在孔隙中產生一種膠結作用,當天然氣水合物以固體狀態存在時,能將沉積物顆粒膠結在一起,使原來較為疏鬆的結構變得緻密,增強了地層的內聚力和摩擦角(蔣國盛等, 2002)。

當天然氣水合物分解時,會產生大量的氣體和水,將導致地層膠結作用喪失和孔壓急劇增大,甚至導致地層液化,誘發井壁失穩、滑坡、塌陷等工程事故與災害,從而對海底的管道、電纜等工程設施及開採工程構築物與周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如圖2所示。當天然氣水合物處於失穩狀態時,由於其通常分布於大陸架外緣陸坡和陸隆沉積物中,其坡度都達到或超過海底滑坡的一般坡度,此時一旦受地震或者沉積載荷增大等因素觸發,僅依靠沉積物的自重,便可引起海底滑坡。挪威著名的Storrega海底山崩事件,大概是由於天然氣水合物釋放而形成的世界著名的最大滑體之一。

圖2  海底天然氣水合物不當分解可能導致的環境效應

 

海洋天然氣水合物開採會帶來更多環境問題。同進入海洋中的其他物質一樣,水合物釋放出來的甲烷在沉積物-海水-大氣系統中,也會發生一系列的遷移和轉化作用。

海水中的甲烷會影響海洋生態,甲烷進入海水中後會發生較快的有氧或無氧氧化作用,影響海水的化學性質;甲烷氣體的有氧氧化作用會消耗海水中大量的氧氣,使海洋形成缺氧環境,從而給海洋微生物的生長發育帶來危害,一些喜氧生物群落將會萎縮,甚至導致一些深海物種消失,生物礁退化,海洋生態平衡破壞;甲烷氣體的無氧氧化作用會消耗掉海水中大量的硫酸根離子,產生大量硫化氫離子,促使海水酸化;如果進入海水中的甲烷量特別大,還可能造成海水汽化,甚至會產生海水動蕩和氣流負壓卷吸作用,嚴重危害海面作業甚至海域航空作業。

採用注化學試劑法開採水合物過程中,需要添加一些酒精、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三醇、氯化鈣等化學試劑,這些化學試劑的滲漏可能給海洋環境造成嚴重汙染,造成海洋化學成分汙染,海洋生物食物鏈中斷和一些海洋生物的絕滅,陸地上使用這些化學劑,也會造成局部地區地下水資源的汙染。因此,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能源戰略意義,也具有重要環境意義。

本文摘編自由劉昌嶺 孟慶國著《天然氣水合物實驗測試技術》第1章,內容有刪減。

(本期編輯:安靜)

天然氣水合物實驗測試技術

劉昌嶺 孟慶國  著

責任編輯  吳凡潔  馮曉利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6.06 

ISBN  978-7-03-049110-7

長按二維碼購買本書

《天然氣水合物實驗測試技術》是對作者近年來研究成果的總結,全面系統地介紹天然氣水合物的實驗測試技術體系。全書共13章,重點介紹基於X-衍射、X-CT、固體核磁共振、核磁成像、雷射拉曼光譜、低溫掃描電鏡、高壓差示掃描量熱儀和穩定同位素質譜等現代分析儀器的天然氣水合物實驗測試技術與方法。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點擊「閱讀原文」可購買本書

相關焦點

  • 郭尚平院士: 天然氣水合物開發多物理場特徵及耦合滲流 研究進展與...
    按此定義, 若不考慮水合物儲層變形及地層的壓實效應, 則水合物儲層的絕對孔隙度不變; 但由於水合物、冰的生成及分解, 水合物儲層的有效孔隙度是隨著水合物飽和度及冰的飽和度而不斷變化的,其變化關係為式中ϕe 為有效孔隙度; ϕi 為原始孔隙度.
  • 2019年3期重點推薦文章:(1)甲烷水合物分解過程的微尺度測量
    當分解溫度低於0℃時,部分氣體水合物會在不穩定條件下長期存在。這種現象通常出現在甲烷等氣體水合物中,稱為水合物分解過程中的「自保護」效應。本實驗採用雷射拉曼和PXRD在-20℃, 常壓條件下對甲烷水合物的分解過程進行了原位測量。研究發現甲烷水合物在進入「自保護」效應階段後,冰晶在(100)晶面上的生長受到抑制,使其在水合物表面形成了一層緻密的冰膜。
  • 【論文】陳強等:塊狀甲烷水合物分解動力學特徵及其影響因素
    自然資源部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2.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礦產資源評價與探測技術功能實驗室摘要: 與冷泉相關的塊狀甲烷水合物是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開發的重點目標之一。
  • 低維氫氣水合物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Francisco講座教授合作,通過理論研究發現常溫下氫氣分子可以在碳納米管內形成低維氫氣水合物,使得利用碳納米管清潔、安全地儲存氫氣成為可能。此成果以「Spontaneous Formation of One-Dimensional Hydrogen Gas Hydrate in Carbon Nanotubes」為題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 Am. Chem.
  • 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Olaf Kolditz教授訪問廣州能源所
    Olaf Kolditz教授作報告4月28日至30日,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 (Helmholtz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UFZ)、德勒斯登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Olaf Kolditz教授一行四人訪問了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和廣州天然氣水中物研究中心。
  • 新加坡工程師們開發了一種將天然氣轉化為固體的方法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工程師們開發出了一種將天然氣轉化為固體的新方法,使天然氣的儲存和運輸更加方便和安全。將材料從氣體轉化為固體只需要15分鐘,並且使用低毒性混合物。這種新的轉換方法意義重大,因為雖然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推動消除化石燃料,但天然氣在世界大部分地區仍在大量使用。
  • 科學家往天然氣中添加一種混合物,15分鐘內可轉化為...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使用了一種定製的低毒添加劑混合物,只需15分鐘就可以完成整個過程,將天然氣轉化為安全的固態。然而,天然氣液態形式的安全存儲,一般需要大約-162℃(-260℉)的極低溫環境。一種新興的方法是將氣體轉化為更容易運輸和儲存的固體。事實上,自然界已經在某些條件下做到了這一點,因為天然氣分子可以被困在水分子的「籠子」裡,形成所謂的天然氣水合物或可燃冰。但這遠不是一個快速的過程,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
  • 我國科學家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與幻數效應
    傳統的譜學和衍射技術空間分辨能力較差,只能得到平均效應,無法探測局域環境的影響,實驗數據的解釋異常困難,甚至得出完全矛盾的結論,因此受到很大的限制。另一方面,由於水分子具有全量子化效應,且水分子與離子相互作用也非常微弱,這對理論計算也是巨大的挑戰。
  • 新加坡國立大學開發出新型混合劑,可在15分鐘內將天然氣凝結成固體
    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科研人員宣布開發出新的混合劑,可在15分鐘內將天然氣凝結成固體,從而可以更快捷和安全地運輸和儲存。 國大表示,現有的儲存方法包括以攝氏160度的高溫液化天然氣,或以250倍大的氣壓壓縮天然氣,但這些方法的成本昂貴,要長期存放也不安全。
  • 江穎、王恩哥等在Nature發文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幻數效應
    發現:奇妙的動力學幻數效應為了進一步研究離子水合物的動力學輸運性質,研究人員利用帶電的針尖作為電極,通過非彈性電子激發控制單個水合離子在NaCl表面上的定向輸運,發現了一種有趣的幻數效應:包含有特定數目水分子的鈉離子水合物具有異常高的擴散能力,遷移率比其他水合物要高1-2個量級,甚至遠高於體相離子的遷移率。
  • 破世界難題 中國科學家首揭水合離子原子級分辨圖像及幻數效應
    如果我們對電極材料進行精確的界面調控,利用溶劑化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則可以提高離子的傳輸速率,從而縮短充電時間和增大電池功率。」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江穎日前向公眾展望了最新研究成果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在未來的應用前景。近日,該科研團隊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在國際上首次得到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生態環境部:陸上石油天然氣開採工業汙染物排放標準(二次徵求意見稿)
    北極星大氣網訊:日前,生態環境部印發《陸上石油天然氣開採工業汙染物排放標準(二次徵求意見稿)》。主要涉及大氣汙染物和水汙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全文如下:關於徵求國家環境保護標準《陸上石油天然氣開採工業汙染物排放標準(二次徵求意見稿)》意見的函各有關單位: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防治汙染,保護環境,保障公眾健康,我部決定製定發布國家環境保護標準《陸上石油天然氣開採工業汙染物排放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