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樓:與北海瓊島隔水相映,是當年全國規模最大的圖書館

2020-12-20 北晚新視覺網

在北海公園太液池西岸,門牌號為西城區文津街7號的院子中,有幢雕梁畫棟的古建築,其外觀仿故宮太和殿,綠琉璃廡殿頂,綠色柱身,周圍是漢白玉須彌座式欄杆,還有從圓明園遷移來的華表、石獅等。這座古建築名為文津樓,始建於1931年,當時稱「國立北平圖書館」。1951年改稱北京圖書館,1987年北京圖書館遷入海澱區白石橋新館,這裡稱古籍館,隸屬北京圖書館分館。1998年,北京圖書館更名為中國國家圖書館,此處也就成為國圖古籍館。

作者:梁欣立

古籍館文津樓 梁欣立 攝

環境裝飾多為古物

文津樓為中國傳統宮殿式結構,其周圍環境也用傳統的石碑、華表、石獅、雕花望柱石等古物裝飾。

如今,讀者們如果去國圖古籍館,可以看到大門為三開間琉璃頂門座式朱釘紅漆大門,體量高大,氣勢宏偉。門前有一對石獅,與大門相得益彰。據資料記載:「圖書館以綠瓦紅牆圍繞,正門內庭院開闊,環境疏朗,主樓前矗立石碑、華表、石獅(由圓明園安佑宮遷來),增強了庭院環境氣派。」經過考證,「主樓前石獅來自圓明園安佑宮」的說法有誤。大門前的石獅確實來自圓明園,而文津樓前的石獅則來自朝陽門內恆親王府(俗稱五爺府)。另外,安佑宮門前沒有石獅,古籍館大門前的石獅原是長春園東大門前的。上世紀二十年代的老照片中有這對石獅,到三十年代,這對石獅就挪窩兒了。

圓明園先是在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火燒,後又被八國聯軍洗劫,到民國時期,圓明園已是一片廢墟。主管修建圖書館的人在長春園東大門看到歪在廢墟中的石獅久置荒野,無人問津,就請示當時的內務府同意,花錢找來腳夫,把幾噸重的石獅運到城裡,放置在古籍館大門前。這對石獅的雕鑿完全按照明清石獅規範標準完成,顯示了皇家石獅的氣勢,做工細膩,揚頸低頭,挺胸收腹,姿態威武。兩隻石獅身上靠內側各有一隻長56釐米的小石獅,小石獅爬在大石獅側背上玩耍,增添了不少情趣,從中也看出清代中晚期石獅越來越重視裝飾化、多樣化,而作為門神鎮邪驅魔的功能越來越弱了。

古籍館院內矗立一對漢白玉石雕華表,通高約8米,下為八方形須彌座。華表原是圓明園安佑宮宮門外之物,原豎有華表兩對。1925年燕京大學修建校舍時,由美國牧師翟伯僱人搬運三根,遭北郊警察阻止,其中一對運到燕京大學,豎於該校主樓前,另一根則被京師警察廳運往城裡,1931年春曾橫臥在天安門前道南。同年夏季,國立北平圖書館在北海西岸建成新館時,就將放置於天安門前的那一根華表,與圓明園剩下的一根華表運到新館,豎立在文津樓前。

古籍館院東側立有一方《文源閣記》石碑,原是圓明園安佑宮東亭之碑。1931年在中山公園舉辦圓明園遺物展覽時,此碑列為展覽之物。展覽結束後石碑移放到國立北平圖書館內院東側,1990年前後轉移到新開闢的花園之中。碑文為《文源閣記》,上題「乾隆甲午孟冬御筆《文源閣記》」,「甲午」就是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碑文,碑上漢字滿文對照,各佔一半,今已風化,字跡不清。

古籍館院內文津樓前,還有一對石獅,個頭巨大,威嚴莊重,氣勢磅礴,總高3米多,是典型的清代石獅。其特點是:弓背蹲坐,頭頂螺旋髮捲個大數量少,眼凹眉卷,鼻子由三個圓球組成,很是誇張,方嘴張開,舌頭上舔,下巴的須髯比較短,胸前雕花綬帶上掛一鑾鈴兩纓穗,雄獅爪下繡球旁象徵權力的綬帶短小,雌獅爪下小獅四腿朝天。石獅下有二層底座,上層底座為方箱式,座飾錦鋪團花滕紋,下層底座為几案式,雕刻的山形紋。這對石獅是從恆親王府購買來的,恆親王允祺為清康熙皇帝第五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晉封恆親王,雍正十年(1732年)去世。恆親王允祺,也稱五爺,世襲十一代,最後的王府主人毓森在清同治四年(1865年)承襲不入八分輔國公,身份等級差了一大塊。恆親王府舊址在朝陽門內燒酒胡同,今是北京第164中學,王府建築早已沒有痕跡了。

北京市檔案館保存一份1931年4月20日北平市工務局的公函,記錄了當年恆親王府石獅運到圖書館的路徑。運石獅路線是:「由五爺府啟運,走朝陽門大街、豬市大街、弓弦胡同、漢花園、馬神廟、景山東大街、後門(地安門)、廠橋、養蜂夾道」,最後到國立北平圖書館。

古籍館大門 張寧 攝

舊館藏品過於分散

當年為何要修建文津樓呢?這要從清末以來北京圖書館的發展說起。

二十世紀初,大清王朝已是風雨飄搖,搖搖欲墜,西方勢力頻頻湧入中國,西方文化也是無孔不入。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教育世界》發表羅振玉的文章《京師創設圖書館私議》,提出建立社會公共圖書館的動議。雖然朝廷財政窘迫,人心渙散,管理學部的軍機大臣張之洞仍上奏朝廷,在清宣統元年(1909)頒布了《圖書館章程》,決定在京師開辦圖書館,並要求各省都開辦圖書館。

當時朝廷窮困,僅撥了200兩白銀為經費,不過,在文獻方面,朝廷同意將熱河文津閣(承德避暑山莊)的《四庫全書》,以及內閣翰林院的古籍藏書等都由京師圖書館收藏。1910年11月,京師圖書館暫時在什剎海北岸的廣化寺內成立,聘有名譽經理員七人。同年12月,運來十分珍貴的敦煌經卷18箱由京師圖書館收藏。

辛亥革命後,相繼有大量古籍文獻入藏京師圖書館。1913年,當時的教育部撥給《古今圖書集成》共66箱;1917年,陝西送來碑林拓片445種,教育部轉來地方志154部、拓片708種;1922年接收《新元史》60本;1929年大連圖書館贈《永樂大典》2冊;1930年接收了梁啓超捐贈的130箱圖書碑帖和樣式雷家圓明園、三海等工程模型圖紙37箱等等。此外,京師圖書館還接收了故宮部分珍貴書畫,以及一些私人的捐贈和名人的遺贈,各類圖書、字畫、拓片、各地縣誌等日聚增多,十幾年中先後開闢了廣化寺、國子監南學、中南海居仁堂、北海公園、中央公園(中山公園)圖書閱覽所,以及宣武門內頭髮胡同通俗圖書館、香爐營四條西口洋樓等多處分館藏書。但是,分館過多,分散收藏利少弊多,因此請求建設新圖書館的呼聲漸漸高漲。

1928年5月,京師圖書館改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1929年8月,國立北平圖書館與北平北海圖書館合併,仍稱為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址在中南海居仁堂,教育部聘蔡元培為館長,袁同禮為副館長。

文津樓為當時國內最大圖書館

隨著京師圖書館的收藏不斷增多,暴露出的問題也著實不少。京師圖書館原址在廣化寺,地方狹小,交通偏僻,分館過多且偏小,館藏分散,讀者借閱圖書不便。於是,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決定撥款100萬銀元,與當時的教育部商議選新址籌建圖書館,定名「北京圖書館」,但實際使用的是「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名。

圖書館籌建委員會在北海公園霄雲樓辦公,教育部決定把北海西南牆外御馬圈空地和養蜂夾道迤東公府操場兩塊土地合併,用於修建新圖書館。御馬圈屬官地,可無償撥用;公府操場旁駐有軍隊,平時士兵們要在操場訓練,因此不願意撤走。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致函張學良,並撥付兩萬元給陸軍部,總算把公府操場那塊地給拿了過來。

圖書館籌建委員會公布了「北京圖書館徵選建築圖案條例」。提出新圖書館設計可以採用中國式或希臘式,必須適合現代圖書館的功能要求,且與周圍宮殿的環境協調。在徵集期限內,先後收到圖書館設計樣式圖17份。1927年8月,經審查委員會評定,莫律蘭的中式建築圖案中標,按徵募條例聘莫律蘭為新館建築工程師。

1931年新圖書館大樓竣工,定名文津樓。文津樓建築仿清宮殿樓閣,與北海瓊島隔水相映。主樓為二層,配樓一層,樓間由平頂連廊連接,各樓均有地下層。主樓一層左右各有一報告廳、展覽廳,二層為閱覽室,後部是書庫,連接走廊兩側為辦公用房。在當年,文津樓可是國內藏書最多,規模最大的現代圖書館。

1931年4月10日,國立北平圖書館向北平市公安局致函,說明圖書館收藏大量珍貴圖書,「允宜肇錫嘉名,用資通曉」,意思是想把大門外的街巷定名為「文津街」。5月18日,公安局函復國立北平圖書館:「當經飭區派員接洽勘查,茲據復稱:查得該巷經貴館指告,系由金鰲牌樓起,往西穿過西三座門至西安門內大街路北西小石作南口外止,改為文津街,尚無妨礙。」因國立北平圖書館珍藏的文津閣《四庫全書》最為寶貴,館門前街巷原無名稱,因此定名「文津街」名符其實。

1931年6月25日舉行國立北平圖書館新館落成典禮,同時圖書館大門外「文津街」也正式掛牌使用。當時的文津街很窄,街東部北海大橋兩端有「金鰲」、「玉蝀」兩座牌樓,府右街北口往東有三座方門樓在街中間。後來為改善交通拆了方門樓,1954年北海大橋加寬時,文津街改造成現今模樣。

(原標題:文津樓的前世今生)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3

相關焦點

  • 曾是國內最大圖書館,現藏有古籍,一文了解文津樓的前世今生
    在北海公園太液池西岸,門牌號為西城區文津街7號的院子中,有幢雕梁畫棟的古建築,其外觀仿故宮太和殿,綠琉璃廡殿頂,綠色柱身,周圍是漢白玉須彌座式欄杆,還有從圓明園遷移來的華表、石獅等。這座古建築名為文津樓,始建於1931年,當時稱「國立北平圖書館」。1951年改稱北京圖書館,1987年北京圖書館遷入海澱區白石橋新館,這裡稱古籍館,隸屬北京圖書館分館。
  • 花開豔陽春意鬧,漂亮 北海瓊島走一遭,樂呵!
    近日,本報官網「新視覺採風團」春季首場外拍活動在北海公園舉辦。作為昔日的皇家園林,北海公園有著厚重的歷史,而地處老城中心地帶又讓這裡充滿濃鬱的市井氣息,加上近年來的文物騰退有序進行,園子愈發古意盎然。北海公園密布的綠植與寬闊水面形成的小氣候使這裡的春色似乎比園外來得更早一些;春分時節,這裡已是遊船入水,春花爛漫;而這些新鮮美景,也成了參加新視覺採風團新一季採風活動的影友們最好的熱身題材。瓊島春蔭水上拍「瓊島春蔭」是燕京八景之一,說的正是北海公園的瓊華島春色。
  • 北海公園的瓊島春色,曾讓乾隆寫詩讚美,幾塊石頭究竟有何魅力?
    雲護鳳樓松掩映,瑞凝仙掌竹婆娑……」這是乾隆來北海公園的瓊島遊玩時,望著滿目盛景,興之所至,所題寫的一首詩,並隨筆寫下「瓊島春陰」四個大字。從乾隆皇帝的詩中可以看出,當年,瓊島春色之美,讓人心曠神怡,不愧為「燕京八景」之一。
  • 北海瓊島為什麼能夠承載悠久歷史,溫柔漫長歲月?
    人文歷史 | 故事北京系列 團城 北海瓊島風光旖旎,古韻悠長遼國廣寒殿、洪武瓊華島,它是記錄中國千年皇家秘事的史冊;故事北京 北海瓊島,二環內 春分十裡01、遼金元明清,五朝築起的仙境始建於遼代(契丹),當時位於遼南京城東北郊,因風景秀麗統治者疏浚水系,仿照蓬萊仙境建造了瑤嶼行宮
  • 畫說北京丨北海公園的前世今生(下)
    它的正門與瓊華島隔水相望,四周有短牆環繞,南面為透孔花牆,可遠觀島上的景致。1946年,靜心齋沁泉廊齋內亭臺樓閣圍繞著荷池構建,四周堆疊太湖石景,頗為壯觀。光緒十一年(1885),慈禧挪用海軍軍費增修了齋內建築,將鐵路引入北海,在齋門口設立小火車站。1900年車站被八國聯軍毀壞。1913年靜心齋維修後成為北洋政府宴請外國使節的場所。
  • 北平老照片:天壇,清晏舫,北海公園、華藏界、九龍壁、瓊島
    西方遊客遊覽北海公園。北海公園一角鳥瞰圖。北海公園瓊島永安橋。北海公園華藏界。鳥瞰北海公園。北海公園北岸的九龍壁,修復上色沒辦法完全還原真實色彩。北海公園北岸的九龍壁特寫,修復上色沒辦法完全還原真實色彩。北海公園的圓形拱門。
  • 北京北海公園遊玩攻略
    北海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北京市中心區,城內景山西側,故宮的西北面,與中海、南海合稱三海,是中國歷史園林的藝術傑作,1925年這裡開放為公園,是中國保留下來的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主要由瓊華島、東岸、北岸景區組成。
  • 北海「瓊島春陰」竟和5位皇帝有關 留下中國園林營造一段趣史
    如今的北海公園有座小小的瓊華島、面積雖小,意涵卻大,金、元、明、清四朝,金世宗完顏雍、元世祖忽必烈、明宣宗朱瞻基、乾隆皇帝四位都曾在這裡動土,宋徽宗趙佶也算半個「有緣人」,留下了園林營建的一段趣史。元代滅金之後,元世祖忽必烈把大寧宮擴建為以太液池(即明清的北海)為中心的西御苑,至元元年到至元八年(1264—--1271年)三次擴建瓊華島,「廣可五六裡,加飛橋於海中,起瀛洲之殿,繞以石城」,他在島上重建廣寒殿作為朝會之處,殿中放置「瀆山大玉海」「五山珍玉榻」 、玉制假山等大型玉器,殿頂懸掛玉制響鐵,殿內另有兩個小石筍各有龍頭,噴吐著從山後用水車提上來的湖水
  • 故宮旁邊 告訴你藏在北海公園深處的優質景點
    北海公園位於景山公園西邊與故宮,景山都只隔一條馬路,是一座文化沉積非常深厚的古典皇家園林。北海公園不算小,全園玩下來大概要4小時,公園分為「北岸景區」「東岸景區」「瓊島景區」。有一些景色很棒的小景點在這三個景區茂密的樹林中,可能去很多次都會被忽略掉。
  • 北海公園旅遊指南
    ●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北海的保護極為重視,撥巨資予以修葺,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2年被市人民政府評定為「北京旅遊之最—世界上建園最早的皇家園林」● 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頒布為首批國家級旅遊區(點)4A級單位 2003年被評為北京市
  • 北海仿膳暫停業 從瓊島搬至北岸 預計5月重張
    在北海公園瓊島待了57年的仿膳飯莊,要搬家啦!新家還在北海公園,只不過到了北岸,就是1925年仿膳茶社的原址。4月18日,這家以製作宮廷風味聞名的老字號飯莊已經暫停營業。  北京晚報記者上午從相關人士處了解到,由於仿膳飯莊目前的經營場所處於古建築群中,房屋架構不適合經營餐飲,出於對古建築的保護,因此決定搬離,回到北海北岸1925年仿膳茶社的原址。仿膳飯莊騰退之後,漪瀾堂將舉辦北海公園園史文化展,適時對遊客開放。
  • 【圖書館指南:北京五大圖書館自習室自習全攻略】
    風景最美麗的自習室:國圖北海分館 位置:南倚中南海東顧北海 條件:很大的自習室,窗戶乾淨明亮,最重要的是這裡的自我支配範圍極大,每個人都是辦公室主任級待遇,一人一個大沙發外帶等寬長桌,而且所有人的座位一律全體向前,免去了對桌互看時不必要的幹擾
  • 北海公園:帶你看不一樣的皇家園林
    對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這是一首再熟悉不過的歌曲,這首陪伴一代人成長的歌曲描述的正是北海公園美麗的風光。北海公園位於北京市中心區,城內景山西側,在故宮的西北面,與中海、南海合稱三海。屬於中國古代皇家園林。全園以北海為中心,面積約71公頃,水面佔583畝,陸地佔480畝。
  • 現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北海公園
    北海公園,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1號,屬於中國古代皇家園林。全園以北海為中心,面積約71公頃,水面佔583市畝,陸地佔480市畝。這裡原是遼、金、元建離宮,明、清闢為帝王御苑,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1925年開放為公園。
  • 夜讀|北海艮嶽石,能觸摸到的800年滄桑史
    艮 嶽去北海遊覽,大多數人都會被白塔、綠樹、太液池和滿池荷花吸引,很少有人會注意到瓊華島上的假山石。它們的存在似乎就是為襯託廟宇的巍峨、景觀的秀美。其實,與北海的亭臺樓閣比起來,這些假山石才是第一批入駐北海的「前輩」,而且其身世更加顯赫。它們就是宋徽宗舉全國之力打造的艮嶽石。
  • 乾隆御筆《白塔山記》成交過億 看皇帝如何遊北海公園
    文中描繪的白塔山,就是今天北海公園內的瓊華島。自1741年起,乾隆皇帝對北海開始了長達三十年的擴建,至乾隆三十八年即1773年,修建規模已基本形成。於是,乾隆帝於當年作了《白塔山總記》及《塔山四面記》。
  • 北京五大圖書館自習室 自習全攻略
    風景最美麗的自習室:國圖北海分館
  • 北海公園北岸最完美建築,碧池清水曲橋迴廊園中之園的精華
    這兩期是臨時加上的,因為當時是6月份,11日的時候突發二波疫情,這是9日還處於風平浪靜的時候,在家寫作的我沒有出門,由我父親拍攝了一組北海和景山的風景照,同時也是由一個新手機拍的,它是當時的明星iQOO Z1,雖說硬體參數沒有IMX 586那麼高,不過拍出來的效果卻很好,我爸的攝影構圖比我強數倍
  • 北京八中北海分校新校區建設快馬加鞭
    本報記者 李君光 攝    本報訊 5月30日上午,記者來到北京八中北海分校新校區項目工地,看到施工方正加緊推進項目裝修建設,以確保今年9月新學校交付使用並開始招生開學,進一步滿足北海民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
  • 大清滅亡前夕的北海公園:破敗不堪,但這才是北海公園當初的樣子
    (畫外音:北海公園為明清兩朝帝王御苑,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這是一組拍攝於1910年的北海公園照片,這才是北海公園最初的樣子。)瓊華島簡稱瓊島,因島上修建有白塔,又稱「白塔山」。外國公使夫人遊覽北海公園。九龍壁。修建於乾隆二十一年,兩面各有九條彩色大蟠龍,飛騰戲珠于波濤雲際之中。壁上共有大小蟠龍635條,非常壯觀。可惜,四周都是雜草,大清滅亡前夕,皇家園林也破敗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