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漢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棗陽)人,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濟陽宮。中國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的漢室宗親劉秀在南陽郡乘勢起兵。更始三年(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鄗縣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王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
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採取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光武中興時代。
劉秀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有作為的開明君主,面對斷壁殘垣、江山破碎的社會狀況,他勤於國政,改革開拓,終於使東漢王朝在一片焦土廢墟中恢復和發展。
西漢末年也是天下大亂之時,漢室王朝內部分崩離析。在混亂中劉秀曾以招晦之計,渡過難關。也用借刀殺人之智,除去心頭之患,又不落壞名聲。
劉秀與他的哥哥在昆陽一戰之後名聲大噪。劉秀告訴哥哥,可能要出現預測不到的壞事。當時諸位將領都想獨佔鱉頭而得不到,必然對劉秀兄弟不滿。而劉兄不以為然。果不出劉秀所料,不久,昏君劉玄就在朱縮和李軼的策劃下殺了劉秀的哥哥。當時駐守在文城的劉秀一聽哥哥被害,猶如萬箭穿心,然而自己力量單弱,無法與皇帝劉玄抗爭,只用韌晦之計,也不為兄長披麻帶孝,競被劉玄封為蕭王。但不久就與劉玄決裂,領兵向長安進軍。當時洛陽是通往長安的軍事要地,劉玄派李軼去防守,以抵擋劉秀西進。
劉秀手下有一名將軍叫馮異,勸李軼歸降劉秀。李軼很矛盾,他雖然看出劉玄成不了大事,卻也因參與殺害劉秀的哥哥,怕劉秀不容他,即給馮異回信,意思是讓馮異保證他歸順後有生命保證,有高宮厚祿。爾後,馮異在攻打洛陽各縣時,李軼果然是按兵不動,不與馮異交戰。馮異把李軼的情況如實地向劉秀作了匯報,請劉秀接受李軼歸順。
劉秀十分了解李軼的為人,知道他反覆無常,不能使用,但如果拒之門外,對於自己也不利,因想出一條借刀殺人之計。給馮異回信中,只是提醒馮異:「李軼詭計多端,一般人難以辨識,大家還是堅守陣地為好,提防李軼搞陰謀詭計。」事後,劉秀將此信內容故意公開,眾人議論紛紛。
不久,劉玄手下的另一員大將得知了信的內容,知道李軼心懷二意,就派人將李軼殺了。洛陽駐軍失去了主將,軍心大亂,許多人投降了劉秀。後來,大家才知道劉秀的用意,他借劉玄之手,除去自己的心頭之患,又不用承擔殺死降將的惡名。
所謂借刀殺人,是指在對付敵人的時候,自己不動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擊敵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實力;再進一步,則巧妙地利用敵人的內部矛盾,使其自相殘殺,以達到致敵於死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