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注重科學性、基礎性、實踐性課程。新時代教育教學背景下,《科學》的教學目標和任務提倡以探究為核為主要的學習方式。鼓勵和組織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究。實驗是學科學最有效的探究手段。小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做實驗可以激發學習科學的興趣,有效地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他們對科學實驗的探究欲望。那麼如何上好小學生的科學實驗課呢?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注重實驗導入,明確實驗目的
學生都喜歡科學實驗,但孩子們只是憑自己的興趣邊玩邊做,導致於觀察不仔細,實驗無序操作,科學探究的習慣尚未養成。為此,教師對實驗的導入尤為重要,教師要正確地引導,提出實驗目的與任務。本節課要探究什麼,達到什麼目的,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望的精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帶著探究的目的,才能有序地實驗,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們深入細緻地去觀察去做。因此,明確實驗目的對學生上好實驗課是至關重要的,它能讓學生明白該實驗是為了研究什麼而設置的。比如教學三年級《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一課時,上課一開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杯子」的沉和浮現象進行導入。先請學生猜想用什麼方法使瓶子沉下去,接著啟發學生對猜想進行驗證,從而引出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一節課所要研究的課題上,自然而然地進入愉快主動的學習情境中,強化了有意注意,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及探索興趣。通過教學導入,明確實驗目的,確定研究活動的方向。
二、注重課前實驗,做好預習準備
課前準備工作是確保實驗順利完成的基礎。實驗課需要的器材較多,不管是演示實驗還是分組實驗,教師都必須提前作好器材準備和實驗操作技能準備。比如要了解本節課所需的器具,了解實驗的過程,通過實驗應得出的結論等。有些容易出錯的實驗,教師要親自動手做一做,預習將要進行的實驗操作,這樣就明白哪些地方容易出錯,哪些現象不夠明顯,哪些器材要換,哪一種方法需要改進。教師做好實驗準備,有利於做好更充分的教學準備,有效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在演示或指導學生實際操作時,有利於防止出現操作失敗等現象,避免教學失誤。
三、注重實驗過程,鼓勵創新
實驗過程是為完成實驗目的而結合動腦、動手的一項探究活動,也是培養學生實驗技能的重要環節。通過實驗,學生能更細緻地觀察和研究自然現象,驗證一些規律,掌握儀器的使用方法及其性能。為此,實驗前都應提出明確的要求(如方法、步驟和注意事項),講清楚實驗的目的和需要研究的問題,交代儀器的名稱及操作方法,並準備相關材料供學生選擇,為學生分組實驗創造良好的條件。例如在教學《水能溶解一些物質》一課時,把事先準備好的水、過濾紙、漏鬥、鐵架臺、攪拌棒、食鹽,白糖、沙、小蘇打等放在實驗桌上,讓學生儘可能多去設計實驗方法來初步研究溶解的本質特徵。針對不同實驗,可以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去研究,如果學生實在想不出,教師可給予提示(如這一課的過濾實驗,學生是第一次操作,教師要做適當的講解演示,特別是折裝濾紙的方法和往漏鬥中倒入液體應注意的事項)。實驗由學生自己設計,這對學生主動參與實驗研究是很有意義的,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得到了磨鍊,也培養了學生實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四、注重引導,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報告是對實驗的一個階段性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但要指導好學生正確填寫實驗報告,還要為後面的匯報交流做好準備。在分組實驗過程中,首先要教會學生有條理地進行數據整理。經過多次訓練後學生就會掌握實驗記錄的方法。匯報交流可以使實驗知識得到進一步的深化與鞏固,是實驗課最後不可缺少的一項程序,因此,教師要指導各小組成員共同研究討論,交流心得,相互學習,並要求小組代表匯報實驗結果,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完成實驗報告。
總之,小學科學課的教學應當著眼於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如何上好它,值得大家深究。作為一個科學課教師,我們要切實轉變觀念,結合科學課自身的特點,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真正以培養有「基本科學素養」的下一代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