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彈性越大越能有效推進市場均衡

2021-01-19 騰訊網

  當下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關係用「牽一髮而動全身」來形容毫不誇張。在外部經濟環境的壓力和變數在增大,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在上升的情形下,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承受了巨大壓力。不過,在以供求關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下,我國外匯市場運行平穩,人民幣籃子匯率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表現依然穩健。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步伐的加快,人民幣匯率越來越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為各方所重視的一個關鍵指標。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的主要目標雖在各階段有所變化,但建立浮動匯率體制和機制的目標始終如一。浮動匯率機制具有自動穩定器的功能,這已為世界範圍內不同類型經濟體的案例所證實。換言之,在世界總需求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即使沒有貨幣政策等相關政策的調節,由市場決定的匯率水平的調整就能有效推動經濟體保持內部和外部的平衡。

  只是,對人民幣匯率,當下流行的一種觀點是,貶值「破7」的危害性很大,將此視為一道不能突破的防線。每當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接近「破7」時,這種觀點總會增加市場的某種緊張情緒。

  事實上,一個國家的匯率水平處於什麼位置是合適的,經濟學上面根本就沒有一個模型會給出準確的答案。在動態隨機一般均衡的宏觀分析框架中,模型參數和假定的改變,就幾乎可以產生想要的「任何水平」的匯率均衡解。但是,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不是學術上的文字遊戲,政策決策者要充分考慮到整個經濟體的內部的聯動性以及政策對其他市場的溢出效應。這些年來,我國堅持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方向,並且人民幣國際化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政策的制定與監管可兼顧長期的政策目標和政策的短期靈活性,用較小的政策代價,來取得最佳的政策效果。

  依據國際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浮動匯率機制是抵禦外部衝擊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面對紛繁複雜的外部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順應市場供求關係和預期變化,允許浮動匯率制更好地發揮作用應該成為政策應對的合理選項。而以某個數值關口作為貨幣貶值底線是固定匯率理念的產物,會降低和減弱浮動匯率機制的作用和功能。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央行前行長周小川曾在回答提問時就很直率地表示,「 7」不見得要當成匯率的底線,匯率也不必過分關注所謂整數位,中國依然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匯率決定機制。「總體而言,如果把它當成底線,這可能有點反應過度了。」周小川前些天在另一個場合還表示,縱觀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變動,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到現在,經歷了多個所謂的「整數關」,當時可能略有震動,但實際也無大礙。

  在稍早時候清華經管學院的「金融供給側改革與開放」的全球論壇上,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由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肖遠企代為宣讀的主旨演講稿上說,「近年來,人民幣匯率在全球貨幣中一直表現穩健,中國政府努力在提高匯率靈活性和保持匯率穩定性之間求得平衡,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郭樹清表示,人民幣匯率短期波動是正常的,但從長期看,我國經濟基本面決定人民幣不可能持續貶值。隨著經濟發展質量提升,人民幣市場匯率將不斷向購買力平價靠近,投機做空人民幣必然遭受巨大損失。

  所有這些,都向市場釋放了不容誤讀的信號:中國政府有意願也有能力維護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人民幣匯率不會成為我國應對外部短期衝擊和擾動的政策工具,不會成為我國刺激出口的手段。這也是中國作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責任與擔當。而從2015年迄今,央行在預期管理方面,已取得了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相關機制不斷完善並較為有效。所以,在供求關係變化和市場預期看淡的背景下,人民幣匯率出現一定幅度貶值,恰是人民幣匯率彈性機制功能的具體表現,是彈性匯率機制應對外部衝擊的合理反應。再說,我國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已經並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人民幣匯率合理均衡水平區間出現一定程度的下移也很正常。

  除了外部風險因素持續壓制市場情緒之外,當前人民幣波動的慣性還可能源自年中購匯需求較為旺盛的勢頭。進入6月,在海外上市的中資企業已到分紅季,雖然部分有海外收入的企業可動用自有外匯資金派息,但仍將有相當一部分資金缺口,需提前購匯補充。而臨近暑期,居民出境遊逐漸進入旺季,也會導致用匯需求上升。然而,綜合多方面因素分析,我國貿易順差保持在高位,基本面支撐仍然有力,加上逆周期政策適時發揮託底作用,而美元觸頂跡象已較為顯著,這些都決定了人民幣匯率將保持穩定。隨著我國金融市場深化對外開放,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也會越來越大,越能更為有效地反映各種市場因素的均衡。

  (系英國約克大學金融學博士,現任教上海大學經濟學院)

相關焦點

  • 央行: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提高貨幣政策自主性
    來源:中國證券網原標題: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提高貨幣政策自主性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黃紫豪)人民銀行26日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稱,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將繼續堅持市場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起決定性作用
  • 人民幣持續升值,高盛:明年人民幣匯率能到6.3
    銀河期貨研究所也認為主要有4大原因,首先是由於中國首先控制了疫情,導致中國出口出現了大幅增長,加上境外旅遊停滯等,導致中國經常項目出現了比較大的順差;其次是美元走弱,指數波動後對中間價進行一定幅度的調整;第三,中國近期加入了RCEP這一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市場預期將大大提升中國的外貿規模。
  • 人民幣匯率糾偏基本完成
    因此,梁紅認為人民幣在中長期出現趨勢性大幅貶值的可能性不大,特別是如果中國經濟表現依然相對較好,預計2015年底的匯率為6.45。    此前有外媒報導,有官方人士希望人民幣匯率一次性貶值大約10%左右,以保證出口的穩定。易綱昨日回應稱:「我可以清楚地告訴你,這是無稽之談,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究竟匯率的均衡水平在哪裡?
  • 央行政策研究:市場對人民幣匯率雙向"破7"習以為常
    近年來,隨著經常項目收支基本平衡,匯率彈性明顯上升,市場對人民幣匯率雙向「破7」習以為常,與名義經濟增速對應的貨幣總量增速和宏觀槓桿率變動漸趨合理,貨幣政策自主性明顯增強。一方面,中國內循環質量的提升——內需市場進一步開發和產業鏈自主性的增強,需要更高層次外貿外資等外循環的支持;另一方面,內循環質量越提升,也越能形成全球資源要素配置的引力場,越能有利於形成合作競爭的新優勢。
  • 對人民幣匯率保持平常心
    一年之內,人民幣匯率升值了10%左右,新年伊始更是漲勢「兇猛」。在2019年,人們還在糾結人民幣匯率破7的心理防線,現在已經開始擔心人民幣匯率升值過快。人民幣升值的原因是短期性的,在全球疫情的特殊時期,中國防控得當,在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而相比之下歐美國家防控失據,經濟遲遲難以重啟。因此貿易順差疊加避險需求,共同推高了人民幣匯率。
  • 人民幣匯率的大歷史
    人民幣匯率下調的同時,為了鼓勵出口,國家提高了出口企業的外匯留成比例,按照進出口市場對人民幣的供求狀況,設定一個外匯市場調劑匯率——這應該算是中國最早的市場匯率。 但區分官方匯率和調劑匯率,意味著中國依然在實施雙重匯率制度。
  • 人民幣遠期匯率定價理論
    (三) 傳統抵補利率平價理論的局限性傳統抵補利率平價理論揭示了國內外利率、即遠期匯率之間內在關係,不但為進行套利決策提供了一種的簡明計算方法,更為遠期外匯交易中的遠期匯率定價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然而,該理論嚴格的前提約束條件或假設卻與現實情形背離嚴重。
  • 人民幣匯率重回「6時代」 如何看待人民幣匯率的走勢
    雖然近期受到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人民幣匯率有所波動,但人民銀行完全有經驗、有能力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些話完全應驗了!人民幣匯率「破7」後,不僅沒有出現直線下跌,反而在波動中重新回到了「6時代」。也就是說,市場上人民幣匯率變化並不是「一邊倒」,而是基本穩定前提下的雙向波動。
  • 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彈性增強 專家提醒:企業應積極防範...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表示,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彈性增強,市場預期平穩,跨境資本流動有序,外匯市場運行保持穩定,市場供求平衡。為此,人民銀行決定自10月12日起,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20%下調至0。
  • 專家稱人民幣匯率將保持相對平衡
    從長期看,人民幣匯率將基本保持穩定,進一步大幅度升值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2005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向均衡匯率的方向靠攏,貿易順差在進一步收窄,資本流入壓力減輕,流出步伐加快,人民幣供應和需求趨向於相對平衡。未來人民幣匯率保持相對平衡的可能性很大,持續長時間貶值的可能性很小。
  • 央行:人民幣匯率完全有條件繼續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未來人民幣匯率完全有條件繼續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而人民幣匯率對美元波動有所加大,主要是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美聯儲加息預期突然增強、英國「脫歐」、埃及鎊自由浮動等外部因素驅動。這些因素對世界各國而言都有些意外,資金回流美國推動美元指數迅速上漲、美國三大股指再創新高,全球貨幣普遍對美元貶值,有的跌幅還比較大。下一步美元走勢存在不確定性,不排除市場預期修正引發美元回調的可能。
  • 逆周期因子參數調整 人民幣匯率波動或更具彈性
    若是單側調節去掉了匯率就會有變化,但原來本來就是雙向調節的,去掉之後波動性變大了,說白了,就是跟著市場走。」  招商證券(600999,股吧)分析師閆玲也認為,趨勢上看,人民幣匯率未來還是會雙向波動,而非單邊升值或者貶值。當人民幣匯率更加市場化之後,這些因子慢慢退出歷史舞臺,逐漸轉向浮動匯率制度。
  • 央行四答人民幣匯率:決不會把匯率作為貿易摩擦的工具
    摘要 【央行四答人民幣匯率:決不會把匯率作為貿易摩擦的工具】「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當天的記者會甫一開場,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就2018年的人民幣匯率作出上述定調。
  • 匯市暖意十足 人民幣匯率重回「6」時代的預期在不斷醞釀?
    連日來匯市表現得暖意十足,市場對於人民幣匯率重回「6」時代的預期在不斷醞釀。昨天,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7.0207元,比7月7日人民幣中間價7.0310上調103點。
  • 特別呈現 | 交通銀行: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彈性增強,企業匯率風險管理漸成趨勢
    2015年的「8.11」匯改,形成了「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使得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更能反映外匯市場供求力量變化。同時,參照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提高了中間價報價的合理性。隨著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提高,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彈性加強。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的年化波動率從2015年的3.2%抬升至2018年的4.9%。
  • 人民幣匯率有序波動利大於弊
    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走勢再度轉弱。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匯率貶值主要是由短期、階段性因素引起,進一步貶值空間有限。在可控、有序範圍內,人民幣匯率波動有助於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的「自動穩定器」作用。
  • 餘永定:人民幣匯率價格是如何確定的?
    在美元供不應求時,如果不想讓美元漲價,政府就對美元實行價格管制(即不讓美元的人民幣價格上漲)。舉個例子,假設美元兌人民幣的均衡匯率是6.2,但政府要讓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定在6.8,就是上面這條綠線所在的位置。此時,市場上的美元供大於求。一旦市場上的白菜供大於求,國家就需要買進白菜。
  • 人民幣匯率的「升」與「壓」
    市場方面認為,當前一輪匯率大漲主要受消息面影響。尤其在RCEP正式籤署的利好消息刺激之下,人民幣匯率突破了6.5。 事實上,今年5月底以來,人民幣匯率一路高歌猛進,漲幅已超過8%。在張斌看來,目前來看人民幣升值主要還是經濟基本面驅動,對匯率波動要有容忍度,匯率波動是實現宏觀經濟穩定的自動穩定器。 「當然需要防範投機性資本流動的衝擊,但總得來看,這方面的壓力在更有彈性的匯率制度下得到了很大緩解。」張斌表示。 對此問題,也有分析師持有較為悲觀的觀點。
  • 管濤:匯率穩定器作用與中央再提匯率維穩目標
    其中之一是,金融對內對外開放要和匯率形成機制、資本項目可兌換互相配合、共同推進。今年10月底,他在外灘金融峰會上再次強調,要統籌推進金融服務業開放、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同時,指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是要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更好發揮匯率在宏觀經濟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中的「自動穩定器」作用。那麼,如何理解匯率的這兩個「自動穩定器」作用呢?
  • 美元對人民幣匯率會跌破6.5嗎?人民幣持續升值是什麼原因?
    從今年5月開始,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就開始持續下跌,從最高位7.2一路大跌到6.5,港幣由於是盯住美元的浮動匯率制度,走勢也如出一轍。歐元、英鎊、日元等其他主要貨幣也從8月份開始持續對人民幣貶值,說明人民幣匯率從一開始的被動貶值已經轉化為主動升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還會不會繼續下跌?下面,陳生和大家一起分析下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