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以下建成《意見》)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強化教師隊伍基礎作用,圍繞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標,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意見》的出臺為我們初中學校下一步發展指明了新時代的辦學方向,我校將認真學習貫徹文件精神,著力通過強化課題引領、課程建設、課堂增效等舉措,整體提升學校教育質量。
一、創新課題研究——領悟基本要求,完善學校教育質量提升的頂層設計
習總書記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就是培養確立崇高的思想品德;樹人,就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立德」是「樹人」的前提,「樹人」是「立德」的目標,立德樹人就是聚焦學生健康成才成長。
我校將進一步引導教師用「師德」去育「生德」,用「師能」去育「生能」,用自己的高尚的人格、豐厚的學養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嚮往。按照文件中的基本要求,我校計劃通過課題研究的方式推動教師進一步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推動學校進一步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真正提升立德樹人教育質量。在學校已有課題的基礎上,我校還將進一步開展如下課題的研究:立德樹人體系校本化建設研究,學科教學突顯育人功能的研究,「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四有好教師」校本培養途徑研究,基於智慧校園建設教與學方式的變革研究等。
二、加強課程建設——落實「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
一是進一步創新教師課程建設。學校育人的主要途徑是課程,教師作為課程的最終執行者,其課程能力直接影響育人的質量。近十年來,我校以課程的實施為導向,以促進師生的發展為宗旨,以解決發生在課程實施中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創立了「333」教師校本研修課程體系,圍繞提升教師的課程理解力、課程實施力和課程反思力,從教學現象中挖掘了100多個教育教學問題作為研修課程的主題,編寫了30多萬字的研修課程的學習材料,教師研修課程獲得了南京市教科研成果一等獎。針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我校開發了跨學科能力提升的系列「青耕課程」。目前,學校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2018被評為「江蘇省首批教師發展示範基地校」。為了大力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我校將進一步拓寬教師研修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重點落在引導教師踐行立德樹人思想、實踐「五育」並舉的素質教育、堅持「四有好教師」的標準等。
二是進一步創優學生課程建設。立足於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鍊、增強美育薰陶、加強勞動教育,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學生課程的建設。充分發揮國家課程的育人功能。國家課程是「五育」的主陣地,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途徑。我校將進一步研究如何將立德樹人目標更有效地融入國家課程的教學之中,加強並突出各學科課程獨有的育人功能。完善優化「五育」校本課程。學校確立了「讓每一個學生在這裡自由呼吸」的課程理念,在高水平實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通過通識教育滿足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發展的需求。圍繞「五育」,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通過獨立開發、聯合開發的方式開設了數十門選修課程,豐富學生潛能開發和認知發展的經歷,豐富學生藝術修養和體育健身的經歷,豐富學生社會實踐和動手操作的經歷。下一階段,我校還將重點強化兩個方面研究:一是進一步完善德育課程體系。建立「自礪」德育課程體系,包括「篤志」、「篤學」、「篤行」三個篇章、九大主題、四十多門課程,將初中階段學生參加的所有德育活動納入到課程體系中來,使學生在體驗中完成道德的自我修正,體現了生態自主育德理念。二是進一步開發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校本課程。比如:思維導圖校本課程,教會學生使用基於放射性思維的有效圖形工具,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優化學習方式 ,提高學習效率。STEM創新學習課程群,培養學生系統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巧思、智學、樂創的素質,提高面向未來的學習及生活能力,包括人工智慧、Python趣味編程、物聯創新、機器人創客、創意點燈、未來工程師、指尖上的生物、水火傳奇等。其中的機器人創客課程,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科學、數學、計算機、工程等學科的知識與技能,在基於項目的研究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團隊協作中提高交流、分享、協作的能力。
三、聚焦課堂質量——強化主陣地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是進一步做實做精教師校本研修。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教育
質量提升的關鍵。我校已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校本研修體系,在此基礎上校本研修主題將突出「四有好教師」的師德教育,突出新課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術。作為「南京市智慧校園」,我校以全國教育信息化課題《基於初中智慧校園建設創設優良學習生態的校本研究》為抓手,繼續在智慧教、智慧學方面開展校本研修,著力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多元化的學習方式,有效進行個性化學習。高質量的備課是從源頭上減負增效的重要舉措。我校將以2019年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學習者中心備課模型的實踐建構」為平臺,開展指向有效備課的系列校本研修,努力打造思辨而不是尋求答案舒適度的備課模型,旨在確保課堂教學的高質量。
二是進一步深化「新三學」課堂教學研究。為了落實「為促進學習而教」的理念,我校持續開展了以「理解學生、支持學習、提升學力」為核心內容的「新三學」課堂教學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我校將在探索基於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以及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等方面開展研究。我校將在重視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方面尋求新的突破,通過「科英學院」項目,以「通識、精研、創新」為培養理念,發現、遴選和培育未來學科領袖人才;通過「補償課程」項目,提供有針對性的個別化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學生提高學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