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06日 09:08 來源:錢江晚報
參與互動(
)
麥芽糖也叫飴糖,又稱膠糖、餳糖,是由糯米、粳米、麥麵、粟或玉米等經過蒸煮、發醇,加入麥芽經發酵糖化製成的糖類食品。春節前的一兩個月,家家戶戶製作麥芽糖的好時節。麥芽糖是兒時的零嘴,味甘性溫,生津去燥,有著健脾胃、潤肺止咳之功效,也使得年前年後的節慶的日子裡多了一股甜甜的,黏黏的味道。
源遠流長的歷史,衍生出小年的隆重幽默
麥芽糖,顧名思義,麥芽是生產這種糖時必用麥芽。蜂蜜、蔗糖和麥芽糖是中國古代三大主要甜味原料。其中,人們生產以及食用麥芽糖的歷史尤為古老。相傳,麥芽糖的生產始於殷商時期,初名「飴」,這也是為什麼麥芽糖也叫飴糖的原因。《詩經·大雅·躲》中有這樣一句話:周原朊朊,堇荼如飴。這句詩的意思就是說:周原這塊土地多肥美啊,象堇荼這樣的苦菜也長得像糖那樣甜。可見麥芽糖歷史之悠久,味道之甘甜。
不論南方北方,麥芽糖都是惹人喜愛的食品,越來越重的年味裡滿滿的都是麥芽糖的甜味。北方有著「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的民謠,南方流傳著「家家戶戶買餳糖,廿四黃昏祭灶王。家長家娘密密拜,俱求好話奏天堂。」的詩詞。舊時,家家廚房裡,都供奉著灶王爺神像。神像兩邊的對聯是:上天言好事,回宮保平安。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看著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壞事都詳細記錄下來,到了臘月二十三日就迴轉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各家各戶的善惡情況,到了臘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間,根據玉帝的旨意懲惡揚善。所以人們在臘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並把飴糖供奉灶王爺,他老人家甜甜嘴,並粘住灶王爺的嘴,讓它「上天言好事,回宮保平安」。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而臘月二十三糖果祭灶,形式熱鬧隆重而又風趣幽默,所以這一天又叫「過小年」。這小小的糖果,充滿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繁複的製作工藝,熬煮出冬日的甜情蜜意
麥芽糖的製作是一個複雜而費時的過程,小寒剛過,原材料就要開始準備了,臨安農村地區大都種著小麥,提前一周,便要將新收割的冬小麥用溫水洗淨,浸泡個一天一夜,浸泡過得小麥被收起封藏。過了幾天便長出了麥芽,這細細嫩嫩的麥芽是做麥芽糖的關鍵材料,接著便是把這麥芽晾在院子裡,等到大寒一到,便化身那黏糯喜人的麥芽糖。
大寒節氣是製作麥芽糖最好的時候,在大寒的前一天就要開始準備,要先將糯米用冷水浸泡十多個小時,蒸熟之後,與事先搗碎的麥芽幹以及適量的水攪拌均勻,進行三、四個小時的發酵。「發酵的過程中,水不能太熱也不能太冷,太冷,做出來的麥芽糖會酸;太熱,做出來的麥芽糖會太粘稠。」昌化地區的劉大媽告訴筆者。發酵完畢後,用塑料筐以及棉布袋出去渣滓,便有了一鍋糖水,這便是發酵轉化出的汁液。接下來便是製作麥芽糖關鍵的一步——將糖水煎成糖油,煎的過程中火候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弱,否則不是把糖煎焦了,就是變了酸味。8至9個小時的熬煮之後,糖水已經成了黃澄澄的糖油。最後一道工序即將隆重登場,「拉糖」是男人的活,力道和手感影響著口感,拉扯之下,黃澄澄的糖油變成了銀白色的糖塊,香甜的麥芽糖就新鮮出爐啦。
麥芽糖還有一個有趣的名字叫「叮噹糖」。小鐵錘敲打鐵礃子所發出的「叮叮噹」的脆響是80後不可磨滅的回憶。平常日子裡,伴著一聲聲高低不一富有節奏的吆喝,孩子們手舉著空的飲料瓶和費紙板,紛紛跑出家門,大家知道是換麥芽糖的貨郎來了。貨郎會點數著小孩手裡的紙板盒空瓶子,然後用錘子頂著礃子,礃子貼著糖塊,「叮噹」一聲,孩子便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塊「叮噹糖」。不論是酷熱還是嚴寒,這個脆響總是會迴蕩在鄉村上,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叮噹」的脆響大都只在記憶裡出現了。
藥食雙重的價值,滿足身體需求
麥芽糖有軟、硬二種,入藥以軟飴糖為主。軟者為黃褐色濃稠液體,粘性很大,稱膠飴;硬者系軟糖經攪拌,混入空氣後凝固而成,為多孔之黃白色糖餅,稱白飴糖。據中醫介紹,芽糖的功效以質地稠軟如膠蜜狀者為上品,質地堅硬者較差,因此藥用以膠飴為佳,麥芽糖性味甘性溫、生津去燥,雖然味甜但不及白糖,但是其滋養緩急、強壯補胃的作用比白糖優良。治氣虛倦怠,胃寒腹痛,氣虛咳嗽等症,有緩中補虛,健脾和胃,生津潤燥,是老少皆宜的食品。但是中氣弱、消化力不足、體內有溼熱、體胖多病則要慎用,因麥芽糖會助溼生熱、令人易於腹脹。
麥芽糖中有一種叫低聚麥芽糖,向我們平常喝的碳酸飲料、牛奶、乳酸菌裡都含有這種物質。「低聚麥芽糖對人體內有益的雙歧桿菌有強大的增殖作用,淨化腸道,促進腸蠕動。」相關人員告訴筆者。就算是我們一如既往認為不健康的冰淇淋、巧克力中也富含這種成分,它能夠抑制體內有害菌的繁殖和有毒腐敗物質的產生。對分泌體內多種毒素的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增強免疫力、降低膽固醇和血脂,促進老年人對鈣質的吸收,是駐防老年人骨質疏鬆的有效營養補劑。
小小的糖果,卻有著大大的智慧,既補了嘴空,又強健了體魄;既延續了傳統,也帶來了歡樂。這便是那惹人憐愛的糖果,小小的,卻又飽含著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