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5 14:24 |中國義烏網-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毛旭倩
若不是經人指點,普通人很難找到這家位於義烏江東街道孔村的製糖作坊,義烏人李志松,出生於製糖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八年前從父輩手上接下這門手藝。
義烏味道 粘牙的「白糖」
這糖,不是白砂糖也不是名聲大噪的義烏紅糖,而是一種由麥芽和糯米制的麥芽糖,顏色呈白色,義烏人都稱它為白糖(下稱白糖),義烏農業志記載,飴糖(俗稱麥芽糖) 飴糖主要原料是糯米加麥芽加工而成,其它也有玉米、高粱等製成。早在清代時,義烏民間農民就有飴糖製作,並外出雞毛換糖。民國期間農民自製成蔥管糖、麥芽糖等在市場上出售。共和國成立起,在農曆十月份起農民多數作一項副業,製作飴糖在市場上出售。1987 年產量最高達296 噸。
熬好的麥芽糖
義烏白糖有一種特別的香味且十分粘牙,吃起來饒有趣味,到下半年特別是春節臨近時,這種古老的零食便會出現在義烏人的家中,雖然現在物質生活豐富,零食五花八門,但白糖仍是義烏人記憶中最獨特的一種味道。
百年傳承 祖輩靠白糖發家
見到李志松的這天下午,他剛去龍遊參加白糖推介回來,2013年孔村白糖入選金華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義烏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作為非遺傳承人的他,自稱肩上多了份責任。
德寶
義烏白糖首推孔村,孔村的歷史始於明成化年間,距今已有500年歷史,孔村白糖距今也有百年歷史。在《後漢書》「卷十」「後紀」十上「明德馬皇后」就有「含飴弄孫方言飴餳」記載。義烏白糖製作早在元代朱丹溪《本草衍義補遺》(位於明方廣《丹溪心法附錄》)「卷首」二十中有明確記載。民國至改革開放初期,金華市面上銷售的白糖幾乎都出自孔村。
李志松這裡,歷史還在跟前,他拿出了一面製糖用的匾,上面印有「李宏昌」的字樣,「這是我外太公的名字,差不多有百來年了,還有一隻裝穀殼的籠,民國22年的,被我不小心燒掉了」,李志松說,自家的製糖史要追溯到自己的外太公,當年外太公在金華開辦糖廠,取名「宏記糖坊」,開在最繁華的勝利街上,掙下了不小的家業,這塊匾從外太公、小外公、姑婆、媽媽一直傳到了自己手上,李志松驚訝於這塊近百年歷史的竹篾匾還結實牢固,仿佛藏著家族的奮鬥史。
白糖製作 需十八般武藝
做白糖難麼,李志松說要做好不容易,自己也在不斷的探索中,白糖製作需經歷發芽、洗淨、蒸煮、發酵、壓榨、熬製、打糖等步驟,每一步都要認真對待,比如發芽這個步驟,從麥子的挑選上就下功夫了,李志松早年前用義烏產的小麥,現在改用大麥,發芽率高,發芽還看天氣,天氣不好的時候十幾斤麥芽要發一個月。還有熬糖的步驟,如何控制火候,使出來的糖不老不嫩,都需要長期實踐去摸索。白糖的副產品很多,義烏話音譯過來的「德寶」就是比較複雜的一種,白糖包裹著爆米花粉、紅糖,外面又粘上芝麻,吃起來口感豐富、回味無窮,做起來卻需要六七人,十分費工夫。
李志松從外太公手上繼承的匾
打糖
李志松的父親今年已82歲,但直到做不動了才把這門手藝交給兒子,李志松也不孤單,現在他的妻子、兒子都學會了做糖的各個步驟,村裡以前做糖的老人還會時不時來看看。現在遍布新樓房的孔村,曾有三四十戶人家做糖的這個義烏小村莊,還有這樣一戶人家飄出白糖香。
幾代人一起做「白糖」網友@裡進 攝
14765126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