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白糖」製作技藝在這戶人家傳了近百年

2020-12-23 浙江在線

2016-10-15 14:24 |中國義烏網-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毛旭倩

若不是經人指點,普通人很難找到這家位於義烏江東街道孔村的製糖作坊,義烏人李志松,出生於製糖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八年前從父輩手上接下這門手藝。

義烏味道 粘牙的「白糖」

這糖,不是白砂糖也不是名聲大噪的義烏紅糖,而是一種由麥芽和糯米制的麥芽糖,顏色呈白色,義烏人都稱它為白糖(下稱白糖),義烏農業志記載,飴糖(俗稱麥芽糖) 飴糖主要原料是糯米加麥芽加工而成,其它也有玉米、高粱等製成。早在清代時,義烏民間農民就有飴糖製作,並外出雞毛換糖。民國期間農民自製成蔥管糖、麥芽糖等在市場上出售。共和國成立起,在農曆十月份起農民多數作一項副業,製作飴糖在市場上出售。1987 年產量最高達296 噸。

熬好的麥芽糖

義烏白糖有一種特別的香味且十分粘牙,吃起來饒有趣味,到下半年特別是春節臨近時,這種古老的零食便會出現在義烏人的家中,雖然現在物質生活豐富,零食五花八門,但白糖仍是義烏人記憶中最獨特的一種味道。

百年傳承 祖輩靠白糖發家

見到李志松的這天下午,他剛去龍遊參加白糖推介回來,2013年孔村白糖入選金華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義烏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作為非遺傳承人的他,自稱肩上多了份責任。

德寶

義烏白糖首推孔村,孔村的歷史始於明成化年間,距今已有500年歷史,孔村白糖距今也有百年歷史。在《後漢書》「卷十」「後紀」十上「明德馬皇后」就有「含飴弄孫方言飴餳」記載。義烏白糖製作早在元代朱丹溪《本草衍義補遺》(位於明方廣《丹溪心法附錄》)「卷首」二十中有明確記載。民國至改革開放初期,金華市面上銷售的白糖幾乎都出自孔村。

李志松這裡,歷史還在跟前,他拿出了一面製糖用的匾,上面印有「李宏昌」的字樣,「這是我外太公的名字,差不多有百來年了,還有一隻裝穀殼的籠,民國22年的,被我不小心燒掉了」,李志松說,自家的製糖史要追溯到自己的外太公,當年外太公在金華開辦糖廠,取名「宏記糖坊」,開在最繁華的勝利街上,掙下了不小的家業,這塊匾從外太公、小外公、姑婆、媽媽一直傳到了自己手上,李志松驚訝於這塊近百年歷史的竹篾匾還結實牢固,仿佛藏著家族的奮鬥史。

白糖製作 需十八般武藝

做白糖難麼,李志松說要做好不容易,自己也在不斷的探索中,白糖製作需經歷發芽、洗淨、蒸煮、發酵、壓榨、熬製、打糖等步驟,每一步都要認真對待,比如發芽這個步驟,從麥子的挑選上就下功夫了,李志松早年前用義烏產的小麥,現在改用大麥,發芽率高,發芽還看天氣,天氣不好的時候十幾斤麥芽要發一個月。還有熬糖的步驟,如何控制火候,使出來的糖不老不嫩,都需要長期實踐去摸索。白糖的副產品很多,義烏話音譯過來的「德寶」就是比較複雜的一種,白糖包裹著爆米花粉、紅糖,外面又粘上芝麻,吃起來口感豐富、回味無窮,做起來卻需要六七人,十分費工夫。

李志松從外太公手上繼承的匾

打糖

李志松的父親今年已82歲,但直到做不動了才把這門手藝交給兒子,李志松也不孤單,現在他的妻子、兒子都學會了做糖的各個步驟,村裡以前做糖的老人還會時不時來看看。現在遍布新樓房的孔村,曾有三四十戶人家做糖的這個義烏小村莊,還有這樣一戶人家飄出白糖香。

幾代人一起做「白糖」網友@裡進 攝

 

1476512690000

相關焦點

  • 精雕百年木材 細刻千年匠心——探尋道墟紅木製作技藝的傳承之路
    但隨著歐美裝修風格的興盛,中國傳統家具也陷入了落寞境地,其製作技藝也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紹興地區原有多位紅木藝人,但時過境遷,基本都已過世或歇業。在道墟街道,仍有一位傳承百年經典的手藝人,他用自己的文心與匠心繼續傳承著紅木製作技藝。
  • 承百年技藝 守上海味道 這位小籠饅頭製作技藝傳承人感動了嘉定
    承百年技藝、守上海味道探創新之路、揚海派文化40載初心未改讓我們一同走近這位南翔小籠饅頭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  以工匠精神傳承百年上海名點,是他的堅持;賦予小籠情感與溫度,讓上海文化品牌隨著南翔小籠香飄萬裡,是他畢生的心願。當選2018「感動嘉定」年度人物。  以工匠精神傳承百年上海名點  油麵臺上,麵皮只用手工揉搓,當手掌與麵團接觸的那個瞬間,小籠被賦予了製作者的溫度與情感。
  • 一縷茶香傳百年!省級非遺「茉莉花茶拼配(融萃)技藝」印象
    一縷茶香傳百年!「這是在為茶樣感官審評做準備,茉莉花茶拼配(融萃)技藝的基礎和關鍵就在於此。」張俐麗說。你嘗嘗,就是這個味兒,這就是幾代老太原人迷戀的花茶味道。」張俐麗說。這份獨特的味道得來不易,背後是對百年傳統拼配工藝的堅守。「許多好酒是調製而成的,同樣的道理,很多好茶也是源自拼配。」張俐麗說,茶葉的產區不同,品質、口味各有特色。老字號乾和祥創立百餘年來,拼配茉莉花茶的味道始終如一,這就是拼配(融萃)技藝最為講究的地方。
  • 東莞石龍:百年麒麟技藝 三代薪火相傳
    因此,麒麟製作手藝能在石龍得以傳承。百年手藝三代相傳石龍麒麟製作技藝已有百多年歷史,2007年,石龍麒麟製作技藝入選東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據說石龍「熾華興」麒麟製作技藝始於清宣統元年間(1909),並歷經三代人傳承發展至今。第一代製作人何熾華最初在太平路開設紙紮店,技藝傳至第二代製作人何仔和第三代製作人何滾流,主要製作各種麒麟、龍獅及相關製品等,以麒麟製作最為有名。「麒麟頭製作是家傳手藝,從爺爺何熾華開始,至今已經歷經三代。」何滾流介紹道。
  • 貞豐圍寨村:傳承百年苗銀製作技藝 帶動一方群眾就業增收
    貞豐縣龍興街道圍寨村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寨,多年來,這裡的群眾沿襲祖輩流傳下來的苗銀製作工藝,苗族銀飾聲名遠揚,深受當地苗族群眾的喜愛。通過苗族銀飾加工製作,在傳承百年苗銀製作技藝的同時,帶動了一方群眾就業增收。
  • 深入義烏紅糖原產地,我發現這味道真的沒法黑
    三百年的經典傳承,義烏紅糖不知道收穫了多少饞嘴孩子的心,義烏紅糖的製作技藝還順利入選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更加促使著我對義烏紅糖的美味來一次「刨根問底」。一塊正宗的義烏紅糖,將從這裡由一根新鮮甘蔗,經榨取、趕水、過濾、搖瓢、打沙等十幾種工藝,變成一鍋金紅色的紅糖磚塊。每年11月,義亭鎮都會被細長綠油的糖蔗圍繞,村民們有聲有笑地在田間收割成熟的糖蔗。尤其是在製糖工坊周圍,豐收的喜悅尤為高漲,收穫的糖蔗即將被榨取用來製作紅糖,這甜蜜的熱情連嚴寒也無法抵擋。
  • 綏陽空心面:「非遺」技藝變身「致富法寶」
    綏陽空心麵條因麵條空心而稱「空心面」,相傳唐朝末年,在綏陽縣城附近的保林村便有人製作空心面,後於宋代入市,清朝入貢,具有用料考究、工藝複雜、歷史悠久,纖細味美、久煮不爛等特點,其製作技藝被列入貴州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公租房數十個水錶凍壞 近400戶人家停水一周
    不少合肥市民正為採購些啥年貨而煩惱,住在合肥市蜀峰路山湖苑小區的近400戶居民,卻為吃自來水發愁。原來,遭遇超級寒潮天氣一周多以來,這個省城公租房小區近400戶居民三棟居民樓的數十個水錶被凍損壞,水管被凍結,吃水成了難題。昨日上午,該小區物業辦負責人告訴記者,工作人員正在忙著更換水錶,2月4日有望對小區全體居民恢復供水。
  • 晉作家具製作技藝彰顯家具行當的晉風晉韻
    1月1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晉作家具製作技藝」、襄汾縣南賈村「唐人居」製作坊的工人師傅們正在工作。春節越來越近了,仿古家具的市場需求量也在加大,工人們也在加緊生產。   晉作家具製作技藝源於秦漢,宋元時漸趨成熟,明代中期達到鼎盛,並一直延續到清代末期。晉作家具在明代中末期硬木材料日漸枯竭的情況下,以當地軟木材料代之而起,成為家具製作世界裡的一枝奇葩。晉作家具利用當地優質軟木如核桃木、榆木、楸木為材,沿用製作硬木家具的技術,製作的家具線條流暢、厚重質樸,被業內人士稱為「軟木黃花梨」。
  • 和平古鎮:百年豆腐 傳奇豆富
    東南網4月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何興明 劉建飛 攝影報導)暮春清晨,薄霧繚繞,走進邵武市千年古村落和平古鎮,站在古街的入口,只見青磚灰瓦,燈籠高懸,擁有近兩百年歷史的黃氏豆腐坊內,早已熱氣蒸騰,豆香氤氳。豆腐坊第八代傳人39歲的黃東華,已做下了當日的第一鍋和平遊漿豆腐。
  • 技藝中斷百年之後 「御用」開化紙行將歸來
    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4年來,楊玉良從不在社會上兼職,可這一次,為了一張消逝百年的古紙——開化紙,這位復旦大學原校長破了例。3月24日,「開化紙研究實驗室•楊玉良院士工作站」在開化紙技藝研究中心正式啟用。揭牌儀式上,65歲的楊玉良婉謝了工作人員遞來的雨傘,堅持在寒雨中微笑著站到了結束。
  • 傳承推廣揚州民間製作技藝《全羊宴製作技藝標準》正式出爐
    記者昨日從揚州市烹飪餐飲行業協會獲悉,為更好地服務消費者,體現淮揚風味製作羊肉菜特色,進一步規範製作技藝,提升質量,傳播美食文化,由揚州市烹飪餐飲行業協會與廣陵區紅橋味之源酒家共同起草的《全羊宴製作技藝標準》正式出爐,目前正處於公示期。據了解,這一標準將填補國內淮揚美食「羊菜」製作技藝標準的空白。至此,揚州已為美食制定了26個市級、省級、國家級標準。
  • 看平川朱苦拉咖啡製作技藝
    這裡有中國最古老的咖啡林,有傳承百年的朱苦拉咖啡製作技藝。2017年6月,平川朱苦拉咖啡製作技藝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田德能神父在傳教的同時也將喝咖啡的習慣帶到了朱苦拉村,村民自種、自磨、自煮咖啡,保存了完整的咖啡土法加工、製作和飲用習慣,並與當地的「彝族打歌」「長桌宴」等習俗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山區咖啡文化。 朱苦拉咖啡製作技藝獨具特色,從栽種到煮都十分講究。栽種一般用咖啡豆種,選無霜區的黑沙土種植。
  • 富順這店傳承了百年技藝……
    貴軍,今年45歲,從十幾歲開始和二哥一起學習打鐵技藝,剛開始打鐵時很苦,全身被燙出水泡是常事,如今打鐵手藝日漸成熟,自己也接過了家裡的鐵鋪。 鋤頭、菜刀、火鉗……在一個簡易的展示架上,陳列著熊師傅製作的各類鐵具。再堅硬的鐵塊在他手中也能變化出想要的模樣。
  • 雲南:壯鄉花傘傳承百年技藝(15)
    新華社照片,北京,2019年7月14日雲南:壯鄉花傘傳承百年技藝張榮華老人在家中查看裱糊完畢正在晾曬的水竹花傘(7月9日攝)。雲南壯族水竹花傘製作技藝主要流傳於雲南省文山州丘北縣一帶,傳承至今已有400餘年歷史。花傘選用當地優質水竹為原材料,傘架輕盈強韌,傘面油光水滑,內飾編織七彩紛呈。水竹花傘除了用作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當地嫁娶婚俗禮儀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在丘北縣官寨鄉向陽村,89歲的張榮華老人和孫子張國慶是當地這一技藝僅存的傳承人。
  • 探秘傳承百年的桑皮扇
    原標題:探秘傳承百年的桑皮扇 做為杭州富陽人,你聽說過「桑皮扇」嗎?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什麼?但是在富陽上了年紀的人對桑皮扇還是念念不忘。 早年,官塘村的周姓人家用制扇所得供子孫求學讀書、買田買地、改善居住條件。從某種角度說,沒有百年的桑皮扇製作,官塘村的周姓人家不可能那麼富裕;沒有那種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的傳承,官塘村的周姓人家也絕不可能培養出那麼多優秀的人才。 富陽作家陳志榮曾經寫過一篇《富陽制扇的前世今生》,文中提到了富陽的桑皮扇:據史料記載,富陽的皮紙生產可追溯到晉魏時期。
  • ...手起筆落 義烏老城區義烏老城區有機更新6079戶已全數完成籤約
    今天(3月5日)凌晨2點,義烏室外依舊風雨交加,稠城街道市場區塊城市有機更新指揮部依舊燈火通明,20多名工作人員儘管疲憊,但臉上均掛著微笑,「3天未合眼了,再想想過去奮鬥的600多個日夜,真的挺有成就感的。」
  • 福建深山藏古窯:父子堅守百年柴燒技藝
    日前,記者驅車來到福建省將樂縣大南坑村,實地探訪深山裡的百年工藝。【同期】將樂大南坑陶瓷燒制技藝非遺傳承人 陳振雲這個磚燒好的,然後我們把這個窯門要開開,然後我們才可以進去取東西。五個倉一起燒,我們大概要燒26個小時,每一倉我們都可以控制不同的溫度,跟燒不同的氣氛。這一倉我們主要是燒青白瓷。
  • 嫁女餅製作技藝上榜!​黃埔再添3個區級非遺項目
    其中,龍舟龍頭龍尾製作技藝、嫁女餅(綾酥)製作技藝、龍形拳(黃埔)這三個項目入選,榮獲「非遺」認定。龍舟龍頭、龍尾製作技藝這是流傳於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水鄉傳統技藝。龍舟龍頭的製作過程複雜,需要經過選料、開料、風乾、設計、粗雕、細雕、精雕、打磨、安裝龍角、上漆、裝飾配飾和安裝龍頸十二個步驟,需要花費1周到1月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