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是中國漢族民間傳說中的「神獸」,其形狀據說有著鰲頭、鹿角、馬蹄、牛尾、狼額,並身披五彩鱗甲、色彩奇異的靈獸,早在周代麒麟就與龍、鳳、龜並稱為「四靈」,且列「四靈」之首,是吉祥、幸福的象徵。東莞的麒麟歷史悠久,約有300年。時至今日,每逢傳統佳節、喜慶之日,東莞多個鎮街,特別是客家人聚居的山區片都有舞麒麟活動,以表達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願望。因此,麒麟製作手藝能在石龍得以傳承。
百年手藝三代相傳
石龍麒麟製作技藝已有百多年歷史,2007年,石龍麒麟製作技藝入選東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中山西路附近百花南路54號的「熾華興」麒麟醒獅店,是石龍較早扎作經營麒麟的店鋪之一,距今已有百餘年歷史,也是東莞至今保留下來為數不多的麒麟鋪老字號。
據說石龍「熾華興」麒麟製作技藝始於清宣統元年間(1909),並歷經三代人傳承發展至今。第一代製作人何熾華最初在太平路開設紙紮店,技藝傳至第二代製作人何仔和第三代製作人何滾流,主要製作各種麒麟、龍獅及相關製品等,以麒麟製作最為有名。
「麒麟頭製作是家傳手藝,從爺爺何熾華開始,至今已經歷經三代。」何滾流介紹道。
熾華興麒麟醒獅店創始人何熾華,家裡有田有地,日子過得富裕、安逸。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接觸了麒麟扎作業,看著這一個一個由竹篾、藤、紗紙等編織出來的麒麟,頓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便與麒麟扎作結下不解之緣。為了興趣,他毅然將家裡的田地賣掉一半,帶著積蓄和兒女舉家遷到石龍,並創辦了「熾華興麒麟扎作店」,開始麒麟扎作事業。何熾華憑著天賦和日漸嫻熟的手藝,其製作的「東莞傳統麒麟」變得遠近馳名,鄰近四鄉的人都前來購買。
第二代製作人何仔自小跟著何熾華學習麒麟扎作手藝。子承父業的他將父親留下來的扎作手藝承繼下來,憑著大膽創新改良,使「何氏的東莞傳統麒麟醒獅製作」成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製作技藝。
如今,石龍熾華興麒麟醒獅店經過百年洗禮,現由第三代製作人何滾流繼承。在家傳的麒麟扎作薰陶和影響下,何滾流從小便立志要將祖業發揚光大。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他與家人一起撐起這百年老店,不但製作麒麟頭、醒獅頭,還有其他相關產品的製作銷售,至今已有30年。熟練掌握整個麒麟製作流程的何滾流,2017年,入選東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改良創新工序精緻
如何才能使舞動中的麒麟更生動傳神?何滾流經常對著麒麟發呆,左思右想,要是它的頭部有什麼能像人一樣動就好了。眼睛?眼睛最能傳神。要是它能眨眼不就活靈活現?說幹就幹,何滾流懷著滿腔熱情,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摸索改良創新,一心要研製出「眨眼」的麒麟,力求將麒麟扎作精益求精,經過無數的失敗和不懈努力,憑著才藝超凡的技術和一雙巧手,終於讓他的麒麟會「眨眼」,由單鳳不眨眼改良為雙鳳可眨眼,及獨特的鰲魚頭造型。改良後的麒麟舞起來更加生動傳神和威武,如今會眨眼的麒麟在東莞也開始流行,並用於大型麒麟表演比賽。2015年,何滾流受邀參加《2015年廣東首屆麒麟文化節麒麟製作比賽》並取得銀獎。
令人喜愛的麒麟離不開背後高超的扎作技藝。「麒麟製作工序複雜,非常考驗手藝人的技藝。製作一個麒麟頭,從選料到成品,其中包括扎框、糊紙、晾乾修邊、上彩塗油、裝飾等步驟,至少需要花費一個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何滾流說。
扎框是用竹篾編扎麒麟頭的骨架輪廓,也是製作麒麟的關鍵,其選用的竹篾是產自紹興懷集地區生長三到四年堅韌耐用的黃竹。
根據製作需要,用刀將竹開篾裁成不同寬度厚度的篾片,再進行麒麟頭骨架扎作。竹篾間需用砂紙繫緊,綑紮成十字結。由於各部分沒有具體的尺寸,扎作時全憑經驗和熟練程度。
糊紙是以紗紙、紗綢、漿糊為原料貼在麒麟的骨架輪廓上,這個步驟選材很重要,不但要選用優質的紗紙,糊紙用的漿糊也要用生粉及獨特配料煮製而成,特點是粘度高、不稀不稠、乾濕度適中。
糊紙時,從麒麟胚外面鋪三層紗紙,內面鋪上一層,紗紙要一層層拉平粘好,紙張還要平整、緊貼,更不能褶皺,才使麒麟表面細膩平滑。待一層曬乾後,再糊另外一層,這樣才能使麒麟頭堅硬結實,不容易損壞。不斷重複貼上去,直到貼到整個麒麟雛形初見。
晾乾修邊
接著,把貼好紗紙的麒麟白胚晾乾,但絕不能暴曬,要陰乾,一般需時15天左右。晾乾後用剪刀美工修邊,並塗上光油令麒麟頭結實。
隨後,在白胚的麒麟上打白色底色,再描畫各種顏色、形狀、花紋的圖案。石龍麒麟製作強調吉祥如意的主題,獨有的鰲魚頭造形,象徵「文章顯達,準發科名之應」,也有「獨佔鰲頭」的寓意,這些都是東莞傳統麒麟得特點。再描繪各種顏色、形狀、花紋的圖案,以花卉、紋飾為主,有牡丹、菊花、玫瑰、蝴蝶、魚紋、鳳尾紋、麟紋、玉書字、福祿字等圖案繪畫在麒麟,象徵著「五福臨門、龍飛鳳舞、獨佔鰲頭、魚魚得利、花開富貴、福祿」等美好寓意。
這個工序極其考驗製作人的畫功。不僅如此,石龍麒麟製作還十分注重顏色搭配和上色效果,用色主要有紅、橙、黃、綠、藍、白、黑等色彩,以對稱和諧的手法,使麒麟頭色彩鮮豔,富麗堂皇。何滾流所製作的麒麟畫工精美,圖案嚴謹對稱,栩栩如生。
裝飾
最後,在麒麟頭上粘貼裝飾品。把麒麟的眼睛、嘴巴、下巴、耳朵、鼻子、腮等粘上人造毛、羊毛或兔毛。然後根據麒麟頭本身底色搭配,安裝彩色絨球在鼻子、小翅、腮等部位。最重要的一點是,在麒麟額頭上裝明鏡,再貼上許多小金屬片,這些都是細緻繁雜的工序。
經過數十個步驟,何滾流憑著熟練的技術,一個個製作精良、色彩豔麗、栩栩如生的麒麟頭在他的手中變了出來。
開拓創新傳承發展
石龍麒麟頭製作是綜合了綁紮、糊工、繪畫、圖案、裝飾等工藝的藝術品。延續百年的傳統手藝,一直以工藝精湛獨到,麒麟頭形象獨樹一幟,產品堅固耐用而聞名。其製作有獨特頭部設計,精美的彩繪、裝潢,具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和保留價值。所製作的產品遠近聞名,深受市民喜愛,在港澳臺珠三角等地區美名遠播,連遠至海外的華人也會專程慕名來定製。每逢新春過年、喜慶佳節都是最為忙碌的時候,需加班加點趕做訂單。
但由於手工扎作麒麟頭利潤不高、製作工序繁瑣、枯燥乏味、又辛苦,製作過程中如果在某環節一不小心出錯,就會前功盡棄,因此沒有年輕人願意投身這門行當。何滾流對此十分感慨,「如今可供年輕人選擇的職業太多,年輕人怎肯安安靜靜坐上一天,只為扎作一個漂亮麒麟頭?」儘管麒麟頭扎作技藝日漸式微,何滾流仍然堅守秉承著祖輩的傳統技藝,製作經營麒麟,為保護石龍麒麟製作技藝,傳承麒麟文化。
如今,何滾流正積極開拓麒麟新產品,提高品牌價值,積極參加各類展示展演活動,並與時俱進,通過在網際網路上進行推廣銷售,將家族傳承的麒麟製作工藝發揚光大,在這日漸式微的行業裡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傳統手工藝,需要後人繼承發揚。令何滾流較為欣慰的是,自己的兒子也會抽空幫忙經營麒麟銷售,學習製作技藝,這意味著這門手藝還能夠繼續傳承下去,延續這古老的手藝扎作,守護著這門非遺技藝。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石忠情通訊員:朱梓佑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