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石龍:百年麒麟技藝 三代薪火相傳

2020-12-20 廣州日報

麒麟是中國漢族民間傳說中的「神獸」,其形狀據說有著鰲頭、鹿角、馬蹄、牛尾、狼額,並身披五彩鱗甲、色彩奇異的靈獸,早在周代麒麟就與龍、鳳、龜並稱為「四靈」,且列「四靈」之首,是吉祥、幸福的象徵。東莞的麒麟歷史悠久,約有300年。時至今日,每逢傳統佳節、喜慶之日,東莞多個鎮街,特別是客家人聚居的山區片都有舞麒麟活動,以表達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願望。因此,麒麟製作手藝能在石龍得以傳承。

百年手藝三代相傳

石龍麒麟製作技藝已有百多年歷史,2007年,石龍麒麟製作技藝入選東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中山西路附近百花南路54號的「熾華興」麒麟醒獅店,是石龍較早扎作經營麒麟的店鋪之一,距今已有百餘年歷史,也是東莞至今保留下來為數不多的麒麟鋪老字號。

據說石龍「熾華興」麒麟製作技藝始於清宣統元年間(1909),並歷經三代人傳承發展至今。第一代製作人何熾華最初在太平路開設紙紮店,技藝傳至第二代製作人何仔和第三代製作人何滾流,主要製作各種麒麟、龍獅及相關製品等,以麒麟製作最為有名。

「麒麟頭製作是家傳手藝,從爺爺何熾華開始,至今已經歷經三代。」何滾流介紹道。

熾華興麒麟醒獅店創始人何熾華,家裡有田有地,日子過得富裕、安逸。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接觸了麒麟扎作業,看著這一個一個由竹篾、藤、紗紙等編織出來的麒麟,頓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便與麒麟扎作結下不解之緣。為了興趣,他毅然將家裡的田地賣掉一半,帶著積蓄和兒女舉家遷到石龍,並創辦了「熾華興麒麟扎作店」,開始麒麟扎作事業。何熾華憑著天賦和日漸嫻熟的手藝,其製作的「東莞傳統麒麟」變得遠近馳名,鄰近四鄉的人都前來購買。

第二代製作人何仔自小跟著何熾華學習麒麟扎作手藝。子承父業的他將父親留下來的扎作手藝承繼下來,憑著大膽創新改良,使「何氏的東莞傳統麒麟醒獅製作」成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製作技藝。

如今,石龍熾華興麒麟醒獅店經過百年洗禮,現由第三代製作人何滾流繼承。在家傳的麒麟扎作薰陶和影響下,何滾流從小便立志要將祖業發揚光大。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他與家人一起撐起這百年老店,不但製作麒麟頭、醒獅頭,還有其他相關產品的製作銷售,至今已有30年。熟練掌握整個麒麟製作流程的何滾流,2017年,入選東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改良創新工序精緻

如何才能使舞動中的麒麟更生動傳神?何滾流經常對著麒麟發呆,左思右想,要是它的頭部有什麼能像人一樣動就好了。眼睛?眼睛最能傳神。要是它能眨眼不就活靈活現?說幹就幹,何滾流懷著滿腔熱情,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摸索改良創新,一心要研製出「眨眼」的麒麟,力求將麒麟扎作精益求精,經過無數的失敗和不懈努力,憑著才藝超凡的技術和一雙巧手,終於讓他的麒麟會「眨眼」,由單鳳不眨眼改良為雙鳳可眨眼,及獨特的鰲魚頭造型。改良後的麒麟舞起來更加生動傳神和威武,如今會眨眼的麒麟在東莞也開始流行,並用於大型麒麟表演比賽。2015年,何滾流受邀參加《2015年廣東首屆麒麟文化節麒麟製作比賽》並取得銀獎。

令人喜愛的麒麟離不開背後高超的扎作技藝。「麒麟製作工序複雜,非常考驗手藝人的技藝。製作一個麒麟頭,從選料到成品,其中包括扎框、糊紙、晾乾修邊、上彩塗油、裝飾等步驟,至少需要花費一個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何滾流說。

扎框是用竹篾編扎麒麟頭的骨架輪廓,也是製作麒麟的關鍵,其選用的竹篾是產自紹興懷集地區生長三到四年堅韌耐用的黃竹。

根據製作需要,用刀將竹開篾裁成不同寬度厚度的篾片,再進行麒麟頭骨架扎作。竹篾間需用砂紙繫緊,綑紮成十字結。由於各部分沒有具體的尺寸,扎作時全憑經驗和熟練程度。

糊紙是以紗紙、紗綢、漿糊為原料貼在麒麟的骨架輪廓上,這個步驟選材很重要,不但要選用優質的紗紙,糊紙用的漿糊也要用生粉及獨特配料煮製而成,特點是粘度高、不稀不稠、乾濕度適中。

糊紙時,從麒麟胚外面鋪三層紗紙,內面鋪上一層,紗紙要一層層拉平粘好,紙張還要平整、緊貼,更不能褶皺,才使麒麟表面細膩平滑。待一層曬乾後,再糊另外一層,這樣才能使麒麟頭堅硬結實,不容易損壞。不斷重複貼上去,直到貼到整個麒麟雛形初見。

晾乾修邊

接著,把貼好紗紙的麒麟白胚晾乾,但絕不能暴曬,要陰乾,一般需時15天左右。晾乾後用剪刀美工修邊,並塗上光油令麒麟頭結實。

隨後,在白胚的麒麟上打白色底色,再描畫各種顏色、形狀、花紋的圖案。石龍麒麟製作強調吉祥如意的主題,獨有的鰲魚頭造形,象徵「文章顯達,準發科名之應」,也有「獨佔鰲頭」的寓意,這些都是東莞傳統麒麟得特點。再描繪各種顏色、形狀、花紋的圖案,以花卉、紋飾為主,有牡丹、菊花、玫瑰、蝴蝶、魚紋、鳳尾紋、麟紋、玉書字、福祿字等圖案繪畫在麒麟,象徵著「五福臨門、龍飛鳳舞、獨佔鰲頭、魚魚得利、花開富貴、福祿」等美好寓意。

這個工序極其考驗製作人的畫功。不僅如此,石龍麒麟製作還十分注重顏色搭配和上色效果,用色主要有紅、橙、黃、綠、藍、白、黑等色彩,以對稱和諧的手法,使麒麟頭色彩鮮豔,富麗堂皇。何滾流所製作的麒麟畫工精美,圖案嚴謹對稱,栩栩如生。

裝飾

最後,在麒麟頭上粘貼裝飾品。把麒麟的眼睛、嘴巴、下巴、耳朵、鼻子、腮等粘上人造毛、羊毛或兔毛。然後根據麒麟頭本身底色搭配,安裝彩色絨球在鼻子、小翅、腮等部位。最重要的一點是,在麒麟額頭上裝明鏡,再貼上許多小金屬片,這些都是細緻繁雜的工序。

經過數十個步驟,何滾流憑著熟練的技術,一個個製作精良、色彩豔麗、栩栩如生的麒麟頭在他的手中變了出來。

開拓創新傳承發展

石龍麒麟頭製作是綜合了綁紮、糊工、繪畫、圖案、裝飾等工藝的藝術品。延續百年的傳統手藝,一直以工藝精湛獨到,麒麟頭形象獨樹一幟,產品堅固耐用而聞名。其製作有獨特頭部設計,精美的彩繪、裝潢,具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和保留價值。所製作的產品遠近聞名,深受市民喜愛,在港澳臺珠三角等地區美名遠播,連遠至海外的華人也會專程慕名來定製。每逢新春過年、喜慶佳節都是最為忙碌的時候,需加班加點趕做訂單。

但由於手工扎作麒麟頭利潤不高、製作工序繁瑣、枯燥乏味、又辛苦,製作過程中如果在某環節一不小心出錯,就會前功盡棄,因此沒有年輕人願意投身這門行當。何滾流對此十分感慨,「如今可供年輕人選擇的職業太多,年輕人怎肯安安靜靜坐上一天,只為扎作一個漂亮麒麟頭?」儘管麒麟頭扎作技藝日漸式微,何滾流仍然堅守秉承著祖輩的傳統技藝,製作經營麒麟,為保護石龍麒麟製作技藝,傳承麒麟文化。

如今,何滾流正積極開拓麒麟新產品,提高品牌價值,積極參加各類展示展演活動,並與時俱進,通過在網際網路上進行推廣銷售,將家族傳承的麒麟製作工藝發揚光大,在這日漸式微的行業裡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傳統手工藝,需要後人繼承發揚。令何滾流較為欣慰的是,自己的兒子也會抽空幫忙經營麒麟銷售,學習製作技藝,這意味著這門手藝還能夠繼續傳承下去,延續這古老的手藝扎作,守護著這門非遺技藝。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石忠情通訊員:朱梓佑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童丹

相關焦點

  • 醒獅頭、燈籠仔、麒麟、麥芽糖……石龍這些非遺項目成功引起了...
    醒獅頭、燈籠仔、麒麟、麥芽糖……石龍這些非遺項目成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作為全國面積最小的鎮及「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石龍現存的省、市級非遺項目共有六項之多。
  • 指尖上的百年傳承——內江資中木偶戲薪火相傳
    資中木偶劇團是四川僅存的3個木偶劇團之一,有著上百年歷史的資中木偶在新中國成立的70年裡,一代又一代木偶傳承人在堅守、創新、發展的歷史變革中,將資中木偶劇團的「扁擔精神」不斷傳承!薪火相傳 資中木偶源遠流長然而在解放前,資中木偶不管從表演形式,還是木偶種類都與今天大相逕庭。經過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發展,資中木偶已走向世界舞臺。資中木偶源於清代光緒年間,屬中型杖頭木偶。民國年間,資中大大小小的木偶戲班子共有10餘個,分布於各個鄉鎮。
  • 【新春走基層】少年醒獅社團薪火相傳 傳統醒獅煥發生機活力
    【新春走基層】少年醒獅社團薪火相傳 傳統醒獅煥發生機活力金羊網  作者:文聰  2020-01-22 過年舞醒獅,這是東莞的傳統習俗之一
  • 百年老字號東莞僅此一家!背後的堅守令人動容……
    百年老字號東莞僅此一家!有這樣一個百年老鋪——新昌鼓店店鋪內展示的各式大小鼓它們鼓形飽滿,簡潔質樸令人目不瑕接,賞心悅目東莞制鼓技藝歷史悠久,其中以石龍新昌鼓製作技藝最為著名,石龍新昌鼓是廣東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於清末民初。
  • 東莞石龍中山路:昔日繁華商業街 融入時尚新元素
    中山路是東莞有名的商業街,兩側騎樓內藏著大大小小的商鋪,憑藉廣九鐵路運輸優勢,石龍成了萬商雲集之地,中山路車水馬龍,商業繁榮,更顯石龍商貿重鎮的地位。身處其中,真有幾分穿越的意思,仿佛伸手推開那扇時光的門,就能回到百年前的繁華。
  • 透過鄉音鄉情認知歷史 讓傳統文化能薪火相傳
    書中收錄了木偶戲的來龍去脈文/圖 金羊網記者 文聰 通訊員 葉惠濤 黃啟穆舞麒麟、木偶戲、春明茶、方言民謠……如何傳承和發揚這些優秀的本土文化?東莞正在做著各種探索。2 非遺項目留下文本素材《薪火弦歌》中收錄了12項當地市級非遺項目的來龍去脈,例如,傳承百年的醒獅、木偶戲,通過味蕾鎖住鄉情的春明茶、荔枝幹,以節慶之名傳承忠孝之風的娘母會、敬老節等。「這本書通過與非遺傳承人的對話專訪和圖片展示,為非遺項目留下了寶貴的文本素材。」
  • 百年老字號石龍新昌鼓店 純手工打造東莞僅此一家
    這條始建於上世紀20年代的街道見證了石龍曾為廣東四大名鎮的繁華。新昌鼓店位於其中,雖不起眼,卻和中山路一起歷經近百年滄桑歲月。  今年58歲的葉叔(葉任和)從1982年開始跟著嶽父學習制鼓,鼓店牆壁上掛著三位先人的照片,據葉叔的妻子介紹,「新昌鼓的創始人叫鍾街,如果活到現在應該都一百五十多歲了。」而新昌鼓店至今也有了八九十年的歷史。
  • 東莞石龍諸多美譽的西湖村將升級改造
    大洋網訊 位於東莞石龍鎮南面的西湖村,是東莞歷史最為久遠的村落之一,現為東莞經濟發達村,更擁有「東莞市文明標兵村」「綠色示範社區」「東莞市環境優美社區」和「廣東省生態村」等諸多美譽。據悉,彩色林建設是推動美麗東莞建設的重要部分,也將是不斷充實宜居宜商石龍品質內涵的重要內容。石龍鎮把彩色林建設與城市精細化治理相結合,打造美麗的彩色石龍。在保護與改造中傳承西湖村還投入修繕西湖祠堂項目,以東莞清中期祠堂建築風格為基調,並與村內竹溪公祠、東沙公祠、春宇公祠相協調,採用一路三進五開間平面布局,重新修繕後的祠堂同時作為村民活動中心使用。
  • 日本三協集團模具研發重心落戶石龍 與東莞同步「創新驅動」
    而紮根石龍發展20餘年的日本電產三協電子(東莞)有限公司也在日前作出將集團的模具研發部門從日本本部及臺灣遷至石龍工廠研發中心的決定,誓與東莞一起「創新驅動」,共謀發展。  日本電產三協電子(東莞)有限公司是日本電產三協株式會社在石龍投資的企業,主要生產微型馬達。
  • 東莞一家百年老店將當地獅頭做到了世界
    文/金羊網記者 餘曉玲圖/金羊網記者 王俊偉每年春節,東莞城鄉各地,都有敲鑼打鼓舞醒獅賀新春的習俗。對於醒獅來說,「獅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用竹藤、紗紙為材料,純手工製作獅頭非常考驗手藝人的技藝。
  • 京劇譚門薪火相傳七代而不絕,精神永在!
    京劇譚門薪火相傳七代而不絕,精神永在!還不到我的三分之一呢。」1945年出科後,譚元壽曾為荀慧生「挎刀」,參加裘盛戎的班社。1949年自行挑班,1954年加盟北京京劇團。在大師雲集的集體中,他的演技逐年走向精到嫻熟、漸成大家氣候。譚元壽不僅在繼承傳統戲方面卓有成就,最為大眾熟知的角色還是樣板戲《沙家浜》中的郭建光。
  •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2020-11-05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快要過年了,離開東莞前,記得給家裡捎上這些東莞特產···
    在東莞的朋友們,辛苦打拼一年,終於可以返鄉一家團圓了。家裡有讓人惦記的父母孩子,一定要帶點東莞特產回去,給他們嘗嘗····東莞的特產有很多:莞香、莞草、冼沙魚丸、虎門白沙油鴨、糖不甩、東莞臘腸、虎門麻蝦、萬江腐竹、寮步豆醬、厚街蛋卷、石龍麥牙糖、道滘裹蒸粽,東莞米粉,石龍麥芽糖柚皮。
  • 福鼎佳陽:讓畲族文化薪火相傳
    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畲族服飾福鼎鳳凰裝製作技藝列入第三批福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閩東畲族傳統服飾製作技藝(福鼎)列入寧德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福鼎市金鳳畲族服飾有限公司被授予「閩東畲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示範點」,2015年至2020年間多次參與國內外大型民族服飾展演活動,並獲得12項殊榮。
  • 薪火相傳 踵事增華 漫談拜師的意義與重要性
    經過數百年的積澱,「京作」作為中國北方古典家具的集大成者,鐫刻出奢華、沉穩、大氣、高貴的氣質,異於蘇作靈秀、典雅、精巧,廣作厚重、豪奢、繁複的特點。頤和園藏紫檀福慶紋扶手椅光陰荏苒、白駒過隙,數百年間,一代代相沿相襲,箕引裘隨,田燕波先生即是當代翹楚。然歲月如梭,如何遴選優秀的繼承人,將集大成、數十年心血凝成的技藝傳承下去?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播出
    日前,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作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的焦點從可移動文物轉為不可移動文物,聚焦古建的修繕保護,從宮牆之內故宮守護人的工作視角解密600年故宮丹宸永固背後的故事,帶觀眾踏上故宮的再發現之旅。
  • 電產三協所有研發部門 將從日本本部遷至石龍
    ■日本電產三協石龍工廠研發中心已於今年建成並投用 通訊員供圖  近日,位於石龍鎮的日企日本電產三協電子(東莞該企業東莞負責人透露,日本電產三協的模具研發部門將在年內從日本本部遷至石龍鎮,隨後所有研發部門都將從日本遷至石龍。這將是日本電產送給石龍鎮的又一個「大禮包」。
  • 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全球華人漢字書寫倡議八周年紀念...
    2020年12月5日上午, 薪火相傳全球華人漢字書寫倡議八周年紀念活動在京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協會、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活動中心主辦、盛世融源集團有限公司、盛世融源文化產業(北京)有限公司承辦。
  • 石龍中學建校九十周年教師校友書畫攝影作品展舉行
    7月24日,一個別具溫度與情懷的展覽——&34;石龍中學建校九十周年教師校友書畫攝影作品展在嶺南美術館(4、5號展廳)拉開帷幕。  此次展覽匯集現在及曾在石龍中學工作的教師、歷屆校友的優秀作品百餘件(書畫作品62件、攝影作品46件),展示了石龍中學
  • 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昔日戴先生筆下的「幽長幽長寂寥的雨巷」消失了,這裡是一一條條洋氣時髦的商業街,往日繁鬧生意火爆的百年小店也沒了,一間間韻味十足的新型連鎖店簇擁著熱鬧起來了。你來我往、川流不息的顧客與商家,使得這裡充斥著浮躁的氣息。只有老巷口模樣未大改,但也只是第一眼望過去像從前而已了。北京城,你學了好多新東西,你國際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