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合眾國走過近一百年的時候,官僚機構膨脹,職位泛濫,行政效率低下,政府公信力下降;公眾抱持對腐敗越來越寬容的腐敗泛化心理,全社會缺少誠信。合眾國走到十字路口,該何去何從?
作者|徐華娟
美國的「鍍金時代」,是合眾國走到十字路口的時代,這時該何去何從?此時,社會上出現了改良主義思潮並促使政府採取行動,這被歷史學家們稱為進步主義和進步主義運動。由此美國開始了「吸進新鮮氧氣,吐出毒化的廢氣」的進步時代。從鍍金時代到進步時代之間並沒有嚴格的分界線,史學家們通常把1880—1920年稱為進步時代。
【建立文官制度】
政黨分贓制是當時美國政治腐敗的最集中表現,然而其分贓劣行早有傳統,並有跡可循。自託馬斯·傑斐遜和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創建了政黨制度以來,關於政黨分贓的佐證便不絕於耳。有1801年卸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的「星夜任命」,有繼任總統託馬斯·傑斐遜秉持的「適當分享」原則,有1829年安德魯·傑克遜倡導的官職「輪換制」,及各界政府官員隨選舉而進退的「走馬燈」現象和政權易手時的「大換血」。當合眾國走過近一百年的時候,官僚機構膨脹,職位泛濫,從1792年到1881年政府職位從780人增加到10.7萬人;行政效率低下,政府公信力下降;渴望加入公職行列成為政府內聚力,總統身邊圍繞著眾多「跑官要官」的金主;公眾抱持對腐敗越來越寬容的腐敗泛化心理,全社會缺少誠信。
雖然從1787年美國憲法中我們沒有找到合眾國選拔官員的規制,但是亂象不會永恆不變。一些有識之士在力圖剷除官職分贓這一政黨政治頑疾時,提出以英國經驗作為參考在合眾國實行文官制度。1880年,新一屆總統詹姆斯·加菲爾德決心改變和廢除分贓制。他說:「政黨分贓制下的政客像攔路搶劫的強盜,只不過他們掏出的不是手槍而是求職書!」雖然加菲爾德不幸被求職未遂者刺殺身亡,但此事件促使1883年國會通過了《彭德爾頓法》,即議員彭德爾頓提出的結合美國自身特點,建立以考績制選拔錄用文官並且常任的美國文官制度。《彭德爾頓法》的出臺正值美國工業革命已經完成,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空前發展之時,考績制選拔也是對社會發展的適應。以考績制選拔錄用的文官不再因執政黨的更迭而更換,它有助於專業化、高素質的人才參與競爭,有助於美國政府工作的連續性和國家政策的穩定性。隨著時代發展的需要,20世紀以來,美國又先後出臺一系列法案,改革文官制度,完成獎勵機制,形成了以考績制為核心的完善高效廉潔的文官制度。
【制定反壟斷法】
19世紀60年代起,美國政府順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給予鐵路建設以巨大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傾斜,不僅使鐵路建設飛速發展,而且促進了西部開發、新興城市的發展和國內廣闊市場的形成。同時也產生了龐大的壟斷企業。當時盛行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想,弱肉強食、資本權力決定一切,就連憲法保障的「自由」也成為政府放任壟斷集團為所欲為的藉口。企業巨頭則通過大魚吃小魚的「託拉斯」(trust)逐步取得對美國經濟和政治的全面控制權。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洛克菲勒的石油託拉斯和摩根的聯邦鋼狄托拉斯控制了美國全部國民財富的1/3,綁架了美國的經濟和政治,成為美國兩黨政治的支柱。
有識之士意識到壟斷的危害性,參議員謝爾曼不無擔心地指出,如果不控制壟斷,美國人最終會面對「一個控制了一切生產的託拉斯和一個決定了一切生活必需品價格的主人」。在謝爾曼等國會議員的推動下,1890年國會制定並通過了美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反壟斷法——《謝爾曼反託拉斯法》。然而工業巨頭和鐵路大亨千方百計地迴避法律的約束,鑽法律的空子,致使《謝爾曼反託拉斯法》沒有取得反託拉斯的明顯效果。
1901年,年輕的西奧多·羅斯福繼任總統,他堅信總統的職責就是保護公眾利益,限制和打擊各種特殊利益集團。為此,羅斯福扮演了反託拉斯的改革者角色,首先拿摩根、洛克菲勒、希爾、哈裡曼等「強盜大亨」控制的北方證券公司開刀。羅斯福說:「在我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體制中都存在許多重大罪惡,向它們展開堅決的戰鬥是當務之急。」在輿論界「風暴似的反託拉斯運動」的推動下,1903年美國國會通過三個法令:規定聯邦政府優先受理反壟斷案件;明確「回扣」授受雙方均屬犯罪;創立監管公司組織與運行的「商務與勞工部」。1904年,羅斯福總統責成首席檢察官對一家控股公司提起公訴,並將其解散。這些法令和舉措將美國的經濟與社會逐步引入法制軌道,將政府行為納入法律規範,壟斷公司如北方證券公司、牛肉託拉斯、美孚石油公司和美國菸草公司等相繼解散。既使羅斯福贏得了「託拉斯粉碎機」的雅號,也減少了尋租腐敗,有利於社會經濟環境的公平有序。
【重鑄政府公信力】
鍍金時代經濟高歌猛進的同時,逐利之風也催生了假藥劣食。「舌尖上」的安全問題一直縈繞在整個鍍金時代。
1906年6月30日,美國國會一天之內通過了兩部裡程碑式的聯邦法律即《純淨食品與藥品法案》和《肉製品檢查法案》,並建立了以「好鬥的雄獅」化學家哈維·威利為首組成的11人委員會組成督察機構。這個機構到1927年正式命名為「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
法案的頒布帶來了政府觀念上的轉變:政府的職責不僅僅是保護商業利益,也要保護普通民眾的利益不會受到某些商業行為的侵害。法案的頒發不僅使政府公信力得到恢復,而且使保護民眾利益、監管食品衛生也成為美國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立法解決和改善勞工工作條件】
工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工人的生活狀況卻日益惡化:工作時間過長、工資過低、環境惡劣、女工和童工處境悲慘。社會的貧富分化已經到了危險的境地,佔全國人口1%的富人佔有全美財富的87%。如亨利·勞埃德所說,財富的高度集中使民主政治過程大大貶值,使個人自由成為虛假的東西。19世紀70年代,工人運動和工會組織廣泛發展。1886年,「美國勞工聯合會」改組建立。1900年後,美國國會通過工人補貼費、工作時間、婦女最低工資、老年退休金等議案,「工人賠償金」制度(1902年)、最低工資規定(1912年),八小時工作制(1916年)及改善工作條件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立法陸續建立起來。
【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進步時代新聞人的輿論監督,也直接或間接地推進了國家治理和反腐敗頂層設計的進程。19世紀80年代普利茲在其報紙上撰文,主張對奢侈品、遺產、大宗收入、壟斷企業和特許公司課稅,把關稅改為財政稅,改進文官制度,懲治政治上的腐敗行為。他的競爭對手赫斯特做得更加生動和強烈,令權貴們暴跳如雷。新聞媒體對黑幕的揭露,敦促了國家治理體系中重要的部分——政治改革的完成,而政治改革的成功又帶動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20世紀20年代,美國進入相對繁榮的時期。在政治淨化、政府公信力提升、行政效率提高、市場公平有序、民生和諧安定的大前提下,開始了普遍的「美國夢」,而夢想的實現還要依賴於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備和治理能力的持續提升。
(來源:學習時報)
美國的經歷提供給大國崛起的啟示
作者|劉永濤
儘管中美兩國所處的歷史階段和發展環境大不相同,但19世紀後半葉美國遇到的問題和挑戰,也可資觀察中國快速發展面臨的問題。中美兩國均以驚人的速度獲得迅猛發展,城市擴張,物質財富增加,生活也是顯得緊張忙碌。美國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和技術強國。中國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的36年裡,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空前的速度推進國家四個現代化建設,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經濟增長與物質繁榮背後所呈現的尖銳社會矛盾和衝突乃至體制缺陷,嚴重地制約著國家對實現本國綜合國力進一步發展目標的追求。因此,無論是政府還是國民,均需適應工業和城市發展所刺激起來的社會與文化的變化,須調整其法律和行政管理方法,以適應一種充滿巨變且錯綜複雜的時代。
20世紀初美國開啟的進步時代,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和治理,為後來美國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乃至稱雄世界提供了可能。有三位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威廉·塔夫脫和伍德羅·威爾遜——任職於這個時代,他們的施政理念和政策實踐可以給人們提供一定的啟示。
第一,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倡導旨在保護消費者利益、制約大企業壟斷的「公平施政」理念。羅斯福把總統稱為「人民的管家」,並使自己成一個強勢總統。他上任後,便著手弄清楚當時存在的重大的全國性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並爭取獲得選民和國會的支持和同意。在他看來,「政府是否有能力控制託拉斯」是一個重大問題。必須樹立聯邦行政部門的權威,利用反託拉斯法去對付企業壟斷或商業不公正行為,譬如政府對美國菸草公司、杜邦公司、紐哈芬鐵路公司和美孚石油公司進行起訴。不過,他也意識到,工業發展是必然的,大企業為國家贏得了世界的工業領導地位,因此對託拉斯實施打擊但不是破壞它。美國需要大企業,但要求有一個強大的政府去監督它們。
需要提及的是,正是在羅斯福執政時期,隨著馬漢的「海權論」問世、美西戰爭的經驗以及對德國和日本日益膨脹野心和勢力的認識,美國開始建立一支旨在確保自身利益、放眼全球的強大現代化海軍力量。
第二,通過立法途徑治理國家。威爾遜認為只要國家對競爭加以保護和鼓勵,經濟上的自由放任原則將會發揮作用,但憎恨政治上和商業上的腐敗現象。他主張以立法形式去規範政治及商業競爭行為。1913年通過的關稅法使許多特權得以被取消。聯邦儲備法是威爾遜任內最重要的法令之一,它糾正了美國銀行業和通貨中幾乎所有的弊端。在稍早的1906年,美國國會更是通過了《衛生食品和藥品條例》和《肉類檢驗條例》。
第三,在基本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之後,著手對社會進行改良。一方面,社會知識界、新聞界和文藝界對社會弊端及醜惡悲慘現象給予無情的揭露和尖銳批評。「醜事揭發者」們利用他們以事實為基礎的生動作品(這個時代造就了小說家德萊塞、傑克·倫敦,以及小說《鱆魚》的作者諾裡斯,還有現實主義畫派和「垃圾箱畫派」等),喚起美國社會道德及良知的重新覺醒,剷除愚昧和無知,促使社會發生新變革。另一方面,政治及知識精英們系統地提出實施社會改革賴以採取的科學態度和方法,倡導對社會難題和危機實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他們既提出對呆板拘謹的思想體系抱懷疑和批評態度,又認為以條理嚴謹、冷靜而科學的方法作為改造社會的根本原則。美國實用主義哲學以及經驗實證方法,成為當時用於改造美國社會的一劑良方。
(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