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苗族蠟染:把花鳥山川繪入歷史長卷

2020-12-17 中國青年報

    中青在線貴州9月19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煜)苗族婦女手執銅質蠟刀,沾取適量蜂蠟,無需圓規直尺,就能在布料上勾勒出流暢的線條,轉動手腕,一幅精緻的圖畫就逐漸成型。今天上午,「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遺媒體團來到了貴州省丹寨縣寧航蠟染技藝傳習所,探秘了苗族蠟染,並親身體驗了蠟染製作。

蠟染大師在繪製百鳥圖

    苗族蠟染被稱為「東方第一染」,是為生產者自身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其產品主要為生活用品。苗族蠟染分點蠟和畫蠟,從圖案上又分為幾何紋和自然紋兩種。丹寨苗族蠟染以自然紋為主的大花居多,這種圖案造型生動、簡練傳神,鄉土氣息十分濃厚。

染色池

    韋琴是土生土長的苗族人,自小生活在丹寨,現在是蠟染基地培訓課堂的講解老師。因為偶然上了一堂蠟染課,韋琴與蠟染結緣,從此一頭扎進蠟染的世界無法自拔。「蠟染就如同寫毛筆字,靜心靜神,也是修身養性。」她始終記得老師傅說過的話。

    蠟染基地的老師傅們,個個一身好本領,卻大都不善言辭,因為不善表達而無法很好地教授慕名而來的學藝人。於是,性格開朗的韋琴自然地擔任起講解老師。

    白天,韋琴在蠟染基地二樓授課,晚上就去一樓點蠟室跟著老師傅學習。日子久了,從對蠟染的一知半解,到對蠟染工藝爛熟於心,面對學生們提出的關於蠟染的任何問題,韋琴都能遊刃有餘。

蠟染大師教記者畫蠟

    製作蠟染的主要材料是布、蜂蠟、蠟刀與藍靛。蜂蠟遇冷凝固很快,無法使用毛筆沾取繪製,因此苗族的祖先創造出了銅質蠟刀;藍靛則是由板藍根、大青根按一定比例兌上水與食用鹼製成。蠟染製作步驟則分為點蠟、染色和脫蠟。點蠟是指將蠟畫在布料上;染色則是用藍靛浸染布料,浸染次數越多,時間越長,則顏色越深;脫蠟是指把上過蠟的布料放在熱水中煮過後,迅速浸入冷水中揉洗,清洗掉蜂蠟。

    相較於蠟染老師傅們,韋琴的技藝並不高超,閒暇時,她喜歡做一些簡單的衣服與裝飾品,「親手點染而成的服飾,不論是自己穿戴還是送給朋友,都覺得很開心。」

    在蠟染老師傅裡,有一位讓韋琴格外尊敬。53歲的蠟染大師楊而朗,因為十幾年前的一次意外,失去了右手。意外並沒有擊垮她,天性好學的她用左手學習繪畫,繼承了母親製作蠟染的全部手藝。她的蠟染作品《母愛》在第八屆深圳文博會上獲得創意金獎。

楊而朗用左手作畫

    蠟染老師傅們技藝精湛,那些複雜精美的圖案她們提起蠟刀就能勾勒出來,且線條流暢,讓人驚嘆。蝴蝶紋、魚鳥紋、星辰山川……鍾愛自然紋的丹寨苗族婦女把花鳥山川繪在了布料上,也繪在了歷史長卷上。而現在,貴州省丹寨縣寧航蠟染技藝傳習所正努力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傳播開來,讓世界記住這筆驚豔的歷史財富。

編輯 袁瑞

相關焦點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湖北...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湖北行啟動
  • 苗族蠟染手工技藝,點蠟成花
    廣西非遺【苗族蠟染手工技藝,點蠟成花】融水縣苗族蠟染製作手工技藝源遠流長,早在秦漢時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蠟染技術,據記載:「用蠟繪花於布而染之,既去蠟,則花紋如繪」,這種蠟染布曾被稱為「闌幹斑布」。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文化,蠟染技術
    今天,苗族頭戴銀花帽、龍鳳冠、銀牛角,穿銀花衣,頸掛銀項圈、銀鏈等富於了一種新的內容,由過去的僅為避邪而演變成為一種光明和美的象徵。苗族是廣泛使用蠟染的民族。苗族人民盛穿蠟染衣裙。五彩斑爛的蠟染布及其製品不斷受到國內外人民的喜愛,蠟染的起源為何?
  • 喜迎十九大 | 這樣的十九米山水長卷 你見過嗎?
    滻灞長久的發展需要用文化的力量引導堅定文化自信讓文化成為實現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力量源泉「不忘初心·砥礪奮進——西安滻灞生態區喜迎十九大主題書畫藝術作品展」在滻灞生態區正式拉開帷幕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召開,展現滻灞生態區五年來發展成果,10月13日上午,由西安市文明辦指導
  • 貴州非遺丨揭秘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
    2006年,苗族蠟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經過歷史洗滌的蠟染作品,看似平凡,卻又在不經意間散發著詩意的鮮活,浪漫的色彩和手工藝的不斷創新經久不衰,魅力不減。蠟染流行於苗族、布依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雲貴川湘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貴州分布最為密集,又被稱為「蠟染之鄉」。貴州的苗族蠟染有多種類型,因地理位置和支系信仰差異而形成各自的風格。這裡就不得不提到織金型蠟染,其圖紋多取材於自然界的動植物、民間故事、龍紋等。蠟染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顯得樸實大方、清新悅目,應用於服裝和各種生活實用品。
  • 苗族傳統印染技術—蠟染
    一、蠟染的起源蠟染古稱「蠟纈(音xié)」是我國古代三大蜡纈、絞纈、夾纈防染技術之一。蠟染是指用蠟加熱熔化塗繪於織物,將織物於染液中染色。由於染液不能滲透塗繪中的蠟部分,而保留織物原有色彩,其餘部分則染上了染料顏。二、苗族傳統蠟染的工藝流程苗族傳統蠟染將棉布、麻布進行繪染,在畫蠟前先用草木灰或牛糞煮二三小時進行漂白、曬乾。丹寨、三都「白領苗」用蘑芋漿在布的背面均勻平塗,幹後再用光滑的牛骨將正面布磨光磨平,然後才繪蠟於織物上。
  • 苗鄉蠟染:傳承千年的古老工藝,藏在大山深處的藍色圖騰
    貴州的更是源遠流長,《貴州通志》記載:「用蠟繪花於布而染指,既去蠟,則花紋如繪。」蠟染最重要的染色原料是植物藍靛,所以我們見到的大部分蠟染作品都以藍色為主要色調。事實上,彩色蠟染在古代早已盛行。之後這批文物被確定源於宋代,已1000多年的歷史,可見宋代時期苗族彩色蠟染的藝術已經相當成熟。除此之外,1965年,人們在敦煌莫高窟中隸屬於唐朝石窟中的122窟、130窟都發現了飛鳥花紋纈絹。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的三色蠟染以及先藏於日本正倉院的「對樹象羊蠟纈屏風」屬於唐朝時期的彩色蠟染。
  • 古代傳統工藝的代表,手工藝草編與竹編,民間工藝丹寨苗族蠟染
    麥草貼畫集油畫、工筆畫等藝術於一身,多表現花鳥蟲魚,虎嘯深山,鹿鳴翠谷,懸流飛瀑等題材,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草編手工藝是我國民間藝術的重要一項內容,它反映和體現了我國古代簡樸,審美意識和觀念,有一定的價值。
  • 丹寨苗族蠟染文化特展開展 再現千年「窩妥」古韻今風
    郝燁 攝  中新網石家莊9月30日電 (高紅超 郝燁)千年窩妥——丹寨苗族蠟染文化特展30日在河北博物院開幕,一件傳承了數代人的「窩妥」(蠟染衣)及其流傳千年的旋渦形紋樣、丹寨縣蠟染技藝傳承人的代表性作品及融合現代時尚元素設計的蠟染文創產品,向觀眾展現了千年「窩妥」的古韻今風。  在苗語中,「窩」者,衣也;「妥」者,蠟染也,「窩妥」即指蠟染的衣服。
  • 蠟染大師王月圓:以刀代筆,繪製指尖藝術
    有的地區是照著紙剪的花樣確定大輪廓,然後畫出各種圖案花紋。繪出大輪廓,便可以得心應手地畫出各種美麗的圖案。染色浸染的方法,是把畫好的蠟片放在藍靛染缸裡,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後取出晾乾,便得淺藍色。再放入浸泡數次,便得深藍色。
  • 神奇的貴州蠟染[圖文]
    苗族女子的裙子上都用到蠟染苗家小夥子在選擇對象時,就要先看看姑娘蠟染染制水平。因此,每逢節日慶典,姑娘們都要將精心製作的蠟染服飾穿戴出來,爭奇鬥巧比高低,使每次群眾聚會都成為自然的民族蠟染刺繡大聯展。婚姻、生育這樣的人生大典,也是蠟染文化充分體現的時候。曾經一位苗家姑娘的婚禮上,新娘身上穿了自己精心準備的二十四條蠟染裙,這重達四十斤的蠟染裙成了姑娘一生中最沉重卻又是最輝煌的一次穿著。
  • 【中華千秋頌】走進千年長卷,尋找關於「神奇動物」的紋飾密碼
    上期文章,我們通過中華千秋頌中「雲紋」這一傳統紋飾,探究了民族的傳統美學。撥開「雲霧」之後,本期內容我們將繼續展開中華千秋頌文化放大鏡的旅程,走進古代文物器具中的「神奇動物園」,在壁畫上捕捉那些「珍禽異獸」,體悟傳統文化的魅力。
  • 扎染|蠟染|苗繡,邊城敘永讓苗鄉千年技藝,再現獨特魅力
    她位於四川盆地南緣,地處成都至貴陽,重慶至昆明兩大軸線交匯點,與貴州、雲南交界的南來第一城――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自唐置藺州、元置永寧路以及明設永寧宣撫司以來,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正是在浩瀚的歷史時空裡,歷經風雨滄桑的敘永,不僅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而且商賈雲集,自然形成了川滇黔三省的物資集散地,素有川南門戶之稱。
  • 少兒創意美術《苗族蠟染畫》,第一個女孩的作品真的驚豔!超漂亮
    《苗族蠟染畫》適合7-12歲年齡段準備材料:砂紙、油畫棒。教學目標:1.了解苗族人民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工藝美術技藝「苗族蠟染」;(川黔滇苗族蠟染是用一種特製的蠟刀點蠟,以蜂蠟熔汁繪花於白布上,染色後取出煮幹水中,蠟去則花現。)2. 第四次人物練習,鞏固人物刻畫方法,掌握人體結構及比例,複習之前所學知識;訓練色彩裝飾能力與細節刻畫能力,提升畫面的美感。
  • 走進中國蠟染藝術之鄉,感受濃鬱苗族風情,丹寨非遺文化體驗
    它民族文化非常豐富,擁有七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賈、苗族苗年、苗族服飾、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舞。想要全面了解苗族文化,可以到丹寨非遺小鎮。非遺小鎮是一座以苗族、侗族傳統建築風格為基礎,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苗侗少數民族文化為內核,全方位了解體驗苗族蠟染、刺繡、古法造紙、銀飾鍛造等非遺項目。丹寨是中國最著名的蠟染藝術之鄉,苗寨中的女性學習蠟染技藝,著裝精美,繡有古色古香的苗繡圖案,極為耀眼。進入丹寨這些苗族鄉村中,會體驗到濃鬱的苗族風情。
  • 「中國丹寨非遺周」:從苗族蠟染、古法造紙到非遺旅遊與論壇
    苗族蠟染區中,一排排桌子擺放著白麻布、熔蠟筒,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據悉,目前,丹寨縣擁有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苗族賈理、苗族苗年、苗族服飾、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舞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此外,還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1項,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累計34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累計152項。
  • 苗族繡娘直播帶貨 畢節蠟染刺繡作品暢銷北上廣
    苗族繡娘直播帶貨 畢節蠟染刺繡作品暢銷北上廣 發布時間:2020-04-29 10:20:56      來源:畢節日報
  • 「「文脈頌中華·名家@傳承」網絡主題傳播」趙季平:從民族音樂...
    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各傳統文藝門類湧現出的名家名作、奇技絕活,數不勝數、洋洋大觀。這些凝聚了民族智慧、氣韻、神採的文化瑰寶,為後世的文藝創造提供了營養豐富的巨大寶庫。當代的中國文藝要獲得更加綿長深厚的發展動力,形成獨具魅力的精神標識,就必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禮敬中華優秀傳統,寫好繼承這篇大文章。在從文藝高原向文藝高峰邁進的路上,紮實繼承傳統又努力開拓創新的文藝名家,既是奠基人,也是引領者。他們堅持守正創新、培根鑄魂,將藝術創造和藝術精神的接力棒一代代傳承下去,同時又潛移默化影響到公眾,為涵養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出了重要貢獻。
  • 畢節苗族繡娘直播帶貨,蠟染刺繡作品暢銷北上廣
    今年以來  織金縣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大數據優勢藉助直播平臺推廣苗族蠟染刺繡進一步拓寬營銷渠道對接市場需求通過產業帶動讓「指尖上的芭蕾」跳上直播大舞臺也讓織金萬名繡娘搭乘電商快車邁上致富高速路▲繡娘正在直播在貴州巧姐民族蠟染刺繡傳媒有限公司產品展廳,織金苗族繡娘楊林先和楊君正在YY直播平臺向網友們推介織金蠟染刺繡
  • 【「文脈頌中華·名家@傳承」網絡主題傳播】趙季平:來自泥土的...
    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各傳統文藝門類湧現出的名家名作、奇技絕活,數不勝數、洋洋大觀。這些凝聚了民族智慧、氣韻、神採的文化瑰寶,為後世的文藝創造提供了營養豐富的巨大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