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問你:「媽媽,什麼樣的人可以被稱為勇敢?」你會怎麼回答?
可能很多人會回答見義勇為、俠肝義膽、拔刀相助等等,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些都太遙遠了。
著名女作家三毛曾在她的文章《少年愁》中說:「我們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實實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給我們的重負,才是一個勇者。」
人生就是一個苦難接著一個苦難,對於一個孩子來說,能夠面對生命中的苦難、肩負生活給予的重擔,就是一個勇敢的人。
無獨有偶,民國才女林徽因,也在《寫給女兒的信》中,說過類似的話。
林徽因有兩個孩子,兒子梁從誡和女兒梁再冰。兩個孩子從小就非常優秀,學習拔尖,最終以優異的成績,雙雙考入北京大學。
自古才女多細膩,一兒一女能夠如此優秀,與林徽因的諄諄教導有著莫大的關係。
在林徽因的教育下,梁從誡和梁再冰在年幼時,就已經養成了讀書、看報、寫日記的習慣。即使在戰亂時期,孩子不能到學校去上課,林徽因也會在家監督兩個孩子學習。
1937年,盧溝橋事變已經爆發。彼時,林徽因正在五臺山考察古建築。忙碌之餘,思念女兒心切的林徽因給8歲的女兒梁再冰寫了一封信,信的開頭是這樣的:
「寶寶,媽媽不知道要怎樣告訴你許多的事,現在我分開來一件一件地講給你聽。」
就這麼一句簡單的話,曾經幾度讓筆者落淚——作為一個母親,林徽因特有的細膩就藏在這樸實無華的文字之中。
由於考慮到女兒年僅8歲,林徽因按照第一、第二、第三的順序,向梁再冰敘述了自己的行程和近況,還親手畫下地圖,以便女兒能夠看懂。
並且出於一個母親的愛,林徽因叮囑女兒:最要緊的是身體好、讀書好,別的不用管;要聽大姑姑的話……
在信中所述的11件事中,林徽因專門向女兒說了這麼一句話:「我覺得現在我們做中國人應該要頂勇敢,什麼都不怕,什麼都頂有決心才好。」
能夠把孩子成功培養為精英的父母,總能知道該在什麼時候教會孩子什麼道理。林徽因就是這樣的母親。
在那樣一個動亂的年代,短短的一封信豈能把一個母親的愛全部表達出來?但林徽因仍然不惜筆墨告訴孩子:要勇敢。
什麼是勇敢?就是懂得保護家人、在面對失敗時不氣餒;若是兒子,將來能夠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若是女兒,將來能夠做一個為母則剛的大女人——這就是勇敢。
教育學家認為,要培養孩子的勇氣,至少要做到以下三件事:
一、多鼓勵孩子
對於小孩來說,這個世界既是有趣的,也是未知的——而未知,常常會給人帶來恐懼。很多孩子小時候學習遊泳卻不敢下水、成年以後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創造新的事業,都是源於內心的恐懼。
對於父母來說,就要在孩子尚且年幼的時候,多鼓勵他們,告訴他們:「只要克服這個困難,你就長大了;克服這個困難之後,你會感到無比的喜悅和成就感。」
二、多讓孩子與小夥伴單獨玩耍
很多人因為害怕小孩學壞、擔心他們出現什麼意外,或者害怕被別的小孩欺負,從來不敢讓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小孩單獨玩耍。
但實際上,在老鷹翅膀下長大的小鷹是永遠學不會飛翔的。一群小孩在一起玩耍時,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意外情況,學會處理這些意外情況,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三、父母一定要陪伴在旁
正如上面所說,孩子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意外情況,他們終究還是孩子,有的意外可能會遠遠超出他們的處理能力。
而作為成年人,父母在放手讓他們學會獨立的時候,也一定要陪伴在他們身旁,以便出現不可控制的突發情況時,能夠及時掌控局面。
魯迅先生曾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天真無邪的孩子,將來也可能會像現在的我們一樣,遭遇小人的算計、背負生活的壓力、奔波於人情世故之中——而真正勇敢的孩子,是可以在看破這些人生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強者,不是沒有眼淚的人,而是含著眼淚奔跑的人。」
我們教育孩子,不是要把他們教育成沒有眼淚、麻木不仁的人,而是要培養成堅強、獨立、跌倒了能夠再站起來的人。
人人都能做父母,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培養出這樣的孩子。作為父母來說,與其眼巴巴地望子成龍,不如學著去教他們怎麼成龍。在此,建議各位讀一讀《精英父母》叢書,不僅可以教你如何教育孩子,還能讓孩子學會自我完善。
這套書共有5冊,包含《好性格讓孩子受用終生》、《好父母不吼不叫》、《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孩子,為你自己讀書》、《洛克菲勒給孩子的38封信》,需要的朋友,點擊下方商品卡片購買。
願每個孩子永遠都能生活在陽光裡,可以不用在風雨裡成為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