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新課標,新高考和新教材」將全面啟動背景下,2020屆高三師生,如何利用寶貴的八十多天時間,讓備考有譜有序有效的進行呢?科教新報·新湖南客戶端特邀長沙市第六中學歷史教研組長陳志榮,共同探討基於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三歷史備考。
本期嘉賓:陳志榮,女,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長沙市第六中學歷史教研組長,高三歷史備課組長,任教高三多年。
「一核四層四冀」的高考評價體系,2017年新課程標準以及剛剛頒布的2020年歷史高考大綱都告訴我們,我們當前高三複習中,關鍵是要完成夯實必備知識,提升歷史核心素養和強化答題技巧這三個具體目標。在此,我談談如何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轉變觀念,主題立意,強化訓練。
如何在高考二輪複習環節中強化核心素養的培養呢?首先它要求教師轉變育人模式,實現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到育人本位、學生素養發展本位。比如,在具體每一堂設計時可以更多確立主題鮮明的立意,避免把二輪複習上成純知識的重組課。如二輪複習的秦漢通史專題複習就可用「走向統一的秦漢」的主題來立意。引導學生在對秦漢這一特定時空環境下,在史料實證基礎上,對秦漢走向統一的必然性形成理解,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這一統一多國家的家國認同。老師在進行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時,應該有明確且側重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將五大素養的培養滲透進具體的教與學中去。
強化核心素養,還需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五大素養的專題培訓。開展包含五大素養的內涵,表現形式,試題的考察方式和相應的解題方式等內容的系統教學。例如,對於史料實證,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來教學。首先對史料進行明確的概念界定和內涵闡釋,然後以實例助學生清晰史料和史料的分類、影響史料價值的因素和評價史料價值的一般規律。在此基礎上對史料實證進行概念界定和內涵闡釋,並通過實例讓學生明確史料辨析的方法和史料實證要遵循的「一分材料出一分貨」「避免先入為主」「避免斷章取義」等原則。
讓學生在生動豐富的典例中認識史料實證並且掌握相應題型的解答方法。訓練中關鍵是要結合典型實例,切忌僅憑抽象的概念講解。對於五大素養,都需要進行這種專題訓練,而且從時間上來看,二輪複習開始時就應該進行,這樣做可以讓學生在後面學習中有意識有方法的進行自我培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領會真題,用好教材,提升素養。
進行核心素養訓練需要豐富的訓練材料。我們覺得除了教師廣泛閱讀,開拓視野,為學生精選訓練素材外,高考題和教材其實是不錯而易得的材料。
近五年的高考題,就是在2016年以來的新高考評價體系下命制的,它已經自覺的實踐著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導向和考察功能了。高考真題對我們來說,是與高考命題者對話的最好途徑。我們要把高考當作探尋命題規律的密碼、突破重點考點的捷徑、史料教學的資料來源、答題方法訓練的精緻材料、素養訓練的得力工具。我們在用高考題來實現教學時,起碼應該從這個題考察什麼重點知識、著重體現對哪一項或幾項核心素養的考察,以及用什麼方法技巧來解答這個題目這三個維度進行解讀。
高考試題的使用上,我們一輪複習可以分縱向專題分解,二輪複習從通史階段的角度組合,到高考前夕,還應該以整卷的方式幫助學生熟悉高考命題的素養考察方式。
除了高考真題外,教材其實也是很好的素養訓練素材。我們可以將教材當作閱讀文本,讓學生梳理大事時間,強化時間階段概念,閱讀地圖當作空間意識培養材料。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區分史實和歷史解釋等。還可以將人教版、嶽麓版和人民版以及最新的《中外歷史綱要》進行比較閱讀,豐富史實,把握高考的新考察動向。
三、關注熱點,寓養於思,立足終身。
「一核四層四翼」的高考導向,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要有正確的三觀,是能與生活生產實際結合的,它立足於「人」的終身發展。
要培養出這樣的人才,光憑教材和考綱知識是不夠的。作為歷史老師和學歷史的學生,應該把思考的目光投向廣闊的社會生活。時政熱點,社會新聞,國際大事,我們都要把它們當成思考的材料。家長可以為學生準備權威時政刊物,教師應該將它們與自己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班級可以採用時事播報與評點的方式,將歷史學科中培養的素養能力進行實踐運用。運用中要儘量以史學的實證理性精神來對待時政話題,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唯物史觀的方法來思考問題,在對這些熱點的關注和思考中,培養自己的家國情懷,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提供長久的動力。
這樣看來,核心素養的培養關乎國運,影響人的一生,實屬任重而道遠。我們若是抓住高考備考的機遇,實現其質的提升,豈非一舉兩得的幸事。
[責編:曾璽凡]
[來源:科教新報·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