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一世多艱,寸心如水,愛情應當「不遇天人不目成」

2020-12-22 思安瑣記

01

「一世多艱,寸心如水」

葉嘉瑩先生,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她生於民國,歷經磨難;遠離故土,傳道受業;心繫家國,榮歸故裡;一世高潔,與詩為伴。

1924年葉嘉瑩出生於北京的書香世家,葉赫那拉氏後裔。父親任職於中國航空公司,母親和姨母都是老師,外曾祖母是一位詩人,出過詩集。年少時,葉嘉瑩跟隨自己的姨母學習古詩、古書,自小接受家庭的詩禮教育。

本來養尊處優的葉嘉瑩,卻在少年遭遇死生變故。戰時,父親與家人失去了聯繫,母親抑鬱病倒,在天津接受手術時不幸染上敗血症,在回程的火車上去世,那時葉嘉瑩剛剛考入北京輔仁大學。

悲痛萬分的葉嘉瑩,寫下八首《哭母詩》,句句誅心,字字含淚。"葉已隨風別故枝,我於凋落更何辭。窗前雨滴梧桐碎,獨對寒燈哭母時。"

正值青春的姑娘,如遭變故,一夜堅強。晚年,葉嘉瑩自己作詩有雲"一世多艱,寸心如水"。

02

"不遇天人不目成"

談到愛情,葉嘉瑩認為自己沒經歷過真正的愛情。大學時,她沒有戀愛經歷,雖然自中學開始就有人向她表達好感,她卻沒有心動。她認為,愛情當如呂碧城的詞中所說"不遇天人不目成"

其中"目成"二字出於楚辭《九歌》"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滿堂美人這麼多,唯獨我與你目光相遇時,心為之所動。

"不遇天人不目成"也就是說遇不到合適的人,看不到我們喜歡和仰望的人,那是無法真正心動的。葉嘉瑩心中的愛情理想如此這般。

由於當時對愛情很懵懂,她認為,當時丈夫為了追求自己常從外地趕來看她,致使弄丟了工作。於是,出於一絲同情和過意不去,答應了對方的追求。所以雖然自己結婚生子,但實際上,她內心卻沒有經歷"不遇天人不目成"那般心動。

03

"極大的悲哀和痛苦,讓你對人生有了另外一種體會"

葉嘉瑩一生過得並不坦途。結婚後,隨丈夫到達臺灣。時局動蕩中,丈夫背負莫須有罪名入獄。葉嘉瑩也險些入獄,念在她家中尚有襁褓嬰兒要餵養,且個人只懂得讀詩,不懂政治,當局才放了她。

無家可歸的葉嘉瑩寄宿在親戚家中,一邊撫養孩子,一邊教書。丈夫被釋放後,性情大變,脾氣暴躁,丈夫得知第二個孩子是女孩時,竟然轉身離去。平日裡更是打罵孩子,婚姻生活變得煩悶無趣。終於,她得到機會前往美國、加拿大教授詩詞,才得以從無奈的婚姻中解脫出來。

葉嘉瑩將對古詩詞的熱愛投入教學之中,雖然她英語沒有那麼好,但是國外的學生卻感受到了中國古詩詞的魅力,感受到了她的熱情,她很快得到了國外學校的認可。

事業如日中天,命運又與她開了一個玩笑。大女兒和女婿在加拿大遇到車禍,不幸離世。50多歲的葉嘉瑩再次遭遇至親離去,無疑一記重創。

1974年,加拿大與中國建交後,她立刻下定決心選擇回國,將全部身心投入到她深愛的詩詞教育事業,並在2003年定居南開大學,歸根祖國,彌補曾經的去國離鄉之苦。

晚年的葉嘉瑩回憶往事,她說"一個人如果完全沒有經過挫折,都是過得很順利的生活,也不一定是好事"。我們都希望有平靜的生活,但往往生活並不遂人願。經歷挫折、苦難之後,人們可能會對生活更感恩,對生命更敬畏,對人生更敬重。我們肯定不希望經歷患難,但我們也不願被它擊倒。

經歷重重磨難,葉嘉瑩回首,提到"極大的悲哀和痛苦,讓你對人生有了另外一種體會",打破"小我"的局限,才會有更高更遠的想法。

葉嘉瑩曾說,自己並不是為了名利教授詩詞,而是出於對詩詞真心的熱愛。詩詞曾經是她艱難歲月時的陪伴和慰藉,更是在品格形成上起到關鍵作用。如果年輕人不能體會和了解,是十分可惜和遺憾的。所以,葉嘉瑩全身心投入教學與詩詞傳播,只為更多人能夠感受古詩詞帶給人們的生命之力。

04

「古人的詩,是有生命的」

葉嘉瑩一直提倡應該從幼兒就引導孩子吟誦古詩。中華文明五千年,大浪淘沙,用文字記錄著流傳下來的詩詞,那都是古人智慧的精華作品。

葉嘉瑩提到"真正的詩人,是用自己的生命來寫他的詩,用自己的生活實踐他的詩",古人的詩詞,是作者們人格、品行、德行、理想的流露和體現。

吟誦詩詞,仿若與智者先賢的對話,我們在誦讀的過程中,若能感悟詩的靈魂,詩的生命,那麼我們自己的修為也會得到提升。

杜甫詩中有雲,"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宋玉,一位中戰國時期的詞人,被唐代杜甫寫入詩句,稱為"吾師"。杜甫憶古人而詠志,訪古蹟而抒懷。宋玉一世才華,仕途終不得志,其中憂鬱亦被後世杜甫所感同身受。這也足以說明,至情至性深處是神交共鳴,這種傳遞是詩詞的魅力,也是文字的能量。

鍾嶸有言,"使貧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人們貧賤的時候不愁苦,獨處的時候不覺煩悶,無論何時都能夠保持一種心境的平和,這便是吟誦詩詞的益處。

現代,很多人沒有這樣的修養,沒有詩的感動,沒有詩的共鳴。所以,我們看現在很多人取得成績就會得意忘形,有了成功就沾沾自喜,甚至還會忘乎所以、驕奢墮落,嚴重的話還會步入迷途,斷送前程。

但是我們看,如果讀詩、懂詩,能夠在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精華,時刻自修、處處自省,方能獲得內心的平靜,處世而不亂,入世而不雜。

葉嘉瑩先生一生與詩為伴,一世與詩相依。1945年大學畢業後,葉嘉瑩在國內國外多地教書,教學生涯超過70年,桃李天下。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2016年3月25日,獲得"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如今,葉嘉瑩先生96歲高齡,累計向那南開大學捐獻3568萬元,用於教育事業。

董卿曾評價"她是白髮的先生,她是詩詞的女兒。詩詞存在於苦難,詩詞承載著苦難,就如同葉先生的一生,就像一首慢聲低吟的長詩,充滿著聚散離合各種悲歡,但是最終我們感受到的依然是愛和希望」

所以,讀詩吧。

相關焦點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一世多艱,寸心如水
    來源標題:【藝評】一世多艱,寸心如水近日,想看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尋了好幾家影院,方找到一個小小的僅有八排座位的影廳,裡面零落地坐著四五個人。這部片子悄悄地上映,想必也是悄悄地下架,微薄的票房幾可忽略。
  • 看葉嘉瑩談「不遇天人不目成」的愛情,沒有愛情的婚姻可以長久?
    葉嘉瑩先生的結婚證葉嘉瑩先生的愛情和婚姻「我可以把愛情詩詞講得非常的幽微美妙,我卻是一生從來沒有體驗過愛情看破死生,又有「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的樂觀。葉嘉瑩先生不愧為穿裙子的士,既優雅又堅強樂觀,最終也能把苦難的生活過成了詩。從葉嘉瑩先生的婚姻裡,我看到了,選擇了就堅守的淳樸婚姻觀,還有沒有遇到過愛情也一樣豁達的心態。
  • 《掬水月在手》:一世多艱,寸心如水
    這部電影講述了葉嘉瑩先生的人生經歷,時長120分鐘的影片,濃縮了太多精華,值得細細品味。由於電影正在上映,沒辦法反覆觀看,於是我便打算買葉先生解讀詩詞的書籍來看,想進一步了解葉先生。翻閱購書網站時,收穫到意外之喜——這部電影竟然有對應的同名書籍《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果斷下單購買,那一刻像是如獲至寶,心裡樂呵呵的。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採訪撰文:沙丘、曹也傾編輯:Sunny10月16日,陳傳興導演「詩人三部曲」終章《掬水月在手》全國上映。此前,這部影展在上影節、北影節以及山一國際女性影展放映,口碑爆棚,不少人甚至稱其為「年度最佳」。
  • 「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
    詞的出身與詩就不一樣,它只是歌詞,可以用來開玩笑。所以,文人筆下的詩與詞,所展現的美感也不盡相同。士大夫寫詞的時候往往比較隨意,不用像作詩那樣刻板,也不必擔心被政敵扣帽子,最幽微的思想,反而通過詞抒發出來了。葉嘉瑩常引用王國維的「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仿佛在為她不順遂的一生做一個註解。
  • 葉嘉瑩:「除了詩詞,我別無所長」
    40年來,葉嘉瑩先生安貧樂道、灑脫豁達的精神,南開大學師生有目共睹,也深受感染。這份言傳身教也成為南開大學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迦陵學舍的一面牆上,掛著葉嘉瑩寫的一首詞:「一世多艱,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裡。炎天流火劫燒餘,藐姑初識真仙子。谷內青松,蒼然若此,歷盡冰霜偏未死。一朝鯤化欲鵬飛,天風吹動狂波起。」可謂先生對自己波瀾起伏一生的悠然回顧。
  • 對話詩詞大師葉嘉瑩: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素貧賤,行乎貧賤」;   沒有完美的愛情,她選擇坦然面對,稱之為「不遇天人不目成」;   面對生死,她樂天而知命,「行乎其所當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孔子所言「仰不愧於天,下不怍於人。知我者其天乎?」是她的人生觀。
  • 《掬水月在手》:在銀幕上感受葉嘉瑩的詩意人生
    原標題:在銀幕上感受葉嘉瑩的詩意人生很多喜愛古詩詞的人都聽過葉嘉瑩的名字。這位「詩詞的女兒」一生與詩歌結下不解情緣。最近,一部關於葉嘉瑩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通過銀幕光影,我們得以感受她跌宕起伏卻寫滿詩意的一生。葉嘉瑩詩心早慧,卻一世多艱。是詩歌如日月光華,照亮了她生命中的灰暗時刻;又如一葉輕舟,渡她涉過生命的長河。那些與生命相融合的感發,那些以詩詞為舟楫的依託,讓她免於「在苦難中被磨碎」,也塑造了她一生的溫潤沉靜、堅忍持守。
  • 《幾多心影:葉嘉瑩講十家詞》
    讀《幾多心影:葉嘉瑩講十家詞》,葉先生所講的唐五代至清代十位詞人坎坷跌宕的人生、百轉千回的情感、婉轉含蓄的詞句令人久久不能忘懷,而葉先生創造的「弱德之美」一說卻是貫穿了十位詞人的一條線索。葉先生講德有很多種,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但「弱德」不是軟弱,而是在挫折中的精神堅持。
  • 詩詞大家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被贊「中國女性版《百年...
    近日,該片北京首映式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行,陳傳興導演與著名作家許知遠映後暢談葉嘉瑩的價值與中國古詩詞的當代意義等話題。影片曝光了終極海報與終極預告片。預告片中,王國維的那句「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與葉先生的「人生如夢」形成鮮明對照,再多的苦難在葉先生看來也只不過是浮生一夢。
  • 那些溫暖心房的愛情宣言,字字觸碰心扉,看完讓人沉默不語
    經過太多的緣起緣滅,受過太多的人生挫折,這些傷口似乎告訴咱們,只需閱歷過風風雨雨的人,才幹愈加淡定沉著。這個世界沒有誰陪誰走到永久,聚散隨緣,學會放下,才會有另一場的春暖花開。5.別光沉迷愛情,人品比這更重要。愛情是暫時的,人品是永久的。當愛情慢慢淡去,兩個人的關係是靠善良來維繫。好好看看他如何對待身邊的人,或許那就是你將來的日子狀況。
  • 《寶蓮燈前傳》:淺析楊戩寸心感情,一部十分寫實的魔幻愛情劇
    楊戩的苦難寸心喜歡的楊戩,卻是母親背叛天規與凡人生子的產物。沉香的悲劇正是重複著楊戩的悲劇,但不同於沉香的遊山玩水談談戀愛救媽媽,楊戩的救母之路,很難,也很苦。寸心什麼時候愛上的楊戩,我不得而知,就像我不知道楊戩什麼時候喜歡上寸心一樣。誰的孽誰的劫:寸心是備受寵愛的西海三公主,從小就活在以天庭為尊的教導下,寸心的存在代表著天宮的正統觀念,但是她卻為了楊戩屢次觸犯天條,以至於西海放棄自己,自己無家可歸。
  • 《掬水月在手》今日全國上映|古典詩詞擺渡人葉嘉瑩的傳奇人生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曝終極海報+終極預告,畫面中,葉先生充分的展現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真諦。陳傳興導演極具美學和詩意的電影畫面,將葉先生漂泊、多艱卻又如詩如歌的傳奇一生娓娓道來。她說:「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你要身經過憂患,你才會對這個詞有很深的理解……」她說:「我生平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詩詞傳給下一代人。」《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導演執導的文學紀錄片。
  • 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是日恰逢農曆六月初一,是葉嘉瑩先生的生日。我提到即將上映的葉嘉瑩先生紀錄影片《掬水月在手》,談及這部影片的主題詞「弱德之美」。大使問我如何理解「弱德之美」?彼時,我尚未深入研習葉嘉瑩先生關於「弱德之美」的著述,但從字面理解,馬上浮現老子《道德經》中的名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莫過於水」。
  • 葉嘉瑩:詩書藏於心,歲月不敗美人
    在那段生活裡,無論是出於強烈的自尊,還是為使女兒們不受悲觀情緒的影響,她一貫以平和愉悅的面容示人。在她心裡,最常憶及的是王國維的詠楊花《水龍吟》:「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墜。」我以為自己如同所詠的楊花一樣,根本不曾開過,就已經凋零了。1966年是葉嘉瑩的轉折之年。
  • 真正成熟的人,卻總是獨來獨往(一個人的孤獨是一群人的狂歡)
    如同有一種人:與人相處十分友善,但平日裡卻總是獨來獨往。待人友善是骨子裡的教養前些時日,看了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其中記錄了詩詞大師葉嘉瑩的一生。看著葉嘉瑩先生在經歷無數坎坷後,還能保持吟誦詩詞時的坦然,讓人由衷的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