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世多艱,寸心如水」
葉嘉瑩先生,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她生於民國,歷經磨難;遠離故土,傳道受業;心繫家國,榮歸故裡;一世高潔,與詩為伴。
1924年葉嘉瑩出生於北京的書香世家,葉赫那拉氏後裔。父親任職於中國航空公司,母親和姨母都是老師,外曾祖母是一位詩人,出過詩集。年少時,葉嘉瑩跟隨自己的姨母學習古詩、古書,自小接受家庭的詩禮教育。
本來養尊處優的葉嘉瑩,卻在少年遭遇死生變故。戰時,父親與家人失去了聯繫,母親抑鬱病倒,在天津接受手術時不幸染上敗血症,在回程的火車上去世,那時葉嘉瑩剛剛考入北京輔仁大學。
悲痛萬分的葉嘉瑩,寫下八首《哭母詩》,句句誅心,字字含淚。"葉已隨風別故枝,我於凋落更何辭。窗前雨滴梧桐碎,獨對寒燈哭母時。"
正值青春的姑娘,如遭變故,一夜堅強。晚年,葉嘉瑩自己作詩有雲"一世多艱,寸心如水"。
02
"不遇天人不目成"
談到愛情,葉嘉瑩認為自己沒經歷過真正的愛情。大學時,她沒有戀愛經歷,雖然自中學開始就有人向她表達好感,她卻沒有心動。她認為,愛情當如呂碧城的詞中所說"不遇天人不目成"。
其中"目成"二字出於楚辭《九歌》"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滿堂美人這麼多,唯獨我與你目光相遇時,心為之所動。
"不遇天人不目成"也就是說遇不到合適的人,看不到我們喜歡和仰望的人,那是無法真正心動的。葉嘉瑩心中的愛情理想如此這般。
由於當時對愛情很懵懂,她認為,當時丈夫為了追求自己常從外地趕來看她,致使弄丟了工作。於是,出於一絲同情和過意不去,答應了對方的追求。所以雖然自己結婚生子,但實際上,她內心卻沒有經歷"不遇天人不目成"那般心動。
03
"極大的悲哀和痛苦,讓你對人生有了另外一種體會"
葉嘉瑩一生過得並不坦途。結婚後,隨丈夫到達臺灣。時局動蕩中,丈夫背負莫須有罪名入獄。葉嘉瑩也險些入獄,念在她家中尚有襁褓嬰兒要餵養,且個人只懂得讀詩,不懂政治,當局才放了她。
無家可歸的葉嘉瑩寄宿在親戚家中,一邊撫養孩子,一邊教書。丈夫被釋放後,性情大變,脾氣暴躁,丈夫得知第二個孩子是女孩時,竟然轉身離去。平日裡更是打罵孩子,婚姻生活變得煩悶無趣。終於,她得到機會前往美國、加拿大教授詩詞,才得以從無奈的婚姻中解脫出來。
葉嘉瑩將對古詩詞的熱愛投入教學之中,雖然她英語沒有那麼好,但是國外的學生卻感受到了中國古詩詞的魅力,感受到了她的熱情,她很快得到了國外學校的認可。
事業如日中天,命運又與她開了一個玩笑。大女兒和女婿在加拿大遇到車禍,不幸離世。50多歲的葉嘉瑩再次遭遇至親離去,無疑一記重創。
1974年,加拿大與中國建交後,她立刻下定決心選擇回國,將全部身心投入到她深愛的詩詞教育事業,並在2003年定居南開大學,歸根祖國,彌補曾經的去國離鄉之苦。
晚年的葉嘉瑩回憶往事,她說"一個人如果完全沒有經過挫折,都是過得很順利的生活,也不一定是好事"。我們都希望有平靜的生活,但往往生活並不遂人願。經歷挫折、苦難之後,人們可能會對生活更感恩,對生命更敬畏,對人生更敬重。我們肯定不希望經歷患難,但我們也不願被它擊倒。
經歷重重磨難,葉嘉瑩回首,提到"極大的悲哀和痛苦,讓你對人生有了另外一種體會",打破"小我"的局限,才會有更高更遠的想法。
葉嘉瑩曾說,自己並不是為了名利教授詩詞,而是出於對詩詞真心的熱愛。詩詞曾經是她艱難歲月時的陪伴和慰藉,更是在品格形成上起到關鍵作用。如果年輕人不能體會和了解,是十分可惜和遺憾的。所以,葉嘉瑩全身心投入教學與詩詞傳播,只為更多人能夠感受古詩詞帶給人們的生命之力。
04
「古人的詩,是有生命的」
葉嘉瑩一直提倡應該從幼兒就引導孩子吟誦古詩。中華文明五千年,大浪淘沙,用文字記錄著流傳下來的詩詞,那都是古人智慧的精華作品。
葉嘉瑩提到"真正的詩人,是用自己的生命來寫他的詩,用自己的生活實踐他的詩",古人的詩詞,是作者們人格、品行、德行、理想的流露和體現。
吟誦詩詞,仿若與智者先賢的對話,我們在誦讀的過程中,若能感悟詩的靈魂,詩的生命,那麼我們自己的修為也會得到提升。
杜甫詩中有雲,"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宋玉,一位中戰國時期的詞人,被唐代杜甫寫入詩句,稱為"吾師"。杜甫憶古人而詠志,訪古蹟而抒懷。宋玉一世才華,仕途終不得志,其中憂鬱亦被後世杜甫所感同身受。這也足以說明,至情至性深處是神交共鳴,這種傳遞是詩詞的魅力,也是文字的能量。
鍾嶸有言,"使貧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人們貧賤的時候不愁苦,獨處的時候不覺煩悶,無論何時都能夠保持一種心境的平和,這便是吟誦詩詞的益處。
現代,很多人沒有這樣的修養,沒有詩的感動,沒有詩的共鳴。所以,我們看現在很多人取得成績就會得意忘形,有了成功就沾沾自喜,甚至還會忘乎所以、驕奢墮落,嚴重的話還會步入迷途,斷送前程。
但是我們看,如果讀詩、懂詩,能夠在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精華,時刻自修、處處自省,方能獲得內心的平靜,處世而不亂,入世而不雜。
葉嘉瑩先生一生與詩為伴,一世與詩相依。1945年大學畢業後,葉嘉瑩在國內國外多地教書,教學生涯超過70年,桃李天下。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2016年3月25日,獲得"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如今,葉嘉瑩先生96歲高齡,累計向那南開大學捐獻3568萬元,用於教育事業。
董卿曾評價"她是白髮的先生,她是詩詞的女兒。詩詞存在於苦難,詩詞承載著苦難,就如同葉先生的一生,就像一首慢聲低吟的長詩,充滿著聚散離合各種悲歡,但是最終我們感受到的依然是愛和希望」
所以,讀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