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崽大概從七八個月的時候開始,就開始特別喜歡扔東西。而且是不管抓著什麼東西就往地上扔。
剛開始是扔玩具,後來坐在餐椅上開始扔碗,扔勺子。再到後來是見著什麼東西,就非得拿在手裡,把小手舉得高高的,然後卯足了勁兒往地上扔。並且,扔得越遠,聲音越響,安崽就越高興。
一開始的時候,安崽扔東西,大家都會覺得小傢伙長能耐了,笑得特別開心。後來慢慢地,安崽不管拿著什麼東西,無論是貴重的還是危險的,都非得往地上扔。大家開始覺得不能再「慣著」他了,於是就開始嚴厲地制止他。
但是,這樣制止的行為卻收效甚微,安崽並沒有停止他愛扔東西的「壞習慣」。直到現在一歲多了,他還是很喜歡拿著東西就往地上扔。
《捕捉兒童敏感期的100個細節》中說,科學研究發現,當小寶寶們發現一個物體能夠和另一個物體分離的時候,他們就喜歡將手裡的物體扔出去,藉此來體驗物體與物體分離的重大發現所帶來的歡樂。
著名的育兒專家孫瑞雪表示,孩子的空間敏感期會從出生一直持續到6歲,是所有敏感期中最有趣的一個敏感期。
所謂空間敏感期,是指孩子發育到一定的階段,會通過物體的位置、運動以及彎曲的視界來探索空間,形成空間概念。
他們通過將物體的投擲,移動等動作來感知物品和空間的關係。
這也是為什麼孩子總是喜歡將手裡的東西扔出去的原因。通過把手裡的東西扔出去,然後觀察東西掉落時的運動軌跡、落地的距離甚至是落地時發出的聲音來感受空間的概念。
當孩子處在「空間敏感期」時,他的每一次扔東西都是在探索的過程,並且通過這個過程來感知世界,突破自我。這個過程不僅可以很好地鍛鍊孩子手臂和身體的力量,最重要的是,對寶寶的羅輯思維和腦力開發都有很大的積極影響。
所以,家長對於寶寶愛扔東西的行為,不應該簡單粗暴地加以制止,應該耐心地允許孩子的探索。不過,要保證這個過程是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的。
兒科醫生鄭玉巧說,幼兒有一個顯著特點,你越不讓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去做;你越不讓他動的東西,他非動不可。禁止的命令,對孩子來說相當於提醒他去做。
很多家長特別喜歡制止寶寶去探索任何一切他們認為危險的,或者是毫無意義的事情。特別是對於寶寶「扔東西」,一方面大人們會覺得重複地撿起寶寶扔下的東西很累很麻煩;另一方面,大人們會覺得寶寶將一些貴重的東西扔懷了很可惜。因此,斷定寶寶「扔東西」是一個不好的行為,所以,總是加以制止。
其實,這樣並不會讓寶寶停止繼續扔東西。而嚴厲的呵斥反而會傷害到寶寶幼小的心靈,嚴重的會影響寶寶的性格發展,變得膽小怯懦。
同時,制止寶寶扔東西也會磨滅掉寶寶的探索欲望。久而久之,寶寶對身邊的事物會慢慢失去興趣,對生活的熱情也會慢慢消減。
我一直很贊同一句話「如果孩子犯錯,那一定和大人有關係」。
孩子從一出生就是一張白紙,他成長為什麼樣子,全靠大人怎麼描繪。所以,很多時候,孩子犯錯,都和大人有關係。
比如說,一個還不會走的寶寶將家裡的貴重物品給扔壞了,你能怪罪寶寶不懂事,亂扔東西嗎?我認為,最大的責任應該在於家長沒有將家裡的貴重危險物品擺放在遠離小寶寶視線的地方。
當然,如果寶寶到了能聽懂道理的年紀,大人可以告訴他,什麼東西不能隨便碰,不能隨便扔。
至少當寶寶還處在「空間敏感期」的時候,大人應該自覺將家裡的貴重危險物品藏起來。
當寶寶特別喜歡扔東西的時候,家長可以利用一些器具和寶寶做「投擲」的遊戲。
比如,家長可以準備一些容器(籃子、盆子、箱子)放在地上。然後拿一些寶寶可以抓握的東西(沙包、小球等),讓寶寶將手裡的東西投進準備的容器裡。
通過遊戲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滿足寶寶「扔東西」的需求,同時也可以很好地鍛鍊寶寶手眼協調能力,發展手臂和身體的力量。
其實細心的父母會發現,基本上所有的孩子出現的「壞習慣」都是一樣的。比如說愛吃手、喜歡扔東西、喜歡打人臉、喜歡玩抽紙等等。既然所有的寶寶每個時期都會出現一樣的「壞習慣」,那說明這本身不是「壞習慣」,而是寶寶發展到一定年齡階段普遍表現出來的發育特點。
所以,父母不要糾結於寶寶的某一個看似「不好」的行為,而應該深度地去解讀寶寶這個時期出現特定行為的背後原因。然後,耐心地去幫助寶寶順利地度過這個時期。
只要做到杜絕危險,順應寶寶的天性發展,才可以讓寶寶成長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的人才哦!
我是安媽,歡迎關注我 ,我會持續更新各種育兒經驗和育兒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