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位朋友吃飯,她訴說著孩子一點兒都不自覺,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要完成什麼任務。
特別是每天晚上、尤其是周末,輔導孩子作業簡直要了她的老命!
她好奇地問我:「你是怎麼輔導作業的?」
我回答說:「不輔導啊~我心情好的時候,他寫作業我可能在一旁看書或者工作陪他一下,如果我很累狀態不好,那我可能是他寫著作業我在旁邊開黑怒吼『上上上!滅了他』~」
朋友震驚地看著我:「還能這樣?!」
我說:「是啊,作業是他的事情,指正是老師的事情,為什麼我要畫蛇添足去越界做不屬於自己的事情?非要說的話,那我的責任也僅限於確保他完成作業,起到家長監督的作用而已。」
朋友有點困惑:「不檢查對不對?不教他他不會的?」
我說:「我檢查了,都改全對了他交給老師,那老師怎麼知道他的水平?全班都這樣,那老師怎麼知道教學的重心放哪裡?他不會,我會和他一起去思考、啟發他去解決,如果還是不行,那麼我會讓他第二天去問老師,你怎麼知道你教的就和老師一樣?不一樣孩子聽你的還是聽老師的?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啊~」
慢慢開始,朋友有點啟發了:「看來是我管太多了。我每天還要幫他收拾書包,弄得他現在的書包從來不會自己收。」
我說:「是啊,當你做太多孩子就會不做,越不做你越覺得你要做的更多,結果就是惡性循環。更慘的是,你一邊做還要一邊抱怨,自己怎麼越做越多,你的抱怨又會讓孩子認定自己就是一個懶惰的人,從而他就真的再也不做了。」
朋友想了想:「那我未必什麼都不管?就等他耍?那每天晚上他不知道要玩到多久!」
我笑了,說:「任何一個父母,都不可能真的不管孩子。這是我們的天性,也是真實的我們。我也會在晚上提醒孩子『七點了,要寫作業咯~』,但我不會把他作業擺出來讓他過來寫;我會在他不會做題來問我的時候,啟發他『我們一起來讀讀題呢,看看怎麼回事』,而不是直接告訴他怎麼解答案是什麼;我當然看見他書包裡面東西都是亂的的時候,也會告訴他需要清理書包了,但不會動手幫他做… …」
朋友豁然開朗,說回家自己也要調整一下。
所以,在我看來,孩子的自覺性、自律性,其實來源於父母有沒有給予引導和空間,以下三點非常重要:
1. 你想孩子成為怎樣的人,你就先成為這樣的人,言傳不如身教;
2. 可以啟發、引導而不是包辦,無論孩子做錯做差那都是你在用成人標準衡量,只要做就會提升;
3. 及時肯定孩子所作所為,讓他知道只要付出你都會看見,增加他的自信心。
比起做一個100分父母什麼都幹完了來說,70分的父母更能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
鄧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