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必修課」 自覺性教育,讓孩子知道自我存在

2020-08-28 閃電菠蘿爸


如果自己的孩子能夠自動自發地去學習,去管理自己的情緒和生活狀態,這一定是很多家長夢寐以求的。這個夢是可以實現的,我所從事的質優教育中有一項叫作「自覺性教育」,與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物化性教育」,不僅形式迥異,而且給學生帶來的心理、情緒上的感受也大不一樣。

你的孩子承認自己的「存在」嗎?

當孩子七八個月大時,對「存在」就有感知了,他會認為「在我眼前的東西是存在的,看不見了就再也回不來了。」因此,當媽媽要去上班了,他會立刻放聲大哭,這時把媽媽講故事的錄音播放給孩子聽,他就會安靜很多。

當他把玩具遞給你分享的時候,你把玩具藏起來逗他,他就哇哇大哭,因為他認為玩具不見了,永遠沒有了。你可能認為讓他找東西,是幫他開發智力,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認識,你已經給了孩子情緒上很大的打擊。

「自覺性教育」第一步,讓孩子願意承認自己的存在。許多孩子在很多時候選擇自己「不存在」。你帶孩子到別人家去,當別人問孩子要吃什麼、玩什麼時,他說:「隨便」。真的是隨便嗎?這時孩子是隱藏自己的,他不敢講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可能他有太多的挫折感,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我們為一個孩子做心理診斷,要花那麼多的時間,回過頭去找這個孩子在發展階段上的各種不良指標,這樣才不會誤判。

一位只想要「貼紙」的女孩

「自覺性教育」第二步,讓孩子懂得存在的價值。我們在訓練孩子自覺性的過程中,會有方方面面的東西(比如當他幫助別人、服務別人時)讓他感受到自己身體的變化。絕對不是當你幫助別人或達到某個標準的時候,老師給你一張貼紙,積滿5張或10張貼紙之後,給你更大的獎勵,這是一種「物化性教育」。

我在美國求學的時候,所有的學生要經過一個英文作文考試才能畢業。那年我遇到的題目是根據一位媽媽在一本著名雜誌上的投訴,來寫深度評論。這位母親是這樣投訴的:「我四歲的女兒曾經是個好奇寶寶,什麼都問、什麼都開心,學習的熱誠非常高。我花很多錢給她選了一所貴族幼兒園,上學之後,我發現她漸漸變得不快樂,甚至逃避學習,越來越退縮,她的世界裡只有一樣東西,那就是「貼紙」。以前的周六、周日我們會玩得很開心,現在她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帶她買貼紙。我真不知道我的孩子怎麼了……」

我研究過,那個幼兒園的教育方式是:「你做到什麼,我給你貼紙」。這個孩子一直得不到貼紙,她身邊的同學都一直有貼紙。幼兒園每個星期要總結誰的貼紙多,誰的少。最後她竟然被老師揪出來警告,因為她沒有好的表現。這個孩子不懂什麼是正向的表現,她只懂得需要貼紙,她才能有朋友,沒有貼紙,同學會離她而去。

我們不倡導貼紙,我們倡導自覺性的發展。我們研究出來:人有帶不走的東西——自己身體的感受,人活著就有感受,就有希望。我們用生理學原理來教會學生去體驗:當你幫媽媽服務,幫助同學,有人摔倒你扶起他的時候,你有沒有仔細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

排擠同學給人的感受

一次,我們學校不同班級的學生了衝突,他們的老師來找我幫忙處理這件事情。那個肇事的學生多次耍手段、搞小團體,排擠隔壁班的一位學生參加他們的活動,給他造成「孤獨感」,這次還動手打了他。一般老師的處理方法,就是對惹事的學生扣分。

我對這位犯錯的學生說:「你會犯這個錯,是因為你不理解別人的心理狀態。現在你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一種你是立刻去道歉;另一種是老師可以讓你體驗一下你帶給別人的那種感受。」他選擇了第二種。

於是,我讓我們班的學生圍成一圈坐著,讓這個學生在圈的中央,所有的人都對他微笑、拍手。我問他身體有什麼感覺,他說:「我覺的自己拔高了,挺舒服美妙的。」接著,我讓所有的學生都把臉轉過去、背對著他,不理睬他。兩分鐘後,他就哭了:「老師,我好難受,好像被繩子捆起來一樣!」我問他,你知道那個同學的難受嗎?你要道歉嗎?他說:「老師,我馬上去道歉!」

這就是自覺性教育訓練的開始。這裡很關鍵的一點:我們不是一上來就「以暴治暴」地懲罰他,你給人家不舒服,現在就要讓你也不舒服。而是給孩子一個選擇,立刻道歉,還是感同身受一下帶給別人的痛苦。

自覺性教育有一個基本原則:訓練孩子知道自己的存在,但是不能用語言、眼睛看到的東西去打擊他,當他感受到身體的變化,就會很願意承認自己的存在,以及存在的價值。

相關焦點

  • 「爸媽必修課」訓練孩子自覺性從「照鏡子」開始
    其中有一道問答題:「你每天早上睜眼之後,到晚上睡覺之前,你有沒有主動去跟10個陌生人打交道?」「信任」能縮短人與人的距離這個調查背後透露出一個重要元素——信任。信任大家都不會去做越軌的事情,你才會很放心地跟初次見面的人打招呼、道早安。
  • 教孩子「好好吵架」之二孩子吵架,爸媽真的不需要介入?
    若是家中其他孩子感受到爸媽的偏袒,反而會越來越無法接受特別愛告狀的孩子。情緒冷靜應放第一位如果孩子真爭吵得很嚴重,爸媽認為已經需要介入的狀況下,可以怎麼做呢?黃錦敦心理師指出,處理通常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一是所謂「危機處理」,就是不讓傷害擴大、讓情緒冷靜下來。在這個時候必須讓孩子分開,離開現場,先讓情緒冷靜下來。
  • 教育孩子要「慎始」---寫給父母
    第一個故事:有一個爸爸臨終時,告訴他的兒子說:「我想要吃肉。」兒子一想,爸爸平常最喜歡吃肥肉,所以立刻買了一大塊肥肉,煮好端來給他的爸爸。沒想到,這個爸爸看到這一大碗肥肉,止不住悲哀,放聲大哭。兒子困惑的問:「爸爸你怎麼了?」
  • 想讓孩子「聽話」,爸媽得先懂孩子的心:《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又何妨?》
    青春期下半場的親子轉骨秘笈  孩子不如你的期待,很正常!  爸媽面對孩子以下狀況也有「成長痛」:  準米蟲、熱戀同居、曖昧性向、社交自走炮;  此時「親子關係」比「誰有道理」還重要,  想讓孩子「聽話」,爸媽得先懂孩子的心。
  • 【德國爸媽的教育哲學】不用到處「叫人」,但要懂得介紹「自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德國敗吧的觀點和立場) 「叫叔叔、說阿姨好…」在中國,「叫人」似乎已經成為每個小孩從小就必須學會的技能,要是不照做,可能就會遭到爸媽當場斥責「沒禮貌」,然而,在這樣半強迫的要求之下,孩子們真的有從這些口頭的形式中學到禮貌、學到該如何與他人互動嗎?
  • 孩子不願意做的時候,這爸媽的三種方法巧妙解決了
    失控意味著我沒有能力將孩子的問題解決。 而我不想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迷失自我,正和孩子爸爸愁著怎麼和孩子有效溝通時,我想到李松蔚老師在教育孩子提到的一個詞「自主動機」。 意思是如果一個行為是你自己要做的,而不是強加給你,你就會有動力去完成它。 但是怎樣讓孩子主動睡覺,他又不抗拒?
  • 爸媽這樣「裝傻」,孩子更聰明
    爸媽應該如何聰明地「裝傻」呢?爸媽聰明地「裝傻」,孩子才有變聰明的空間。「我不知道,寶寶你覺得可以怎樣做呢?」如果孩子表現出想要參與你們正在做的事,那你不妨「裝裝傻」,給他一個幫忙的機會,尤其是一些需要協作才能完成的工作。
  • 如何利用「自我刺激」幫助孩子放鬆?
    家長們最常抱怨同時也是最常問我們的一個問題:「怎麼讓才能我的孩子停止自我刺激行為?」這一期文章出來之後家長們反映很強烈,紛紛表示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自我刺激」,今天小編就來深度解析一下。可事實上「自我刺激」可能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小習慣。這些「沒意義的,重複性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行為就被稱作「自我刺激」行為。 回想一下你在上學時候有沒有咬筆的習慣?你緊張或疲勞的時候會不會想吸菸?你上了一整天班回家會不會想喝一杯啤酒?……其實這些都是自我刺激。不同的是,我們總是把大人身上的行為合理化,而對於孩子我們卻是選擇放大問題。
  • 「爸媽營」
    到底是劉璇,「翻滾」二字恐怕獨出她一家吧。其實劉璇不僅在教育上嚴格,對於兒子的飲食更為嚴謹,劉璇為了孩子講究營養均衡,每一樣都用電子勺稱重量,平時吃的飯菜都不放鹽的,更不允許吃零食。劉璇真是把「定量」這件事兒做到了極致。
  • 讓孩子學習「三思而後言」,3個遊戲提升身心思考力
    在人人勇於表達自我的年代,每個孩子都擁有侃侃而談的能力,發現許多孩子總是急著發言,「忘記」在表達前先思考,,一旦進一步討論,遇到需要深入思考的話題時,孩子就變得沉默,下面看看想讓孩子學習「三思而後言」,有3個遊戲提升身心思考力。
  • 幼兒園開學第一天,場面一度失控 「爸媽營」
    」送上,爸媽們壓壓驚,好戲馬上開場!他們會捨不得孩子,他們擔心孩子在學校出現各種問題,為了讓爸媽與孩子的分離焦慮來得沒這麼猛烈,我們可以這樣做:1)做好入園前的準備工作在孩子入園之前,爸媽最好先提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作息時間,教會孩子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
  • 「教師招聘知識」教育理論中的人物(11)
    但是如果允許他數手指時,他卻知道先伸出兩個指頭,再伸出三個指頭,一共伸出了五個指頭。③理解原則和規則,但只能刻板的遵守,不敢改變。例如:老師告訴他們上課不要亂動,於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就坐的規規矩矩,一動不動,他們並不知道,只要不開小差,不影響學習,也可以換輕鬆地姿勢去坐。
  • 當孩子考壞了,張輝誠老師教你用「自我冰山圖」跟他談成績
    重視「課堂對話」的學思達,與同樣「注重對話」的薩提爾結合在一起,讓「考壞了」這件孩子難以開口的事,透過一張「自我冰山圖」幫助孩子與父母得以自我探索與成長!本文摘錄張輝誠老師在《教室裡的對話練習:當學思達遇見薩提爾》的操作範例分享。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讓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養另一個生命,帶領孩子,走向海闊天空的未來。
  • 「爸媽營」
    >生活中遇到過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知道這樣下去並不好很可能會影響到更多的人我真的見過媽媽是討好型人格的人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是如此……所以啊,想告訴那些有「討好型人格」或者「討好」傾向的人學會拒絕,學會做自己,不要想著你的付出,你的犧牲能得到回報。
  • 成年人長大之後稱呼自己的孩子為「神獸」,是自我接納的問題
    「我」既然這些指代孩子的貶義詞已經存在了這麼長時間,那麼現在的成年人在童年的時候必然也承受過成年人世界對孩子暗藏的偏見、使用貶義代稱帶來的不適感、以及少數人明晃晃的敵意。這樣的自我發展又怎麼能稱得上完整呢。
  •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好不好?
    爸爸要求孩子寫完作業再玩,而媽媽心疼孩子,「學了這麼久了,休息一會,晚點寫沒關係......"現在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出現「一人唱白臉,一人唱紅臉」的情況,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樣一個有趣的「分工」,究竟是好是壞?父母雙方教養意見不合,應該如何更高效地管教孩子呢?
  • 有「自我」的父母,不會需要孩子來榮耀你
    英國心理學家Silvia說過:「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教小寶寶學會獨立,可父母對孩子的依賴卻越來越深了 總有一天,孩子會離開父母,出外打拼,獨自生活,建立自己的家庭。若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全世界,當孩子不在身邊了,父母的世界也就跟著全塌了。
  • 浙大博士跳江|你要養一個「自虐傾向」的優秀孩子嗎?
    很多自殺的孩子都曾表達過「 害怕父母失望 」「 覺得對不起父母 」的想法。這其實一種很可怕的想法,孩子做的最對不起父母的事情,是自殺本身,而不是考試考砸了。但是孩子到生命盡頭的那一刻都沒有明白這個道理。孩子為什麼會不知道?
  • 別讓盲目「雞娃」 坑害了你的孩子
    而最近比較火的大概就是「雞娃」了。所謂雞娃,是一種比較激進的教育行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為了能夠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或在未來實現階層升級,不斷給孩子打雞血,安排各種學習任務和興趣班等活動。但這個孩子的表現如何呢?沉默,不愛說話,沒有勇氣自我表達,甚至說「我沒有名字」。他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嗎?其實孩子想表達是「我沒有自我」,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價值,不知道要成為什麼人,可以有什麼目標。孩子,成為了大人實現某種理想的工具。另一種雞娃代表是那些給孩子報了十幾個興趣班的父母。
  • 「孩子的故事」訪問團瑞吉歐朝聖,中西方教育的交流與碰撞
    「孩子的故事」國際幼兒園園長老師集體出走,不遠萬裡前往義大利的幼兒教育聖地瑞吉歐,探尋享譽全球的「瑞吉歐」教育的秘密,切身體會瑞吉歐教育大咖們的育娃經驗,看看園長老師們有什麼切身體會吧?」國際幼兒園作為一家在中國地區踐行「優質國際化教育」長達十年的幼教品牌,與國外眾多國際化的教育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友好關係,應西班牙國際學校La Miranda和Agora的邀請,履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之約,在總園長Jane帶領下,「孩子的故事」國際幼兒園組成了9人的訪問團,展開了為期8天的跨國交流訪問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