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國務院出臺《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吹響了中國人工智慧時代的號角,催生了大量的應用場景和新經濟形態。
上海博科資訊作為管理軟體行業的創新型企業,在人工智慧第三次浪潮到來時,對於如何將人工智慧AI技術在企業管理及企業運作內進行應用做了深入的研究:即通過「企業超腦」建設體系化的智能平臺。
在2020年世界創新者年會「科創驅動價值投資」篇章的分享中,博科資訊首席科學家謝惲從人工智慧、企業超腦、超腦互聯等方面介紹了博科資訊對於「企業超腦」在企業智能化過程中作用的思考與探索。
一、「企業超腦」將成為未來企業智能化的核心
現今的人工智慧更偏重在感知層面,通過磨合達到人類的語言能力及視覺能力,而對於企業管理來說,需要的不僅僅是這些基礎的生物感知能力,更多需要對概念進行識別,綜合運用知識幫助企業認識趨勢、評估風險、做出預測和決策,這些能力是感知層面不能提供的。所以,企業運營未來評估的方向應是向認知智能或更高的通用智能方向發展。而這也正是博科資訊結合傳統軟體產業打造「企業超腦」,通過數位化與智能化助力企業從信息化正式邁向智能化時代的目標!
二、打破原有架構模式,從信息化邁向智能化
謝惲分享道,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以數據為本,AI為核心,人為關鍵。目前的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完成數據積累的階段,正在向「認知智能」演進。AI時代,企業將從信息化走向智能化,而智能化的能力不是天然具有的,需要科技工作者更多的思考,打破原先的架構和模式。
在信息化時代,面向管理、生產已經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企業管理工具,比如說ERP、CRM、SCM、HRM等,這些工具都是基於標準業務流程而精心設計的軟體,它們構建起了一個完整的數據倉庫,為我們企業業務人員、操作人員提供了很好的業務操作臺,也為管理層、分析師提供了非常完備的分析工具,這是經過精心設計和長期打磨所形成的一套事實標準。然而所有這些數據及標準化流程幾乎都是縱向解決方案,對智能化缺乏統一的構建,從而導致傳統軟體工具很難直接提供建設大數據訓練算法的能力。
以傳統ERP系統為例,其中涉及到成千上萬的預置報表及業務流程,形成了大量結構性數據,這是典型以人的智能產出為表現的工具。而事實上,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所具備的學習能力,是在強大的計算能力支持下發展的,具有無限發展的可能,這種情況下就產生了「企業超腦」,它的基礎是基於雲、大數據存儲等硬體所提供的計算基礎設施,在此之上構建出一個數據空間, 使我們對企業中可能出現的業務、生產、質量、價格等潛在風險進行預判、輔助決策,這需要綜合運用現有的人工智慧技術。其最終產生的模型,一定要和實際應用做結合,才能為決策人、為管理者、為企業生產,提供良好的輔助,這時一種跨時代的進化。
三、「企業超腦」構建企業智能聯盟
不僅在企業內部,在企業與企業之間同樣可以進行高效的交互,「企業超腦」作為企業智能化的核心,將會在企業內部形成閉環,首先通過統籌、規劃來構建治理能力,進而對運行過程進行監控、評價、改進,通過這樣的反覆迭代以實現智慧的螺旋上升,這正是人類智慧產生的方式。企業間通過交換數據、模型、知識圖譜、甚至是對業務的理解,打通上下遊供應鏈,從而能夠提前預判風險,應對市場與客戶需求的變化。在「超腦」進行互聯互通後,就形成了企業智能聯盟,使業務數據化、數據資產化、應用場景化、技術開源化,企業之間能夠以統一的知識模式在基於雲的超級計算機網絡之間傳輸和分享。通過開放生態真正實現互通有無,分享服務。這正是數字孿生技術給企業帶來的巨大便利與顛覆性意義。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DOIT » 博科資訊謝惲——AI技術驅動軟體產業創新及企業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