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對就業、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都大有裨益。
從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開始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和此前使用教材相比,新使用的國家統編《語文》教材總結吸納了語文課程改革的優秀成果,沉澱課程改革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化語言文字的運用,強化語文和生活的聯繫,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素養、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統編教材有助於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有利於促進民族語言授課學生與其他各民族學生交流交往交融,為今後個體發展和升學就業拓寬了渠道。
學生使用的教材換了,作為家長難免會有各種擔憂,很多少數民族學生的家長,既擔心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會對現有的雙語教育體系造成衝擊,也擔心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家長們的這種擔憂也在情理之中,老師、學校和教育部門既要理性看待,也要認真對待,更要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為家長們釋疑、解惑、排憂。
我們先來說雙語教育體系。與往年相比,將原來小學二年級起開設的《漢語》課程改為從小學一年級起開設國家統編《語文》課程,初中一年級將原來的《漢語》課程改為國家統編《語文》課程。以上就是全部變化,其他學科和其他年級課程設置不變,使用教材不變,授課語言文字不變,蒙古語文、朝鮮語文課時不變。因此,現有雙語教育體系也不會變,家長們完全沒有必要為此擔憂。
說清楚了雙語教育體系,再來說課業負擔。事實上,課業和負擔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那些違背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超出教學大綱、額外增加的內容,叫做負擔;那些在正常範圍內設置的,我們把它叫做課業、學業,是必須付出的努力。教育本來就是一件負重前行的事,沒有負擔或全是負擔的教育都是不可想像的。分清楚了這一點,再來看小學使用統編《語文》教材就很明晰了。
從課時調整本身來看,我區對民族語言文字授課的小學和初中一年級課時進行了調整,按每天1課時安排國家統編《語文》課程,這樣的調整充分考慮了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也體現了由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漸增加的基本要求。從調整後的課時比例來看,各學科課時的比例完全符合國家課程設置方案要求,學年課時總數和周課時數也都控制在國家規定的範圍內,各地還會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結合學校實際做好課程銜接,適度調整教學進度和課程難度。因此,學生的課業負擔也不會增加,家長們同樣也無需擔心。
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無疑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教育中的各方都不能置身事外。家長的心態要更平和,老師的教學要跟進,學校的方法要優化,教育部門也要有大作為。唯有各方相互理解、共同給力,才能為孩子撐起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