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日報評論員:正常課業不等同於負擔

2020-09-04 正北方網

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對就業、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都大有裨益。

從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開始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和此前使用教材相比,新使用的國家統編《語文》教材總結吸納了語文課程改革的優秀成果,沉澱課程改革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化語言文字的運用,強化語文和生活的聯繫,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素養、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統編教材有助於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有利於促進民族語言授課學生與其他各民族學生交流交往交融,為今後個體發展和升學就業拓寬了渠道。

學生使用的教材換了,作為家長難免會有各種擔憂,很多少數民族學生的家長,既擔心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會對現有的雙語教育體系造成衝擊,也擔心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家長們的這種擔憂也在情理之中,老師、學校和教育部門既要理性看待,也要認真對待,更要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為家長們釋疑、解惑、排憂。

我們先來說雙語教育體系。與往年相比,將原來小學二年級起開設的《漢語》課程改為從小學一年級起開設國家統編《語文》課程,初中一年級將原來的《漢語》課程改為國家統編《語文》課程。以上就是全部變化,其他學科和其他年級課程設置不變,使用教材不變,授課語言文字不變,蒙古語文、朝鮮語文課時不變。因此,現有雙語教育體系也不會變,家長們完全沒有必要為此擔憂。

說清楚了雙語教育體系,再來說課業負擔。事實上,課業和負擔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那些違背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超出教學大綱、額外增加的內容,叫做負擔;那些在正常範圍內設置的,我們把它叫做課業、學業,是必須付出的努力。教育本來就是一件負重前行的事,沒有負擔或全是負擔的教育都是不可想像的。分清楚了這一點,再來看小學使用統編《語文》教材就很明晰了。

從課時調整本身來看,我區對民族語言文字授課的小學和初中一年級課時進行了調整,按每天1課時安排國家統編《語文》課程,這樣的調整充分考慮了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也體現了由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漸增加的基本要求。從調整後的課時比例來看,各學科課時的比例完全符合國家課程設置方案要求,學年課時總數和周課時數也都控制在國家規定的範圍內,各地還會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結合學校實際做好課程銜接,適度調整教學進度和課程難度。因此,學生的課業負擔也不會增加,家長們同樣也無需擔心。

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無疑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教育中的各方都不能置身事外。家長的心態要更平和,老師的教學要跟進,學校的方法要優化,教育部門也要有大作為。唯有各方相互理解、共同給力,才能為孩子撐起更加美好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內蒙古日報》評論員:正常課業不等同於負擔
    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對就業、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都大有裨益。從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開始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
  • 【關注】正常課業不等同於負擔
    正常課業不等同於負擔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學生使用的教材換了,作為家長難免會有各種擔憂,很多少數民族學生的家長,既擔心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會對現有的雙語教育體系造成衝擊,也擔心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家長們的這種擔憂也在情理之中,老師、學校和教育部門既要理性看待,也要認真對待,更要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為家長們釋疑、解惑、排憂。我們先來說雙語教育體系。
  • 正常課業不等同於負擔
    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對就業、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都大有裨益。學生使用的教材換了,作為家長難免會有各種擔憂,很多少數民族學生的家長,既擔心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會對現有的雙語教育體系造成衝擊,也擔心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家長們的這種擔憂也在情理之中,老師、學校和教育部門既要理性看待,也要認真對待,更要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為家長們釋疑、解惑、排憂。我們先來說雙語教育體系。
  • 解讀:正常課業不等同於負擔
    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對就業、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都大有裨益。從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開始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
  • 【聚焦】正常課業不等同於負擔
    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對就業、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都大有裨益。從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開始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
  • 關注:正常課業不等同於負擔
    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對就業、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都大有裨益。從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開始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
  • 關注丨正常課業不等同於負擔
    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對就業、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都大有裨益。學生使用的教材換了,作為家長難免會有各種擔憂,很多少數民族學生的家長,既擔心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會對現有的雙語教育體系造成衝擊,也擔心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家長們的這種擔憂也在情理之中,老師、學校和教育部門既要理性看待,也要認真對待,更要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為家長們釋疑、解惑、排憂。我們先來說雙語教育體系。
  • 正常課業不等於負擔
    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對就業、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都大有裨益。 從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開始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
  • 頭條:正常課業不等同於負擔
    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對就業、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都大有裨益。從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開始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
  • 《內蒙古日報》評論員:語言互通才能認同相一
    從巴別塔的故事可以看出語言互通的重要性,語言不通則交流不暢,人心各異則事業無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民族人民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呈現日益擴大和深入發展的態勢。從塞北到江南,從西部到沿海,漢族和少數民族人口在全國範圍不斷流動,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各族群眾的共同需求。
  • 中小學課業負擔負擔過重最突出的現象是什麼?原來是這三樣!
    中小學課業負擔過重已經成為教育領域普遍的事實。教育部頒發的《關於克服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現象和提高教育質量的報告》認為,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最突出的現象有三多:一是課程門類多;二是課外作業多;三是測驗考試多,並且認為「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北京規定小學三年級前不開設英語課程 減輕課業負擔
    原標題:北京規定小學三年級前不開設英語課程  為進一步提高首都均衡教育水平,促進教育公平,切實解決擇校、學生課業負擔等群眾關心的問題,北京市將從對中高考進行改革入手,出重拳予以破解。
  • 河北日報評論員|用心用情用力保障群眾正常生活
    用心用情用力保障群眾正常生活——九論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殲滅戰民生穩,人心就穩,社會就穩。越是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關鍵階段,越要用心用情用力保障群眾居家防控期間的正常生活,為打好疫情防控殲滅戰奠定堅實基礎。
  • 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要有哪些措施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不利於成長。同時也加重了家長的負擔。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已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給學生減負,說者容易,做者難。涉及多種因素,多方需求。一是教材內容過多,過深,教學目標要求過高。二是部份家長希望大,要求高。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強,要求比別人好,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三是教師職稱晉升要學生成績,考核評價,評先選優要學生成績。
  • 小學生家長「課業負擔」調查:老師對代勞默許
    課後複習預習作業量大PPT等作業超出小學生能力範圍部分小學生家長「課業負擔」調查就孩子的教育來說,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家長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然而,當前出現的一些情況似乎扭曲了家庭教育的本意。比如,最近爆出的「陪寫作業家長心梗」以及各種「奇葩」課後作業,老師留給孩子的課後作業似乎成了給家長布置的作業。
  • 「廣州日報少年評論員」活動周末「送課到校」
    周五周六兩天,第二屆「廣州日報少年評論員」體驗營活動繼續舉行。12月11日下午,廣州日報廣言團隊「送課到校」,向集體報名參加活動的學生們送上少年評論員系列課程,廣受好評;12日上午,近300名師生來到廣報中心回訪,並現場了解新聞採編流程,開展新聞評論實踐課,現場氛圍十分熱烈。
  • 家長背的不是書包,是過重的負擔
    本不該是個問題,如果不是太重,當然是學生背。但現實中,家長越庖代俎的現象很多。家長背的不是書包,是娃娃過重的學業負擔。書包裡裝的,是遠遠超過孩子承受能力的壓力,這壓力和孩子的實際年齡不匹配。誰加的壓力?當然不是學生要求加的,而是來自社會各方。家長出於種種現實的考慮,也主動或被動地充當了「幫兇」。小小的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負重前行。童年的記憶裡,最多、最刻骨銘心的就是兩個字:學習。
  • ...得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讓家長代為評改作業,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探索遞進式教學,階梯式作業改革,增強作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得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讓家長代為評改作業,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校長、副校長必須聽課、教課,教研、科研活動必須針對課堂教學。
  • 散發材料三: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有關材料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因此,教育行政部門應積極擔負自己的責任,切實把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減下來。  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教育能做什麼?近年來,作為區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我們主要抓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立足課堂,減輕學生第三種課業負擔  學生的課業負擔,既有物理負擔和心理負擔,還有在學習新知過程中由不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產生的負擔,我們稱之為「第三種負擔」。 由於課堂效率低下,只好靠時間來彌補,才是過重負擔的主要來源。
  • 部分小學生家長「課業負擔」調查:老師對代勞默許
    課後複習預習作業量大PPT等作業超出小學生能力範圍  部分小學生家長「課業負擔」調查  就孩子的教育來說,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家長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然而,當前出現的一些情況似乎扭曲了家庭教育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