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兒6》楊爍式育兒引熱議:因為我愛你,所以我打你罵你

2021-02-21 波比育樂星球

「我是你得媽/爸!你要聽我的!」

「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

「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有沒有感到一陣熟悉的窒息,打壓式教育成為父母們習慣的教育方式。

不禁想起剛剛開播的《一起出發吧》(《爸爸去哪兒》第六季),一開始網友們便吐槽楊碩對待兒子的教育方式太嚴格,說一不二,完全服從,從不違抗命令。

在播出的前幾分鐘視頻裡,楊爍說了幾句話:

「走回去!」

「衣服能挽好嗎」

「所有人在等著你啊,快點!!!」

「快走!」

「走路不會走嗎」

「能走直路嗎?」

「會不會走?」

「會走了嗎?」

沒有什么正常語氣的話,不是命令就是質問。

在評論區,一名網友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我有一個跟楊爸爸一樣的爹,我做錯事挨罵,他心情不好也要挨罵。做對事情的時候,別人誇我,他從來沒誇過我。

讀睡前故事這種事我想都沒想過,他能跟我好好嘮嘮嗑我都很感激了,可惜從來沒有。搞得我都懷疑我是不是他親生的。

因為小時候,經常會有壞鄰居跟小孩子開玩笑,「你是從哪哪哪撿回來的」。

我看我爸對我的態度,就更懷疑了。有一次我還弱弱的問了一嘴,毫無懸念的罵。」

中國老話雖有「棍棒底下出孝子」和「慈母多敗兒」,然而過度的嚴厲可能出了孝子和成功的兒,他們卻迷失了自我。

太過嚴苛的教育模式,會導致孩子早早學會察言觀色,甚至聽到你的腳步聲都會緊張,這種恐懼可能伴隨一生。關閉了孩子的心聲,他們或許不會再快樂。

沒有感情的嚴厲,是一種變相的精神打擊。這樣的家庭教育,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過於嚴厲的父母

養不出「健康」的孩子

還記得神童魏永康嗎?

他的「神跡」有:兩歲掌握1000多個漢字,四歲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八歲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3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進入大學後,卻因只會學習生活不能自理,心理與年齡的不平衡,無法與同學、老師正常溝通等原因被勸退。

一切都「歸功」於母親曾雪梅的教育,從小對兒子要求嚴格,曾學梅教育兒子,只有「知識」的學習才能提高自己的智商。

她的教育方式極端,逼著1歲3個月大的兒子在冰涼的水泥地板上寫字。為讓兒子專注學習,她竟代勞其生活上的一切,甚至在兒子讀高中的時候,曾學梅還親自給兒子餵飯。

父母的極端嚴厲教育,什麼都要讓孩子爭第一,急於求成的心態導致了「揠苗助長」的悲劇。

楊瀾曾經說過:「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了也贏不了。」

這些孩子只是機械地完成父母的願望,失去了自己的夢想。

可怕的是,現在很多父母還存在這樣的誤區,逼著孩子過早接受成人眼中的「成功」。

父母的情緒,是一個家的風水,藏著孩子的未來。

那些在冷漠或嚴苛中長大的孩子,終生都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尋求愛與認可。

知乎話題:有一個嚴厲、苛刻的父親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其中一位答主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我覺得和解這個詞,對我來說真的很難。

我爸爸對我從小以來就很嚴厲,小的時候我甚至不敢面對他說一個不字,如果我不聽他的話,就會挨打,即使我沒有做錯,即使他誤會了我,他從來不會道歉

他是一個非常大男子主義的人,覺得自己的話就是神聖不可反駁的。

我對我爸,不是不喜歡,這個詞太輕,我是怨恨。因為他,我始終沒辦法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在我心裡,我覺得他又可憐又可悲,自己是個家庭的悲劇,還把唯一的女兒也變成了一個悲劇。」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聽話的孩子惹人憐。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在這些父母隱含的價值觀裡,致力於把兒女打造成「聽話」的孩子。

他們知道該原諒父母,但是完全做不到。

他們無法真正跟父母親近,也無法跟別人建立親密關係。

他們一生都在艱難地撫平少時的傷痛,無法與這世界和解。

身上的傷痕終會痊癒,但內心深處的傷痕卻溝壑叢生、欲蓋彌彰。

太多父母的愛

包含了無形的控制

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做過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幹涉隱私的人,長大後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幸福指數較低。

北大畢業的留學生王猛(化名),最近寫了篇萬字長文,發給了要好的朋友,告誡年輕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從小到大,他連按自己意願選擇衣服的權利都沒有,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和審美來置辦。

愛之深責之切,責之切之後,也許就是仇之深。

在採訪中他說:「父母的愛其實是傷害,過去的經歷無法與我的認知調和。」

小白(化名)是王猛的初高中同學,在小白看來,王猛父母的確在對王猛的保護上有些過度了。當時王猛上學到回家實際上僅有幾分鐘的距離,不過,但凡下雨天,在下晚自習前,王猛的父母都會出現在教室的後門接他。

這個世界最大的誤會莫過於,父母想把最好的給孩子,最後卻給了最大的傷害。

而這種傷害,不是一時的,而是伴隨一生。

就像張愛玲說的那樣: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一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流浪大師沈巍,就是從小被父親一點一滴的控制。

父親討厭他讀歷史方面的書,他不敢正面反抗,卻養成了撿垃圾賣錢買書的嗜好,就連成年後也未曾改變。父親要求他報審計專業,他只能放棄自己喜歡的歷史和政治。

工作後,因為撿垃圾的習慣,他被單位領導當做精神病,被迫病退,家人也和他鬧僵。

父母越是用極端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的性格也會慢慢走向極端。

他生平第一次哭了起來,覺得很委屈。後來,他逐漸和家人斷了聯繫,開始流浪。

記者調查發現,他今年52歲,是80年代的大學生,曾在上海某統計局上班,現在被病休26年,淪落街頭、衣衫襤褸,不禁讓人唏噓。

父親將自己的喜好和觀念強加在沈巍身上,雖然一時達到了目的,卻壓抑了孩子的內心,改變了他的整個人生。

有人說:「有些孩子的成長史,就是一部苦難史。」

一語中的,沈巍的今天,跟原生家庭息息相關。

有話好好說

培養孩子幸福感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亞說過:「無論國王還是農夫,只要他家庭和睦,便是世界最幸福的人。」

有話好好說,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友好親民生活幸福,得到民眾的喜歡。

很多人以為他有完美的家庭,可事實上,歐巴馬卻是由母親一手帶大,他的爸爸雖然才華橫溢,卻生性風流,從來沒有盡過一個父親的責任。

即便情路坎坷,可理智的媽媽卻從未將自己的不滿發洩到小歐巴馬身上。當兒子問到父母的關係時,她這樣向他解釋:

「我們三人有三個關係,爸爸媽媽的關係,爸爸和兒子的關係,媽媽和兒子的關係。現在結束的只是爸爸媽媽的關係,爸爸媽媽還是會愛你。」

在歐巴馬10歲的時候,爸爸難得來看他一次,父子倆卻發生了爭吵。從沒有在兒子面前埋怨過對方的媽媽,仍是勸兒子:

「你不應該生你爸爸的氣。你爸爸非常愛你,他只是有點固執。」

因為媽媽有意識的正向引導,讓歐巴馬成長在單親家庭,也能擁有健康的婚戀觀,跟妻子米歇爾的愛情,成為世人幸福的典範。

在一段和諧的親子關係中是:父母的話,孩子樂於聽;孩子的話,父母懂得聽。

對孩子最有好處的,讓他一生幸福的,是做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

若是重來一次,孩子能選擇自己父母,結果會怎樣。

最近芬蘭的一則公益廣告短片《孤兒院》刷爆了朋友圈:

一對乖巧的姐弟倆,來到成人「孤兒院」中,在一名女士的引導下,他們開始「面試」櫥窗裡的四組父母,選出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父母。

第一組父母,爸爸在看書、媽媽在打掃衛生,他們看上去其樂融融;

第二組父母,妻子正在體貼地為丈夫倒果汁,兩個人有說有笑;

第三組父母,拖著嬰兒車,在樹下散步,媽媽很優雅,爸爸看上去也很紳士;

小男孩透過櫥窗,會心一笑,眼神中透露著渴望。

與前面三組形成鮮明對比的,第4組父母,兩個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丈夫動作幅度很大,妻子像是在辯解著什麼。

櫥窗外的孩子們立刻變得膽怯、驚恐、不知所措,臉上的笑容也完全消失了。

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什麼樣的父母,照出來的就是什麼樣的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複製版。易怒的父母,可能讓孩子也長成一個易怒的人。

一個不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魯迅說:「教育必須根植於愛。」

深以為然。

教育孩子,應源於愛。

每個孩子天生都是一張白紙,他最終呈現什麼樣的圖案,都是父母的「傑作」,嚴格和明理要結合在一起。

先嚴於律己,再嚴於管娃。用行動來感染孩子的嚴格,才是真的嚴格。

自己早起,帶著孩子早起;自己不玩手機,多讀書,帶著孩子多學習讀書。

這樣的嚴格對孩子受益一生。

好好說話平等交流,才能養出幸福感的孩子。

適度的嚴苛,學會傾聽孩子的意見,讓他們勇於表達,不要過多抱怨。嚴中有愛的孩子更具有幸福感。

愛之深,未必就要「責之切」,別讓那些過於嚴厲的表達,遮蔽了愛的流動。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僅需49元可得10節課程,贈送爆款教具寶盒。👇

相關焦點

  • 《爸爸去哪兒6》開播:楊爍暴躁育兒方式惹網友眾怒,萌娃太可憐
    《爸爸去哪兒》作為國內綜藝真人秀的鼻祖,當年一經播出,便瞬間成為了關注焦點,更是改變了國內傳統的綜藝節目的內容形式。後來由於審批制度發生變化,兩次延期的《爸爸去哪兒6》,在更名為《一起出發吧》之後,終於在海外平臺進行播放,國內沒有上線正片,但這並不妨礙節目所帶來的話題度!
  • 《爸爸去哪兒》引熱議 好爸爸有八大標準
    原標題:哥們型父親受追捧 莫讓父愛缺失近來,湖南衛視熱播親子類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
  • 育兒路上最可笑的強盜邏輯:打你罵你是愛你
    裡面有這樣幾句歌詞 我有一個好爸爸哪個爸爸不罵人哪個孩子不挨打/不害怕打是親來罵是愛哪個不是好爸爸爸爸 爸爸打你罵你很平常,打你罵你是好爸爸——這有毒吧?從理論來講,這首歌「有毒」!心理學研究表明,對幼兒期的孩子進行擊打或者言語辱罵,會給他們內在帶來巨大而難以處理的恐懼感。
  • 《爸爸去哪兒》第六季播出,楊爍教育方式引熱議
    《爸爸去哪兒6》改名為《一起出發吧》,這次「小包總」來啦12月23日,一條「Jasper勸餃子吃飯」的內容衝上微博熱搜第二,點進去才發現是第六季的《爸爸去哪兒》中的內容,很多網友看到這條熱搜才知道第六季的《爸爸去哪兒》已經更新了三期並且改名為
  • 爸爸,你去哪兒了?
    與父親的忠厚仁義相比,我是個忘恩負義的傢伙!考上大學後,再也沒去過父親的那幾位情同手足的朋友家。 四年前,周伯伯家的小兒子——曾與我同住一床的「小蛋」弟弟,因涉黑案被判二十年。我從蕪湖的法院轉車到無為,因為拆遷,一直沒能找到周家人。 爸爸,你去哪兒了?你去找周伯伯為我的忘恩負義道歉了嗎?
  • 「喪偶式育兒」引發熱議 「爸爸」去哪了?
    挪威縱火狂:每次我都不知道沉重的父愛是什麼 比起我媽媽給我的愛 他實在欠缺太多了kuma今天也要愉快地掉SAN:「有奶就是娘我說這是中國父親逃避育兒責任的方式她們十分不以為然,最後搬出金句「那是因為你沒結婚,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了」,如果我的丈夫連自己的孩子都吝於照顧,那要來何用。chinngu:的確好多爸爸是啥都不管。。。不能就此代表這是沉默的愛。。。。
  • 孩子在地鐵上跟爸爸說:「你把紙撿起來」,卻被爸爸回懟,引熱議
    導讀:孩子在地鐵上跟爸爸說:「你把紙撿起來」,卻被爸爸回懟,引熱議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在地鐵上跟爸爸說:「你把紙撿起來」,卻被爸爸回懟,引熱議!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爸爸:我讀不懂你的愛,愛我你就抱抱我!
    我快速走上去想安慰他,還沒等我走到跟前,就看到一個女人奔跑著跑過來,我確定男孩的媽媽來了,於是我又返了回來。沒過一會,我就被一聲「巨響」吸引了,原來男孩的爸爸來了,看到孩子摔倒在地,憤怒地抓起滑板車摔在地上,並大聲喊著:「你再玩,我就把它扔湖裡。」聽到爸爸這樣說,孩子哭的更兇了,躲在媽媽身後害怕地看著爸爸。
  • 「爸爸,求求你別打我了」13歲兒子跪地求饒,網友:不配當爸
    然而,這些被我們使用、認可的育兒方法,正在一步步的傷害孩子,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了惡劣的後果。「爸爸,求求你別打我了」13歲兒子跪地求饒,網友:不配當爸網上一則爸爸暴打13歲兒子的視頻走紅,引起網友廣泛的關注。
  • 「讓家長教孩子,你幫我交學費啊!」爸爸家長群不當言論引熱議
    最近就有網友因為此事發怒了,「讓家長教孩子,你幫我交學費啊!」爸爸家長群不當言論引熱議!「不是每個家長都有這樣的文化,你們要是在這樣的話,我全部投訴」,因為輔導孩子英語作業不成功,發消息問老師也沒有及時回復,學生爸爸家長群直接指責起了老師,但是面對這位家長的指責,老師也表示委屈,因為當天本身就是周日,自己沒有及時看到消息很正常,而班級本身就有專門建立的答疑群,這位家長完全可以發到答疑群然後等一會而不是辱罵老師。
  • 《爸爸去哪兒6》改名後海外播出,「萌娃」綜藝迎來遲到的句號
    最難的還要數《爸爸去哪兒》,出於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原定於去年8月上線的《爸爸去哪兒6》,節目組兩次發布聲明宣布節目延期。今年4月史上最強「限娃令」出臺,本來以為再難見「萌娃」蹤影,沒想到前不久《爸爸去哪兒6》改名《一起出發吧》「悄悄」登陸芒果tv國際app以及Youtube頻道,成功播出了。
  • 父親節:對爸爸說一聲「我愛你」(組圖)
    本報記者黃蓉芳、石善偉  爸爸 我想對你說  沉默的愛 總有些遺憾  妮妮 6歲 一年級學生  「我常說『爸爸,我愛你』」  我的爸爸力氣很大。所以,我小時候都是他抱的,因為媽媽力氣小啊!奶奶說,小時候,因為媽媽上夜班,晚上總是爸爸帶我睡覺。我老是在半夜醒來,要吃奶,要去陽臺上看風景,要下樓玩。每天晚上都是爸爸給我衝的奶粉,半夜裡還要陪我玩。奶奶說,那時爸爸邊抱著我搖晃,還邊閉著眼睛睡覺呢!因為他實在是太困了!  爸爸愛講笑話,點子也多,所以我很喜歡跟他做遊戲。在我不開心的時候,他就會說:「我數三下,你肯定會笑!」
  • 「我打你罵你都是為你好!」這樣的事情你可能也在經歷
    "我打你,我罵你,等你長大了,就會明白我是為你好。"這句話可能許多人小時候都聽過。在許多中國家長的傳統教育思維中,當你是為孩子好的時候,打罵就變得合情合理。當然除了打罵之外,還有很多語言冷暴力。只是家長們根本不知道,他們的一言一行,對於孩子而言,有多大的影響。
  • 萬眾期待的《爸爸去哪兒6》準備開播了,萌娃來襲你準備好了嗎
    萬眾期待的《爸爸去哪兒6》準備開播了,萌娃來襲你準備好了嗎由芒果TV主辦的2018暑假重磅活動"青春芒果節"的收官晚會——《青春芒果夜》,由演員張若昀搭檔何炅擔綱主持人。對此觀眾十分期待,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但是林更新並沒有過多劇透《爸爸去哪兒6》,只是在大屏幕上回顧了往期的節目片段,但是也勾起了許多網友的回憶,主持人何老師也告訴觀眾們,《爸爸去哪兒6》快要與觀眾見面了,但是官方消息卻遲遲沒有更新,這也讓一眾網友心急到不行啊!終於《爸爸去哪兒6》終於在8月9日更新微博了,官方配文如下:還記得《爸爸去哪兒》那些經典戳心瞬間嗎?
  • 「打是親,罵是愛」媽媽對我的愛,是「打」出來的
    文|辰幾裡我的媽媽,對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應該就是「打是親,罵是愛」了。01.「打是親,罵是愛」每次被媽媽打完,她總是孜孜不倦地對我說,「打是親罵是愛啊!哪有爹媽不打自己孩子的。」然後我媽便拽著我去樓下站臺那裡,我掃視了周圍一圈門口站著的都是樓棟裡的鄰居,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只不過此時,他們變得好陌生。「你現在給我說清楚來,你到底去她家裡拿沒拿東西?!」我小聲地說了句沒有,我媽卻裝作沒聽見一樣,「快說!大點聲!到底有沒有!」一邊說著還用巴掌狠狠打了我屁股幾下,「啪、啪」清脆的聲音在站臺上迴蕩著,也深深刺痛著我的耳膜。
  • 寶寶出生後,爸爸們的多樣「曬娃」引熱議,媽媽:藥勁退了收拾你
    導讀:寶寶出生後,爸爸們的多樣「曬娃」引熱議,媽媽:藥勁退了收拾你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寶寶出生後,爸爸們的多樣「曬娃」引熱議,媽媽:藥勁退了收拾你!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爸爸去哪兒了?第一次開家長會,意外發現
    在這次家長會上,我發現,阿呆班上30個小朋友,來開家長會的有24位是媽媽,只有6個是爸爸。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爸爸去哪兒了?他們為什麼不來開家長會呢?在我們日常生活裡,爸爸是不是缺席太多了?我一邊聽幼兒園老師布置家長會的注意事項,一邊忍不住開小差,想找到答案。
  • 語不驚人死不休 成熟的愛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在你前面的,都是烏龜,在你後面的,都是兔子。你前面的人,負重前行,你後面的人,輕車簡履。所以,不要盯著你前面的人,要盯住目標前方那遙遠的距離,那才是屬於你的遼闊跑道。人往往做錯一點,就是花了太多精力去感化、去討好那些恨自己的人。甚至會因為別人的嫉妒而放棄自己的進步。這就是對人性的黑暗不了解。
  • 為什麼我打你罵你兇你,你還要粘著我?寶寶的回應讓媽媽淚崩了
    我是個暴脾氣的人,火上來了,完全控制不住!娃不聽話的時候,我很生氣,一生氣就容易失控。我們家大寶二寶都被我打過、罵過、兇過。我第一次動手打二寶的時候,二寶才10個月。那時候我工作上遇到了重大的打擊,心情本就不好。白天上班又忙了一天,回到家還要照顧兩個娃。
  • 讓孩子愛不釋手的繪本2:《我爸爸》和《爸爸去哪兒了?》
    買回來之後,我兒子主要鍾情於《蛤蟆爺爺的秘訣》,對這本繪本並不太喜歡。所以,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兒子都只是聽一遍就並不要再聽了。等到他兩歲的時候,爸爸因為工作需要,要在國外工作一段時間。當爸爸在國外工作的這段時期,因為我兒子太想爸爸了,所以《我爸爸》這本書在我兒子心中的地位直線上升,每天在和爸爸視頻完之後,都要求我們給他讀這本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