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得媽/爸!你要聽我的!」
「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
「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有沒有感到一陣熟悉的窒息,打壓式教育成為父母們習慣的教育方式。
不禁想起剛剛開播的《一起出發吧》(《爸爸去哪兒》第六季),一開始網友們便吐槽楊碩對待兒子的教育方式太嚴格,說一不二,完全服從,從不違抗命令。
在播出的前幾分鐘視頻裡,楊爍說了幾句話:
「走回去!」
「衣服能挽好嗎」
「所有人在等著你啊,快點!!!」
「快走!」
「走路不會走嗎」
「能走直路嗎?」
「會不會走?」
「會走了嗎?」
沒有什么正常語氣的話,不是命令就是質問。
在評論區,一名網友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我有一個跟楊爸爸一樣的爹,我做錯事挨罵,他心情不好也要挨罵。做對事情的時候,別人誇我,他從來沒誇過我。
讀睡前故事這種事我想都沒想過,他能跟我好好嘮嘮嗑我都很感激了,可惜從來沒有。搞得我都懷疑我是不是他親生的。
因為小時候,經常會有壞鄰居跟小孩子開玩笑,「你是從哪哪哪撿回來的」。
我看我爸對我的態度,就更懷疑了。有一次我還弱弱的問了一嘴,毫無懸念的罵。」
中國老話雖有「棍棒底下出孝子」和「慈母多敗兒」,然而過度的嚴厲可能出了孝子和成功的兒,他們卻迷失了自我。
太過嚴苛的教育模式,會導致孩子早早學會察言觀色,甚至聽到你的腳步聲都會緊張,這種恐懼可能伴隨一生。關閉了孩子的心聲,他們或許不會再快樂。
沒有感情的嚴厲,是一種變相的精神打擊。這樣的家庭教育,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過於嚴厲的父母
養不出「健康」的孩子
還記得神童魏永康嗎?
他的「神跡」有:兩歲掌握1000多個漢字,四歲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八歲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3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進入大學後,卻因只會學習生活不能自理,心理與年齡的不平衡,無法與同學、老師正常溝通等原因被勸退。
一切都「歸功」於母親曾雪梅的教育,從小對兒子要求嚴格,曾學梅教育兒子,只有「知識」的學習才能提高自己的智商。
她的教育方式極端,逼著1歲3個月大的兒子在冰涼的水泥地板上寫字。為讓兒子專注學習,她竟代勞其生活上的一切,甚至在兒子讀高中的時候,曾學梅還親自給兒子餵飯。
父母的極端嚴厲教育,什麼都要讓孩子爭第一,急於求成的心態導致了「揠苗助長」的悲劇。
楊瀾曾經說過:「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了也贏不了。」
這些孩子只是機械地完成父母的願望,失去了自己的夢想。
可怕的是,現在很多父母還存在這樣的誤區,逼著孩子過早接受成人眼中的「成功」。
父母的情緒,是一個家的風水,藏著孩子的未來。
那些在冷漠或嚴苛中長大的孩子,終生都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尋求愛與認可。
知乎話題:有一個嚴厲、苛刻的父親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其中一位答主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我覺得和解這個詞,對我來說真的很難。
我爸爸對我從小以來就很嚴厲,小的時候我甚至不敢面對他說一個不字,如果我不聽他的話,就會挨打,即使我沒有做錯,即使他誤會了我,他從來不會道歉
他是一個非常大男子主義的人,覺得自己的話就是神聖不可反駁的。
我對我爸,不是不喜歡,這個詞太輕,我是怨恨。因為他,我始終沒辦法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在我心裡,我覺得他又可憐又可悲,自己是個家庭的悲劇,還把唯一的女兒也變成了一個悲劇。」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聽話的孩子惹人憐。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在這些父母隱含的價值觀裡,致力於把兒女打造成「聽話」的孩子。
他們知道該原諒父母,但是完全做不到。
他們無法真正跟父母親近,也無法跟別人建立親密關係。
他們一生都在艱難地撫平少時的傷痛,無法與這世界和解。
身上的傷痕終會痊癒,但內心深處的傷痕卻溝壑叢生、欲蓋彌彰。
太多父母的愛
包含了無形的控制
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做過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幹涉隱私的人,長大後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幸福指數較低。
北大畢業的留學生王猛(化名),最近寫了篇萬字長文,發給了要好的朋友,告誡年輕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從小到大,他連按自己意願選擇衣服的權利都沒有,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和審美來置辦。
愛之深責之切,責之切之後,也許就是仇之深。
在採訪中他說:「父母的愛其實是傷害,過去的經歷無法與我的認知調和。」
小白(化名)是王猛的初高中同學,在小白看來,王猛父母的確在對王猛的保護上有些過度了。當時王猛上學到回家實際上僅有幾分鐘的距離,不過,但凡下雨天,在下晚自習前,王猛的父母都會出現在教室的後門接他。
這個世界最大的誤會莫過於,父母想把最好的給孩子,最後卻給了最大的傷害。
而這種傷害,不是一時的,而是伴隨一生。
就像張愛玲說的那樣: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一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流浪大師沈巍,就是從小被父親一點一滴的控制。
父親討厭他讀歷史方面的書,他不敢正面反抗,卻養成了撿垃圾賣錢買書的嗜好,就連成年後也未曾改變。父親要求他報審計專業,他只能放棄自己喜歡的歷史和政治。
工作後,因為撿垃圾的習慣,他被單位領導當做精神病,被迫病退,家人也和他鬧僵。
父母越是用極端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的性格也會慢慢走向極端。
他生平第一次哭了起來,覺得很委屈。後來,他逐漸和家人斷了聯繫,開始流浪。
記者調查發現,他今年52歲,是80年代的大學生,曾在上海某統計局上班,現在被病休26年,淪落街頭、衣衫襤褸,不禁讓人唏噓。
父親將自己的喜好和觀念強加在沈巍身上,雖然一時達到了目的,卻壓抑了孩子的內心,改變了他的整個人生。
有人說:「有些孩子的成長史,就是一部苦難史。」
一語中的,沈巍的今天,跟原生家庭息息相關。
有話好好說
培養孩子幸福感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亞說過:「無論國王還是農夫,只要他家庭和睦,便是世界最幸福的人。」
有話好好說,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友好親民生活幸福,得到民眾的喜歡。
很多人以為他有完美的家庭,可事實上,歐巴馬卻是由母親一手帶大,他的爸爸雖然才華橫溢,卻生性風流,從來沒有盡過一個父親的責任。
即便情路坎坷,可理智的媽媽卻從未將自己的不滿發洩到小歐巴馬身上。當兒子問到父母的關係時,她這樣向他解釋:
「我們三人有三個關係,爸爸媽媽的關係,爸爸和兒子的關係,媽媽和兒子的關係。現在結束的只是爸爸媽媽的關係,爸爸媽媽還是會愛你。」
在歐巴馬10歲的時候,爸爸難得來看他一次,父子倆卻發生了爭吵。從沒有在兒子面前埋怨過對方的媽媽,仍是勸兒子:
「你不應該生你爸爸的氣。你爸爸非常愛你,他只是有點固執。」
因為媽媽有意識的正向引導,讓歐巴馬成長在單親家庭,也能擁有健康的婚戀觀,跟妻子米歇爾的愛情,成為世人幸福的典範。
在一段和諧的親子關係中是:父母的話,孩子樂於聽;孩子的話,父母懂得聽。
對孩子最有好處的,讓他一生幸福的,是做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
若是重來一次,孩子能選擇自己父母,結果會怎樣。
最近芬蘭的一則公益廣告短片《孤兒院》刷爆了朋友圈:
一對乖巧的姐弟倆,來到成人「孤兒院」中,在一名女士的引導下,他們開始「面試」櫥窗裡的四組父母,選出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父母。
第一組父母,爸爸在看書、媽媽在打掃衛生,他們看上去其樂融融;
第二組父母,妻子正在體貼地為丈夫倒果汁,兩個人有說有笑;
第三組父母,拖著嬰兒車,在樹下散步,媽媽很優雅,爸爸看上去也很紳士;
小男孩透過櫥窗,會心一笑,眼神中透露著渴望。
與前面三組形成鮮明對比的,第4組父母,兩個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丈夫動作幅度很大,妻子像是在辯解著什麼。
櫥窗外的孩子們立刻變得膽怯、驚恐、不知所措,臉上的笑容也完全消失了。
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什麼樣的父母,照出來的就是什麼樣的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複製版。易怒的父母,可能讓孩子也長成一個易怒的人。
一個不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魯迅說:「教育必須根植於愛。」
深以為然。
教育孩子,應源於愛。
每個孩子天生都是一張白紙,他最終呈現什麼樣的圖案,都是父母的「傑作」,嚴格和明理要結合在一起。
先嚴於律己,再嚴於管娃。用行動來感染孩子的嚴格,才是真的嚴格。
自己早起,帶著孩子早起;自己不玩手機,多讀書,帶著孩子多學習讀書。
這樣的嚴格對孩子受益一生。
好好說話平等交流,才能養出幸福感的孩子。
適度的嚴苛,學會傾聽孩子的意見,讓他們勇於表達,不要過多抱怨。嚴中有愛的孩子更具有幸福感。
愛之深,未必就要「責之切」,別讓那些過於嚴厲的表達,遮蔽了愛的流動。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僅需49元可得10節課程,贈送爆款教具寶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