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變綠洲背後:力學的價值和邊緣計算的助攻

2020-12-25 澎湃新聞

全球荒漠化正以每年五萬到七萬平方公裡的速度擴張。

我國沙漠化土地面積達173萬平方公裡,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上千億元,近4億人直接或者間接受到沙漠化的影響。

重慶交通大學沙漠土壤化科研團隊,通過「約束材料」的加入,讓沙子具備土壤保水保肥的特性,在沙漠中開闢出一片壯觀的綠洲。

如今,這個科研項目有了新幫手——重慶交通大學聯合騰訊成立實驗室,藉助騰訊雲邊緣計算實現科研效率的提速,助力打造科技化、智慧化的沙漠農業,為沙漠治理提供精確化的數據支撐。

沙漠土壤化科研項目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的試驗基地

沙子為什麼能夠土壤化?

一邊是草原大面積退化的沙地,一邊是長勢良好的農田。——這是位於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試驗基地裡的秋日景象。

試驗基地裡種上了玉米、瓜果蔬菜、中草藥、草、喬木灌木等百餘種植物,還吸引來了大量蝴蝶、螞蟻、鳥、老鼠、青蛙和蟾蜍等動物安家其中,偶爾還有狐狸和獾光顧。

位於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的試驗基地裡長出的西瓜

沙子為什麼能夠土壤化?

據領銜沙漠土壤化科研項目的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易志堅解釋,土壤天然有兩個力學狀態:它在幹的時候是幹土團,是一個固體;它在溼的時候是稀泥巴,是流變體。土壤的力學特徵賦予了土壤自修復和自調節生態力學屬性。變土的過程是顆粒約束改變顆粒物質力學狀態的過程,也就是把沙子從離散狀態通過約束轉化為固體(也就是幹土團)和流變體(也就是稀泥巴)的過程。

「一盤散沙,加上約束材料,然後加水拌合,稀泥就出來了,它存儲水分的能力強,具有自修復和自調節的生態力學屬性,同時保水保肥能力強,所以土壤化的沙子能夠成為植物的載體。」易志堅講述「點沙成土」的原理,也就是通過黏合劑與沙粒共同變成一張「網」,像土壤一樣實現保水和保肥,能夠存儲水分、養分、空氣和滋生微生物,具備植物生長的基本條件,進而通過植物種植,形成生態系統正循環。

「讓力學遇見了沙漠。」易志堅認為,沙漠土壤化是一個事業,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科研項目,也不是一個簡單的產業化項目,「它的研究和推廣,在某種程度上是造福人類的項目。」

沙漠土壤化科研項目由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易志堅教授領銜

然而,在近十年的沙漠土壤化研究中,還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困擾著易志堅團隊。

比如,如何能使沙漠農業在最少的資源投入下獲得最佳的產出?沙漠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性質適合種植哪些農作物?一年幾季?在沙漠地區大面積發展農業後,對沙漠地區的氣候,溫溼度指標、生態、環境、人類活動等方面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騰訊雲邊緣計算提升科研項目效能

2016年至今,科研團隊已經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幹沙漠、四川阿壩州若爾蓋草原大面積退化沙地等不同的荒漠化地區進行試驗。為探索適合沙漠地區低耗、高產、綠色的種植方式,並對項目成果進行規模化和產業化推廣,科研團隊需要對大氣環境、土壤、水質以及生物量等數據進行研究積累,從而了解這些參數是如何影響沙漠土壤化效果的。

這時,海量的數據採集、篩選、分析成為了橫亙在團隊面前的技術難題。

「沙漠土壤化項目在解決了怎麼種、種什麼的問題之後,下一個問題是如何種得好,包括產量的提升,生態的建設等,這些都離不開數據的支撐。」易志堅表示,騰訊雲強大計算力的加持,能夠讓科研團隊更快摸索出沙漠土壤化後的科學種植模式及其生態影響,也能夠為更精確地研究中長期生態環境變化提供更多可能。

2019年10月,重慶交通大學與騰訊籤署「騰訊-重慶交大沙漠生態研究聯合實驗室」框架合作協議,藉助騰訊雲在雲計算、邊緣計算、大數據、AI、IoT等方面的先進技術解決科研瓶頸,推動項目成果加速落地。目前,一個由物聯網傳感器、邊緣網關以及一體櫃組成的邊緣數據中心騰訊雲Nano T-block,已經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試驗基地中部署完成,並能與雲端實現協同。

騰訊雲邊緣數據中心Nano T-block

據騰訊雲數據中心高級架構師劉靈豐介紹,藉助Nano T-block,科研團隊所需的數據可以通過物聯網傳感設備採集後,會經由邊緣網關傳輸至櫃內伺服器經過數據的清洗和初篩,再把有效數據上傳到雲端的智維平臺進行分類和鑑別,並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同時,雲端訓練出來的AI模型也能下沉至Nano T-block邊緣數據中心,進一步推動數據的就近處理。 

正在採集植物表徵數據的傳感器

騰訊雲Nano T-block在架構設計上也充分考慮了沙漠中的極端氣候條件。劉靈豐介紹,作為國內首臺帶自然冷卻的單櫃數據中心,Nano T-block能適用於零下45度到55度的惡劣天氣,還擁有防風沙組件,系統可靠性相對一般邊緣數據中心提高50%,製冷系統的能耗最大降低69%。與此同時,運維人員也能夠藉助騰訊雲數據中心智維平臺對Nano T-block實現遠程調控和運維。

目前,騰訊雲Nano T-block正在給科研項目帶來效能上的明顯提升。

比如在作物產量方面,團隊需要使用環境採集系統、田間植物表型徵採集系統、高光譜採集系統、全時視頻監控系統等採集大量數據,進而分析品種適應性、環境變化、栽培管理等,每天至少會產生1T的數據量。

「我們曾經用頂配電腦來處理深度學習框架,結果800MB的數據跑了三天還在迭代算法。現在藉助騰訊雲邊緣數據中心的算力,很快就能得到訓練結果。」重慶交通大學沙漠土壤化科研團隊中負責數據分析的蔣學皎老師在接受採訪時興奮地說,「有了騰訊雲邊緣數據中心的算力支持,原來4個月科研計算量,現在最快1個小時就能完成了。」

目前,沙漠土壤化科研團隊目前在國內的試驗總面積已經超過17000畝,22項科研成果獲得中國、澳大利亞、摩洛哥等國發明專利授權。2018和2019年,這項技術還走出了國門,在中東沙漠和非洲撒哈拉沙漠進行了試點。

「數位技術正在各行各業中加速發揮價值,很高興能夠為沙漠土壤化提供計算力,幫助科研團隊加速破解更多未解之謎。」騰訊雲副總裁、騰訊IDC平臺部總經理鍾遠河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探尋沙漠綠洲背後的「秘密」
    重慶交通大學沙漠土壤化團隊成員蔣學皎說,現在他們的沙漠土壤化技術不僅是「黑科技」,還有了「高科技」。隨著騰訊—重慶交通大學沙漠生態研究聯合實驗室的成立,一套基於邊緣數據中心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孕育而生,改變了研究的傳統模式,助力他們研究沙漠綠洲背後的「秘密」。
  • 當力學和邊緣計算遇見沙漠:6000畝農田現身烏蘭布和
    我們自己的高校就有這個技術,不但可以在沙漠裡恢復生態,也許還可以發展農業。」他想,致力於科技向善的騰訊,應該可以為這個項目做點什麼。 騰訊雲數據中心的高級工程師劉靈豐承接下了這個任務。從深圳到重慶再到烏蘭布和,她一路體驗,真實地感受到了沙漠變良田的過程。
  • 一位力學教授的腦洞:到沙漠去,把沙變成土
    「土壤的力學特徵賦予了土壤自修復和自調節生態力學屬性。土壤幹了變為固體後會開裂,但是吸收水分后土壤變為流變體,可以將裂紋修復得無影無蹤。」還有一點,土壤具有自調節生態力學屬性,「就是說土壤顆粒排列的改變不影響土壤的性質,土壤可以通過顆粒排列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體積和形狀。」
  • 對亞沙漠變綠洲的感想
    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手機讀報  在美國參觀考察時,對洛杉磯的建築整體感覺是,集中體現為一個「平」字,平房,平頂,式樣和表面材料也較平常。既無中國古建築的匠心及歐式建築的精雕細刻,也無宏偉氣派可言。
  • 敢把沙漠變綠洲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古浪縣八步沙林場視察,並與林場職工一起開溝壓沙,強調要弘揚「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鬥精神,激勵人們投身生態文明建設,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奮鬥。
  • 當4種模式讓沙漠變綠洲時!中國怎麼做,世界怎麼看?
    在世界範圍內,沙漠治理都是一個非常大的環境治理難題,非洲國家之所以貧窮,就是因為沙漠擴散導致環境惡化,環境惡化再導致人們貧窮,人們貧窮再導致向自然索取無度,索取無度就重新導致環境惡化,自此,沙漠化和荒漠化,就成了個死結,套在了人們的脖子上,不能自拔。中國沙漠化荒漠化治理一開始就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事。
  • 如果將喜馬拉雅山炸開一道巨大口子,是否可以把沙漠變綠洲?
    將沙漠變綠洲?似乎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科學家也不是沒有想辦法,就拿我國來說吧,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新疆南疆的塔裡木盆地中心,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整相沙漠面積達33萬平方公裡,如此大的面積要是都變成綠洲就好了。
  • 威龍有機:沙漠裡的綠洲奇蹟
    近日,首屆中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農業部長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威龍作為中國有機葡萄酒領航者,其有機酒堡幹紅(鼎級)葡萄酒被選為本次論壇國宴招待唯一用酒,深得好評。據了解,該產品的葡萄原料來自於「沙漠裡的綠洲奇蹟」——威龍甘肅沙漠綠洲有機葡萄莊園。
  • 尼羅河是世界第1長河,埃及為何不把河水引入沙漠,讓沙漠變綠洲
    埃及位於尼羅河的下遊地區,初提起這個國家,我們腦海中閃出的畫面多半是炎熱的天氣、奇異的獅身人面像和神秘的金字塔,以及遍地的黃沙。沒錯,埃及是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降水極少,而且整個埃及有90%都是沙漠。
  • 塔克拉瑪幹沙漠裡的科研「綠洲」
    塔克拉瑪幹沙漠裡的科研「綠洲」 2019-07-02 18:36:43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寶秀
  • 全球唯一「被保護」的沙漠,為防止沙漠變綠洲,還特地往裡填沙子
    說到沙漠,小編每次腦子裡都會浮現出巨大的孤煙,在漫長的河流和雪海中行走,用平沙無槍進入黃天的畫面,土地沙漠化對全人類來說,地球的生態環境是巨大的災難,治理沙漠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也相信小編,去欣賞沙漠的廣大壯麗,有的東西既然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理由,比如沙漠。
  • 中國治沙奇蹟,沙漠變綠洲,被外媒成為中國魔方
    據統計,我國的沙漠總面積達到了130.8萬平方公裡,佔中國國土的十分之一了,所以我國很早開始就是實行開墾沙漠變綠洲的計劃了,所以沙坡頭上草方格的成功是必然的,而遍布草方格的地方就是我國的寧夏自治區。寧夏自治區的沙漠面積也是非常大的,佔主要面積的就是毛烏素、騰格里、巴丹吉林這三大沙漠,所以寧夏這片地區是常年乾旱,甚至天氣都有了問題。極少的雨水給當地帶來了土地沙漠化的危機,當地人的生活都出現了問題,最後都被逼無奈離開家鄉到外面謀生。
  • 沙漠中為什麼會有綠洲?沙漠綠洲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沙漠的色調並非一成不變,它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像在澳大利亞的辛普森沙漠有一片廣闊的紅色沙漠,景色十分美麗;在美國南部的路索盆地地分布著白色的沙漠,是一片銀色世界;中亞的卡拉庫沙漠是黑色的;美國的亞利桑那沙漠更奇妙,擁有紅、黃、紫、藍、白等多種顏色,真可謂是五彩繽紛,在陽光的照耀下,空中也會折射會絢麗的色彩。
  • 能讓沙漠變綠洲,印度:那我們怎麼辦
    能讓沙漠變綠洲,印度:那我們怎麼辦!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由於沙丘受風力的影響而伸展並經常移動,周圍地區的侵蝕正在擴大,因此在中國有必要進行控制,要知道,防砂是世界難題,經過30多年眾多科研學者和治沙工作者的努力,3萬畝沙漠成功地變成了試驗區的綠洲,成為了世界上的一大奇蹟。
  • 沙漠中美麗的綠洲,全球幾大壯觀的沙漠綠洲,一起來看看
    圖示為沙漠綠洲景觀, 巴哈利亞綠洲 全球10大最壯觀的沙漠綠洲 巴哈利亞綠洲距離埃及首都開羅500公裡,這麼經典的地方,有機會要來看看。圖示為沙漠綠洲景觀,法拉弗拉綠洲 法拉弗拉綠洲也許是埃及最小的綠洲,但卻有著埃及最著名的一項景觀,可以嘗試遊覽一下,相信不會令你失望。
  • 中國此沙漠80%變綠洲,卻迎來一群「破壞者」,讓治沙人很氣憤
    中國此沙漠80%變綠洲,卻迎來一群「破壞者」,讓治沙人很氣憤,對很多小夥伴來說,大部分景點我都已經看過了, 我們國家有很多種類的景點,小夥伴們的移動頻率這麼高,很多已經看過了, 所以,很多小夥伴們想去看在小夥伴們的生活中不太常見的沙漠探險等。
  • 尋找沙漠和綠洲的「最大公約數」
    在朋友圈發下這條狀態時,吳向榮已經在沙漠裡種樹14年。  這是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的阿拉善,27萬平方公裡的面積裡分布著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這三大沙漠,土地荒漠化面積高達93.5%。每逢春天,沙塵暴常突襲而至。  吳向榮和他的團隊就住在騰格里沙漠東緣。
  • 威龍沙漠綠洲有機葡萄莊園探秘
    高素英  「沙漠綠洲賽仙境,威龍葡園碩果豐,有機產區出佳釀,醇醴歐斐酒堡中。」一首打油詩道出了消費者趙先生對威龍沙漠綠洲有機葡萄莊園的心聲。9月18日,由《中國經營報》發起的「尋找中國最美葡萄酒產區——走進甘肅威龍歐斐國際酒莊」活動正式開啟,《中國經營報》記者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十幾位消費者一同踏上了騰格里沙漠有機葡萄酒產區的尋找之旅。
  • 新疆伊犁有一個綠洲中的沙漠,傳說是情人的一滴眼淚凝固而成
    這裡有關於愛情的傳說和故事標籤:中國新疆旅遊、新疆伊犁霍城圖開沙漠、綠洲裡的沙漠、邊疆大漠風情風俗遊、旅遊景點推薦介紹新疆伊犁有一個綠洲中的沙漠,傳說是情人的一滴眼淚凝固而成。新疆有不少的大沙漠,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響噹噹的。對於沙漠,人們的概念化也是非常頑固的,都是談到沙漠就色變,因為沙漠通常代表著寸草不生,而且沒有生命的跡象,是死亡的象徵。
  • 為什麼埃及人不把尼羅河水引入沙漠造地,讓沙漠變綠洲?
    就尼羅河那點水量,引入蒸發旺盛的沙漠裡馬上就會蒸發掉,在地表留下一層鹽,不但滋養不出綠洲,反而會加重土地鹽鹼化。把珍貴的河水引入沙漠裡「曬鹽」,簡直是天大的浪費。綠洲是靠源源不斷的水源滋養出來的,水源補給主要是地下水和冰雪融水。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半島緯度低,裡面的綠洲主要是靠地下水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