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潘萬枝,是劍河縣磻溪鎮正誼村的村民。我家現有3口人,我與妻子如今都六十多歲,兒子退伍後,就長期到省外打工,逢年過節才能回來看我們。
因為我家只有孩子一個勞動力,我老兩口年老體衰,無法務工,家裡生活很是拮据,也因此被評為的貧困戶。
我家住的是三間三層木瓦房,一樓是豬圈、旱廁,堆肥、柴草與生產生活用具雜亂堆放,冬天還好,到了夏天便會產生異味,雖然我兩口子早已習慣了,但我的幫扶幹部楊秀橋第一次來到我家時,也吃了一驚。
他看到我家這樣的情況後,便提出要幫助我們改建廁所,修建化糞池,清理樓上樓下拉圾,規類放置室內外雜物。但起初我們倆並不同意,一是沒錢,二是因為擔心土地被佔用。因此便找出一兩條理由來搪塞他。
幫扶幹部楊秀橋(右)正在幫助村民拆除廢棚舍
2019年8月的一天傍晚,楊秀橋又來到我家裡跟我聊天,我知道他又是來動員我改廁的。於是說:「我翻看了下皇曆,今年我家動不得土,哪些雜物等空閒了就清理。」
結果沒想到,他突然轉移話題說:「潘叔,你家崽好久沒回家了或許在外頭找到媳婦,不好意思帶回家來吧?」
我說:「好幾年都沒回家來了,有哪個看得上喲。」
「你這麼漂亮的房子,可惜連個衛生間和衝澡的地方都沒有,哪個姑娘願在這生活?萬一是個城市姑娘就更住不下了。」
我仔細想來,好像的確如此。兒子一去打工後,經常打電話也不接,我們為他的婚姻大事操碎了心。盼了一年又一年,為他備用結婚肥豬養了一批又一批,一提起兒子,妻子還經常掉淚。
「你就趁這機會改造一下,條件好了,我保證這年邊就會帶個兒媳婦給你們二老的。」他說。
聽了他的一番話,我突然改變了注意,決定好好把家裡的環境改改。就這樣,在楊秀橋的幫助下,我家的廁所和豬圈都得到了改造,搬到了屋外,夏天再也不會聞到異味了。
幫扶幹部楊秀橋(右)幫助村民採收水稻
2019年年底的時候,兒子真的就帶來了一位雲南姑娘。我和妻子都高興不已,逢人便說國家政策好,要我們做的事沒錯。
如今,不僅是我們家,我們整個正誼村自來水不再是隔三差五斷水,傍晚還用上了明亮的太陽能路燈,水泥硬化路串通到家家戶戶,搞起了產業分紅,享受到了政策的幫扶。現在我們家也跟著全村一起脫貧,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見習編輯 段嵐茜
編輯 駱航念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