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改廁改圈迎來美好生活丨劍河縣磻溪鎮正誼村村民...

2020-12-12 天眼新聞

我叫潘萬枝,是劍河縣磻溪鎮正誼村的村民。我家現有3口人,我與妻子如今都六十多歲,兒子退伍後,就長期到省外打工,逢年過節才能回來看我們。

因為我家只有孩子一個勞動力,我老兩口年老體衰,無法務工,家裡生活很是拮据,也因此被評為的貧困戶。

我家住的是三間三層木瓦房,一樓是豬圈、旱廁,堆肥、柴草與生產生活用具雜亂堆放,冬天還好,到了夏天便會產生異味,雖然我兩口子早已習慣了,但我的幫扶幹部楊秀橋第一次來到我家時,也吃了一驚。

他看到我家這樣的情況後,便提出要幫助我們改建廁所,修建化糞池,清理樓上樓下拉圾,規類放置室內外雜物。但起初我們倆並不同意,一是沒錢,二是因為擔心土地被佔用。因此便找出一兩條理由來搪塞他。

幫扶幹部楊秀橋(右)正在幫助村民拆除廢棚舍

2019年8月的一天傍晚,楊秀橋又來到我家裡跟我聊天,我知道他又是來動員我改廁的。於是說:「我翻看了下皇曆,今年我家動不得土,哪些雜物等空閒了就清理。」

結果沒想到,他突然轉移話題說:「潘叔,你家崽好久沒回家了或許在外頭找到媳婦,不好意思帶回家來吧?」

我說:「好幾年都沒回家來了,有哪個看得上喲。」

「你這麼漂亮的房子,可惜連個衛生間和衝澡的地方都沒有,哪個姑娘願在這生活?萬一是個城市姑娘就更住不下了。」

我仔細想來,好像的確如此。兒子一去打工後,經常打電話也不接,我們為他的婚姻大事操碎了心。盼了一年又一年,為他備用結婚肥豬養了一批又一批,一提起兒子,妻子還經常掉淚。

「你就趁這機會改造一下,條件好了,我保證這年邊就會帶個兒媳婦給你們二老的。」他說。

聽了他的一番話,我突然改變了注意,決定好好把家裡的環境改改。就這樣,在楊秀橋的幫助下,我家的廁所和豬圈都得到了改造,搬到了屋外,夏天再也不會聞到異味了。

幫扶幹部楊秀橋(右)幫助村民採收水稻

2019年年底的時候,兒子真的就帶來了一位雲南姑娘。我和妻子都高興不已,逢人便說國家政策好,要我們做的事沒錯。

如今,不僅是我們家,我們整個正誼村自來水不再是隔三差五斷水,傍晚還用上了明亮的太陽能路燈,水泥硬化路串通到家家戶戶,搞起了產業分紅,享受到了政策的幫扶。現在我們家也跟著全村一起脫貧,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見習編輯 段嵐茜

編輯 駱航念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你的認可就是對我工作的肯定丨劍河縣磻溪鎮正誼...
    我叫楊秀橋。是劍河縣磻溪鎮正誼村的第一批網格員。未入村就聽說這是個「問題村」,不好開展工作,群眾戾氣重。彭良學戶是我網格裡包保幫扶的七戶之一。我第一次走訪他家,對人不理不採的,滿肚子牢騷。由於夫妻倆勤勞肯幹,2019年家庭出欄肥豬7頭,收入3萬多元,自己又有一份吹鎖吶的技藝,生活越過越紅火,手機也換成了智能機。  家中那條大黑狗,因我常常來往,也接納了我,每次我來都親暱地搖動尾巴,我儼然成了他們家的一分子。同事開玩笑說,貧困戶家的狗都不叫了,你工作也算做到家了。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久甲有個美麗「約會」丨劍河縣久仰鎮久甲村...
    我叫田鑫,是貴州黔東南劍河縣自然資源局派駐劍河縣久仰鎮久甲村網格員。  2019年7月,正值劍河縣脫貧攻堅總攻關鍵時期,受組織委派,我被抽調久仰鎮久甲村擔任網格員,在簡單準備好必備的生活用品後,便踏上了前往久甲村的行程。
  • 「我的脫貧故事」搬進幸福社區 過上幸福新生活丨劍河縣磻溪鎮盤樂...
    我叫楊長櫻,今年22歲,是劍河縣磻溪鎮盤樂村村民,也是劍河縣幸福社區的搬遷群眾。我們家現在有3口人,正如社區的名字,我們現在過著幸福的生活。2018年,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我一家三口從村裡搬了出來,住進了縣城的新房子。現在的好光景,全靠國家的關心和扶貧幹部的幫助。作為一名貧困戶的我,如今在新的生活環境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找到了通向小康新生活的道路和方向。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我叫李世能,今年21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現在就讀凱裡學院二年級。我家4口人,父母均50歲,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妹妹李世芯19歲,現就讀凱裡學院一年級。那年,我的家庭情況很糟糕,我上了高中二年級,妹妹初中三年級,母親沒有文化,在家種田、餵豬,年內可得收入4000元。父親初中文化,外出打點臨工,年內可得收入20000元,表面上來看,整個家庭生活超過了溫飽線。但是由於我和妹妹上學費用的開支,又把家庭拉向了貧困的泥潭,每到學校開學之際,我父母就發愁,我和妹妹非常懂事,就靠「忍飢挨餓」節省開支。
  • 「我的扶貧故事」小改變促成大改觀丨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第一書記...
    我叫李正釗,是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第一書記。因培榮村是我所在單位劍河縣公安局的幫扶村,因此在前期已經了解到不少村裡的情況,可剛到村裡報到的第一天,我還是傻眼了。我首先組織村幹召集村民開了院壩會,將改變村容村貌提上日程,向村民說明三改(改圈、改廁、改廚)、危房改造、透風漏雨等整治項目,村民紛紛積極響應,支持村裡的建設。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的生活已發生質的改變丨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
    我叫楊光環,家住貴州省劍河縣柳川鎮返迷村,現就讀於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大三學生。得到政府危房改造補助金10000元對房屋進行了加固改造,得到三改金6000元對房屋廁、圈、灶進行了改造,使過去的透風漏雨得到了根治,房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之在以後的日子裡,不畏嚴寒、風雨,都住得安心舒心;  產業方面。在村支兩委的協調下,我家得到了生豬養殖、洋鴨養殖等政策的扶持,實現了我家的增收創收。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
    我叫張啟武,今年50歲,是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村民,同時也是村裡一名普通的中共黨員,家裡有6口人,我家是小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0年前我一直在外打工,因為家裡人多,全靠我一人的務工收入支持家裡的生活開支,當時家裡有年邁的父母、我的一雙兒女,還有身體不好的嶽母也跟著我們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生活有了奔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村民楊四斤
    我叫楊四斤,是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村民,2014年進入農村精準識別貧困戶,家裡有4口人,兩個小孩下讀書,通過這幾年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家得到了太多的實惠。楊四斤家的房屋2016年,聽說有「特惠貸」扶貧貸款,我就想搞點養牛,8月份就得到了扶貧貸款,享受3年的政府貼息,這讓我有點資本來搞產業,得點錢來裝修房子。
  • 「我的脫貧故事」因為有「他們」 我不再是一個人︱劍河縣仰阿莎...
    我叫劉仰土,今年46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打老小村)村民,家裡有6口人。  2015年,我丈夫由於多年勞累患上重病不治,不幸離開了我們,丟下我和3個正在讀書的孩子,還有2個老人,所有的家庭重擔全部落在我一個人身上。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做好事 辦實事 解難事丨劍河縣南寨鎮馬大...
    我叫石森權,是劍河縣南寨鎮馬大營村(白俄小村)駐村網格員,負責白俄村三、四組的幫扶工作,三、四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戶57人。在村裡工作、生活的這段時間裡,我每天入戶走訪摸清底子,登記家庭人口,經濟收入狀況,致貧原因等,同時,宣傳國家扶貧政策,讓他們知道國家扶貧政策涉及哪些方面,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享受哪些扶貧政策。2019年8月,我在入戶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範昌興老人過程中,了解到該戶老人的存摺不在身上,存摺裡有歷年來獲得的補助款項。
  • 「我的脫貧故事」感恩脫貧路上的好心人丨劍河縣久仰鎮畢下村村民...
    我是來自劍河縣久仰鎮畢下村的一名普通村民,我叫李漱櫻,我們家是村裡面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現在有五口人。我深深知道所有事情並不是一帆風順,但天色不會一直黑暗,光明終究會來臨。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好,我也深信我們一家人會過得越來越好。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脫貧故事」自食其力來脫貧丨劍河縣南加鎮基立村村民彭恩才
    我叫彭恩才,是劍河縣南加鎮基立村二組村民,現年70歲。家裡共有2口人,妻子舒翠梅現年67歲。由於膝下無子,女兒又早已出嫁,我與妻子成了村裡的老人戶。一直以來我們夫婦靠務農為生,能夠滿足日常吃飯穿衣的日常生活,但日子還是過得比較緊。通過精準識別我成了村裡的貧困戶。  我在村裡一輩子幹活也算努力勤快,到老了卻成了村裡的貧困戶,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我跑去同村長了解貧困戶如何才能算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來了個「貼心小秘書」丨劍河縣久仰鎮東階仰...
    我叫李興明,劍河縣久仰鎮東階仰村村民。我家有五口人,有我和我妻子以及三個還在上學的小孩,因為妻子患有精神病,長期吃藥治病,只能做一些簡單的活,全家開支主要依靠我外出務工來維持。2016年我申請成為了村裡的一名貧困戶,我深知勤勞才能致富,等靠要是等不來小康生活,我決定開展養殖項目,也得到了久仰鎮政府的大力支持。
  • 「我的脫貧故事」辛勤指數換幸福指數│劍河縣南加鎮堡上村村民...
    我叫楊光林,是劍河縣南加鎮堡上村村民,今年50歲。由於我家裡面就我一個,沒經濟來源,文化水平低,外出打工無人要,家裡就僅有的3.81畝的耕地餬口,房子透風漏雨我也是沒有辦法的,也就過著得過且過的生活。我看鄰居都那麼的積極,都那麼的配合脫貧攻堅工作,我想我應該有所改變,於是,我決心向村裡面提出申請,我提出申請後,經過一系列的程序,2018年我被列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2019年3月,我家的網格員龍彩雲和幫扶幹部麻雲勇第一次來到我家對我噓寒問暖,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被別人關心的那種溫暖。
  • 「我的脫貧故事」別人幫了我 我也要幫別人丨劍河縣久仰鎮久敢村...
    我是王再華,今年35歲,是劍河縣久仰鎮久敢村黨敢小村的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家裡有4口人,兩兒子,一個中職教育在讀,一個高中在讀。我本人因為身體不好,常年在家休養,只靠我妻子一人務工,維持家庭生活,妻子務工一個月最多賺3000塊錢,家庭經濟收入較低,經常入不敷出。我也想致富,只是苦於沒有門路。窮途末路之際,村委會喇叭裡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黨和國家實施精準扶貧好政策,農村貧困人口有希望得到國家的幫扶,在得到村委會的證實後,我立即向村裡提出申請。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休老鎮長脫貧來幫忙丨劍河縣革東鎮退休老鎮長...
    依山坐落在大山之腰的劍河縣革東鎮皆翁村,曾經是劍河縣深度貧困村之一。山高溝深,交通偏僻,乾旱缺水、土地資源少等諸多先天因素都制約著這個小山村的發展。 我是劍河縣革東鎮人民政府的一名退休幹部。1982年從軍營退伍回鄉後,相繼在劍河縣6個基層鄉鎮工作過。2013年從劍河縣革東鎮副鎮長的崗位上退下來以後,一心惦記著家鄉的發展,便自告奮勇回到家鄉皆翁村,利用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帶領家鄉人民謀發展。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劍河縣盡銳出戰,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匯聚脫貧攻堅一線,為地方的減貧摘帽獻計獻策。這其中不乏一些基層老黨員、離退休老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全心全意助脫貧 一腔熱血換民心丨劍河縣敏洞鄉敏...
    我叫劉敏,是劍河縣敏洞鄉敏洞社區第一書記,同時兼任新槐村網格員。作為脫貧隊伍中的老幹部,我勢必全心全意助脫貧,以一腔熱血換民心。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入戶了解情況收集材料通過不斷實地走訪、與群眾面對面談心交流,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取得良好工作成效,為儘快實現整村脫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明確目標責任精準施策抓落實。工作開展以來,我紮根基層,始終奮戰在扶貧第一線,推動幫扶工作落地見效。通過以身作則,嚴格遵守工作紀律,紮實駐村開展工作,嚴格落實上級下達的任務和要求。
  • ...脫貧故事」國家幫我脫貧,還讓我有了一個「親人」丨劍河縣南加...
    我叫陳禮彬,今年55歲,是聽力二級殘疾人,家庭人口1人,是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新臺小村)村民;2014年因殘致貧,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家住在柳基村(新臺小村)山高坡陡的九育自然寨,我們寨子在家村民主要以種植稻穀為主,絕大部分村民都已外出務工;由於我的耳朵聽力較差,又幹不了重活,無法外出務工賺錢,在家僅靠國家救濟和種田維持生活,以前沒有其他經濟收入來源,生活過得十分艱苦,是我們寨上有名的貧困戶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我叫楊芝桃,劍河縣林業局工作員,2019年7月23日縣裡派我到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任網格員。柳基村是由柳基村和新臺村合併的一個大村,我所負責的網格是新臺村一組由兩個自然寨組成(即梨木山自然寨和觀音渡自然寨)共有45戶,其中貧困戶15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