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見一郎《請你迷失在我身旁》
大家發現沒有,關於教育孩子的,有育兒頻道,育兒領域,各種育兒書籍。一說到孩子,總是忍不住地從心裡滾出喜愛,滾出熱淚,滾出各種的愛不釋手。
但是很少看到有養老、陪老、守老的情感領域。甚至我們自己有時候看見行動不方便的老人都會說,唉呀,我不要以後變成這樣的老人家,身上有味道,行動又不便,還老愛忘事,又不肯學習......
比如我自己的媽媽。小時候家裡窮,所以她一直過得很節儉,現在到了城裡跟著弟弟一家生活,有時候一味只知道節儉,卻不太肯學習孩子的營養菜譜,甚至喜歡自己在外面撿廢紙皮和飲料罐賣錢。
而我爸,則是一個非常無趣的老年人。除了工作,就是癱在沙發上看電視。不懂溝通,還時常與老伴脾氣暴躁的抬槓。
要照顧這樣的兩位老人?我覺得自己要做很多心理建設。
最近開學日子,南寧小學放學,孩子在保安與老師的領導下有秩序的離開學校,兩旁的家長几乎都是手機拿出來拍照,跟明星走紅毯一樣,熱鬧非凡。
有人留言,意思是,養老院能見到兒女的不多,小學門口卻火爆現場。有點殘酷其實也蠻現實。
孩子怎麼對待老去的我們,取決於我們怎麼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的愛的教育。
但又不能完全對等。畢竟孩子承載的是希望,是一種向上的動力,而老去的父母則是可以逃避的責任。即使身在他們身邊照顧,內心裡逃避的感覺就生出鬱悶、煩躁等。
有幸遇見岸見一郎的《請你迷失在我身旁》。原來岸見一郎也同普通人一樣,需要重新學習與父母構建關係,他也要在時間中去摸索怎樣才是對自己82歲高齡父親最好的陪伴。
他整理的這些思考也許能在未來你與父母的相處中提供幫助。本文僅自己的一點讀書心得和大家分享。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
我小時候身體不好,可是父母總是每天很多事情。有一天發燒,無奈我爸只能背我去打小針。那個時候覺得父親很溫柔,赤腳醫生家的燈也很柔和,回到家時爸媽因為我的生病不忍吵架。我竟然會感覺很幸福。
現在想想,我小時候之所以經常生病其實是想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吧。也還記得有一次媽媽跟一位阿姨聊天,我拼命刷存在感,媽媽呵斥我總不見效,最後是一個巴掌把我打的灰溜溜的跑開了。
反過來想,父母漸漸老去的時候,是否會同小孩一樣,通過身體的不適求得子女的關注與安慰?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就有說到這麼一個例子。一位老人家身體不好,開始時是兒子和兒媳一起陪著去醫院,慢慢身體好些,就只有兒媳陪著,再然後又好了一些,就又剩下老太太一個人去醫院了。
沒多久,老太太就摔斷了腿。
無論是孩子還是老人,常常以隱形的身體上的不適想要換取家人的關注與安慰,這是否值得反思?為什麼我們不可以感知到他們的這種需求,主動給予親密的陪伴和高質量的陪護?
尤其是漸漸老去的父母。很多時候出於體諒,他們會選擇不去打擾孩子的生活,不給孩子壓力。但不能說我們不可以提前覺知,好好去陪護他們。
但說實話,就像我們很多父母無法與孩子建立非常良好的親密關係一樣,其實我們也無法與老去的父母建立很好的關係。
每一段生命旅程都在於學習。
既然守護父母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那麼從當下開始學習構建與父母的關係,總還為時不晚吧?
人無完人。我們自己尚有老去的一天,現在整理和學習照護一下父母,未嘗不是給孩子做的一種榜樣。
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庭本身已經有危機的,有可能會在照護父母的過程中,因為辛苦和繁瑣, 以及超出精力與財力的預算可能導致家庭關係進一步惡化。
但如果轉變思維,既然照護父母無法迴避,不如選擇輕鬆、愉悅的方式進行。爾後你會發現,我們給為父母做的事情有很多。
首先是下定決心改善關係。因為只有子女對父母的看法改變了,才能最終改變照護父母的行為。
消極照護父母的人,在父母身上找出了問題,他們認為正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自己才不能照護父母,認為照護是艱難的,但實際上,他們是為了證明「照護是艱難的」才去找父母身上的問題。
其次是學習與父母構建良好的關係。如果我們抱著我們為父母做了很多,父母不但不知感恩,還仍然不知足和埋怨的心態照護父母,是無法與父母構建良好關係。
尤其父母已經失去了創造力,無法再為家庭作貢獻的時候,應該擺正心態,明白「 父母活著本就是對家人在做貢獻。」
和年老的父母相處時,子女沒必要特別關注什麼。即使想關注有時也是做不到。如果一個人認為只有會做事情才有價值,他就只會關注這一點,那麼當他看到父母昨天會做的事今天不會做了時,可能就不會承認父母的價值了。但前面也說過,父母不需要什麼,他們活著本就是對家人在做貢獻了。
也許最後我們能做的,就是靜靜陪伴。
我們的社會已經忘掉了這樣的一種力量,即只要靜靜陪伴在旁、無須做什麼的力量。--鷲田清一
如果你真的覺得自己不知道該怎麼陪伴年老的父母,那麼靜靜地陪伴在旁,就很有力量。
靜靜陪伴的力量
父母是很神奇的物種。就我個人而言,我一直處於離婚狀態沒有歸宿,他們覺得我找什麼樣的人結婚都可以,只要我能結婚。因為我始終一個人既有擔心我的意思,也有讓他們沒有面子的意思。
但是如果我有感情動向,又一定要把對方刨根問底,什麼讀了什麼書,是不是知識分子,對方經濟能力怎麼樣,多少歲,是租房子還是自己有房子等,好像一下子自己的姑娘又變得特別值錢。
我並不是很喜歡父母這些市儈的關心,他們更應該看重的是,對方性格怎麼樣,對你好不好,你們相處是否愉快等。
所以我始終與父母不曾有過很良好的親密關係,有時候真的僅僅只是感謝父母還活著這件事情本身。若哪天父母真的到了需要有人在跟前照護的地步,我也一定不會逃避,而是盡最大能力擺正心態與他們和平共處。
畢竟,父母尚在,我們還知來路。等到我們成為子女的來路時,子女又會用什麼樣的心態來照護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