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見一郎:「理解父母才能和諧相處」?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答案

2020-12-25 穆正月談情感

有時候,我們因為一個芝麻大點的事,也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朝父母胡亂發脾氣,認為他們是可以隨便頂撞的。

我並不認同這樣的觀點,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兩者之間的關係更加惡化。父母守護了我們前半生,他們的後半生理應由我們來守護,換位思考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包容父母。

1「是不是吃起來又鹹又辣?如果不好吃就別吃了。」媽媽一臉愧疚,小心翼翼地對我說。

早上說中午吃包子,爸媽就忙活了一上午。我其實不想讓他們這樣忙,想著不行買點多方便,可他們不是嫌貴就是嫌不衛生,一定要自己做。

我聽到媽媽這樣說後,笑著說:不會呀,你做的都挺好吃的。

結果一下嘴,卻是又鹹又辣,看著媽媽求證的眼神,我面色不改地咽了下去,內心早已淚流滿面,我對媽媽說:還好啦,只有一丟丟鹹。

媽媽頓時生氣,說自己收個衣服的空檔,爸爸就自告奮勇地去拌餡了,結果就這麼難吃。媽媽讓我別吃了,剩下的他們自己吃。

我忙說沒啥沒啥,挺好吃的。說著大口大口地吃完,媽媽看著我吃的挺香的樣子,有些釋懷了。

其實這種事,如果父母和孩子同住,發生的機率很大。每次遇到這種事情,我都不會因為這頓飯不好吃而吵鬧父母。

因為一點小事情而讓父母難過,實在是不值得。如果感覺不好吃,少吃一點,不行出去吃,不要吵吵鬧鬧傷感情。

本來劍拔弩張的父母,因為我吃了這個包子後,而變得緩和起來,什麼不好吃,這一刻我覺得美味無比。

2「你別讓咱爸多吃肉,別喝酒抽菸,讓他多運動。」哥哥特意打電話給我,千叮嚀萬囑咐。我連連點頭:知道知道,你放心放心。

好吧,實際上我做的事情,我哥知道了心都不知道提到哪裡去了。

爸爸一輩子喜歡吃肉,老了不能因為有糖尿病一口肉都不吃吧,我心裡說你也太機械了,做事情太絕對。

肉為什麼不能吃,油膩的偶爾吃一次又不打緊嘛。

為了能讓爸爸每天都吃二兩肉,我們一下子買了一大塊羊肉放家裡,特意囑咐他們,讓每天中午炒菜的時候一定要炒一點。

我給爸爸說:每天都要吃二兩,你知道吧,醫生叮囑過!看著他點頭我才放心。

至於為什麼一次性買那麼多,那是因為害怕他去買的時候被價錢嚇到後不吃了。沒有什麼比能吃更好了,「能吃是福」啊。

我一邊答應著哥哥,一邊積極地給老爸買著肉。這有啥呀,千萬別機械,趁著父母健在胃口好,啥都讓他們吃一吃,如果不能吃多就讓他們嘗一嘗,心情盡到了就不會在他們不在後有遺憾。

3「爸,你啥藥沒有了,我今天順路去藥店給你買上。」我對老爸說。

老爸糖尿病已經有二十多年了,尤其是這幾年出現了很多併發症,需要不停地吃藥,他甚至有時候告訴我說不吃藥了,反正也不好。

我連忙告訴他,吃吃吃,按醫生要求吃嘛,這藥也不貴,我有會員,他們有時候還打折呢,不行我找搞醫藥批發的同學,給你批上,別擔心。

在我七說八說下,老爸提取了一個有效信息:藥貴是貴,但是有辦法便宜。

這下子他吃的就沒有太多心理負擔了。

其實,我也沒那麼大的本事讓人家給我便宜,這麼繞來繞去只不過是不想他有負擔。

本來父母年齡大了,就會有一種自己沒有任何價值的想法,如果再因為吃藥看病增加孩子負擔的話,他們會更內疚,更難過。

所以我總是會說順路去買,給他們七講八講會便宜。我不讓他自己去買,是因為害怕他知道價錢後,再也不吃了。

朋友說她可做不到這樣,很多時候自己上班受氣,下班回到家中希望能不為這些瑣事心煩,所以如果有一點這樣的事情,她就會炸起來。

其實很多人都會這樣,把好脾氣和微笑統統留給了別人,把壞脾氣和惡言惡語都留給了自己最親的人。

我說不出來大道理,但是我知道朋友一定是錯的。

直到我讀了岸見一郎的《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我才恍然大悟,自己的所作所為,居然和岸見一郎提出的觀點不謀而合。

「父母身體不再自如,記憶力減弱,身體各項技能衰退,但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改變,讓他們在年老體衰時仍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在照顧父母的過程中,理解父母的言行並恰當地應對,避免和父母陷入不必要的衝突」

這是書中岸見一郎提出的觀點,沒想到自己的做法居然和大師的觀點這樣契合,一時間有些激動,一口氣讀完了全書。

讀完後,我感覺特別有用。書中他講了自己照顧患有老年痴呆症父親的點滴故事,尤其是細節部分真的特別有代入感,能時時讓人想到自己與父母的相處場景。

這本書與讀者共同探討了如何與我們要守護的父母構建良好的關係,如何靠近父母,和父母和諧相處,如果家中仍有長輩健在,那請你一定要讀一讀,千萬不要因為一點小矛盾,而錯失了和父母能夠幸福相守的最後時光。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有父母才有家,有爸媽喊才是最幸福的事。看著他們日漸斑白的髮絲,你想好了要和他們如何相處,如何才能有一個良好的關係嗎?那麼請你讀一讀這本書,你會從中學到實用的相處技巧,會明白如何才能讓他們在這僅剩的一段旅途中過得安心幸福,也會讓自己少留遺憾。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岸見一郎新作《請你迷失在我身旁》:如何守護年老的父母
    而岸見一郎的這本《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正好解開了我內心的許多困惑。書中內容是關於他和患老年痴呆症的父親一起生活的點滴紀實。由於岸見一郎長年研究阿德勒心理學,所以他結合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思想,摸索到了一套與年老患病父親的相處之道,包括深入認識老年痴呆症、構建新的親子關係、探求生命本身的意義等,特別真誠,也很透徹。
  • 心理學家岸見一郎新作《請你迷失在我身旁》:如何守護年老的父母
    最近幾天在看一本與老年痴呆症有關的書,是日本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的學者岸見一郎的新作《請你迷失在我身旁》。而岸見一郎的這本《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正好解開了我內心的許多困惑。書中內容是關於他和患老年痴呆症的父親一起生活的點滴紀實。
  • 心理學家岸見一郎的新書告訴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子女:別逞強照顧
    父輩們互相通氣,也互相開導,平靜接受爺爺的變化,並且輪流照顧,即便如此,直到爺爺去世大家也耗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但這個過程的心理建設在我看來是很成功的。至少比一部分人得知家人確診有阿爾茨海默病後就慌張失措、照顧一段時間後自己先崩潰要幸運得多。日本著名的心理學家岸見一郎的新書《請你迷失在我身旁》裡,詳細描述了他的親身經歷。
  • 楊佳怡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你答案
    那麼,怎樣與孩子相處,讓孩子平穩度過叛逆期呢?13歲就出國,如今仍活躍在歐洲各音樂舞臺的楊佳怡,在她的《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一書中,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出答案。那些在叛逆期無法平穩度過的孩子,常常有一段並不和諧的親子關係,家長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覺得家長不理解他。身為孩子,光抱怨父母「你們都不懂我的想法」是不夠的,孩子也有責任讓父母了解自己的想法;作為家長,也不能光抱怨孩子不聽話啥的,要花時間與孩子進行溝通。在奧地利家庭,父母不論多忙,也會想辦法擠出時間與孩子相處,十分注重親子之間的溝通。
  • 書評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學習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
    「我不在乎你記憶裡出現的橡皮擦,我只在乎從現在開始的每個當下。」看完《請你迷失在我身旁》,猶如咬了一口青青的獼猴桃,酸酸,澀澀,微微又帶點甜。 這是《請你迷失在我身旁》這本書最值得稱讚的地方,它讓我們思考:伴我們長大的父母終會老去,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呢?怎麼用心陪伴、用愛對待呢?只喊口號是沒有意義的,實際的照顧過程充滿了疲憊,「深而沉,鈍痛般的疲憊」,如何做好心理準備,陪伴、接納父母?
  •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跟阿德勒學習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
    這也是為什麼我推薦《請你迷失在我身旁》這本書的原因。本書的特別處在於,它針對的群體有兩個,不僅有對被照顧者的建議,還有對照顧者的引導牽引。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作家岸見一郎,作為阿德勒心理研究者,也作為父親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家屬,他將自己照顧年老父親的親身經歷寫了下來,意圖結合阿德勒心理學知識和自身實踐,為廣大子女指明父母的迷失之路。
  •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跟阿德勒學習如何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
    本書從照護者的角度出發,運用我多年研究的阿德勒心理學原理,探討如何減輕照護工作的負擔、如何與我們要守護的父母構建良好的關係。阿德勒並未著書立說談及如何守護父母,此書是我在親身照護父親的過程中運用阿德勒心理學思維實踐得出的結論。讀懂阿德勒心理學思維的原則、原理,能讓我們釐清各種問題的頭緒,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
  • 衰衰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答案
    同學們大家好,平時我們和同學之間相處時候,總是有很多不靠譜的話,從來不對兌現,讓人十分無語,衰衰就親身體會到了這些,然後總結出了十二句話,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同學之間不靠譜的話有哪些?衰衰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答案對於同學們之間互相答應的話,最後卻總沒有兌現,衰衰就基於親身經歷,總結了這些不靠譜的話,比如同學之間借一兩塊錢,說好的明天還,但是十有八九收不回來,還有一起買東西時,總會說這次忘記帶錢了,下次一定來蹭自己買的零食,最過分的是考試前都說忘記複習了,要完蛋了,結果一個比一個成績高,這讓衰衰十分生氣,都是騙子,欺騙自己純潔的心靈,還有分享一些小秘密,一定不要告訴其他人
  • 岸見一郎《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我願意靜靜地守護老去的父母
    岸見一郎《請你迷失在我身旁》大家發現沒有,關於教育孩子的,有育兒頻道,育兒領域,各種育兒書籍。一說到孩子,總是忍不住地從心裡滾出喜愛,滾出熱淚,滾出各種的愛不釋手。但是很少看到有養老、陪老、守老的情感領域。
  • 岸見一郎《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我願意靜靜地守護老去的父母
    岸見一郎《請你迷失在我身旁》大家發現沒有,關於教育孩子的,有育兒頻道,育兒領域,各種育兒書籍。畢竟孩子承載的是希望,是一種向上的動力,而老去的父母則是可以逃避的責任。即使身在他們身邊照顧,內心裡逃避的感覺就生出鬱悶、煩躁等。有幸遇見岸見一郎的《請你迷失在我身旁》。原來岸見一郎也同普通人一樣,需要重新學習與父母構建關係,他也要在時間中去摸索怎樣才是對自己82歲高齡父親最好的陪伴。
  • 岸見一郎:與父母相處有條件時需要離開就離開
    近日,讀了日本「自我啟發之父」岸見一郎的一本書——《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感受頗深。其中,岸見一郎在照護年邁的父親時,體會到:「如果有條件暫時離開父母的話,可暫時離開,不必找任何理由,即不用為此感到不安、憤怒,需要離開就離開。不用以工作為理由,單純的離開就行。
  • 你養我大,我養你老!守護父母,跟日本「自我啟發之父」學
    「久病床前無孝子」,對於長期病的照顧者而言,生活上的辛苦和疲勞加上心理上的壓力,這樣一本在親身經歷後寫出來的專業角度的照顧者心理自助書,無疑是溫情又值得細讀的。而老去的父母首先需要的,其實就是靜靜的陪伴。陪伴,是過節或者周末回家時陪爸媽看看電視;陪伴,是和父母在一個屋簷下,哪怕他們做著他們的事,你做著你事;陪伴,就是你在,我就心安。岸見一郎問父親:「每天你都在睡覺,我不在家裡陪著你其實也是可以的呀。」父親答道:「你在,我才睡得心安呀!」
  •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學習如何與父母重建良好的關係
    內容簡介:  心理學家岸見一郎在照顧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過程中,逐漸體會了其中的種種不易,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對家中有患病長者需要照顧的家庭提供了心理疏導和建設,無論是否與父母關係親近,都可以重新構建良性的家庭關係,坦然面對父母年老、生病,甚至會離我們而去的現實,擁有彼此尊敬、信賴的家庭。
  • 我們究竟如何做父母?大佬馬雲用自己親身經歷告訴你這些方法
    父親苦笑道:「那我就當一把鐵鏟,一天一小鏟,儘量挖出他的閃光點,再用閃光點去填埋他的劣根吧!」父母的覺醒與改變是教育的真正開始。父母只有安頓好自己的的身心,才能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健全的人。《父母的覺醒》一書的作者薩巴瑞博士提出,父母與孩子是人生旅途中的夥伴,平等互助是親子關係的核心內容。如果父母能夠放棄虛榮心、自負感、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就能與孩子建立起親密和諧的關係。
  • 《請你迷失在我身邊》:日本心理學家對於父母與子女關係的醒思錄
    1《請你迷失在我身邊》是日本心理學家、哲學家岸見一郎根據他照顧自己身患阿爾茲海默症老父親的親身經歷寫成的一本書作者既是照顧老父親的患者兒子,也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學研究者,所以我們在書裡既可以看到許多親身經歷照顧老人的親身的很多經驗心得,個人感受,也經常看到作者作為一個受過嚴格專業訓練並且富有實際經驗的心理醫生從第三者角度給出的關於人生、關於親子關係的審視與反思。在這本小書中,岸見一郎記述了他照顧父親的種種感受,又不僅記錄了自己照顧父親的經歷。
  • 《請你迷失在我身邊》:日本心理學家對於父母與子女關係的醒思錄
    1《請你迷失在我身邊》是日本心理學家、哲學家岸見一郎根據他照顧自己身患阿爾茲海默症老父親的親身經歷寫成的一本書。應該說,這本書的視角相對有些獨特,這絕不僅僅是一本兒子照顧自己和阿茲海默症老父親的病床筆記、護理心得。
  • 親身經歷告訴你: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影響!
    和兒子聊天,兒子忽然說「媽媽,你還記得嗎?我小時候有一次你和我爸吵架,我爸好像喝酒把電視遙控摔了,你們吵得好大聲,我哭了,你把我抱給奶奶,你也哭了。」「什麼時候,我怎麼不記得?」我驚愕的問道。在幼小的孩子心裡,父母是最重要的人,他們是一體的,如果父母吵架,孩子會完全沒有安全感,他怕,特別怕…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父母也時常吵嘴,父親脾氣不好,總是高嗓門喊,我一聽到他提高嗓門,就害怕的躲到房間角落裡偷偷哭泣不敢出聲。擔心父親會打母親、擔心母親生氣離家出走、擔心父母離婚自己就沒家了……每次他們吵架我都過的小心翼翼、膽戰心驚。
  • 孩子要有了哪些經歷,才能變得懂事,也開始理解父母?
    孩子要有了哪些經歷,才能開始變得懂事,也能夠理解父母呢?可只有他們在親自經歷之後,親身感受到同樣是工作,可工作也分很多種的時候,人家那些有能力的人可以自由選擇各種工作,自己卻只有被動接受的時候,他們才醒悟。
  • 新時期父母和孩子的相處之道
    爸媽是什麼,就是懷著一顆好心、幹著最累的活、到頭來還最不被孩子理解。尤其是在青春期和工作後,意識鴻溝直線增大。其實,不是父母錯了,也不是孩子錯了,是方法上可能存在一些問題。假如你是父母,捫心自問一下:你願意讓自己的孩子以後也過的這麼累嗎?應該是不會的吧。
  • 孕婦午睡和不午睡的差別,我用親身經歷來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答案
    導讀:孕婦午睡和不午睡的差別,我用親身經歷來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答案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孕婦午睡和不午睡的差別,我用親身經歷來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答案!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