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因為一個芝麻大點的事,也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朝父母胡亂發脾氣,認為他們是可以隨便頂撞的。
我並不認同這樣的觀點,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兩者之間的關係更加惡化。父母守護了我們前半生,他們的後半生理應由我們來守護,換位思考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包容父母。
1「是不是吃起來又鹹又辣?如果不好吃就別吃了。」媽媽一臉愧疚,小心翼翼地對我說。
早上說中午吃包子,爸媽就忙活了一上午。我其實不想讓他們這樣忙,想著不行買點多方便,可他們不是嫌貴就是嫌不衛生,一定要自己做。
我聽到媽媽這樣說後,笑著說:不會呀,你做的都挺好吃的。
結果一下嘴,卻是又鹹又辣,看著媽媽求證的眼神,我面色不改地咽了下去,內心早已淚流滿面,我對媽媽說:還好啦,只有一丟丟鹹。
媽媽頓時生氣,說自己收個衣服的空檔,爸爸就自告奮勇地去拌餡了,結果就這麼難吃。媽媽讓我別吃了,剩下的他們自己吃。
我忙說沒啥沒啥,挺好吃的。說著大口大口地吃完,媽媽看著我吃的挺香的樣子,有些釋懷了。
其實這種事,如果父母和孩子同住,發生的機率很大。每次遇到這種事情,我都不會因為這頓飯不好吃而吵鬧父母。
因為一點小事情而讓父母難過,實在是不值得。如果感覺不好吃,少吃一點,不行出去吃,不要吵吵鬧鬧傷感情。
本來劍拔弩張的父母,因為我吃了這個包子後,而變得緩和起來,什麼不好吃,這一刻我覺得美味無比。
2「你別讓咱爸多吃肉,別喝酒抽菸,讓他多運動。」哥哥特意打電話給我,千叮嚀萬囑咐。我連連點頭:知道知道,你放心放心。
好吧,實際上我做的事情,我哥知道了心都不知道提到哪裡去了。
爸爸一輩子喜歡吃肉,老了不能因為有糖尿病一口肉都不吃吧,我心裡說你也太機械了,做事情太絕對。
肉為什麼不能吃,油膩的偶爾吃一次又不打緊嘛。
為了能讓爸爸每天都吃二兩肉,我們一下子買了一大塊羊肉放家裡,特意囑咐他們,讓每天中午炒菜的時候一定要炒一點。
我給爸爸說:每天都要吃二兩,你知道吧,醫生叮囑過!看著他點頭我才放心。
至於為什麼一次性買那麼多,那是因為害怕他去買的時候被價錢嚇到後不吃了。沒有什麼比能吃更好了,「能吃是福」啊。
我一邊答應著哥哥,一邊積極地給老爸買著肉。這有啥呀,千萬別機械,趁著父母健在胃口好,啥都讓他們吃一吃,如果不能吃多就讓他們嘗一嘗,心情盡到了就不會在他們不在後有遺憾。
3「爸,你啥藥沒有了,我今天順路去藥店給你買上。」我對老爸說。
老爸糖尿病已經有二十多年了,尤其是這幾年出現了很多併發症,需要不停地吃藥,他甚至有時候告訴我說不吃藥了,反正也不好。
我連忙告訴他,吃吃吃,按醫生要求吃嘛,這藥也不貴,我有會員,他們有時候還打折呢,不行我找搞醫藥批發的同學,給你批上,別擔心。
在我七說八說下,老爸提取了一個有效信息:藥貴是貴,但是有辦法便宜。
這下子他吃的就沒有太多心理負擔了。
其實,我也沒那麼大的本事讓人家給我便宜,這麼繞來繞去只不過是不想他有負擔。
本來父母年齡大了,就會有一種自己沒有任何價值的想法,如果再因為吃藥看病增加孩子負擔的話,他們會更內疚,更難過。
所以我總是會說順路去買,給他們七講八講會便宜。我不讓他自己去買,是因為害怕他知道價錢後,再也不吃了。
朋友說她可做不到這樣,很多時候自己上班受氣,下班回到家中希望能不為這些瑣事心煩,所以如果有一點這樣的事情,她就會炸起來。
其實很多人都會這樣,把好脾氣和微笑統統留給了別人,把壞脾氣和惡言惡語都留給了自己最親的人。
我說不出來大道理,但是我知道朋友一定是錯的。
直到我讀了岸見一郎的《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我才恍然大悟,自己的所作所為,居然和岸見一郎提出的觀點不謀而合。
「父母身體不再自如,記憶力減弱,身體各項技能衰退,但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改變,讓他們在年老體衰時仍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在照顧父母的過程中,理解父母的言行並恰當地應對,避免和父母陷入不必要的衝突」
這是書中岸見一郎提出的觀點,沒想到自己的做法居然和大師的觀點這樣契合,一時間有些激動,一口氣讀完了全書。
讀完後,我感覺特別有用。書中他講了自己照顧患有老年痴呆症父親的點滴故事,尤其是細節部分真的特別有代入感,能時時讓人想到自己與父母的相處場景。
這本書與讀者共同探討了如何與我們要守護的父母構建良好的關係,如何靠近父母,和父母和諧相處,如果家中仍有長輩健在,那請你一定要讀一讀,千萬不要因為一點小矛盾,而錯失了和父母能夠幸福相守的最後時光。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有父母才有家,有爸媽喊才是最幸福的事。看著他們日漸斑白的髮絲,你想好了要和他們如何相處,如何才能有一個良好的關係嗎?那麼請你讀一讀這本書,你會從中學到實用的相處技巧,會明白如何才能讓他們在這僅剩的一段旅途中過得安心幸福,也會讓自己少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