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世界的「結繩記事」:分子結周期表有助合成新型分子拓撲結構

2020-12-11 DeepTech深科技

試想有一些短繩子,把它胡亂揉成一團並使勁晃動(假設末端能夠相互無縫接合),你能猜出它最容易形成什麼樣的繩結嗎?如果把這些短繩替換成微觀世界的分子鏈,那又會怎麼樣呢?這就是合成化學領域的研究者非常感興趣的課題——分子結(molecular knots)。

分子結是一種類似繩結的機械互鎖分子結構,蛋白質和 DNA 是最常見的兩種天然生成的分子結。分子結不僅能夠賦予大分子一定的彈性,又因為它極小的納米尺度,成為納米技術中非常有潛力的一類「積木」。如果能夠像堆樂高積木一樣人工設計及實現分子結的拓撲構造,那麼在開發新材料、構造分子器件、分子機器等領域將會有極大地應用前景。

圖 | 還有哪些未知的分子結?(來源:Mattia Marenda & Cristian Micheletti)

近日,來自義大利國際高等研究院(SISSA)和帕多瓦大學(University of Padua)的研究人員,通過計算模擬解決了這一極具挑戰性的課題,研究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者利用蒙特卡洛抽樣法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法,確定了一個最可能形成的分子結的名單,這就類似於一種關於分子結的「元素周期表」。這些分子結是在適當的物理化學條件下,最可能、最容易自組裝形成的拓撲結構。並且,這些由計算模擬所預測的分子結構型,獲得了最新實驗結果的驗證和支持。

未來,這張「分子結周期表」將有助於合成其他尚未發現的分子拓撲結構,加上不斷發展的分子模擬技術所提供的預測能力,在構建精密分子機器以裝載和遞送納米粒子等領域有很大的應用前景。

絕非一項簡單的智力挑戰

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Mattia Marenda 和 Cristian Micheletti 表示:「科學家們對複雜分子拓撲結構的興趣日益濃厚,因此,設計併合成新型分子結的想法就特別有吸引力。」

然而人工合成分子結有很大的挑戰性,不僅要考慮許多複雜的物理-化學機制的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選對目標拓撲結構。

在幾何中,扭結是指三維空間中不與自身相交的閉合曲線,雖然數學家稱有 60 億種已知的基本扭結形態,但直到幾年前,合成化學家也只是「打出」了三種分子結:三葉結(trefoil knot),8 字結(figure-eight knot)和五葉結(pentafoil knot)。這幾種是最簡單的分子結,分別有 3、4、5 個投影交叉。

圖| 幾種簡單的合成分子結。從左至右依次為三葉結、8 字結、五葉結和雙 8 字結。(來源:Mattia Marenda & Cristian Micheletti)

在當時看來,下一個即將被實現的拓撲結構應該是雙 8 字結(three-twist knot),因為它正處於繩結複雜性階梯的下一階。但是,在 2015 年的一項計算研究中,Micheletti 及其合作者預測接下來最簡單並且最可能設計出的未知分子結要複雜的多,並且有多達 8 個必不可少的投影交叉。這項預測在 2017 年得到了曼徹斯特大學 David A. Leigh 團隊在《科學》雜誌發表的實驗結果的證實,他們成功在分子尺度上打出了有 8 個交叉的扭結,這是已知最複雜、最牢固的分子結,稱為 819 結。這個結果讓合成化學家更加相信,在所有這些可能的拓撲結構中,確實存在某些更易於形成的「特權分子」,從而推動了如今這項研究的進展。

圖 | 2017 年 David A. Leigh 團隊合成的 8 個交叉的扭結(來源:Science)

目前,合成化學家已經成功利用分子自組裝技術,合成了多達 6 中不同類型的分子結(molecular knots)。但是,未來究竟還能實現多少種不同類型的分子結呢?

高效可靠的計算模擬,構建合成化學的「分子結周期表」

圖 | 分子動力學模擬過程。(來源:Mattia Marenda & Cristian Micheletti)

在義大利團隊的研究中,他們採用蒙特卡洛取樣(Monte Carlo Sampling)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篩選了一個由預先分配的大量模板構成的拓撲結組合空間,並從後驗的角度,著重對待那些具有在實際分子結中發現的標誌性幾何特徵的拓撲結構,如準平面性和周期對稱性。利用這種計算模擬方法,構建了一個更易出現的「特權分子結」名單。

圖 | 在初始蒙特卡洛取樣的閉合結構中利用準平面性和周期對稱性尋找最易出現的拓撲結構。(來源:Mattia Marenda & Cristian Micheletti)

「我們的目的是通過這些計算模型,揭示出哪些新的分子結類型(如果有的話)是在目前合成化學技術下——特別是分子自組裝技術——最容易獲得的。我們發現這樣的「特權分子結」確實存在,但是非常罕見。在數百萬可能的簡單分子結類型中,能實現的僅有十幾種不同的拓撲結構。」Marenda 稱,「我們模型的計算結果顯示出一種固有的簡單性,這些分子結的編織十分模塊化、並具有高度對稱性。我們就以這些特性為選擇標準,篩選出一個巨大的分子編織模式的組合空間,並得到了一個能從幾個相同分子鏈輕易實現組裝而形成的分子結列表。」

圖 | 分子結周期表,分別以編織鏈數量和模板數量為行列進行表格構造。(來源:Mattia Marenda & Cristian Micheletti)

Mattia Marenda 在整理這些分子結結構時發現,這些分子結的編織似乎遵循著一種簡單的組織排布。於是,Marenda 及其合作者通過討論最終選擇了兩個參數:模板數量和編織鏈數量,這兩者反應了實現分子結要遇到的預期困難的不同方面。

Micheletti 還補充說,「這些計算結果已得到最新實驗的支持,這意味著這個分子結周期表確實有可能幫助實驗化學家在深入研究或應用上選擇特定的目標分子拓撲結構。」

以這兩個參數作為行和列,研究者構造了一個圖表,即一種類似於元素周期表的「分子結周期表」。這個周期表不僅總結了已經實現的合成分子結,還涵蓋了新的尚未實現的分子拓撲結構。可以想像,結合這個分子結周期表的預測和幫助,合成化學家在設計和實現人工分子結的「樂高之旅」又得一利器。

分子機器

那麼,這項研究最終能獲得的結果是什麼呢?

Marenda 和 Micheletti 解釋道:「雖然目前化學家和物理家大多都只是專注於對分子設計的概念驗證和分子結的合成,但是,已經有人提出很多有趣的實際用途了。」

響譽 2016 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分子機器」就是一大潛在應用,分子結應用的一大實例就是分子籠(molecular cage)的組裝。通過編織併合成分子結拓撲結構,將特定的物質(如藥物)嵌套或者捕獲在分子結的內部,同時分子結還能作為一種可控的分子機器,在合適的物理-化學條件下裝載或者釋放這些納米貨物,從而達到科學家所設想的分子機器人、納米機器人對癌症和腫瘤的無創靶向治療。

分子結周期表作為一張合成化學領域的圖譜,勢將為新材料、生物醫學以及電子器件領域等帶來新的發展。

相關焦點

  • 微觀世界的「結繩記事」:分子結周期表有助於合成新型分子拓撲結構
    如果把這些短繩替換成微觀世界的分子鏈,那又會怎麼樣呢?這就是合成化學領域的研究者非常感興趣的課題——分子結(molecular knots)。分子結是一種類似繩結的機械互鎖分子結構,蛋白質和 DNA 是最常見的兩種天然生成的分子結。
  • 日合成具有拓撲基礎結構的分子納米碳
    由日本名古屋大學教授、ERATO伊丹分子納米碳項目總研究負責人伊丹健一郎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成功合成了具有紐結和索烴的分子納米碳,紐結和索烴是拓撲的基礎結構。人類從1960年代開始合成被稱為紐結(Knot)和索烴(Catenane)的分子。
  • 華東師大科學家編織分子結,駕馭高難度拓撲構型!
    英國皇家科學院和歐洲科學院院士、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特聘教授李大為(David Leigh)在分子拓撲學領域實現新突破。研究團隊成功在納米尺度上編織分子74結,其拓撲結構對應最小的中國結,為合成其他分子結和編織聚合物材料開闢了新道路。
  • 分子環中環結構與異常三葉形結之間的選擇性合成和結構轉換
    在超分子化學領域,互鎖或纏結的化合物的潛在應用激發科學家設計和構建具有複雜拓撲結構的新化合物。在應用的許多綜合策略中,協調驅動的自組裝已被證明。是一種特別有效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廣泛的拓撲結構,如索烴、輪烷、結、Solomon links, Borromean rings和互鎖籠,已被構建。
  • Leigh 院士大爆發,為分子結及分子編織領域的發展打開了新的篇章
    除了在分子機器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之外,2011年以來,Leigh團隊對分子結的構築及合成產生了興趣。並於同年發表了利用活性金屬模板法構築分子三葉結的工作。在接下來的幾年內,Leigh團隊通過不同的方法構築合成了越來越多結構更加複雜的分子結,例如分子五重結,分子八重結等。
  • 分子拓撲學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這項研究最大的創新點是:我們首次利用單一分子股線,通過模擬分子伴侶蛋白誘導蛋白摺疊的過程,實現了三種不同分子拓撲結構的構築,完全區別於該領域以前報導的一種合成方法對應一種拓撲結構的策略,大大拓展了分子拓撲學在未來研究拓撲類蛋白功能及構象關係的潛力。」
  • 結繩記事——讓生活「打個結」
    清晨時為你打上的那一個結,到了此刻,仍然溫柔地橫梗在,因為生活而逐漸粗糙了的心中。——席慕蓉《結繩記事》最近在讀席慕蓉的一首小詩,讓我內心頗為感觸,原來很多時候大有「結繩記事」的必要。假若今天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你會不會「打個結」,等到將來,淺淺回味?
  • 華東師範大學在Nature刊發論文,分子拓撲學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這項研究最大的創新點是:我們首次利用單一分子股線,通過模擬分子伴侶蛋白誘導蛋白摺疊的過程,實現了三種不同分子拓撲結構的構築,完全區別於該領域以前報導的一種合成方法對應一種拓撲結構的策略,大大拓展了分子拓撲學在未來研究拓撲類蛋白功能及構象關係的潛力。」
  • 原子組成與結構,元素周期表中的主要變化規律,化學鍵與分子結構知識點總結
    原子組成與結構1、常見等電子微粒⑴核外電子總數為2個的粒子:He、H-、Li+、Be2+。,對某種元素的一種原子而言微觀概念,對某種元素的原子而言。元素周期表中的主要變化規律 項目同周期(左→右)同主族(上→下)原子
  • 微觀世界分子原子粒子為什麼都在振動或運動?
    其中,勻速或變速直線運動和拋體運動是不可重複的運動,因此是運動狀態是拓撲關係;而圓周運動和簡諧振動看起來可以重複更簡單,其實不然。後兩種運動只是從宏觀上看是周期性的可重複的,但在微觀上則更為複雜,是拓撲的不可重複的。振動是宇宙普遍存在的現象,不管是宏觀,還是微觀都有振動發生。
  • 從化學分子到固體材料的空間結構
    一般化學和生物學重點研究分子體系的合成、結構及其性質,而物理學則側重研究這些體系的光、熱、磁等的運動形式及其相互轉換,材料學則偏重研究這些物質的不同層次體系的製備、結構和應用。「材料」(materials)這個名詞在字典中可簡單地認為是有用的物質(substances)。
  • 文字的起源:記事文明的雛形:結繩記事出現的意義
    當象形文字作為表意文字出現之時,人們用不規則的線條或筆畫描摹事物,抽象地勾畫出要表達事物的外形特徵,之後發展為具有表形、表意、表音功能的文字類型,完成了由原始的圖形、符號、記號及其組合向文字的過渡,形成了完整記錄語言的文字體系。
  • 文化的誕生:從結繩記事說起
    ——《周易·繫辭》在古代,人類有了語言,但還沒有文字之前,誕生了一種有趣的記錄和傳播方式:結繩記事。比如《周易·繫辭》云:「上古結繩而治」。意思市上古之人以結繩記事的方式治理天下,這句話的下半句是:「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也就是在文字名言誕生之前,先民是用結繩記錄當年的發生的事情,以繩的大小記錄當年發生的事情的巨細,而後世人才有了文字,改以契刻文字。
  • 華師大今日《Nature》:首次在一條納米繩上打出不同的結
    結(knot)廣泛存在於生活中,小到鞋帶大至航海或攀登山峰所用的繩索,無一不證明結具有十分重要的用途。在微觀層面,分子結(Molecular knot)存在於DNA、蛋白質和一些長鏈高分子中。作為分子拓撲學方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李大為教授在構築納米結構的分子結和探索其性質和功能方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科學家合成了一個類似「聯通」LOGO的大分子結構
    它是也迄今為止合成的最複雜的分子結構之一。 據Nature發表的文章:這個合成分子結構是用用鋅Zn(II)或鐵Fe(II)離子,通過扭曲,摺疊和/或穿線的方式來構造編織成一個3×3分子網格。
  • 拓撲電路中的半金屬結
    著名數學家卡爾-弗雷德裡克-高斯(Carl Frederich Gauss)和彼得-格斯裡-泰特(Peter Guthrie Tait)等人制定了構建不同結的方法,以及根據結的數學行為進行分類的數學規則。今天,結理論已經形成了計算機科學、分子生物學、蛋白質摺疊、DNA工程和藥物發現等許多領域的核心支柱之一。
  • 合成有助控制癌症擴散的分子
    英國研究人員最近合成一種可以幹擾細胞之間通信的分子,有望用於控制癌細胞擴散和細菌感染。
  • MIMOSA: 用於分子優化的多約束分子採樣
    分子優化促進藥物發現,其目標是產生新的有效分子,使藥物特性最大化,同時保持與輸入分子的相似性。現有的生成模型和強化學習方法在同時優化多種藥物屬性方面仍面臨一定困難。為此,本文提出多約束分子採樣框架—MIMOSA,使用輸入分子作為初始採樣框架,並從目標分布中採樣分子。MIMOSA首先預先訓練兩個屬性不可知圖神經網絡(GNN),分別用於分子拓撲和子結構類型預測,其中子結構可以是原子或單環。
  • 西安交大孫曉龍教授等在拓撲結構轉化和化學降解的新型功能聚合物方面取得進展
    影響聚合物物理性質的主要因素有分子量分布、粘度、拓撲結構、化學功能和交聯密度等。對於大多數聚合物來說,因其化學鍵接方式和拓撲結構是靜態的,通過改變主鏈結構的鍵合方式和交聯基團的功能來改變聚合物的性能比較困難。
  • 聊聊拓撲,看看我們
    外爾半金屬是拓撲半金屬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該研究成果被英國物理學會主辦的《物理世界》評為「2015年度十大突破之一」,同時也被美國物理學會的《物理》評為「2015年度八大亮點工作」之一。  分子機器為化學開啟新世界  起步雖晚,但近10年來,我國在新的分子機器的構建、原理設計以及應用方面都取得了進展  世界上存在小到只有千分之一頭髮絲粗細的機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