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環中環結構與異常三葉形結之間的選擇性合成和結構轉換

2021-02-07 分子化學與超分子化學實驗室MCSC

在超分子化學領域,互鎖或纏結的化合物的潛在應用激發科學家設計和構建具有複雜拓撲結構的新化合物。在應用的許多綜合策略中,協調驅動的自組裝已被證明。是一種特別有效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廣泛的拓撲結構,如索烴、輪烷、結、Solomon links, Borromean rings和互鎖籠,已被構建。分子Borromean環和Solomon鏈的合成和結構轉變的最新報導在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尤其是利用反電子需求Diels-Alder(IEDDA)反應的優勢,實現了從Borromean rings到相應的組成單體的解鏈轉化。利用銀(I)離子的配位能力,成功實現了Solomon links向不尋常的三葉結的可逆轉化。複雜分子結和[n]索烷(n = 3,4,6)的成功合成使複雜拓撲分子研究取得巨大發展。然而,由於複雜的超分子體系結構的設計和可控性固有的困難,很少能實現它們之間的結構互換。分子環中環基序在超分子主-客體化學中很少觀察到,其結構是不纏繞的,由兩個化學獨立的環組成,其中一個環包裹另一個環。

近年來報導的工作中,利用構建單元[Cp*2M2(BiBzlm)](OTf)2(M = Rh/Ir,BiBzlm = 2,2′-二苯並咪唑)實現了一系列複雜的複合物,包括三葉結、八字結和所羅門環。這一成功是基於BiBzlm平面適當的寬度和電子缺失特性,為形成π-π堆積和C-H…π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複雜的超分子結構的合成及其可逆結構轉變的研究仍然是超分子化學領域的一大挑戰。基於此,作者首次報導了分子環中複合物與異常三葉結之間的可逆結構轉化。π-π和C-H…π的相互作用可能在環中組合和異常三葉結的形成中起到協同作用。通過配位驅動的自組裝,由Cp*Rh構件和半剛性的N,N'-雙(4-吡啶二甲基)二醯亞胺配體構建了兩種新型配位化合物,即非交織的環中環結構和異常的三葉結。值得注意的是,在銀離子配位和溶劑改變的協同作用下,可以實現異常三葉結與環內組裝或相應的四核大環之間的可逆轉化。


四核大環1和ring-in-ring複合物2的自組裝

[Cp*2M2(BiBzlm)](OTf)2(E1)與AgOTf(2.0當量)在CH3CN中的反應,然後添加L,生成了四核大環1(收率:88%;方案1)。

2的固態結構表明,ring-in-ring結構2具有非聯烷烴互鎖結構,其中一個大環單元穿過另一個(化學)相同的大環,從而形成環中的配合物。對結構的緊密接觸分析表明,單個大環形成了一個椅子狀結構,該結構由兩個雙核分子夾E1組成,兩個分子夾由兩個帶有Z構象的吡啶基配體連接。但是,每個大環中的鄰苯二甲醯亞胺部分顯示出不同的構象(水平和平行)。外大環中鄰苯二甲酸二亞胺部分的水平排列產生的距離足夠寬,可以容納另一個大環,而內大環的平行排列使單位變窄。兩個大環的吡啶基部分和鄰苯二醯亞胺部分之間的平行位移π-π相互作用(層間距離為3.59Å)和邊對面CH-π相互作用(2.76)可穩定環中結構)在BiBzIm部分與鄰苯二甲醯亞胺配體的苯基之間。此外,存在四個弱C–H…O氫鍵表明二鄰苯二醯亞胺之間的大環間相互作用部分在穩定環-環結構中也可能起關鍵作用(圖2)。

方案1.四核大環1和ring-in-ring結構2的自組裝。

圖1.a)和b)按環著色的ring-in-ring結構2的固態結構的線框和空間填充表示;c)根據原子著色的ring-in-ring結構2的固態結構的線框表示;d)環配合物2'中按原子著色的環-環固態結構的線框表示。c)和d)中的測量表明PDM基團和吡啶基團之間的π-π堆積相互作用以及PDM基團的BiBzIm基團和苯基基團之間的CH…π相互作用。

圖2(A)四核1和(B)ring-in-ring結構2的ESI-MS譜圖(底部,藍色)和實驗圖(頂部,紅色)(3+)

 

三葉結3和3'的自組裝

結構單元[Cp*2Ir2(BiBzlm)](OTf)2(E1')可與兩個Ag +和BiBzlm配體反應形成基於Ag-N橋接的複合物E3。Ag-N鍵和E1'也可以通過光照或Cl-去除Ag +而重新形成,從而提供了一種調節構件尺寸的可靠方法。該策略鼓勵其探索將Ag +引入環中系統是否會導致其超分子轉變。由此,在配合物2的自組裝過程中加入了三氟甲磺酸銀和BiBzIm的混合物。將得到的混合物在室溫下在黑暗中攪拌6小時,這時蒸發溶劑並重結晶,得到為黃色固體的化合物3(收率:89%)。此外,以90%的產率分別構建了類似的基於E3的複合物3'(方案2)。複合物3'在C2/c空間群中以31節的拓撲結構結晶。兩種對映體(ΛΛΛ和ΔΔΔ)的比例為1:1的觀察結果與其他報導的三葉結結構一致(圖3c,d)。

圖3.根據原子著色的3′的分子結構:a)頂視圖;b)側視圖。線框表示c)3'的右手三葉結(+31)和d)3'的左手三葉結(–31)。

圖4.計算(底部,藍色)和實驗(頂部,紅色)ESI-MS3的光譜


異常三葉結3與環-環複合物2或四核大環化合物1之間的結構轉變

由於四核大環化合物和環-環化合物的形成依賴溶劑,課題組的探索從各自的純實體開始的相互轉化。他們推測,溶劑的改變可能會促進ring-in-ring結構2與四核矩形1之間的獨特且可逆的轉換。當ring-in-ring結構2的晶體溶解在CD3CN中後,得到了一組簡單的1H NMR光譜信號觀察到,清楚地表明形成了四核矩形1。CD3OD中四核矩形1的初始1H NMR譜圖也顯示出簡單的峰,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沉澱開始出現,並且1H NMR信號的強度降低。因此,通過在環境條件下將乙醚緩慢蒸氣擴散到1的CH3OH飽和溶液中來生長該物種的單晶。這些晶體的X射線晶體學數據與2的晶體學數據一致,證實了配合物1在CH3OH中逐漸轉化為環-環配合物的能力(方案3)。

同時,將AgOTf(2.0當量)加到CD3OD中的ring-in-ring結構2的混濁溶液中,固體逐漸溶解,出現了複雜的1H NMR信號,這與配合物的1H NMR光譜3一致,確認從環中環複合物到異常的三葉結的轉變。同樣,將AgOTf(2.0當量)和四核矩形1組合在CD3OD中後,觀察到1H NMR光譜發生明顯變化,這表明從四核矩形逐漸過渡到異常的三葉結。

方案3.由Ag +的化學反應性和溶劑作用引起的四核大環化合物1,ring-in-ring結構2和異常三葉形結3之間的超分子轉化的示意圖。

 

總而言之,該課題組首次在常溫條件下通過添加Ag +證明了分子環結構與反三葉結之間的選擇性和可逆轉變。兩種結構均被進一步證明可轉化為相應的四核大環化合物。以高收率合成了新的分子環中結構,異常的三葉結和帶有半剛性配體的四核大環。研究表明,π-π堆積和C-H…π相互作用在穩定環中和異常三葉結結構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對通過添加和去除Ag +反應和溶劑作用引起的超分子轉化的更深入了解將有助於構建定製的體系結構和響應性超分子體系,從而為智能材料領域開闢新的思路。








Selective synthesis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a molecular ring-in-ring architecture and an abnormal trefoil knot

Li-Long Dang; Xiang Gao; Yue-Jian Lin; Guo-Xin Jin

DOI: 10.1039/d0sc02733b

相關焦點

  • 日合成具有拓撲基礎結構的分子納米碳
    由日本名古屋大學教授、ERATO伊丹分子納米碳項目總研究負責人伊丹健一郎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成功合成了具有紐結和索烴的分子納米碳,紐結和索烴是拓撲的基礎結構。人類從1960年代開始合成被稱為紐結(Knot)和索烴(Catenane)的分子。
  • 上海有機所在中環化合物的不對稱合成方面取得進展
    環狀結構廣泛存在於各種天然產物和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分子中,因此,對於這類化合物的合成是極其重要的。到目前為止,化學家們已經發展了大量的方法合成小環化合物(三—六元環),例如Diels–Alder反應和其它環加成反應等。
  • 微觀世界的「結繩記事」:分子結周期表有助合成新型分子拓撲結構
    研究者利用蒙特卡洛抽樣法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法,確定了一個最可能形成的分子結的名單,這就類似於一種關於分子結的「元素周期表」。這些分子結是在適當的物理化學條件下,最可能、最容易自組裝形成的拓撲結構。並且,這些由計算模擬所預測的分子結構型,獲得了最新實驗結果的驗證和支持。
  • 微觀世界的「結繩記事」:分子結周期表有助於合成新型分子拓撲結構
    研究者利用蒙特卡洛抽樣法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法,確定了一個最可能形成的分子結的名單,這就類似於一種關於分子結的「元素周期表」。這些分子結是在適當的物理化學條件下,最可能、最容易自組裝形成的拓撲結構。並且,這些由計算模擬所預測的分子結構型,獲得了最新實驗結果的驗證和支持。
  • 科研成果 | 李海濤/李祥組合作開發AF9 YEATS結構域首個高選擇性環肽抑制劑
    五肽抑制劑中的Cbz基團會與AF9 Loop 8中的兩個組氨酸(H107和H111)形成π堆積結構從而增強相互作用,而相對應的位置在ENL中則是兩個天冬醯胺(N107和N111),不僅無法與Cbz基團形成π堆積結構,且與Cbz基團之間存在嚴重的空間位阻。與AF9相比,Loop 8在ENL中會形成更多的分子內氫鍵,導致整個結構具有更大的剛性,從而不易接受外來的配體分子。
  • 基於偶氮苯的大環芳烴:合成、晶體結構和光控分子封裝及釋放
    基於偶氮苯的大環芳烴:合成、晶體結構和光控分子封裝及釋放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1 14:09:43 浙江大學化學系黃飛鶴課題組經過不懈努力,設計了一種基於偶氮苯的大環芳烴以實現光控分子封裝和釋放。
  • 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化學家們對於具有優美結構和獨特性能的「非天然產物」的研究熱情由來已久,如對環帶烴分子的關注和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環帶烴類分子是由碳環稠合而成的雙鏈大環化合物。從並環類型上看,可以分為鋸齒型(zigzag)A、扶手椅型(armchair)B和螺旋型(chiral)C(圖1)。從形式上的碳-碳鍵的類型來看,環帶烴包括完全共軛的、部分共軛的和完全飽和的分子。
  • g-C3N4光催化劑的摻雜改性、形貌結構調控、分子結構優化及異質結...
    有機半導體類石墨氮化碳(g-C3N4)具有原材料成本低、易於合成、獨特的電子能帶結構等優點,最重要的是其具有可見光活性,因而作為一種可見光光催化劑在光催化領域被廣泛研究。碳和氮原子均為sp2雜化,構成類似石墨烯的π共軛結構,然後堆疊形成三維晶體結構。
  • 將分子結構轉換成聲音,可深入了解蛋白質結構,並創造出新變化!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將科學與藝術驚人地結合起來,開發出一套系統,可以將蛋白質的分子結構(所有生物基本組成部分)轉換成類似於音樂段落的可聽聲音。然後,通過逆轉這一過程,可以在音樂中引入一些變化,並將其轉化為自然界中從未見過的新蛋白質,雖然這並不像哼唱一種新蛋白質存在那麼簡單,但這個新系統已經很接近了。
  • 【科技前沿】李祥/李海濤組合作開發首個高選擇性AF9 YEATS結構域...
    Soc.上發表了文章Selective Targeting of AF9 YEATS Domain by Cyclopeptide Inhibitors with Preorganized Conformation,開發AF9 YEATS結構域首個高選擇性環肽抑制劑。該環肽抑制劑表現出38倍選擇性,在細胞層面上能特異性靶向AF9 YEATS結構域並能降低相關致癌基因的表達。
  • 【學術前沿】李祥/李海濤組合作開發首個高選擇性AF9 YEATS結構域...
    Soc.上發表了文章Selective Targeting of AF9 YEATS Domain by Cyclopeptide Inhibitors with Preorganized Conformation,開發AF9 YEATS結構域首個高選擇性環肽抑制劑。該環肽抑制劑表現出38倍選擇性,在細胞層面上能特異性靶向AF9 YEATS結構域並能降低相關致癌基因的表達。
  • Leigh 院士大爆發,為分子結及分子編織領域的發展打開了新的篇章
    除了在分子機器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之外,2011年以來,Leigh團隊對分子結的構築及合成產生了興趣。並於同年發表了利用活性金屬模板法構築分子三葉結的工作。在接下來的幾年內,Leigh團隊通過不同的方法構築合成了越來越多結構更加複雜的分子結,例如分子五重結,分子八重結等。
  • 科學家合成了一個類似「聯通」LOGO的大分子結構
    科學家們第一次創造了一個被稱為無窮結結構的大分子,這是包括東方傳統佛教和印度教在內的所共有的八個吉祥符號之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結。它是也迄今為止合成的最複雜的分子結構之一。
  • CCS Chemistry | 一鍋兩步電化學脫氫增環,高效構築中環內醯胺
    武漢大學雷愛文課題組報導了利用電化學陽極氧化的策略,實現了溫和條件下多種中環內醯胺的高效構築。中環內醯胺是一類十分重要的結構框架,它廣泛存在於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中,開發簡易高效的中環內醯胺構建方法是有機合成的研究重點之一。由於在構建中環內醯胺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利的焓變和熵變,所以實現此結構的合成存在較大挑戰。
  • 華東師大科學家編織分子結,駕馭高難度拓撲構型!
    英國皇家科學院和歐洲科學院院士、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特聘教授李大為(David Leigh)在分子拓撲學領域實現新突破。研究團隊成功在納米尺度上編織分子74結,其拓撲結構對應最小的中國結,為合成其他分子結和編織聚合物材料開闢了新道路。
  • 蓬勃發展的大環小分子藥物
    文 | 劉sir大環小分子藥物是近20年來藥物化學領域熱點,因為大環結構在提高藥理活性和選擇性,完善成藥性上效果顯著,並且兼顧了與靶標結合的微觀結構和藥代動力學所需求的宏觀性質。臨床上的大環小分子藥物大部分由12~20個原子構成的環肽或內酯,主要用於治療感染、炎性和腫瘤等疾病,有口服和注射等劑型。
  • 南科大何鳳團隊合成非富勒烯三維網絡結構的高效太陽能電池受體材料
    尤其是基於稠環單元的小分子受體材料,通過優化其稠環單元結構,調整烷基側鏈,以及引入滷原子等方法,可以使其單節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突破16%。其中,滷原子的引入可以有效調控這類小分子的吸收光譜以及能級分布,是一種非常簡單有效的提升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性能的途徑。
  • 南科大李闖創JACS:高張力天然產物的首次全合成
    在天然產物中,總體上有四類高張力的結構單元,分別為anti-Bredt雙鍵,彎曲的苯環,具有多個不飽和鍵的中環和反式的[5-5]並環。根據理論計算和實驗研究,順式和反式[5-5]並環之間存在約13 kcal/mol(計算)和6.4 kcal/mol (實驗)的能壘差別(圖1A),這使得反式[5-5]並環結構的合成極具挑戰性。迄今為止,只有五個具有反式[5-5]並環的天然產物分子(1-5,圖1B)得到了全合成。
  • 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 DNA分子模型的搭建
    那麼DNA應該具備怎樣的結構才能擔當如此的重任呢?如何構建一個DNA分子模型解釋這一切?今天我們的學習任務就是解決這些問題。本節課的關鍵問題。一、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二、DNA分子模型的搭建;三、DNA和基因的關係。一九五三年,沃森和克裡克建立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沃森曾經做過實驗,用同位素標記噬菌體追蹤DNA,堅信DNA就是遺傳物質,克裡克也是知道DNA比蛋白質更為重要的人。
  • Type II 環加成反應的合成應用
    TypeII 環加成反應的合成應用實例(圖片來源:Chem. Soc. Rev.)橋環體系結構廣泛存在於各種活性天然產物或藥物中,其中不乏明星分子(圖1)。通常來講,由於橋環結構的環張力比對應的並環結構要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