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發展的大環小分子藥物

2021-01-10 健康一線視頻網

文 | 劉sir

大環小分子藥物是近20年來藥物化學領域熱點,因為大環結構在提高藥理活性和選擇性,完善成藥性上效果顯著,並且兼顧了與靶標結合的微觀結構和藥代動力學所需求的宏觀性質。臨床上的大環小分子藥物大部分由12~20個原子構成的環肽或內酯,主要用於治療感染、炎性和腫瘤等疾病,有口服和注射等劑型。鏈狀肽環合成環狀肽後可增加藥物的穩定性和生物活性,且主要是人為設計合成;大環內酯多則主要是從天然產物中提取。

1、輝瑞的蘿拉替尼

克唑替尼是由輝瑞針對間變性淋巴瘤激酶研製的一類治療間變性淋巴瘤和非小細胞肺癌藥物,並於2011年上市。但是臨床上發現克唑替尼使用過程中出現嚴重的耐藥性,且腫瘤細胞常常出現腦轉移現象,這表明克唑替尼難以進入中樞神經。為了克服耐藥性和能夠透過血腦屏障,輝瑞通過結構生物學分析發現,耐受克唑替尼患者的ALK激酶顯示L1196M、G1269A 和G1202R等胺基酸殘基的多位點突變或插入,這些胺基酸是與克唑替尼接觸的殘基;又對ALK空蛋白與ALK-克唑替尼複合物的晶體結構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克唑替尼的2-位氯原子與G1269骨架的羰基過於靠近(3.0 Å),位阻效應迫使羰基扭轉了30°,因而支付了構象熵的耗能,預示2-氯對結合是不利的因素。

故以克唑替尼為起始物,去除2-氯原子發現活性變強,2位用其他取代基替換仍有活性;另外晶體結構顯示,化合物都呈「U」形結構,提示頭端的氟苯基與尾端的雜環在空間是接近的,從而設計合成了環狀的蘿拉替尼。成環後分子中的單鍵轉動也受到限制,從而可彌補簡化結構損失的結合能,也有利於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中,2018年蘿拉替尼獲批上市。

2、勃林格殷格翰的BI-4020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若胺基酸殘基Ile19缺失或Leu858突變,都會導致腫瘤細胞增殖,尤其是肺癌。雖然上市的EGFR激酶抑制劑有多種,但是患者用藥兩年後,肺癌復發率較高,主要是由於EGFR變異導致耐藥所致。

為了尋找有初步選擇性的先導化合物,研究者用突變的EGFR和野生型EGFR蛋白對化合物進行活性篩選,結果顯示,衍生物1對突變型EGFR有較好的抑制活性(IC50=250 nmol/L~2100 nmol/L),而對野生型EGFR或其他激酶未見抑制活性。

去掉化合物的苯環F原子,酶學和細胞活性並未受到影響;將末端換成了苯基,活性不變,但選擇性更高;共晶結構表明,末端苯環與羥異丁基靠近是活性構象,從而將其環合。分子模擬顯示,引入烷基,與酶結合力增強,進一步優化得到BI-4020。

3、強生的伐尼瑞韋

治療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靶標是蛋白酶NS3,其功能是裂解結構性蛋白使成熟化,裂解產物對NS3呈現抑制作用。

裂解的連接位點NS5A/5BN端生成的產物六肽2對NS3具有較強的抑制活性,以此為起始物,研製抗C肝類藥物。在結構和計算生物學指引下,經構效關係研究發現,減少一個肽鍵,N端氨基乙醯化,變換C端為環丙叉甘氨酸和脯氨酸萘甲氧基化得2a;繼之,為了提高親脂性,將脯氨酸母核變換成環戊二酸,異丙基變成叔丁基,萘環修飾成取代的喹啉片段和環丙基的乙烯得2b;P3片段簡化成環戊脲基成2c;再將2c環戊基與C端的乙烯基融合連接成大環化合物2d,同時在環丙基處引入磺醯氨基團,胺基同時連接磺醯基和羰基,兩邊拉電子使N-H有弱酸性,模擬了原來C端的羧基,並調整了化合物的極性,用作鈉鹽;隨後再修飾喹啉環,得到高活性和選擇性的NS3蛋白酶抑制劑得抗C肝藥西咪匹韋。

4、BMS的FXIa抑制劑

凝血是個生化級聯反應,其中一個酶促環節是FXIa因子催化,是胰蛋白酶樣的絲氨酸蛋白酶,在凝血酶生成的放大過程起關鍵作用,因而對血栓的發生和成熟至關重要。血液中高水平的FXIa有發生心肌梗死和深靜脈血栓的危險,而FXIa低表達引起出血傾向較小,因此,FXIa抑制劑應是出血風險低的抗血栓藥物。BMS公司研究發現,開鏈分子3對FXIa具有較好的抑制活性,以此為先導物,進一步優化活性、藥代和物化性質。共晶結構顯示,3的高活性是由於多個雜原子參與了同FXIa酶活性中心的結合,兩個苯環空間相隔較近,可作為形成大環的位點。

用亞烷基或氧亞烷基(X=O)連接成12和13元環(n=1, 2),咪唑環的R可為H或Cl,所有合成的化合物活性都低於開鏈的先導物3。在大環中引入雙鍵,化合物3a抑酶活性和抗凝血作用顯著提高;咪唑環引入氯原子,化合物3b的Ki值達到最小,不過抗凝活性未見提高。

5、其他

環肽藥物可有不同的結構類型,完全由胺基酸組成的環肽,可以是N-端與C-端首尾相連的環肽,例如環孢菌素A是由11個胺基酸首尾經肽鍵相連而形成最大的環,由於多為N-甲基胺基酸,對蛋白酶比較穩定,是少有的可口服環肽。環孢菌素A用作器官移植的排異藥物,然而不良反應較大,改構的voclosporin只變換一個胺基酸側鏈。三期臨床表明voclosporin的不良反應顯著低於環孢菌素A,而且對狼瘡性腎炎有顯著療效。

30年前,研究肽類化合物大都是聚焦於非肽化和肽模擬物,隨著對許多蛋白的非可藥性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深入認識,以及肽化學和生物藥劑學的發展,直接研製肽類藥物已經成為重要領域,其中釘固肽就是近20 年來發展的平臺技術。

在幹預MDM2-p53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基礎上,有研究者合成了p5314-29, α-螺旋片段的烴釘固肽,設計烴基釘固的位置避開與MDM2結合位點,烴環跨越為i, i+7,經圓二色譜研究,合成的8個肽中有的可穩定α-螺旋構象,其中化合物4與沒有烴基釘固的肽比較,與MDM2結合的α-螺旋構象佔85%,活性Kd =55 nmol·L-1,而未釘固化的活性構象只有11%,活性提高了7倍。此外,由於釘固化也提高穿越細胞膜的能力,保護了天然p53的作用,癌細胞呈現凋亡作用。

第一個進入臨床研究的釘固肽是ALRN-6924,目前在二期階段,是p53-MDM2和p53-MDMX的雙重抑制劑,通過噬菌體展示發現的活性多肽,經第i, i+7的烴基釘固而成的。對MDM2 和MDMX 結合力Ki分別為0.9 和6.8nmol·L-1。由於阻斷了MDM2對p53的結合,促進了癌細胞的凋亡。

6、小結

有機合成反應的進步得以在溫和條件下發生C-C鍵偶聯,形成大環結構,是研究大環藥物的技術支撐。結構生物學、分子模擬和計算化學則指導大環的設計,從微觀結構上設計大環的維持、尺寸和元素組成,從而開闢了藥物創製的新領域,為研發可藥性差的靶標和幹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藥物擴大了化學空間,釘固肽作為另類大環分子,雖然仍有許多技術問題尚待解決,迄今尚無成功的釘固肽上市,但有潛在的發展優勢,是肽類藥物新的生長點,尤其在作用於細胞因子和信號傳導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Giordanetto F, Kihlberg J. Macrocyclic drugs and clinical candidates: what canmedicinal chemists learn from their properties? [J]. J Med Chem, 2014,57:278−295.

2.Johnson TW, Richardson PF, Bailey S, et al. Discovery of (10R)-7-amino-12-fluoro-2,10,16-trimethyl-15-oxo-10,15,16,17-tetrahydro-2H-8,4-(metheno)pyrazolo[4,3-h][2,5,11]-benzoxadiazacyclotetradecine-3-carbonitrile(PF-06463922), a macrocyclic inhibitor of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 andc-ros oncogene 1 (ROS1) with preclinical brain exposure and broad-spectrumpotency against ALK-resistant mutations[J]. J Med Chem, 2014, 57: 4720−4744.

3. Engelhardt H, Böse D, Petronczki M, et al. Start selective and rigidify: the discoverypath toward a next generation of 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J]. J Med Chem, 2019, 62:10272−10293.

4. Corte JR, Fang TA, Osuna H, et al. Structure-based design of macrocyclicfactor XIa inhibitors: discovery of the macrocyclic amide linker[J]. J MedChem, 2017, 60: 1060−1075.

5.Rancourt J, Cameron D, Gorys V, et al. Peptide-based inhibitors of thehepatitis C virus NS3 proteas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at theC-terminal position[J]. J Med Chem, 2004, 47: 2511-2422.

6.Birsan T, Dambrin C, Freitag DG, et al. The novel calcineurin inhibitor ISA247:a more potent immunosuppressant than cyclosporine in vitro[J]. Transpl Int,2005, 17:767-771.

相關焦點

  • 從分子骨架看小分子藥物創新
    作者分析了自1938年來在美國上市的1089個小分子環狀新分子藥物(NME),發現最近15年全新分子骨架新藥(定義為pioneer)上市開始提速、上市速度超過等排體修飾(settlers,大概相當於me-too)和側鏈修飾(colonists, 大概相當於me-3)新藥增長速度。這些新骨架藥物更可能是高度創新藥物,83%的小分子突破性藥物(BTD)是新骨架分子。
  • DDT|藥物設計中分子柔性的描述
    在先前的論文中,還討論了需要更新分子特性,來考慮大分子和柔性候選藥物的特殊特徵,評估bRo5化學空間中的極性、分子內氫鍵(IHHBs)和親脂性描述符。到目前為止,分子的柔性在早期藥物發現中的作用還沒有明確討論。Veber和合作者首次揭示了柔性對吸收、分配、代謝和排洩(ADME)性質的作用,他們認為分子柔性、極性表面積和氫鍵數是生物利用度的關鍵決定因素,Varma等人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
  • Science:藥物分子高難度修飾新技術
    因此,當他的實驗室在最新的一期《Science》上報告了另一種全新且強大的藥物分子修飾技術後,人們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並不吃驚了。(Strain-release amination. Science, 2016, 351, 241-246)他們的這項技術使得很多非常有用卻又非常困難的藥物分子修飾成為可能,為合成複雜的藥物分子提供了新的利器。
  • 大環內酯類藥物,使用需注意這些細節
    大環內酯類藥物是一類分子結構中含有14-16碳內酯環的抗菌藥物,其有抗菌、調節下呼吸道菌群平衡、免疫調節、抗炎症、提高上消化道動力、減少胃食管反流至氣道、對生物被膜有負向調節、抑制氣道黏液高分泌作用及有激素節省效應、抗病毒效應,臨床主要用於感染性疾病的治療。
  • 南開教授出版英文書籍 概述大環超分子化學
    該書旨在為教育工作者、科學家、研究生和本科生提供了一套相對完善的參考資料深入了解大環超分子化學,並向讀者介紹大環超分子化學領域近些年的科研成果,亦希望以此書獻禮南開化學學科創建100周年。該書分為兩卷59章,共55萬字。
  • 華僑大學手性四元環分子構建進展
    近日,華僑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高利柱課題組在手性四元環分子構建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程國林教授課題組在C-糖苷的模塊化構建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Angewandte Chemie 和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上。
  • 蓬勃發展的智能紡織材料(二):形狀記憶材料
    蓬勃發展的智能紡織材料(二):形狀記憶材料 發表時間:2016/6/6
  • 計算藥學發現GPCR藥物分子全新結合模式與激活機制
    然而,也有報導表明:包括鈉離子在內的一些金屬離子,也可以使得GPCR的一些藥物分子的活性大大增強,GPCR下遊的信號通路也隨之增強。但直到目前為止,還尚不清楚此類現象的分子機理。GPCR全新藥物分子結合模式 GPCR參與著人類各種生理功能,其中包括:細胞分化、神經信號傳遞、代謝等。GPCR也與人類重大疾病密切相關,包括:癌症、抑鬱症、疼痛、愛滋病、糖尿病等。GPCR是最主要的藥物靶標,將近40%的上市藥物都針對GPCR而開發(圖二)。因此,理解GPCR的分子機理成為當代藥物研發中的核心課題之一。
  • 大武漢浴火重生 「高精尖」蓬勃發展
    這些「高精尖」「高大上」的項目,展示了重振後的武漢的蓬勃發展英姿,繪就武漢高質量發展的美好畫卷。決戰決勝四季度,未來的武漢,值得期待。    ■ 高質量發展    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
  • 基於偶氮苯的大環芳烴:合成、晶體結構和光控分子封裝及釋放
    基於偶氮苯的大環芳烴:合成、晶體結構和光控分子封裝及釋放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1 14:09:43 浙江大學化學系黃飛鶴課題組經過不懈努力,設計了一種基於偶氮苯的大環芳烴以實現光控分子封裝和釋放。
  • 自然界的分子才是最好的藥物來源
    來自芝加哥路透社 (Chicago Reuters)的一項消息指出,科學家最新的一項研究發現 就過去25 年來,在美國地區上市的藥物中,大約有七成的成功案例,其藥物發展的源頭都來自於自然界,至於真正透過繁雜的手續,在實驗室裡合成的藥物並不多,由此建議相關的藥物研發單位,可能從自然存在的分子下手,比較有成功的機會。
  • 對分子間相互作用進行編碼:推動藥物設計
    3D藥效團pharmacophore的名稱源自希臘語「phoros」(表示攜帶藥物的分子框架)和「pharmacon」(表示藥物),它是對化學與幾何特徵(這些特徵會描述分子與蛋白質結合所需的分子間相互作用的特性
  • 山地康體「動」起來 貴州省大健康運動康體產業蓬勃發展
    山地康體「動」起來 貴州省大健康運動康體產業蓬勃發展    以「健」為支撐運動康體產業蓬勃發展    3月30日,2016年貴定首屆金海雪山全國最美花海公路賽正式開跑;4月9日至10日,全國山地穿越挑戰賽暨戶外嘉年華活動在遵義習水土城舉行;5月20日,2016年第二屆遵義中國茶海山地自行車賽在湄潭縣開賽……即將到來的7月,2016貴陽國際馬拉松賽也將舉行。
  • 定點插入非天然胺基酸,Ambrx 用精準蛋白工程助力大分子藥物研發變革
    每天了解一點創投圈作者:許夢翹來源:IT桔子(itjuzi521)在醫學、生物學等不斷深入的基礎研究推動下,經歷了 30 年發展的大分子藥物,其市場規模在 2018 年已達到千萬億美元,全世界十大暢銷藥中生物大分子藥物便佔有 8 個席位。
  • 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醯基轉移酶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
    》)的研究論文,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肖菲博士為第一作者,李文利教授為唯一通訊作者。Soc., DOI: 10.1021/jacs.0c07331)醯基基團是許多活性天然產物的藥效基團,催化醯基組裝的轉移酶因其寬泛的底物選擇性成為藥物研發中化合物結構多樣性研究的重要工具酶,但目前對於其底物選擇性的分子機制研究報導較少。
  • 杭州環特生物免費提供抗新新冠肺炎藥物篩選技術支持
    2月11日,杭州環特生物發布了致抗新冠狀病毒藥物研發企事業單位的一封信,表示將免費提供抗新冠狀病毒藥物篩選技術支持,內容如下:尊敬的抗新冠狀病毒藥物研發企事業單位:疫情當前,病毒無情,人間有愛
  • 分子環中環結構與異常三葉形結之間的選擇性合成和結構轉換
    複雜分子結和[n]索烷(n = 3,4,6)的成功合成使複雜拓撲分子研究取得巨大發展。然而,由於複雜的超分子體系結構的設計和可控性固有的困難,很少能實現它們之間的結構互換。分子環中環基序在超分子主-客體化學中很少觀察到,其結構是不纏繞的,由兩個化學獨立的環組成,其中一個環包裹另一個環。
  • JACS|利用主客體相互作用實現大環關環反應
    高效的合成大環分子具有較高的挑戰性,主要原因在於長鏈分子的兩端發生碰撞的機率較低。合成大環分子的一個重要策略是設法使分子內環化的速度高於分子間反應速率,使用高稀釋條件可以一定程度上實現這一點,但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溶劑或者極緩慢的添加反應物,製備周期較長。另一類輔助大環成環的策略是模板效應,主要通過某些化學或生物過程控制前體的構象,使其形成一個有利於關環的預組裝體。
  • 五元雜環藥物合成路線匯總
    過去幾十年有機化學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各種化學方法被開發出來,在化學領域也誕生了眾多諾貝爾化學獎,例如偶聯反應,不對稱催化反應,酶的定向演化等領域。
  • 藥物發展簡史:從柳樹皮到「上帝的手術刀」
    這些都是「小」分子藥的雛形。隨著自然科學的興起,18 世紀末,人們已經可以把樹皮中的一些成分分離出來,起到更好的效果。直到 19 世紀初,人們對物質的認識發展到分子和原子層面,於是化學這門學科就誕生了,也開啟了小分子藥物時代。